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春兰导演新疆本土电影创作简述

时间:2024-05-20

□ 吴玉霞

但凡对新疆电影略有关注的人,对广春兰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各地电影制片厂独立执导过影片的女性导演达五十余位,拍摄影片达二百余部。但是,广春兰导演却凭借她创作出的一部部优秀的新疆本土电影在国内乃至世界赢得了声誉,与当代著名的导演张暖忻、黄蜀芹、王好为、胡玫、李少红等成为世界瞩目的女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其他几位女性导演相比,广春兰导演主要的成就是拍摄新疆本土电影,她是迄今为止拍摄新疆本土电影最多,也是新疆本土电影导演成就最高的导演。她的新疆本土电影以独特的题材,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她的作品独树一帜,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也为新疆本土电影赢得了声誉。下面对广春兰导演新疆本土电影的创作进行简述。

一、广春兰与新疆本土电影的结缘

广春兰是新疆锡伯族的后代,她出生于新疆伊宁市。中学时期跟随姐姐来到北京上学,在北京中学毕业后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专业学习奠定了她优秀的专业素养和过硬的电影创作技术和经验,为她今后进行电影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北京电影学院五年电影专业学习毕业之后,她并没有顺利地当上导演,先是留校参加“文化大革命”,之后去张家口劳动锻炼,还去江苏当过中学教师。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广春兰今后创作电影奠定了基础。1976年她进入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与人合拍了第一部故事片《宝贝》,这部投资仅12万元的影片却赢利30万元,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广春兰赢得了电影界的关注。

1978年天山电影制片厂开始准备重新拍摄故事片,由于新疆导演奇缺,于是厂长伊明·尼亚孜同志1980年把广春兰从南京电影厂借调到了天山电影制片厂。从此,广春兰导演开始拍摄新疆本土电影。自1981年起,她几乎每年拍摄一部影片,从1981年,广春兰开始拍摄第一部新疆本土电影《幸福之歌》,到1995年,她一共拍摄了15部新疆本土电影。在繁忙的拍片间隙,广春兰一直认真总结艺术创作的经验体会,撰写了大量的艺术漫谈、艺术总结等方面的文章,在自治区和全国的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她与别人合作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其中8部拍成了电影。1984年,广春兰赴香港参加中国电影节;1987年赴埃及参加中国电影周和第11届开罗国际电影节;1989年赴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中国电影展映和文化交流(展映的5部中国电影中,有4部由她执导)。她执导的多部新疆本土影片曾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她的人生几乎就是一部电影传奇。

作为新疆锡伯族人,在新疆的生活经历使广春兰对新疆地域文化既熟悉又怀有迷恋的深情。广春兰创作的新疆本土电影有:《幸福之歌》(1981)、《热娜的婚事》(1982)、《不当演员的姑娘》(1983)、《神秘驼队》(1985)、《孤女恋》(1986)、《美人之死》(1986)、《买买提外传》(1987)、《西部舞狂》(1988)、《快乐世界》(1989)、《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1990)、《火焰山来的鼓手》(1991)、《求爱别动队》(1992)、《滚烫的青春》(1993)。这些新疆本土电影取材非常广泛,既有歌颂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发展巨大变化的《西部舞狂》;也有批判旧的传统习惯的影片,如《热娜的婚事》就反对了在农村长期存在的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的陋习;更多的影片是表达新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赞美人间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如《买买提外传》、《幸福之歌》、《求爱别动队》、《滚烫的青春》、《快乐世界》等。正如广春兰导演所说“妈妈脸上有双漂亮的眼睛,同时头上有一块难看的疮疤,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必须在我的影片里拍这漂亮的眼睛而不是那块难看疮疤。”①正因如此,广春兰的每一部新疆本土电影尽情展现新疆的阳光面,极力展现新疆各族人民的真善美,极力做到了以审美的艺术娱乐观众,这些影片将充满活力、人杰地灵的“新疆形象”传达给了广大的观众,对新疆社会的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又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喜爱。

二、广春兰导演的新疆本土电影简述

(一)广春兰第一部新疆本土电影——《幸福之歌》

《不当演员的姑娘》电影剧照

《幸福之歌》是广春兰导演的第一部新疆本土电影,该片于1981年12月拍摄完成。这部影片除了摄影师来自上海厂之外,其他的主创人员全部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的本土电影人。影片原名《克里木与玫瑰花》,影片讲述了一个对工作不负责任,做人做事有些油头滑脑的农机厂工人克里木的故事。影片试图通过两对年轻人对社会、生活和爱情的不同态度,反映当时青年一代所面临的新问题。影片歌颂了奋发图强的精神、高尚的情操,给人以力量。根据当时的情况看,这部影片是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的,虽然影片有明显的说教和道德劝诫意味,但浓厚的民族风格和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赢得了大家的喜爱,这部耗资40多万元的影片,却为天山电影制片厂赢得了7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幸福之歌》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天影人的创作热情,激发了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士气,为今后更好地创作打下了基础。

