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

时间:2024-05-20

李平 文亚楠

摘 要:20世纪五十年代波普艺术产生于英国,文章通过对波普艺术以“无”为“有”的创作理念,变俗为雅的艺术创作形式与方法,虚实互藏的作品内容及蕴含的精神与情感等方面分析,并结合中国政治波普艺术,从而对波普艺术有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波普艺术 无中生有 变俗为雅 言外之意

一、波普艺术基本概况

波普艺术诞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经济复苏、政治稳定的英国,理查德·汉密尔顿1956年采用立体主义拼贴手法创作的第一幅波普艺术品——《究竟是什么使今天的生活如此不同,如此动人?》。因画中一位健美先生,手持印有“pop”字样的棒棒糖,“波普”之名由此而来。故此,理查德·汉密尔顿被称为“波普艺术之父”。艺术史学家一般把波普艺术的诞生作为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的开端。

1956年,英国艺术评论家劳伦斯·阿洛韦正式采用“pop”一詞,其指一群当代年轻人,肯定大众文化,肯定模式化的流行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庸俗现实;并认为波普艺术是与以往的“精英艺术”(Elite Art)相对的“通俗艺术”(Popular Art)。正如罗伯特·英迪安纳所说:“波普艺术是速溶咖啡……对他的理解犹如观看耶稣受难一样一目了然。他的感染力与它的范围一样广阔,它是近代电影中的宽银幕。它不是僧侣统治下的拉丁文,它是通俗艺术……”。

二、以“无”为“有”——非艺术可以是艺术

波普艺术家侧重脱离社会、文化的影响,忽视学院艺术训练,摆脱传统羁绊,追求更广阔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创作中,波普艺术家借鉴了达达主义的创作方式,以“艺术可以是非艺术,人们应该对艺术具备平常心,把艺术与人类其他活动等同看待,唯有此,人类才能在精神上获得自由”(杜尚语)为艺术创作理念。此时,各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别消除了,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的鸿沟不存在了,打破了以往“贵族式”的艺术创作,艺术孤傲于世的边界消融了。而在创作中采用“无”美感、“无”意蕴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往认定非艺术的事物进行创作,却产生“有”艺术性、“有”品味——“高雅”的富有概括性、暗示性的当代艺术品,取得了一种“发语已殫而含义未尽”的艺术效果。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就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自然之物,要有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去“唤醒”它,才能成为一个有丰富意蕴的完整的审美意象。“现代艺术的守护神”——杜尚,则直接采用日常生活用品男性小便池作为自己的作品,并写下“R.Mutt”,命名为《泉》即参加展览,使观者面对作品处于“失语”或“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的境地,并取得“有”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成为西方艺术史上划时代的艺术作品之一。杜尚以“指鹿为马”、以“无”为“有”的“粗暴”方式改变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并成功载入史册。然而,在艺术鉴赏中,杜尚又使观者产生了“无中生有”、“似有若无”的艺术体验。这是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境界。正如戴熙在《苦习斋画絮》中所言:“画在有笔墨处,而画之妙在无笔墨处”。

波普艺术另一位艺术理论支持者——凯奇,认为“生活即是艺术,艺术即是生活”,这种观点使他大胆吸收生活中的杂音,并加入自己的创作中,主张“以不具任何意义的行为和事物,忠实地表现世界的真相”为创作理念。凯奇以毫无“意蕴”的“无”——日常生活中偶然事件或行为,转变为充满艺术性的“有”——具有审美意象的当代艺术品,比如他的作品《四分三十秒》。安迪·沃霍尔受此影响,采用超市货架或工厂生产重复排列的方式一样,直接采用现成消费品或用丝网版技术印刷名人的肖像,在展厅直接展示於观者,企图以此摆脱以往“纯艺术”的痕迹,并自豪地大声宣称“这就是艺术”。从而产生一切事物,如果你愿意拿来用,它就是艺术,它就有意义的奇观和“只要你愿意,艺术可以是一切”(贾思帕·约翰斯语)的“无”中生“有”的艺术景象。

