时间:2024-05-20
□宋敏
汉佉二体钱正反面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部,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是古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汇之地。匈奴、月氏、吐火罗、突厥、回鹘、吐蕃、蒙古等民族或部落在此往来;佉卢文、焉耆-龟兹语、粟特文、回鹘语、察合台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此通行;佛教、景教、摩尼教、祆教、伊斯兰教在此传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新疆出土一些西域地方政权或王国铸造的本地古货币融合、吸收了这多种文明、多种语言文字和东西方钱币文化中的精华,尤其是钱币上面的文字正是丝绸之路交流、融合的实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西域丰富多彩的自铸钱币,使人耳目一新,引人注目,在钱币史上独树一帜。
经科学考古发现,新疆古代钱币种类繁多,从汉至清历代中原王朝货币、古代新疆本地制造的钱币到外国钱币。①主要有西汉半两、汉五铢、开元通宝、汉佉二体钱、龟兹五铢钱,龟兹小铜钱、高昌吉利、突骑施钱、西州回鹘钱、黑汗朝钱、察合台汗国钱、准格尔部普尔钱、贵霜钱、波斯银币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货币铭文所用的文字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成为死文字或是半死文字随之遗失了,如佉卢文、龟兹语、粟特文、回鹘文,但由于文字史料极少,因此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近一百年来,中外学者对货币上出现这些文字进行不断的研究,遮盖它的纱幕正逐步揭开。
东汉佉卢文木简
新疆出土一种比较特殊的二体钱,是将两种不同的文字共铸于同一货币上。和田市阿克斯比尔古城就出土了其中的一种——汉佉二体钱,将汉文与佉卢文双体文字重叠压制于钱币上。汉佉二体钱是西域于阗古国(今新疆和田一带)打制并发行的,又称为和阗马钱。时代约为公元2世纪下半叶至3世纪上半叶②,是新疆历史上最早的自行铸造的货币。汉佉二体钱融合西方制造货币圆形无孔的打压方法,同时为了方便丝绸之路贸易的交换,采用了贵霜王朝的“德拉克麦”和中原王朝的“铢”钱币单位。并借鉴贵霜王朝的钱币制度面值比率4:1与中原二十四铢为一两相通的标准。最终铸造出正面用汉文标明面值重量,背面用当地文字佉卢文和马或骆驼的图案标注的钱币。并可分为大小钱币两种,大钱为“重廿四铢铜钱”钱,小钱是“六铢钱”,一方面方便兑换以“德拉克麦”单位的钱币,另一方面也可以兑换五铢,开创了丝绸之路的“世界钱币”的先河。
佉卢文是何种文字呢?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钱币上使用?钱币上文字有什么含义?这些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佉卢文同古楼兰国一样,不知何种原因,在一千多年前突然神秘消失,成为了一种死文字,长眠于历史长河中。
佉卢文外形如豆芽菜一样,传说中是一位叫“驴嘴”仙人拼写创造,梵语称它为“驴唇文”。实际上,根据考古学者和文字专家研究,它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地区,属于阿拉美文字系统。准确来说,这种文字应当称之为“佉卢字母”,因为它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它的书写方式也与汉文不同,由右向左横写,字母不连写,字与字之间无间隔,也无标点符号。但这些丝毫没有阻挡此文字的传播,公元2世纪佉卢文开始传入于阗国,加以利用;到3世纪时,进入鄯善地区(今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至罗布泊一带),成为当时的鄯善国的官方文字之一,前后延续使用100余年③。大量国王谕令、公私书信、契约、籍帐和佛教文学作品都用了此文字书写于木牍木简之上。在公元前后几十年内,佉卢文曾一度是西域一些地方的通用文字,是我国现存钱币上最古老的民族文字,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民族文字之一。因此,汉佉二体钱自然也使用此种文字,同时为了贸易的交流便利,融汇了东西方钱币的的打制方式和货币单位与标准。根据文字专家的释读,汉佉二体钱上文字含义,应该是“大王,众王之王、太上秋仁之(钱货);都尉之王秋仁之(钱货)”等。虽然,我们现在无法认识这种谜一样的文字,但东西方经济、文化自然的交流、碰撞在钱币上尽显无疑。
