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闽西“采茶灯”的创新发展策略

时间:2024-05-20

陈霞

摘 要:对民间传统艺术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以便实现传承、发展、创新的要求,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性探索,这一探索过程只有同其本身的发展特点以及现实的发展环境相结合,才能确保民间艺术的良性发展进步,继而取得更加合理的发展成效。在闽西“采茶灯”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文化性与艺术性是应当同时得到关注的,本文在二者兼顾的基础上就闽西“采茶灯”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策略,为民间传统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闽西 采茶灯 创新

闽西“采茶灯”作为当地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受到当地老百姓喜爱的同时它还获得了许多不菲的成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获得上海吉尼斯纪录以及第12届大世界吉尼斯最佳项目奖。发展至今,尽管闽西“采茶灯”的传承保护工作一直都有进行,但是它的发展还是出现了困难。本文主要结合闽西“采茶灯”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因素,对它的创新发展策略进行研究。

一、以“民间传统艺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创新

1.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性

闽西“采茶灯”所传承的文化与文娱方式,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悄然出现了变化。受到外来节日的涌入、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等等因素的冲击,早期的形式与当今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出现了脱离现象。比如民间祭祀仪式舞蹈以及神鬼的信仰风俗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影响,相关的表演便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早期“采茶灯”当中的祭祀仪式部分被剔除了现在也已经难以追寻。众多研究者们对闽西“采茶灯”的文化、源流、历史深变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能够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一切都是基于民间传统艺术文化较完整保留的情况之下才能做到。只有将传统社会生活与宗教祭祀文化等富于民间特色的东西保护与传承下来,才能谈及更加深入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对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在审美艺术受到重视的同时,亦不应忽略理性研究的一面。让审美视角受到理性分析的帮助,进而更加明确地凸显出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保证民族民间艺术得以更好的传承及发展创新,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自然在于创新的过程中确保闽西“采茶灯”当中的精髓不发生本质的改变。

2.闽西“采茶灯”的现代化创新

我们需要致力于民间传统艺术特别是原生态舞蹈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现代化,在文化发展与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这种要求是必须要实现的。现今是各地民间艺术文化多元共生的一个时代,应当说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汲汲于闽西“采茶灯”固有的思维与应用方式,要采取积极的策略保证民间传统艺术具有向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使之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让民间传统艺术以和现代艺术相融合的形式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并且更好地保持传统文化风貌或者传统文化要素,由此获取现代社会欣赏者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让民间传统艺术拥有长盛不衰的活力。在确保传统舞蹈精髓不发生本质改变的基础上,可以将传承与创新的目标定位为同现代舞蹈艺术、当代流行舞蹈等舞蹈艺术种类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以满足现代与经典相融合的理想要求,让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入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这些创新方式可以作为内在文化传承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宣传的多种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青年一代对传统闽西“采茶灯”艺术文化的了解。

二、以“审美理想”为核心的艺术化创新

1.审美理想的内涵

审美理想是人们对于美的最高要求和愿望。它是人类审美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既是具体的、形象的,又蕴含着人的系统化的理性需求。艺术作品是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只有反映出审美理想上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才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生命力。要充分表现审美理想,使审美理想“物质化”,变成任何其他人都可以接受的东西,那就只有借助于透视审美理想的棱镜来反映现实的艺术才能做到。艺术作品对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以审美理想为媒介的认识,因此,它比现实美更高、更集中,更典型。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大体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倾向性和艺术方法、内容与形式。审美理想是相对的,具有可变性。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2.闽西“采茶灯”的艺术化创新

现今社会的各种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文化的融合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大多往现代当代文化靠拢,传统文化处在弱势地位,许多民间传统艺术很难在现代社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审美理想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两个特点的基础上,艺术作品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创新需求,同样时代的进步发展也督促我们必须结合当今社会的审美对闽西“采茶灯”进行艺术化创新。