(二)广春兰第二部新疆本土电影——《热娜的婚事》

《热娜的婚事》是广春兰拍摄的第二部新疆本土电影。这部影片针对当时社会依旧存在的买卖婚姻的陋习,通过三对维吾尔族青年男女亚森和热娜、肖赫拉提和索菲亚、卡德尔和阿依霞在爱情婚姻方面的矛盾冲突,描写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不同态度而造成的不同结局。说明必须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婚事新办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部影片与第一部影片相比,在艺术上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主要艺术特征如下:

1、本片以社会正剧的形式,以饱满的不惜篇幅的力度渲染正义力量的曲折斗争和来之不易的胜利,同时对邪恶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鞭挞。

2、本片所反映的买卖婚姻的陋习,是通过维吾尔族这个特定民族的生活故事展开的,因此影片在摄影、美术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极力突出了新疆独特的地方特色与维吾尔族特色,塑造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维吾尔族艺术形象。

3、为了强化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同时为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在展示矛盾斗争中特别突出了美丑的对比与斗争的艰巨性,增强了矛盾斗争的张力,也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此外,在艺术性上,对舞美、造型、音乐等方面广春兰导演有明确的要求。诸如在美术方面,她提出:“在布景、服装、道具、化妆真实的前提下,力求使我们的影片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戏、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场景都有较高的美术价值!希望影片的美术基调富有油画风格。当然还要强调活生生的生活气息。”②在音乐方面,广春兰导演提出:“我们的影片要有很重的音乐分量,我们的音乐应该有强烈的个性!它在影片中不但要起到强化视觉的作用。还要透视人物的心灵,渲染环境和时代背景。希望有体现和深化影片主题的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主旋律。整个影片的音乐,就是从这个主旋律发展的不同情绪,不同节奏,不同配器的音乐篇章!歌曲要动听流畅。上口,好记,不一定是全新的创作,可以考虑改编或者加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在作曲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发挥具有特点的民族乐器上的民族化。”③正因为广春兰导演在艺术上严肃认真的追求,使得该片成为一部融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佳作,深受维吾尔族同胞的广泛喜爱,直到今天仍在南疆地区放映。

(三)广春兰的“伤痕电影”——《不当演员的姑娘》

广春兰拍摄的第三部影片《不当演员的姑娘》描写了十年动乱给人们的生活、心灵造成创痛的影片,可以划入当时流行的“伤痕电影”之列。由于影片主线是招考歌舞团演员,表演场景自然少不了,由此,新疆的歌舞在影片中大放异彩。其中阿米娜的苹果舞、玛依拉的赛乃姆段落以及母女二人在大型舞剧《明月》中的联袂表演,使整部影片高潮迭起、“舞”彩纷呈,美不胜收。这部影片充分开掘了新疆歌舞的独特美质,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歌舞片,为了使得这部影片的新疆维吾尔舞蹈魅力得以尽情展示,广春兰导演在选择演员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她选择的是具有极好舞蹈功力的新疆本地舞蹈演员担纲主演,甚至为了选好的角色再次修改本子,为演员量身定做她们适合的角色,正因为如此,所以演员的舞蹈特色与角色有机相融,焕发出了独特的魅力,这部影片让广春兰一举成名,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不当演员的姑娘》于1985年5月在开罗电视台播出时,“征服”了整个埃及。播出当天,盛况空前,电话一个接一个,有的观众找到大使馆,以表达他们喜爱这部中国影片的心情。可以说,新疆“歌舞片”的魅力征服了所有观众。该片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荣誉奖”,1985年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不当演员的姑娘》电影剧照

