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4-05-20

李娜

摘要:歌剧是一种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人们希望自己的思想有所寄托,因此催生了歌剧的诞生。由此可见,是人们迫切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创作了歌剧这一载体,是他们内心需求的必然结果。中国在歌剧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国歌剧始终处于发展期,对于歌剧的探索与实践无时无刻都在进行中。希望通过对郭文景《诗人李白》的分析,为歌剧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人李白》 探索 实践

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歌剧在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从而形成现在的中国歌剧。中国歌剧的产生与欧洲有所不同,受到自身历史渊源的影响,与传统的戏曲艺术相融合,因此彰显出独特的风格。中国歌剧探索过程中,逐渐发展过程中趋向于与本国的戏剧以及本国文化彼此结合方向发展。西洋歌剧曾风靡欧洲大陆,在世界各国迅速传播,于近代进入中国,对传统戏曲艺术产生影响,后者兼收并蓄,融入了歌剧的诸多特点。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艺术形式的转变,新歌剧探索成为必然,也使演出活动呈现出另一种风格,不再受原有艺术模式的束缚,越来越多的新型人才被培养出来,成为歌剧改革的主力军,在创新上不断突破,力图探索新的艺术成就,对歌剧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以郭文景的《诗人李白》为例,在创作理念上不断更新,运用了大量“新潮”手法,使得音乐语音呈现出新特点,与传统严肃歌剧明显不同,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创作中仍然保留传统歌剧的特征,但同时也融入了新的内容,促进了新歌剧发展,为其转变奠定基础,通过对于郭文景的《诗人李白》分析,从而总结歌剧在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为后期歌剧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国歌剧的诞生以及发展

当西方歌剧进入中国后,就逐渐向本土化方向发展,其传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发现歌剧是从明末清初即进入中国,与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密切相关,并非传统所认为的民国时期。1840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原有的封闭大国被舰船利炮打开,基督教势力迅速涌入中国领土,同时也促进了歌剧的传播。列强的铁骑加快了传播速度,但是仍然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孕育期。

当时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时代,同时也是歌剧在中国的孕育期。目前研究结果显示,与迅速席卷欧洲大陆的形势不同,歌剧进入中国后并未快速普及与发展,而是受到了各种阻碍。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探寻背后的历史原因,考察西方团体的演出史实,分析当时中国人的西洋歌剧观,引入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探寻背后的历史原因,考察西方团体的演出史实,分析当时中国人的西洋歌剧观,引入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易水饯荆卿》是一部小歌剧,也是这一艺术形式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尝试。当歌剧进入中国后,就开始融入到本土文化当中,进行了进一步的传播,“学堂乐歌”和早期话剧就是其中的代表。针对这一段历史进行研究,寻求歌剧本土化的真实背景。

新中国建立后许多艺术形式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改革开放后为中国歌剧带来新的契机,迎来了第三次高潮。文革时期的中国陷入混乱,各种艺术形式进入低谷,新时期的到来唤醒了这些萌芽,使之逐渐从沉睡中苏醒,呈现出新的变化。

由此可见,在那个历史时期歌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彰显出新时代特征,极富时代气息与审美情趣。纵观新世纪的变化,歌剧在多元化的道路中不断前行,深入探索,在坎坷与摸索中日益突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歌剧的发展态势并未放缓,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影响力却有所下降,缺乏极具轰动性的作品,创作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全力面对艰难,突破既有的局限。

二、郭文景与《诗人李白》

郭文景非常喜欢四川,认为能带给他无数的灵感,因此要用各种手法和体裁将其表现出来。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四川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其中不乏那片土地上的神秘与灵气。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在这里学习了传统的西方音乐文化,接受过严格的训练,长期的学习为其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使其具備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并且在西方新音乐写作技术方面有所建树,改革开放后带来了新的契机,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取得了突破,作品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将多种技法与体裁融入其中。因此他认为自己并非赶潮流者。他的创作有自己的风格,愿意接受各种来源的音乐技法,从西方到东方,从古典到现代都被感兴趣,甚至新音乐流派也有所涉猎。他认为所有的技法都可以应用于音乐创作中,因此皆不可放过。郭文景创作了许多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约稿源源不断,近些年又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观念和特有的音乐语言。

歌剧《诗人李白》就是郭文景的作品,用中文演唱,创作团队综合实力相对较强,歌剧的首场演唱会以田浩江作为主演。歌剧中的主人公为李白,这一角色由田浩江饰演,其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该部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西方歌剧界的关注,同时也进入了一些外国音乐节,完全可能成为经典巨作。诗圣李白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作曲家利用其进行创作可以称为大胆之举,使得整部歌剧更富有新锐之念。纵观郭文景以前的作品,其中彰显出对李白诗歌的浓厚兴趣,也有对其张扬个性的欣赏。