汉龟二体钱
汉龟二体钱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自铸的另一种二体货币“汉龟二体钱”在古龟兹国(今新疆库车,轮台、阿克苏、巴楚等地)出现了。它是仿照中原五铢钱制成,因此又被称为“龟兹五铢”。当时,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战争,各小国政权更迭频繁,中原传入的“五铢”根本无法满足新疆市场流通的需要,古龟兹国开始仿照“圆形方孔”中原钱币形制。又由于受到印度文化和萨珊波斯文化的影响,将汉文和龟兹文合璧使用到钱币上,铸造了“龟兹五铢”和“龟兹小铜钱”钱币,并与当地汉五铢互相通用,价值也相当。龟兹五铢使用当地的红铜并按照中原钱币浇铸工艺来铸造,先用当地的细泥做成简易龟兹铜钱的范,再将红铜用坩埚来熔炼化为铜水直接浇铸到钱范上。后来为了节约人工和成本,开始铸造了无字无郭,薄而小的龟兹小铜钱来使用。到了初唐后才慢慢被废弃了。龟兹五铢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汉文篆书“五铢”和龟兹文符号“ЗО”在同一个面上,背面无字;另一种正反两面分别为铸汉文“五铢”和龟兹文符号“ЗО”。其中“З”为龟兹文代表数量为五十,“О”为龟兹文中的重量单位,可以看出汉代时一铢应该是十个“О”单位的,可以非常方便与五铢互换。有些汉龟二体钱铭文为“五铢”,好让老百姓了解龟兹钱币的价值。在新疆共计发现龟兹五铢一万余枚,并在龟兹地区还发现了其陶质的钱范。
但钱币上使用的龟兹文却成了至今难解之谜,我们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使用这种文字的是什么民族,他们从何处来,归宿又如何,为什么突然又消失?只是据文字专家研究,龟兹文是公元3—9世纪出现在今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等地,使用的是一种印度的婆罗迷文中亚斜体作字母的文字,西方人称这种文字为“吐火罗文”。由于地域的不同,焉耆—高昌(今吐鲁番)一带的使用的方言被称为甲方言(亦称“吐火罗语A”,“东部吐火罗语”,“焉耆语”),在古龟兹(今库车)地区的方言称之为乙方言(又称“吐火罗语B”,“西部吐火罗语”,“龟兹语”)。④目前在新疆出土的焉耆——龟兹文文献绝大多数分藏于柏林、巴黎、圣彼得堡、伦敦、新德里、东京等地,包括了文学、宗教、历史、经济等诸方面。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剧本《弥勒会见记》剧本就是用焉耆语墨书写成的,让我们能进一步领略到它的风貌。
新疆焉耆县锡克沁佛寺遗址出土的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
突骑施钱
粟特文买卖女奴文书
俄国驻喀什总领事彼得洛夫斯基(N.F.Petrovskii)和德国第二次吐鲁番考察队的勒柯克(A.V.Le Coq)在我国新疆首先发现⑤的另一种特有的本地铸币——突骑施钱。突骑施,是我国古代民族之一,原属西突厥,公元690年(武周天授元年)乌质勒即位后势力渐盛,以“碎叶为大牙(都城之意),伊丽水(今伊犁河流域)弓月城为小牙(今新疆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下分二十都督,统领原西突厥所领地区。707—711年(唐景龙元年—景云二年)其子娑葛即位,统一各部,称汗建国,接管唐濛池都护府辖境,雄主中亚,突骑施汗国和唐朝关系密切,历代首领为乌质勒、娑葛、苏禄、莫贺达干等都受唐册封。至唐大历(公元766—779)后,势力衰落,其地位被葛逻禄所取代。突骑施汗国先前的货币受到希腊、罗马、波斯的影响,多采用打压法制造而成,为圆形无孔。到了苏禄可汗在位(公元716至738年)所铸造突骑施钱币,受了唐代中原地区钱币的影响开始仿造中原地区的形制和浇铸方法制造而成,为圆形方孔。钱币正面的文字使用了当地的粟特文(又称窣利文)。翻译为汉文的意思就是“天、神的突骑施可汗钱币”,有些直接译为“天可汗突骑施钱”。钱币的背面有印戳符号标志,形似弯弓,有的是单形弓,有的是双形弓。突骑施钱币铸造非常规整,很可能钱币的浇铸工艺得到了当地的汉族工匠的帮助。该钱在中亚楚河流域阿克贝希姆古城遗址出土较多,在新疆的库车、吐鲁番、木垒等地也发现了一些。由于回鹘文源于粟特文,两者字母体系十分接近,但拼写的语言不同,因此早期中亚碑铭研究史上常有人误把粟特文当作回鹘文的。突骑施钱币的存世量目前不足百枚,并且大多都出土于丝绸之路上。