(四)广春兰第一部新疆本土“西部片”——《神秘的驼队》

1985年,广春兰导演了《神秘的驼队》,这是第一部新疆本土“西部片”,甚至被人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西部片”。故事以新疆刚解放的非常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些长期盘踞新疆,以经商为幌子,对新疆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外国奸商,解放前他们与国民党反动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疆的解放,敲响了他们的丧钟,于是他们纷纷外逃。他们中的一些顽固分子在新疆刚刚解放这个关头,与新政权进行拼死搏斗,妄图给新政府最后致命的一击。在这种背景下,三区革命军侦察排长沙迪克,奉命打入了“神秘驼队”,与外国反动奸商玉素甫展开英勇曲折的斗争,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最终瓦解了狡猾敌人的阴谋。由此,歌颂了在这条特殊的战线上英勇战斗的无畏的英雄。该片的主创团队都是新疆本土电影人,编剧是马焰和段宝珊,摄影是周宰元,美工是张体仁和高峰,作曲是努斯勒提·瓦吉丁。这部影片在艺术创作上注重了对新疆西部元素的开掘,为了展现新疆独特的“西部风情”,《神秘的驼队》的故事就安排在具有浓郁西部情调的大沙漠、山谷、荒野中展开。生动的人物、丰富而真实的细节、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传奇惊险的情节使这部影片曲折跌宕,充满了强烈的斗争生活的情趣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神秘的驼队》在拍摄之前,广春兰就特别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分镜头剧本在原来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我让分镜头剧本紧紧盯住主要人物,重墨浓彩,不惜篇幅,活脱脱地勾画出沙迪克、阿依努尔和玉素甫的形象。同时也不放过他们周围的吾迈尔、艾山、古丽、热合曼和巴吐鲁。以事件为爆发点,根据人物性格的必然发展,安排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使人物关系在这些情节中的各种变化成为整个戏的‘精髓’。这些‘精髓’力求通过真实可信的细节去体现。我们如能抓住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细节给予渲染,能够收到画龙点睛的奇效。我以为一部影片感染人的地方莫过于对真实可信的细节的恰到好处地渲染。我们的影片有许多‘精髓’部分,如沙迪克‘魔鬼城’救阿依努尔一场,这场戏是否表现得充分,令人信服,关系到观众对‘神秘驼队’破格收留沙迪克的可信性。如果观众不相信这场戏,那么以后的戏就难以进展了。我们必须抓住阿依努尔遇难时各种闪光的细节,加以渲染。通过渲染(表演、画面、音响、效果等等)把她此刻的处境似至身于虎口狼腮的边缘,生命万分危急。这时沙迪克突然出现,高尚地救她,并冒死找回她的都塔尔琴,就能打动阿依努尔,也能打动观众。这样在玉素甫面前,阿依努尔坚持要挽留沙迪克,甚至对他产生爱慕之情,以至于关键时刻以生命的代价救沙迪克就可信了。《追捕》中的真由美敢于违抗父命救杜丘,正是由于杜丘虎口救了她。那场戏拍得十分真实,细节逼真,否则谁也不相信,一个议员的女儿会保护罪犯。我们的影片,有不少这样的人物关系突变的关口,一定要抓住细节,努力细致地处理好,一旦把这些关口处理好了,戏的发展就流畅,一泻千里。④为了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广春兰特意回避了惊险影片容易为情节所左右而忽略人物内心的刻画从而使人物苍白的特点。在影片中尽力展示人物心灵深处的东西。她认为《神秘驼队》这部影片的最高任务也就是沙迪克的最高任务,即:查清“神秘驼队”内幕,破获偷运物资。沙迪克和玉素甫之间明争暗斗和沙迪克的斗争由被动到主动到节节胜利,一步步给玉素甫以毁灭性打击,彻底揭露他;同时一层层揭开阿依努尔面纱,弄清她真实身份和身世,为全片贯穿动作⑤。比如在阿依努尔唱“亲人啊,你在哪里?”时,广春兰要求:“表演、处理、拍摄上都要充分展示她痛苦、悲伤、愤懑的内心。沙迪克和吾迈尔、艾山等人的戏,要着力刻画他内在的心理活动:机敏的观察、敏锐的思维,要把沙迪克这个人物塑造成一个凝重深沉而又敏锐的思考者,而不是轻飘飘的来去匆匆的影子。”⑥可见,广春兰把人物形象的塑造当作了影片非常重要的部分,为了最好地表现人物,广春兰甚至在摄影照明用光等方面都非常考究,她说:“摄影照明要严格控制光。在采光、用光上切记体现内容。这部影片粗犷、隐蔽等特定气氛需要,千万不要一览无余地到处亮堂堂。要多层次、多阴影、多暗部。人物的影调造型也要若隐若现,例如哑巴古丽、阿依努尔也要含蓄用光,只能是偶尔露真容!希望多用逆光,摄影基调要强硬鲜明,明暗对比强烈。男主人公的轮廓要粗犷,有棱角,女主人轮廓要饱满、柔和。所有人物都要讲究眼神光。”⑦影片播出后,“《神秘驼队》在北京民族宫举行了座谈会,电影局领导称广春兰是“最勇敢”的民族片导演;老导演陈怀皑说:“这部传奇的西部片的成功,令人耳目一新。”北京晚报的记者载文:《一部令人不打瞌睡的西部片》。上海的一位评论家给我写信说:“《神秘的驼队》是中国真正能称得上的‘西部片’的影片!”⑧所以收益颇高,仅这部影片就盈利40多万元。

