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香玉
摘 要:中国歌剧发迹于20世纪上半程。西方人将我国传统戏曲定义为“中国歌剧”,然而本文所探讨的“中国歌剧”西方定义不同,并且她的形式也并非“话剧加唱”的戏剧样式,她是一种新型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歌剧。在多民族音樂文化的影响下,歌剧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术界激烈探讨的重点,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尚未得到一致结论。因此本文在多民族音乐文化影响下,歌剧发生的改变进行研究,首先是对于歌剧的特性进行分析,其实是多民族音乐文化对于歌剧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歌剧 多民族音乐文化 影响
艺术创作深受其所处特定历史阶段影响,因此处于不同阶段的艺术作品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音乐、戏剧、绘画等都带有独特的时代烙印。整体社会氛围、时代特定背景对创作者们思想塑造产生很大影响。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百世,不仅在于其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深刻意义,还在于作品本身的时代烙印、文化内涵等因素。
歌剧属于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传入中国时间相对较短,从20世纪到现在,至今大概一百多年,从歌剧的传入中国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主要从民国到现在这段相对比较重要的阶段,在这些特色的时代背景下,歌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以及艺术性,这段时间前期属于人民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因此其题材以及创作风格,都受到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反映出当时的主题思想与文化内涵,由于基层人民处于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之中,对于革命精神的需求更加强烈,然而歌剧在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下歌剧更加具有表现性更加具体,让群众普遍接受,从而让歌剧音乐深入人心。
一、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特性
1.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艺术性
多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之,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带有真挚的质朴性。它起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真挚质朴的感情,如实刻画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国革命事业的先锋队的优良作风,赞扬中国共产党、赞扬中国社会主义,直白真挚的艺术创作手法使得其艺术力量更进一步。
2.多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群众生活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哺育地和灵感源泉,它来源于实践和百姓生活。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代表本地特色的民歌,这些从群众中来的民歌便成了到群众中去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创作源泉。民族音乐深得民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能够流传百世。民族音乐曲调悠扬响亮,歌词内容真挚朴素,它脱胎于民歌,又具有民歌所不具有的内容。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红歌,都经过了时代的检验和人民的传唱。因此,民族音乐是作曲家和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艺术结晶。民族音乐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群众日常生活,是普通百姓真实情感的表达。
3.多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鲜明的时代性
多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历史进程性、地域具体性、文化相对性。它的功能也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的,是契合时代的。当今时代需要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回归,民族作品可以真实反应时代精神变化。民族音乐可以代表不同文化精神,精神的力量可促使人们更好的工作生活指引。民族音乐的歌词内容代表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生活状态、社会建设与生活水平,具有时代性;它的旋律也代表特定时代风貌。从审美层面来评价,红色音乐主题深刻、品味高级,我们可以采用流行与主旋律相相辅相成的方式,独特新颖,还可以使用一些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手段,比如赛区选拔、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艺人宣传、红色旅游等,从舞美设计、彰显主题到弘扬主旋律,都精彩纷呈,成为一场内容丰富的文化视听盛宴。从“民族”词出发,紧贴群众审美和时代需求,用真情打动人民、用豪情振奋人民、用热情感动人民。这种内容丰盛、花样繁多、富含营养的文化大餐展现了红歌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作为主旋律与时代脉搏和人民群众需要成功结合的标杆,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标准。
4.多民族音乐文化的民族美学性