三、中国歌剧过程中的探索

1.创作中在民族文化的探索

西洋歌剧早已进入中国,经历了漫长发展时期,最终有所突破,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歌剧的风格。上世纪初期,意大利经典歌剧在上海陆续演出,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黎锦晖在儿童类型歌舞剧方面有所突破,标志着中国歌剧进入萌芽期。

歌剧本土话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无论是审美视角还是选材都需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诗人李白》就充分显示出这一特点。这部歌剧的作者为廖端丽,她成功塑造出剧中主人公李白这一形象,将自己的灵感融入到创作当中。故事发生在李白入川途中,当时他官场失意,不得不踏上归途,此时思绪万千,人物形象跃然而出。李白一生才华横溢,诗、酒、月都是他的挚爱,作者将其化为三个人物,与之终身相伴。主人公一生的追求都在人物的戏虐、调笑间展示出来,有争吵,有迷恋,利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这些手法大胆狂放,将李白与歌、酒、月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表现李白浪漫孤傲的性格,同时又为作曲家预留了创作空间。歌剧创作中在对于中国文化进行探索,《诗人李白》这部歌剧就是以诗人李白为主体角色,对于李白很多人都熟悉,从书本上以及画册上都有描述,仿佛李白就是那种玉树临风、仙风道骨的样子,然而在郭文景的《诗人李白》歌剧中,塑造出的李白高大魁梧,声音浑厚有力,从而展现出李白的天真与厚道,也演绎出李白凝重悲伤的情怀,无论是形象上或者声音上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刷新观众对于李白认识,从而展

现出不寻常的李白。

站在创作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部作品,其中不乏民族文化的影子,同时又引入了国外的手法。只有立足于本民族创作理念并不断突破,充分利用现有的经验与优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重复这一过程,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总体艺术水平。

2.歌剧创作在民族性和现代性上的探索《诗人李白》的作品,得到了业内人士较高的评价,认为

创作中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这种赞赏并不一定能被普通观众所接受。郭文景在塑造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四个角色分别是李白、酒、月、诗这几部分,以李白、酒、月、诗贯穿整个歌剧,在处理戏剧冲突以传统的人物李白的故事情节与现在的歌剧美学彼此结合,从而建立歌剧的新范式,值得我们学习。然而在《诗人李白》是歌剧创作在民族性与现代性彼此结合的结果,在探索的过程中,首先是这种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其次对其存在的不足,我们应该以理解的方式来看待,对其优点,可以大胆的运用,必须更新理念,从而创作出与大众欣赏趣味相契合的歌剧作品;最后对于民族性和现代性上的探索,也是未来必须攻破的课题,也是新一代歌剧作曲家的使命。

歌剧创作应该满足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借鉴传统艺术风格,将其融入到创作当中,形成唱腔优美并具戏剧特征的作品,从而被更多群众所接受,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突出戏剧矛盾,更好表达人物的内心,形成独特的风格,提升歌剧表达能力。

3.中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探索

中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的探索,西方乐器与中国乐器彼此结合,从而演奏出更加动听的歌剧,通过灵动的表现形式刻画其中的矛盾,彰显人物的命运与性格,表达他们的感情与思想,这些都需要丰富的表现方式实现。《诗人李白》虽然在创作中不断突破,但仍然保留着许多西方元素,实现中西的有效融合,使得音乐的可听性大幅度增强,形成优美浪漫的旋律,让人耳目一新。如主人公和“月”的唱段中,歌词是中国的古诗句,同时使用了西方的交响乐队,其中又穿插了铙、钹的演奏,使之充满了东方色彩,在此背景下又融入了竹笛凄厉的声音,带动了心灵的震撼。在序曲中运用女声合唱声部,从而演奏出同音反复的音型与第一间奏曲运用京剧的大笑彼此呼应,从而具有戏谑、嘲讽的意味。彰显出上述特征,充分利用了京剧唱段,将之与交响乐队合唱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音色,充分利用中西方音乐风格,达到拍案叫绝的效果。