(五)广春兰第一部新疆本土传奇爱情片——《美人之死》

《美人之死》电影剧照

1986年上半年,广春兰拍摄了《美人之死》,这是广春兰导演创作的第一部传奇爱情片。这部影片是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古堡美人》改编而成的。剧本原作是冯万里同志发表于《丝路》杂志1984年第3期的《喀什美人》。这个美丽的传说深深打动了广春兰,她为这个传奇浪漫的爱情故事中所富含的历史文化以及深刻的哲理所吸引,于是她决定将其改编成电影。“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我,使我决心将它搬上银幕,是因为它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的、现实的哲理价值和民族审美价值。在美学上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特光彩和个性,散发着一股沁人的历史美的芳香,可谓璀璨夺目。使我这个新疆人惊喜而不忍释手的是,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又是我所崇拜的具有悠久文化发展的我国维吾尔族的传说。”⑨广春兰与段宝珊将其改编成了《古堡美人》文学剧本,广春兰经过精心策划和拍摄,充满着古朴气息的《古堡美人》终于搬上了银幕,这部影片与广春兰的影片相比,在艺术上有了新的追求。

首先,在主题上,通过《美人之死》展现了维吾尔族不屈不挠争取美好生活,反对丑恶的斗争精神。

广春兰导演说:“我们的《古堡美人》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发生在维吾尔族小小古堡里的小小故事,我们努力让这个小小故事传递三百年以前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献身精神,不屈服恶势力的斗争颂歌!这就是我们影片的主题。”⑩

其次,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新的探索,避开了类型化的干扰,人性的复杂性、深刻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得到了呈现。特别是影片中的黑衣女人拉拉古丽的塑造更是如此。广春兰首先是把拉拉古丽塑造成一个反面典型,广导说:“她是一棵奇草,一朵奇葩,一股有毒的香烟。”11但是广春兰导演却不是简单地类型化地把这个人物塑造成一个反面形象。而是运用典型化的艺术创作手法来使得拉拉古丽这个人物形象更有深度。拉拉古丽外表美丽高雅,举止温文尔雅,语言娓娓动听,态度从容淡定,即使是在最后引火自焚时,她也是一副淡定自若的优雅神态,特别是那一双含泪的双眸简直令人销魂摄魄……她外表美,才华出众,但是她本性是丑恶的,她的丑恶不是天生的,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虽然影片中展示得很少,但从女仆简约的介绍中可知拉拉古丽的童年极其不幸,她受尽磨难,于是形成了她丑恶的生存哲学:女人可以征服强大的懦夫,为了得到一切,需要不择手段,可以去偷、去抢、去杀人。她对玛利亚姆小姐的所作所为全面暴露出了她的贪婪狠毒与诡计多端。影片中拉拉古丽虽然是丑恶的,是可怕的。但她也是虚弱的、腐败的,她的存在本身就酝酿了一场美与丑的生死之战。胡尔西德在表现这个人物时,遵循了广导的要求:“从这个人物又是花又是毒这个独特色彩出发,在表演上注意她的音容笑貌应该是一朵诱人的花,然而她的内在气质的韵律及由这个韵律排发的行为是一颗颗有毒的软剑。演员理解这个人物要为她设计表演上的特定的外部节奏和内心节奏,设计她特定的表达情感的面部和形体动作。”12同时胡尔西德加上自己独到的表演,使得拉拉古丽这个“带毒的花”鲜活了起来,使得这个人物富含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艺术魅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塑造出像拉拉古丽这样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在同期国内影视作品中并不多见。后来《古堡美人》改名为《美人之死》。影片《美人之死》被埃及国际电影节看中,广春兰导演在1987年11月带领中国电影代表团一行四人参加埃及中国电影周和开罗国际电影节,赢得好评,在开罗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式上,广春兰导演和好莱坞著名影星金斯基一同上台领取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第三,营造出西部古朴的风格情调。拍摄影片《美人之死》(原名为《古堡美人》)之时,广春兰导演曾经明确表示,她对这部影片的创作灵感源于小说“在美学上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特光彩和个性,散发着一股沁人的西部历史美的芳香”,广导陈述说,拍摄这部影片的契机在于广春兰在拍摄《神秘的驼队》时,“我在南北疆大地上看到了很多古城堡的遗迹,如古龟兹国库车县境内的‘女儿国’、克孜尔千佛洞、阿克苏境内的‘王子坟’和古麻扎群、喀什郊区的阿帕霍加墓、叶城的古清真寺等等,心里强烈地萌生了拍一部历史题材的美丽故事的想法。一天夜里,我正在做着‘古堡梦’时,想像着当年生活在那些古迹里的人是什么样子……”之时,剧组有人给她看了喀什一本杂志上刊登的一篇小说《喀什美人》,“我被这个歌颂人性美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吸引和感动了。于是我和段宝珊几天就把剧本的初稿写出来了,定名为《古堡美人》”。在这部戏里,“古堡”给广春兰导演带来的创作动机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她也很在意“古堡”景色,它展现出一种历史传奇性和历史人性的古朴韵味儿。因此,对于影片中着意表现的自然景色——这场庞大的“古堡”场景,“天山人”就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用了近7万元的资金才搭建起来的。这些“古城堡”和四堂大内景,所有的工艺精致而华贵,忠于历史决不凑合。四堂大场面内景堪称四绝,一堂比一堂讲究。以至于在决定烧毁这件“庞大”作品时,广春兰导演不禁黯然伤心,绞尽脑汁在分镜头剧本结尾处增加了一场黑衣女人与“古堡”同归于尽的戏。在熊熊烈火中,“我们拍下了许多感人的焚烧古城堡的震撼人心的大场面,使影片的结尾部分既辉煌又悲壮,不得不使人对在烟熏火燎中离人间而远去的年轻古堡美人感慨万分。鉴于这般悲壮历史的的思考,我将片名改为《美人之死》。”正是由于“古堡”的神秘景观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生活在古堡中美丑对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影片增加了一种动人心魄的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了观众,令人回味不已。13