民族特色音乐文化是传扬革命精神的优秀媒介,也是提升审美的重要渠道。第一,多民族音乐文化可提升人们审美品味。响亮、真挚、激昂的歌曲,是我们得到感官享受、精神的提升和心灵的充实,并且得到情感的升华。聆听红歌不仅使我们感受音乐之美,也能得到心灵的愉悦和思想境界的提升。通过聆听民间歌曲,欣赏者可以激发内心豪情壮志,提升自我审美品味,塑造人格品质。第二,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培养我们对美的感知能力。感知作为审美的心理基础,灵敏的感知力是培育和提升内心情感、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红色音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赢革命战争的重要见证,热情赞扬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用独特的感染力洗涤人民群众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民族音乐自身特有的丰富的审美想象,人民群众想象力变得天马行空、自由自在,进而提升了审美能力。第三,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推动审美教育。歌曲具有来源于人民群众并且对演唱者要求较低的特点;多民族音乐内容独特,利于推进审美教育工作,可培育出向上的音乐文化环境。积极向上有利艺术文化环境,会使文艺工作者创作和演绎出更具有时代审美特性的佳作。
二、多民族音乐文化对歌剧的影响
1.创作题材
多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中国歌剧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民族文化音乐为获得更多人的接受,从而创作题材上运用大量的歌剧进行民族化创作,然而在红歌文化流行的年代,歌剧创作深受影响。在选题上应当挑选人民群众喜爱、常见的题材并进行艺术加工,才能打动群众内心。当代的歌剧创作应当拥有符合人民群众文化审美需要的时代特征,可以历史与现代结合、东方与西方结合,但应时刻牢记不脱离人民生活这一原则,使表现形式、作品内容与欣赏者的内在需求相结合。今天歌剧的传承发展,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现代化,为了回应这一问题,在该领域内我国的创作者们提出了“歌剧现代化”的命题,这与题材年限并不冲突,不论创作者们选取题材来自哪个年代都应使其具有时代标准、时代精神和时代共鸣。歌剧在我国存在时间比较短暂,在选题上早期受西方影响较多,多为外国题材,由于中西文化隔阂和审美差异,许多时候我国观众欣赏不来,然而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歌剧选材结合了诗、歌、舞三个方面,场景变幻无穷;在演唱语言方面沿袭了传统戏剧唱白并用的良好习惯;在音乐方面则多选用北方民乐与传统戏曲,不仅具有民族特点,还汲取了西方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唱时,演员将我国传统戏曲与西方话剧表现形式巧妙结合,将剧中角色演绎得生动美好、浑然天成。许多中国歌剧带有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选取反对阶级革命为题,展现了特殊时期我国农村阶级斗争形势,剧中的主演作为典型,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人民生活的习俗、性情、心态等。 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下,现阶段的歌剧舞台以“英雄歌剧”为主。在我国歌剧舞台上主要以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荣形象为主,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江姐、刘胡兰等等。同时我国古代反封建代表人物也受到广大人民的一致喜爱,例如窦娥、刘三姐等等。
受本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耳濡目染,许多选题基于陕北地区秧歌进行创作,打破了秧歌剧题材形式单一、载歌载舞的固有模式,将艺术创作着力点放在我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的戏剧性上,为今后创作树立了独具特色的榜样。浓厚的民族性,在编曲上又具有旋律動人、题材多样朴素的特点、在作品构成结构上依托选材的现实性、传奇性、戏剧性,歌曲情感抒发与戏剧冲突性之间交锋碰撞,这样的艺术手法丰富了我国民族歌剧表演形式,同时深化了故事走向的发展、为塑造人物提供广阔空间。此种题材的选择,让歌剧更加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为研究当时的时代文化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2.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
歌剧深受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熏陶,特别是将传统戏曲广泛运用到歌剧之中。比如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创作的歌剧《江姐》,这部作品将我国传统戏曲运用得炉火纯青,在我国歌剧史上的可谓一绝,这部作品广泛使用传统民乐,糅杂戏曲表演风格,将中国戏曲与歌剧的结合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创造性地吸收了川剧的特点,继承了传统川剧的表演手法,在表现能力上独树一帜,将其诙谐、细腻的演绎方式运用到《江姐》的创作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吸取川剧“虚拟手法”的特点,将有限的表演舞台延展扩大为无穷的时空,把不同的乐段衔接起来,塑造了完备的歌剧艺术体系。
其次,巧妙运用了川剧“帮腔”的唱法,帮腔作为川剧特有的表现手法,它通过旁白的方法展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营造了唯美的艺术气氛,为整部作品注入活力。板腔体作为戏曲的一种结构体式,也叫“板式变化体”。其特点为;将形成对称的上下句视作唱腔的基本要素,更进一步,遵循特定的变体准则,变化成不同的板式。通过转换不同板式来构造一幕或完整的戏剧。这样的结构体式,其特点是戏曲选材精简、转换变化灵活。相似的腔调的不同板式,可看作由一种基本板式演变而来。
此类传统民族音乐运用更加让歌剧贴近人民的生活,让人民更加容易接受,为后期歌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
3.戏曲音乐的特长运用到歌剧
