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理环境对梅州客家传统舞蹈的影响探究

时间:2024-05-20

摘 要:梅州客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汉族支系,梅州客家传统舞蹈是客家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从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自然环境为梅州客家传统舞蹈发展初期提供了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人文环境则是梅州客家传统舞蹈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其文化的发展定型造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 梅州客家 传统舞蹈

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空间,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譹?訛,包含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文化源于自然环境,成于人文环境。梅州特定的地理环境,给梅州客家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民族性格等产生了影响,进而塑造了客家人坚忍不拔、勇于拼搏、团结互助的文化品格,最终形成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契合的状态。

一、特定地理环境与梅州客家传统舞蹈活动的类型特征

梅州作为世界代表性的客家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它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整个地区以北高南低,兼有台地、山地、阶地、丘陵、盆地的地貌类型为主;境内经流汀江、梅江、韩江三大河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描绘就是梅州地区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客家先民南迁至梅州后,利用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创造了梯田山耕农业,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梅州客家传统舞蹈作为客家文化事象,是梅州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于客家人的结果,即梅州客家传统舞蹈活动以自然物质资源、生产方式为前提和基础,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观念、民族心理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直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式,成为客家民众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手段,并在文化活动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满足民众祈愿祝福、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凝聚族群等需求的丰富多彩且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活动,如舞春牛、采茶舞、仔狮戏球、金狮舞、梅县狮子、席狮舞、鲤鱼跳龙门、船灯、舞火龙、鲫鱼穿花、锣花、铙钹花、打莲池、杯花舞等。

二、自然环境对梅州客家传统舞蹈发展的影响

1.生产方式的衍生

光绪《嘉应州志·丛谈》载:“嘉应、镇平不下三十万户;一岁所收,仅备三月。”?譺?訛多山少田的自然环境,使得客家先民只能在山间盆地和丘陵以拓荒为主要谋生方式,其传统舞蹈也呈现了浓郁的山地农耕文化的色彩。舞蹈活动的内容都是祈求神灵风调雨顺与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如“采茶舞”,单“采”字就可以看出与生产劳动的直接关系,舞蹈通过模拟人们上山采茶、下山挑茶、晒茶制茶等采茶的劳动状态,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生产知识,并借以重复体验劳动的快乐进行自我抒怀慰勉。采茶舞对人的劳动价值、道德观念和审美情感进行有益的教化与启迪,对生存发展充满着自强、自信的理念。如“舞春牛”,生动自如的表现人与牛之间亲密配合勤耕力作的劳动情景,其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动作简单,多为平时劳作的模拟和牛的动态、习性的模拟,歌颂耕牛的好处,传授爱牛与耕种知识,体现农民在春天耕种时祈求耕牛健康、耕种顺利、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

2.仿生动物的结果

梅州客家先人对自然界的很多现象缺乏科学的解释,认为人类的一切均受威力强大的自然界所控制,于是便产生万物有灵的观念,他们视狮子为雄伟、威严、吉祥的象征,在长期的模拟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发展为梅州客家传统舞蹈中特有的狮舞。如“仔狮戏球”,是在提线木偶的技艺上结合杂技、汉剧、狮灯创作而成,由艺人执狮通过操纵提线装置,呈现狮子抛、拉、接球的形态,通过“出山、耍球、流星追月、猫儿扑鼠” 的动作塑造出狮子与彩球追逐嬉戏的活泼形象,为民众带来吉祥、幸福和欢乐。再如“席狮舞”,是表演者用右手将草席巧妙的折叠成狮头,用左手将草席抻于后背,通过狮身的自由伸缩,协调配合狮头灵活的舞动,给人以轻巧灵动之感,其独特之处就是似狮非狮,妙趣横生的神似表演。各种狮舞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中原汉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梅州客家先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加以想象发展起来的,通过具体实践逐渐完善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从模仿动物到舞蹈活动,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环境中动物对梅州客家传统舞蹈活动的影响。

3.自然物质资源的支撑

时间、空间、道具作为自然环境要素中对舞蹈提供最大支持的物质基础,不仅成为梅州客家传统舞蹈活动的构成部分,而且还影响制约着舞蹈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在时间上,春节和元宵节是家族迎神祭祖、亲朋聚会高度集中的节期。在空间上,一般以列队街道巡游结合广场表演的形式进行活动:巡游时因街道崎岖狭窄,仅以行进的步伐与说明性的舞蹈动作进行亮相;巡游到十字路口、神庙前、官府广场等,因场地较为宽敞,所以就拉开阵势进行套路表演。道具方面,则以就地、方便、适用为基本原则,如“凉帽、头帕、竹筐、伯公杯、草席、铙钹”等道具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凉帽、竹筐、草席等道具都采用当地的竹篾制成,伯公杯则是梅州客家人祭祀的器皿,而仿生动物与灯彩类道具的制作,则是造型艺人用竹篾扎架,裱糊砂纸和紗绸经过加工处理的富有创意性的传统工艺。这些取自自然或加工过的物品,赋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延伸和补充了舞蹈的表现力。因而,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梅州客家传统舞蹈不可避免的留下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三、人文环境对梅州客家传统舞蹈发展的影响