(六)广春兰第一部哈萨克题材“反特、爱情”故事片——《孤女恋》

1986年下半年,广春兰导演拍摄了第一部哈萨克题材的故事片《孤女恋》。该片是以“三区”革命为背景的反特、爱情故事片。故事讲述了哈萨克族孤女哈依妮在父母亲牺牲以后如何在战争中成长为一名具有一定斗争经验的民族军战士以及她和打入“土匪”内部的民族军排长阿曼在斗争中所经历的爱情考验。该片无论在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抑或是艺术造型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第一、故事采用了双线结构来进行表现,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离奇,故事主题表达更加丰富。

虽然《孤女恋》的主线是以哈萨克族战争孤女哈依妮的成长经历,但是,影片也以大量的内容展示了哈依妮与阿曼之间的情感纠葛,所以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是重要的一条情节发展线索。这两条线索互相交织,相互补充。将哈依妮在感情方面的抉择与政治上的成长交织起来,而且将感情的完满结局与政治上的胜利交融一起来,使得人物形象更趋丰满,故事主题得到升华。“金秋时节,阿曼和哈依妮走向远方。他们的爱,他们的生命融于祖国的大地之中。”14相反,影片的“反特”元素并不那么明显,仅仅只是作为整个故事情节演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却增强了故事的曲折离奇效果。

第二,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塑造了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人物形象。

哈依妮这个人物形象,注重了她在革命斗争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变化过程,人物形象丰满生动,真实可信。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中塑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阿曼,他时而是土匪面目,时而又成了民族军的队长。他亦正亦邪,让人捉摸不定,当哈依妮也成为民族军的一员后才在战斗中得知:阿曼是司令部打入匪穴的内线。于是,炽烈的爱情和民族军的胜利共时呈现就成了这部影片最可想见的结束画面。

第三、影片故事情节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孤女恋》塑造出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塑造与故事情节的推进环环相扣、扑朔迷离,鲜明生动,避免了单纯的类型化的塑造,注重人物个性化的塑造。如男主人公阿曼与斯坎德尔,正邪相衬,暗藏悬念,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第四、影片的造型感很强,规模宏大的战争场景与激烈的战斗场面扣人心弦。

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空间造型的优势,利用画面和声音将美丽的草原风光与独特的民俗,绚丽的歌舞与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交相辉映,融入到紧张的故事情节之中,使得这部影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效果。

(七)广春兰“歌舞喜剧片”——《买买提外传》、《西部舞狂》、《快乐世界》

《买买提外传》电影剧照

在《不当演员的姑娘》大获成功后,广春兰导演就试图在歌舞类型片的基础上,努力开掘喜剧性的成分,创作了几部优秀的歌舞喜剧片:《买买提外传》、《西部舞狂》、《快乐世界》、《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这些影片共同的特点是善于利用新疆的歌舞元素,同时开掘出维吾尔族性格中的喜剧因子,使得这些影片歌舞翩翩而又诙谐幽默,充满笑声。虽然这些歌舞喜剧片属于类型化影片,但又各具特色,带给观众不同的欢笑。