4.交响乐队与人物歌词彼此结合的探究

交响乐队与人物歌词彼此结合,让创作出的歌剧更加具有特色,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诗人李白》中类似于“无终旋律”结构,但却并非完全相同,后者全然摒弃歌唱性旋律,而前者仍然以声乐为主,并让交响乐队与歌词彼此结合,完全依据人物情感表现需要,甚至会引入古典剧中的分曲,利用封闭性短小结构来表达。创作过程中还融入了音乐戏剧性展开方式,一改以往的宣叙—咏叹交替风格,充分利用交响乐队,将其与人物歌唱精巧的组合在一起,器乐与声乐相融合,独唱与重唱时隐时现,与合唱或主或次,各种形式变化无常,完全依据剧情而定,充分表达人物的情感。作曲家技艺熟练,能够将多种歌剧音乐形式融入其中,充分利用高度的技巧进行创作,得到了渐臻化境的体现。在一些唱段中还可以听到传统乐器的音调,融入了戏剧唱法,甚至有曲笛伴奏,与古典诗词相融合。

四、探究中国歌剧的发展之路

1.树立中国歌剧气质与风范中国的歌剧

时代在发展,艺术形式也在改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够长久进步。艺术创作要与中国的气质相吻合,彰显时代风范,同时要吃透文学、戏曲及民间音乐,掌握其中的精华,与西方歌剧相融合,充分体现在作品中,表达人物的情感,展现民族音乐的灵魂,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歌剧,与中国气质相一致,被更多人所接受,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为艺术的发展创造条件,打开更高格局。

2.贴近观众的听觉习惯

目前有许多原创歌剧问世,其中不乏使用现代语言创作的作品,但是却不易被人们所接受,可听性大打折扣。歌剧创作要重视这一点,对于音乐语言的探索固然必不可少,但是也应照顾国内观众的听觉习惯,提高可听性和旋律感。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中国听众有自己的听觉喜好,对于旋律感要求较强。中国歌剧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精华,融入了西洋的创作手法,同时又与时代相契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未来的创作应坚持这一点,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迎合观众的喜好,引入创新因素,充分利用平衡杠杆,从而被更多人所接受。作曲家要将其作为考验,不断深入探索,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诗人李白》在此方面较为成功,充分利用了宣叙调,获得了巨大成功。《伤逝》中的咏叹调同样如此,可以被更多创作者所借鉴。

3.合理利用好本土的资源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是一个不竭的宝库,创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中国歌剧上有所突破,挖掘民族文化,探索其精华所在,将其融入到作品当中,形成独特的风格。纵观当代中国,虽然不乏戏曲和民歌的基础,但是完全照搬则不具有可行性,必须要引入创新因素,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充分利用中华人民的影响力,将其凝聚力展现出来。新时代中国传统艺术面临挑战,只有紧随时代脚步,将新鲜血液融入传统骨髓当中,虚心对待创作,勇敢面向未来,百科传统束缚,从多角度进行发展,才能使中国歌剧彰显出独特性,体现出民族精神。《诗人李白》中就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既有诗词、戏曲的韵味,又有新的旋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4.净化的创作环境

纵观中国歌剧的发展史,近几十年的进步有目共睹,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契机,必须要打破束缚,稳步前行。当今社会发展势头迅猛,但环境也日益复杂,纵观目前歌剧创作,作曲家不能自由创作,而是必须要符合要求,创作时间不够等因素,激情大打折扣,想象力受到束缚,难以获得高质量的精品。虽然目前有大量作品问世,但却难以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发生巨大改变,进入了结构转型时期,利益涌动,虚幻浮躁,对艺术家的思想也产生影响,保持初心异常艰难。歌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创作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可现实却难以达到要求,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创作,艺术反而不被重视,对此要有深入认识,努力改变现状,为歌剧的创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其长久发展的前提条件。

结语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主要由歌舞和对白构成,以上述形式进行表演,同西方歌剧异曲同工,但并非完全雷同,其中的差异显而易见,也预示着各国文化渊源与传承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于歌剧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以郭文景《诗人李白》为例,通过对于创作中在民族文化、歌剧创作在民族性和现代性上和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交响乐队、人物歌词等彼此结合的探究分析,并对于歌剧的未来发展提出意见,从而促进歌剧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安潮.探索中国歌剧音乐语言的新语汇——歌剧《我心飞翔》音乐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4).

[2]游暐之.七十年华非古稀中国歌剧正当时[J].歌剧,2019(10).

[3]邱璟宜.对当代中国歌剧发展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9(13).

[4]姚亚平.对中国歌剧创作几个问题的看法[J].音乐文化研究,2019(3).

[5]字然.中国歌剧发展现状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9.

[6]李佳.浅谈中国歌剧发展[J].传播力研究,2019,3(14).

[7]吳菁.中国歌剧民族化审美元素研究[D].广西大学,2019.

[8]张丽仙.王昆与歌剧《白毛女》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9]居其宏.民族歌剧音乐创作范式的奠基人与完形者——马可歌剧创作生涯历史回顾与当代思考[J].音乐研究,2018(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