闽西“采茶灯”源于劳动,与音乐、歌舞结合在一起,舞蹈与音乐是相互缠绕的。将音乐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为舞蹈更好的服务,可以在原有的民间曲调、打击乐器以及民歌的基础上科学的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尝试与西洋乐器或电子器乐结合进行创新创作,使传统闽西“采茶灯”的音乐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舞蹈的表现方式也可进行大胆的尝试,但创新与改编都需要更严谨。现今闽西“采茶灯”的表演题材都是采茶扑蝶的生活劳动场景,题材可以多样化,多挖掘与之相關的素材重新发现或延伸题材的广度。在内容与形式上改变上山、过桥、采茶、扑碟等传统的一套固有的动作表演模式,抓取其中一个元素为主要表现内容进行改编创新,人物与情节也就随之而动。传统的表演是将采茶这一生活劳动场面直接呈现,所以观感很直接,就是一群采茶姑娘上山采茶和扑碟,通常观众看完以后没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如果将单一的表现动作转化为内在精神体现或许是一个质的提高,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如剧目《黄土黄》,整支舞蹈的精神传达就非常的准确。男子及女子的动作设计既符合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外在形象,又透出了他们内里对贫瘠的不屈意志、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生命深深不息的赞颂,深刻的表达了对黄土地的炽热之情,体现了民族“根”的情节。剧目《黄土黄》的动作难度不高,但是作品中的体态、动作、动律都是为了表现民族精神而服务的,显得尤其的集中有力量,舞蹈情绪非常饱满。不难看出一个作品想要更抓人心,应该挖掘其内在所蕴含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三、以“大众审美”为原则的舞台化创新

1.大众审美的重要性

在传承及创新闽西“采茶灯”的时候,需要注意到民间传统艺术与人们社会生活的联系,不能脱离于实际只做象牙塔里的研究。也就是说,要让民间传统艺术真正为人们所需要、所认可,才能真正展现出其本来应当具有的魅力,更好地吸引社会大众投入到其中,增强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传承是要有外在驱动力的,审美视角下,审美的主体正是其外在驱动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关注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及创新的效果。闽西“采茶灯”发展到至今,当地青年没有太多机会对它进行学习与了解。当地政府部门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比如走进校园设置闽西“采茶灯”舞蹈课,经常举办地域性的大型民族民间活动,保证群众的广泛参与使其产生群众基础。让人们有更多的渠道深入地了解该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及审美思维,提升该传统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2.闽西“采茶灯”的舞台化创新

任何艺术作品的表演要通过舞台来呈现的时候,都变成一种直观的表现性艺术。想要让观众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就得从舞美、灯光、服装造型、道具、化妆等多方面进行结合完善,为作品的表达增色。传统闽西“采茶灯”的表演重点在动作及队形上,队形的变化尤其多,通过队形配合动作讲述采茶情景。但是按照传统的表演,舞台环境和氛围仅依靠舞蹈本身就会显得比较单薄,而结合利用舞台化的创新设计可以进行虚幻、实境、远近等不同效果的切换,具体根据表演内容而定。现今的舞台舞美设计发展的特别迅速,多媒体技术、屏幕、道具与背景墙等在舞蹈中的综合运用使观赏者身临其境。比如舞蹈作品《小城雨巷》在2005年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上获得了最佳舞美设计奖,它的舞台环境突破了传统的舞台舞美设计限制,巧妙地结合屏幕、背景墙、灯光等舞美效果,将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以最直观的方式带入观众们的视野。这时候的舞蹈《小城雨巷》不仅仅只是舞蹈,它还是文化的解读。舞台化的创新能让观赏学习者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对传承起到一定作用。所以联系当下的舞蹈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利用舞台创新创意设计去服务舞蹈作品,从而让大众通过舞蹈作品更简单直观地去了解当地文化是值得去摸索研究的。

结语

本文通过对闽西“采茶灯”现实发展环境的探究,尝试从现代化创新、艺术化创新、舞台化创新三个方面探索闽西“采茶灯”的创新发展战略。这一探索过程只有同其本身的发展特点以及现实的发展环境相结合,才能确保民间艺术的良性发展进步,继而取得更加合理的发展成效。在闽西“采茶灯”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文化性与艺术性是应当同时得到关注的,本文在二者兼顾的基础上就闽西“采茶灯”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策略,为民间传统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福建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2]隆蔭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孙亮.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探析[J].艺术科技, 2017(3).

[4]张妮.浅析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受现代舞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艺术科技, 2017(10) .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2017年度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课题“闽西‘采茶灯传承与创新研究”(JAS170503)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