1987年广春兰执导了自己第一部歌舞喜剧片《买买提外传》。她在拍摄《买买提外传》时说:“我坚信,只要我们遵循了上述创作原则,我们所渴望得到的创作乐趣,也就在其中了:一.内容丰富的主题;二.真实、立体、可爱的人物;三.崭新的时代气氛和环境风貌;四.必要的突破和有益的探索。”15这部影片主题并不大,主要讲述了在阴差阳错中,个体户买买提有了一个导游翻译的身份,而且还萌发了爱情。前面是为了维护朋友的面子,后面是为了维护爱情,买买提在“个体户”与“导游翻译”这两个身份中间多次进行转换,要在两个角色之间变来变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也也成为设置情节的“节点”和“笑点”。为了使得情节设置合情合理又紧张而富有张力,影片将男女主角安排成伴郎和伴娘的身份,两人的初次见面安排在婚礼上。这为后面情节的设置埋下伏笔,也为设置喜剧冲突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演员的歌舞表演提供了合理的空间,使得歌舞不是游离在故事情节之外,而是成为影片的重要组成情节,使得整部影片中歌舞在这部影片中大放异彩。正因如此,这部影片的舞蹈戏份非常重,所以广春兰大胆起用了没有电影表演经验而刚刚从中央民族学院学成归来的舞蹈演员吐尔逊·娜依担任影片的女主角。吐尔逊·娜依将大胆泼辣的现代舞蹈与传统的维吾尔舞蹈相融合,使得这部影片歌舞纷呈,独具魅力。同时这部影片中的歌舞表演也成就了吐尔逊·娜依,电影公映后吐尔逊·娜依便红遍了天山南北。

除了歌舞元素,广春兰导演还特别注重喜剧元素的开掘。为了突出喜剧效果,广春兰导演很善于挖掘维吾尔族诙谐幽默的性格特点,通过维吾尔族演员生动夸张的表演、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喜剧情节交融,爆发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影片放映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买买提外传》当时的票房收入甚至超过了同时热播的《老井》和《红高粱》。而且,这部影片放映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乌鲁木齐二道桥的街道焕然一新,甚至出现了“红玫瑰餐厅”,这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与意义。该片获1986年——1987年度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第八届“金鸡”特别奖。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地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买买提外传》大获成功后,广春兰导演在新疆歌舞片上继续求索。1988年,是霹雳、摇滚充满中国大街小巷的一年,热气腾腾的乌鲁木齐市群艺馆因举行经常性的时装表演、舞蹈、健美操而受到青年青睐,不料,内地演出团体的纷至沓来使得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摇滚、霹雳热度大增,而且他们还为新疆带来了内地沿海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在这种情况下,内外文化进行了交流、撞击,歌舞之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西部舞狂》正是结合这种时代背景,“告诉全国乃至世界:西部边疆的现代青年,已不满足于他们先辈们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他们处在改革的时代,有责任去创造西部民族的自豪!西部民族的骄傲!尽管西部的发展暂时还落后于内地沿海地区,但是,他们不甘落后,内地巡回演出青年李三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舞步,使西部青年领略了内地文化的进化,又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影片自始至终以比舞、竞争为主线,既符合现代青年争强好胜、富于竞争的性格,又推动了全剧的气氛,使整部影片充满着青春、动感。我们的时代是青年的时代,青年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广春兰紧紧结合时代背景,通过《西部舞狂》巧妙地将告诉人们:西部边疆青年的竞争已经起步。她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事业的纠葛,体现出像爱人一样爱事业,像爱事业一样爱情人这个崇高的主题思想。它也通过影片展示出了西部边疆青年身上那种特有的萌动意识。这个作品的主题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影片的主题很有现实性,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气质,健康向上、充满时代气息,是一部正面歌颂主旋律的成功影片。为了强化影片的时代文化特征,《西部舞狂》在影片开拍前拉进了一条副线:内地青年李三和当地青年居来提比霹雳舞的情节线索。为了这条副线,广春兰导演和剧组花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广春兰导演却说:“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个代表时代文化的副线,不能没有。今年夏天到秋天,乌鲁木齐迎接了不少的内地演出团,这是今年文艺舞台的空前的大特点,是开放的今天才能产生的文化交流现象,过去多半是新疆演出团到内地演出,内地很少来新疆演出,……霹雳舞之所以吸引那么多年轻人,占领了街头巷尾,不仅仅因为霹雳舞本身节奏的奇妙和动作的神秘,更有一层便是可以‘展开比赛’,可以在比赛中‘发挥’,可以极大地满足现代青年的‘竞争意识’”16在影片中,广春兰巧妙地将新疆的舞蹈元素与富有时代特征的舞蹈精神相融,通过精妙的歌舞,将新疆在改革开放中热烈的时代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特别是影片最后,帕霞的表演引起了裁判们极大的兴趣和轰动,她的民族迪斯科,充满了现代民族舞蹈的深情和激情,令人销魂,她的劲舞、潇洒奔放,达到了完善的人体艺术的境界,裁判折服了,陶醉了,这一群可爱的年轻人获得了成功,他们兴奋地跳啊,唱啊!歌声久久不息。在这里,广春兰导演以澎湃的激情,将电影中人物和现实人物的精神风貌互文,巧妙地显示了那个时代新疆青年身上强烈的“萌动意识”,影片隐含地告诉全国观众:“这种萌动意识一旦在西部青年身上体现,就将形成一股强悍的、无以遏制的竞争和震撼一切的威力!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西部青年所特有的:青春的萌动,民族的自豪”17。广春兰导演认为《西部舞狂》是她特别得意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影片中,广导巧妙地将演员的歌舞天份与故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有机相融,通过歌舞展现人物的精神与灵魂,反映新疆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状态。虽然影片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影片巧妙地将简单的情节揉和在现代民族最风行的歌舞中,劲歌狂舞贯穿全剧,情节自然推动全剧始终。这部影片中歌舞魅力得到了极大的展现,男主角是北京霹雳舞大赛第一名,维吾尔族,他独特的歌舞表演使得《西部舞狂》这部影片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新疆土特产”的泥香,带着西部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升华,告诉全国乃至全世界:西部新疆这块梦幻般美丽的土地上,有一群风华正茂的多民族青年,他们用青春去撞击西部崛起的大门,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展现着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可以说,《西部舞狂》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炉,融古今中外各民族文化为一体,充满西部风情的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社会现实意义的西部歌舞片。该片代表天山电影厂参加了第一届中国电影节,获得好评。