三、变俗为雅 愈俗愈雅

英美波普艺术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创作形式,而是采取“拿来主义”,学习借鉴法国立体主义拼贴艺术和达达主义采用现成品的创作方法与形式,并改名换姓,成为流行于国际的“美国式艺术”。达达艺术家以实物来挑战传统的破坏性、讽刺性本身却被波普艺术家看作是美,杜尚也觉得很奇怪,以至于杜尚在与汉斯·里希特的书信中写道:“这个新达达(波普艺术)……寄生在达达所做的事情上。当我发现现成品时,我就想到抛弃美学,在新达达中,他们已经采用我的现成品,并且从中找到了审美之美。我把瓶架和尿盆作为一种挑战朝他们脸上扔去,不料他们却因其美而赞扬它”。在五十年代中期美国波普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采用日常生活中“极粗俗”、“无美感”的杂物——破布、垃圾、图片等实物放入自己的作品,创作“高雅”的“集合绘画”,企图以此打破“艺术与生活二分”的界限。比如在他的名品《床》中,没有画框直接用床代替,没有画布直接用自己的枕头、被子、床单代替,以一种嘲弄的、玩笑的姿态将属于“粗俗”的个人“隐私”展示出来,构成为“雅俗共赏”的富有象征意味的当代艺术品,并使艺术理论家和史学家因其理念与技法的完美统一而“赞美”它。劳申伯格并于1962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绘画大奖,标志着波普艺术得到国际承认。波普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相比,给人一种枯淡感,而非传统艺术上的“高雅”美。然而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绮丽》写道:“浓极必枯,淡着屡深”,其引刘后村语“所贵于枯淡者,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故也有学者认为波普艺术品展现的是表淡里韵,外朴内丽的高雅美,这是“找到了一种具体化的生态精神”。波普艺术家的这种“变俗为雅”的艺术形式与普通大众把日常生活中“粗俗”之物直接展示於观众有着原则的界限,他们乍看都充满着简朴稚拙、返璞归真之美,但细看却有着艺术与非艺术的天壤之别。

然而,也有学者则认为波普艺术采用这种“粗俗”的“弃物”转变为“高雅”的当代艺术,存在没有实现“物性”转变为“精神性”的问题。其中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就认为,波普艺术在挑选现成物时,没有情意可言,也没有提供“审美体验”,从而不能形成富有审美意蕴的审美意象,故其不应纳入艺术的领域。

四、虚实互藏 两在不测

波普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在鉴赏波普艺术作品之时,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材料中,而不是探寻作品展现的主题与情感。如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汤贝尔罐头》,这件作品的诞生仅仅是因为作者吃了近二十年的汤贝尔罐头,作品中看不到传统绘画中明确的“主题”、“思想”、“意蕴”、“品味”、“格调”、“境界”——“空无一物”,“有”的是无聊与乏味。给人一种“波普艺术品是一个物品,艺术品中只存在能看到的事物”之感。安迪·沃霍尔似乎热衷于向观者展示“空无一物”的艺术。

俗话说“妙”的艺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玲珑透彻,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艺术作品中,构图、线条、色彩、光线、动作、表情等,仅仅是作为形式符号的“有”而存在,它与非物象的艺术存在“无”一起又构成艺术的整体。如果真正拘泥于有限的物质材料之中,或者凝滞于有限的时空,势必会丧失艺术生命力。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应有中开始了对有限性的超越,开始了无限性”。而这种超越并不单单意味着艺术原始力量的储存和释放,而是指艺术的生殖力。正如沈宗骞所说:“树石本无定性,落笔便定。形势岂有穷相,触则无穷。态随意变,意以触成,婉转相关,随臻妙趣”。在中国,也存在波普艺术——政治波普,政治波普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思潮,它与欧美波普艺术大同小异,但它含有更多的“言外之意”。

《中国时报》(1989年3月18日)写到:“在1989年后,由各地艺术工作者,以假借西方波普艺术的尸,来批判或嘲讽政治的魂”。甚至有艺术家本人在面对媒体之时,也顺应潮流宣称自己是对政治与消费繁荣双重的嘲讽与玩弄。

结语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反而对粗狂、不着雕饰的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亲在感”、“家园感”,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与依恋。波普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揭幕人,中国普通大众却对其了解甚少。虽然波普艺术表现的是大众文化,标榜为通俗的艺术,然而大众却不能轻易看到这些作品,它们更多的出现在漂亮高档的画廊,雄伟的宫殿,名人的收藏室内对精英们展示。它们虽由日常生活的物质材料构成艺术品或者展现当今大众的时代精神,看似很大众,但它们依旧是“贵族式的精英艺术”,给人一种近在咫尺,却有遥不可及之感。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很大,直到现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依旧能找到波普艺术的影子,所以对波普艺术的再认识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波普艺术、了解当代艺术,也有利于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

注释:

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马退山茅亭记.

姜耕玉.艺术辩证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朱青生.世界美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司空图.与极浦书,见《司空表圣文集》卷三.

严语.沧浪诗话.

《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哲学笔记[M].人民美术出版社,1974.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