1.传统习俗的中原文化之影响

梅州客家先人源自中原华胄,辗转流徙,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良好的文化素养,也带来了中原传统习俗和文化思想。梅州客家传统舞蹈的发展深受中原文化的感染、熏陶、同化,在舞蹈的类型和特点方面,既有中原舞蹈文化的继承,又有土著文化的痕迹,舞蹈活动的內容和方式呈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以龙文化为例,“龙”作为海中神物、正义的化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是理想中英雄之典型,其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在岁时节日进行“龙舞”表演以示普天同庆,寓意国泰民安,其内涵与中原文化同源;不同之处在于,梅州因受中原文化、移民文化、山区文化的影响,逐渐出现地域性的变异。如“烟花火龙”,将舞龙和烟花相结合,在鞭炮、锣鼓声中,左右簇拥着鲤鱼灯、鳌鱼灯,由几十位赤膊、跣足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手擎火龙轮番舞蹈。烧龙燃烧时整条龙犹如银珠闪灿,金光射耀,鞭炮声声,似五谷丰登,似百鸟朝凤……?譻?訛加之鱼龙、蟹虾曼衍,营造了离奇变化之象,气势雄伟、场面壮观,不仅体现了舞龙人敢于拼搏的精神,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之影响

儒家的“忠、孝、节、义、诚、信”,禅宗的“普度众生、明心见性”以及道家的“道法自然”等思想互通互补,传播到梅州后呈现亦佛、亦儒、亦道,三教合流的特点。宗教信仰与艺术本就血脉相通,故而梅州地区神道设教以乐舞祈神的风气甚为盛行,在人们生病、死亡、祈愿等打醮、作斋、神祭活动中,通过道士、禅师手执法器,边诵(经文)边舞蹈,营造出神秘、威严的氛围,来实现驱鬼镇邪、超亡度灵、引富归堂的心灵祈愿。从内容至形式,传统舞蹈都充分地体现梅州客家特有的人文环境效应。如“打莲池”借用“目莲救母”的故事,将目莲驱魔打斗、破地狱救母的情景,通过僧人口唱佛曲、手执禅杖,在佛堂四周以动静结合的道具、刚柔并济的动作、男女共舞的形式起舞表演,寄托了客家社会群体对客家妇女的特殊情感,颂扬了目莲的“孝悌”美德,?譼?訛同时也宣传了慈悲为怀、劝善惩恶的佛教思想。再如“鲫鱼穿花”以首尾相接的曲线,在阴阳旋转、变化无穷的调度运动中形成此消彼长的意象,是受道教“阴阳合而万物生道”宇宙观的影响。“铙钹花”則融合了武术、杂技,通过法器铙钹高难度技巧花样的表演,充分显示佛教的法力和威严。这些宗教舞蹈作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义、经文密切相关,不仅体现了梅州客家民众的宗教信仰、世俗观念、心理特质和功利目的,而且概括了反映了梅州客家的历史传统、传奇故事、舞蹈风格、地方特色及审美情趣,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宗教礼仪和神祀舞韵。

3.人生礼仪的宗族观念之影响

客家人是中原望族南迁,不忘祖先的荣耀,为了加强宗族凝聚力,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统一族人的精神建并立族内规章制度。他们聚族而居,奉行以儒教思想为基础的传统礼仪规范,宗族规约是规范族人的行为标尺,虽不是法律,却具有极强的威慑力,使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发展。如“香花佛事舞蹈”作为客家的丧礼仪式,承载着客家人优良的孝悌观念,其社会价值远远超出超度亡魂的本身:首先,为长辈出钱做香花视为孝悌的表现,如果不做则会被看成不贤不孝之人,成在客家社会所唾弃之人;其次,香花的仪式必须要宗族亲属参与其中,是丧家集合宗族力量的一种展示,体现了“同宗人”的亲情关系?譽?訛,不仅可以消除矛盾,还有利于积累人脉资源。如“烟花火龙”,埔寨乡每年元宵节五个村各出一条龙,此活动以乡村宗祠划分,向各家各户募捐的形式或招标的方式筹集活动经费,出钱最多者才能挥舞龙头,乡民们视能参加烟花火龙为纳福的义举和慷慨的标志,也是宗族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另外,客家人春节前添了男孩的人家,在春节祭祖时都要挑着写有“添丁发财”、“新丁”的灯笼到祠堂给祖先报告,祈求祖先保佑孩子茁长成长,只有举行过“上丁”仪式的孩子,才能正式成为族员被写入族谱。所以,灯类的舞蹈节目因“灯”、“丁”谐音,被寓意多子多孙,表演时除了祝贺添丁之喜,还反映了客家强烈的渴望子孙兴旺的观念。

结论

综上所述,梅州客家传统舞蹈的形成和发展是梅州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为梅州客家传统舞蹈提供了先决条件,对舞蹈活动的形成、表演方式具有制约的基础性作用,人文环境在梅州客家传统舞蹈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人文精神在舞蹈活动中更加突出。对梅州客家传统舞蹈进行整体文化生境的研究,有助于梅州客家传统舞蹈的可持续发展具。

注释:

梁锦梅.客家文化形成发展与地理关系刍议[J].嘉应大学学报,2003(4):110-113.

许桂灵.岭南客家妇女的精神风貌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J].岭南文史,2012(9):41-44.

丘桓兴.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94.

蔡享丽.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审美特征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54-60.

任艳花.舞蹈人类学视野下“香花佛事”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16(8):152-156.

注: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从神性到人性:客家民俗杯花舞的变迁与发展》(项目编号16KYKT10)阶段性成果;《精英生产与大众消费:丰顺埔寨客家舞火龙民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6KYKT05)阶段性成果;嘉应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时代客家民俗舞蹈本色延续研究——以梅州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8SKZ01)阶段性成果;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客家民俗舞蹈传承发展中的文化硬核研究——以粤东梅州地区为例》(项目编号GD18CYS09)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