1989年广春兰导演了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反映维吾尔族农村的影片《快乐世界》,这是广春兰导演执导的第十部影片,也是广导自认为最费心的一部影片。《快乐世界》反映了农村一些妇女受到压迫这样严肃的主题,但广导却采用了许多喜剧的表现手法,努力把这个主题严肃的影片拍成一部既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又有高雅的艺术趣味的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影片。整部影片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创造“快乐世界”而展开,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在放映中深深吸引了观众,引起观众阵阵笑声。该片在上海举办的农业电影节获得了“优秀奖”。

(八)广春兰第一部新疆题材儿童影片——《火焰山来的鼓手》

1991年,广春兰为儿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影片《火焰山来的鼓手》。这部影片虽然是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投资拍摄的,不是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作品,但是主创人员几乎全是新疆本土电影人。编剧是新疆编剧马焰与广春兰,导演是广春兰、摄影、美术、演员都是新疆本土人员,而且拍摄的也是新疆题材,拍摄的场景也都在新疆,所以该片依旧属于新疆本土电影。这部影片是广春兰导演拍摄的第一部表现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影片。通过火焰山村鼓手库来西来到艺术学校上学,参加艺术表演等情节,反映了新疆儿童乐观热情、活波健康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和生活状况。影片为了展现新疆多彩的歌舞,故事就围绕在艺术学校下乡采风表演,艺术学校准备参加艺术表演的排练以及最后的文艺汇演这三部分来推进故事情节,由于故事情节与歌舞紧密相连,所以影片中的歌舞、民族音乐与故事情节水乳相融,真是鼓声阵阵,舞姿翩翩,美妙绝伦,带给观众绝妙的艺术享受。此外,为了使得影片更具观赏价值,影片还以新疆独特的自然美景作为影片的场景来尽情展现,火焰山的艳丽、吐鲁番古城的奇绝瑰丽、天池的神秀轻灵、南山的深厚秀美、沙漠的广袤灿烂,无不带给观众绝妙的享受。正因为如此,该片获得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儿童影片评委一等奖”;1992年度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儿童影片奖”;1992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冰雪电影节“二等奖”;被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了“优秀摄制组”称号;1993年参加马来西亚电影节;1995年参加美国芝加哥电影节;1994年获得“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评比大赛二等奖”。

(九)广春兰“时代的颂歌”——《求爱别动队》、《滚烫的青春》、《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