歌剧引入中国的时间较短,为使当地人民尽快接纳,我们需要融合传统因素,让其更贴近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融合那个时期经典的戏剧作品的优良特点,相互融合,并且结合歌剧进入中国,当时国人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尤其是民族音乐文化盛行,由于戏剧一些演绎的特点具有响亮、真挚、激昂,从而展现出抗日战争中反抗的革命精神,在这种革命精神通过歌剧的更加形象具体,使其更具流行性、更受欣赏者欢迎,从而导致歌剧中大量运用歌曲音乐的特点,这种演绎方式更加能让人民接受。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戏曲音乐的特长运用还是相对较多的,因为当时由于没有现在多样的剧种,并且基层人民对于戏曲的十分喜爱,因此中国歌剧中可以看出其运用了很多戏曲的技巧,尤其是戏曲中相对比较优秀之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剧种的不断引入国内,然而在歌剧中依旧存很多戏曲音乐的元素,例如经典中国歌剧《江姐》的艺术价值是取戏曲的特色运用到自身的艺术创作中来,灵活地吸收戏曲板式变化的手法,形成了表现角色情感、符合剧情走向极具戏剧性的唱腔。与此同时还采纳了川剧唱腔的“帮腔”唱法,运用大量 “伴唱”手法,用来表现角色内心活动、拉动情节发展,是一种创新的表现手法。
由于国内很多地区文化不相同,并且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中,歌剧往往采用大量的民歌,使其更加符合人民的审美观念,让其发展更加顺利。例如《洪湖赤卫队》创作基于洪湖地区传唱度很高的民歌,比如天门地区的民歌小曲等。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加工创作,形为了一种性格化的音乐形式,成功地展现了角色的精神风貌和内心活动,充分地发挥了音乐的功能。
4.“中西合璧”的演奏方法
在战争时期,民族音乐文化流行甚广,一般会有合唱、独唱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其革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革命精神的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现在歌剧的演奏一直是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然而在演唱歌剧时可分为个人独唱、群体合唱、多人重唱、独唱加合唱伴唱等诸多表演形式,极大程度加强了音乐塑造角色的目标,赋予每个角色血与肉,这种人物形象能够带领观众从舞台步入人物内心的,无需观众做任何生硬的想象力。
歌剧在演奏风格上各有不同,但是彼此都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受到民族乐文化的影响,歌剧中往往以民歌、民调等音乐作为原始素材,并结合传统的民歌或者民间音乐的和声、复调等演奏手法,多种手法相互渗透融合,使得整个歌剧特点明显、配乐鲜明,且主要故事线是围绕广大人民群众都喜欢的故事传说,地方素材、英雄人物故事等等,民族特色突出。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演奏方法也发生了改变,通常会采用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方管弦乐器相辅相成的演奏方法。主流上主要采用西洋管乐中木管乐器组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等乐器,木管乐器组音域广阔、音色柔和美妙,是乐队中音色最多样、特点最鲜明的乐器组合。木管乐器组合体中的每种乐器都具有别致的音色和技术性能,与其他乐器对比鲜明、特点突出,甚至每支木管乐器其不同的音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色彩。由于上述特点,它还具有“管弦乐队调色板”之美称。其音色虽不如弦乐器那样圆满洪亮,其演奏力度变化也无法与弦乐器和民乐乐器相比,但由于它具有音色多样,音域广阔的特点,可以激发弦乐器和民乐乐器的音响效果。
这种歌剧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下,西方歌剧与中国本地音乐彼此结合创作出的作品,更加具有一定的特色,最为明显的地方就是在歌剧中创新的应用了音乐主题贯穿的方法,这一方法对于朗诵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结语
中国歌剧在本阶段的成功也有力证明了民族文化是孕育中国歌剧发展做好的土壤,中国歌剧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之上。中国歌剧的发展与中国民间音乐、民族戏曲、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歌剧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民间音乐、民族戏曲、民族音乐的发展,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发展中国歌剧我们也要积极汲取国外歌剧创作的基础,以此巩固发展中国歌剧,这也是中国歌剧能够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从世界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但凡能够在世界音乐有一足之地,都是在本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之上,同时又吸收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及地区优秀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蓄才能够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欢。
参考文献:
[1]鄂明晶.“中国元素”包装与“中国气质”张扬 论原创歌剧《骆驼祥子》的“新样板”意义[J].中国戏剧,2020(1).
[2]陈国东.试论中国歌剧艺术的民族特征与未来发展[J].艺术评鉴,2019(24).
[3]刘蕊.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性及时代价值[J].四川戏剧,2019(11).
[4]代凌,仕旭轶.我国歌剧创作中民族元素的应用与策略[J].北方音乐,2019,39(23).
[5]陈国东.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J].艺术评鉴,2019(23).
[6]赵楠.歌剧爱好者的福音——《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出版[J].音乐生活,2019(12).
[7]王一凤.浅谈中国歌剧《逐月》中嫦娥咏叹调——《情分飞,离别难》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J].当代音乐,2019(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