钱币上是使用的粟特文现在已经成为了死文字。据研究,粟特文(又称窣利文)是在古波斯安息王朝官方文字阿拉美字母草书基础上根据粟特语发音特点创立的,从右向左横书。经丝绸之路的传播来到此地,又被当地先进的汉文化所影响,改为汉文的自上而下竖写书写方法。最古的粟特铭文属于公元2至3世纪,11世纪以后就消失。⑥最突出的特点是使用了阿拉美借字,但借用的不多,只借用了其中17个。这套字母只表示辅音,不表示元音,有3种变体:萨秣建体、佛经体和草体。目前存世的文献有宗教经典,文书、碑铭等方面,主要分布在新疆楼兰、吐鲁番、伊犁昭苏等地。19世纪末发现粟特文文献,大都藏于国外,现存最古老的粟特文书是由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汉长城烽燧遗址发现的几封书信。
西州回鹘钱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西州回鹘建国初期,回鹘商人经商,生意扩展到中亚、欧洲等地。西州回鹘是9世纪中叶西迁回鹘的一支,以吐鲁番和北庭(今吉木萨尔县)为中心建立的封建政权,又称高昌回鹘,阿萨蓝回鹘,与辽、宋都有频繁的交往。当地农业和手工制造业很发达,并精通冶炼工艺,约在8世纪末至9世纪初“高昌回鹘钱”也产生,并开始流通使用。钱币形制依旧融合圆形方孔“开元通宝”有了双面和单面两种,单面的汉文意思为“亦都护敕令准予通行”。在吉木萨尔县发现的双面回鹘文钱,与单面钱大小相同,正背面均有回鹘铭文,正面文是:“阙·毗伽·卜古·回鹘天可汗”或“有名望的,圣明的回鹘天可汗”。背面文是“奉王命颁行”或“奉伊尔·吐俄迷失之命颁行”。
同样与粟特文一样,回鹘文字也遗失。回鹘文是来源于中亚粟特文,后因回鹘人的广泛使用过这种文字,并影响过大而得名。因此回鹘文的书写方法同粟特文,早期也是横写,后也改成了自上而下直行竖写,行款多数从左到右。古代拔悉密突厥人、突骑施突厥人和西迁后的回鹘人都曾使用过此文字。其文字基本上是一种拼音文字,由23个字母组成。回鹘文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及中亚楚河流域,字体有印刷体和书写体两种,书写体又分楷书和草书,楷书用于经典、草书用于一般文书。流行的时间从9世纪中期至15世纪,一直延续使用到17世纪才逐渐被放弃。清康熙年间,甘肃酒泉还用这种文字刊刻佛经。目前新疆哈密、吐鲁番、木垒等地发现回鹘文木桩和文书等文物,都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现存回鹘文碑铭和文献,是研究维吾尔族语言、历史、文学的宝贵资料。
新疆出土遗失文字的古钱币发现不仅仅是上述这些。就目前的研究,新疆发现已遗失的文字可分为三大系统,汉文字系统、阿拉美文字系统和婆罗迷文字系统。新疆出土的木简、文书等实物上还发现了于阗文、突厥文等已遗失的文字。文字是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元素,新疆发现这些众多的古文字再次展现了新疆古代各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各种文化,形成文化大交流。作为其载体——钱币,更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新疆历史钱币,其文字,形制、货币单位、铸造工艺等都见证了中西钱币文化交融与合璧,各民族、宗教等相互联系、影响和交融的进程。
注释:
①《新疆钱币》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第13页。
②④ (英)克力勃:《和田汉佉二体钱》,载《中国钱币》1997年第2期。
③《和田简史》新疆《和田简史》编纂委员会 中州古籍出版社。
⑤林梅村:《从突骑施看唐代文化的西传》,载《文物》1993年第5期。
⑥史金波《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综述》《文物》1991年第6期,第64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