面对“改革”给全社会带来的新时代的新变化与新发展,广春兰导演非常关注,她很善于通过一定的人物形象来展示出时代变化的特征,讴歌新时代、新风貌成了这些影片重要的主题。虽然这些影片延续了广春兰影片惯常的叙事策略:歌舞加巧合的叙事模式,但是由于这些影片颂扬了改革开放后新风貌以及新的社会变化,因此富有了鲜明时代气息,在当时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独具特色。

1990年广春兰导演拍摄了影片《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这部影片通过一个姑娘巴哈尔古丽被选上演员后按照电影厂要求女扮男装赴新疆各地体验生活这一线索展开故事。巴哈尔古丽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与博格达民俗民情考察队的六个生机勃勃的男子汉相识,经过一系列的冲突,各种机缘巧合,古丽与这六位男子汉共同赴南疆体验生活。这群充满激情,热情昂扬的年轻人在旅途中不乏激情、冒险,也交织着各种感情纠葛,使得这部影片充满无穷的趣味。此外,通过主人公沿途所见所闻,也尽情展现了新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北疆的那达慕等大型场面,使得影片呈现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风情画卷,这部影片是一部充满时代气息,节奏强烈明快的喜剧动作片。影片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从侧面歌颂了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结构比较独特,立意也较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引领观众既领略了新疆各地美丽的风光,同时又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愉悦,放映后赢得观众的喜爱。该片后来获1991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冰雪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1992年,广春兰导演拍摄了喜剧片《求爱别动队》,这是广春兰导演的第十三部作品。影片讲述热合曼、木拉提、海里且木二男一女三条光棍对民族传统文化怀有深深的热爱之情,为了满足一对爱情至上主义的老外夫妻真诚的恳求,也为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地毯厂的生计,他们组成了“求爱别动队”,来到和田寻找一块流落民间的古地毯。经过令人捧腹的寻找和充满尴尬的遭遇,甚至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终于找到失散的古地毯,而且三条光棍也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这部影片民俗风情浓郁、幽默风趣,深受观众的好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寻找地毯的过程,向观众展示了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和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飞跃。

第二、影片通过“一个非常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一段绝对奇趣而动人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充满爱心和进取心美好的维吾尔族青年的形像。

第三、影片从各个视觉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飞跃,讴歌了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18

1993年广春兰拍摄了《滚烫的青春》。该片讲述了在改革的春风中我国新疆南部太阳村青年古丽娜、尼加提等在白玫和萨比尔的帮助下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沿,用自己的辛劳和奋斗将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发扬光大,谱写了滚烫的青春时代一曲热烈的青春颂歌。该片对于传播新疆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放映后引起很大反响。

广春兰导演共创作出十几部新疆本土电影,虽然不能说每部都是经典,但绝大作数影片都堪称佳作。她善于运用新疆题材、挖掘新疆人的精神、展示新疆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同时努力在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乃至不同类型方面进行多方面探索,因此她的作品可以说“部部精彩”,这每一部新疆本土电影都可以说是她这位新疆女儿向新疆“母亲”的一份份献礼,熔铸着她充沛的激情与灵性的才气,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散发着独有的艺术芳香,深深地吸引着全国的观众,为新疆电影赢得了广泛的关注,是新疆本土电影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为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新疆本土电影地域性研究”[12XJJC760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广春兰:《创作激情与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一漫谈拍摄14部民族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编。

②《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一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界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11月,第24页。

③《热娜的婚事》导演阐述。广春兰.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资料,第13页。

④《热娜的婚事》导演阐述。广春兰.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资料,第13页。

⑤广春兰:《神秘驼队》导演阐述,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资料,第3-4页。

⑥广春兰:《神秘驼队》导演阐述,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资料,第4页。

⑦广春兰:《神秘驼队》导演阐述,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资料,第4页。

⑧广春兰:《神秘驼队》导演阐述,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资料,第6页。

⑨广春兰:创作的激情.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探讨会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4-17页。

⑩广春兰:《古堡美人》导演阐述.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内部资料,第1页。

11广春兰:《古堡美人》导演阐述.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内部资料,第2页。

12广春兰:《古堡美人》导演阐述.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内部资料,第5页。

13广春兰:《古堡美人》导演阐述.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内部资料,第5页。

14广春兰:创作的激情.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探讨会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4-17页。

15《孤女恋》说明书,天影厂艺术档案(1986),第7页。

16广春兰:《买买提外传》导演阐述.[J].天影厂资料室内部资料,第1页。

17《西部舞狂——广春兰导演答记者问》.天山电影报,1989年第2期,第二版。

18广春兰:《用真正的艺术取悦于观众》[C].天山电影报,1989年第二期,第四版。

(本文图片由蒋建斌提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