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木管五重奏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与创新

时间:2024-05-20

杨光

摘 要:木管五重奏虽为室内乐编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但作品出现的时间与数量的增加却在20世纪之后才渐渐涌现。现如今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木管五重奏作品踊跃出现,本论文针对包含中国传统音乐素材的木管五重奏作品作一个规划总结分析并加以阐述,促进对当代中国的木管五重奏作品更深入的认识与研究。

关键词:木管五重奏 中国传统音乐改编 音乐元素发展与扩充 中西结合 音响事件

木管五重奏是由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及巴松组成,虽然称之为木管五重奏,但其中包含了圆号这个铜管乐器。木管五重奏作为一个传统室内乐组合,虽然与弦乐四重奏一样产生于18世纪后期,但无论从乐器的发展速度、乐器的先进改革的程度上都要晚一些。这个在今天与弦乐四重奏基本确立为同等重要的室内乐编制,在历史上却只有非常少的古典作品。从弦乐四重奏的角度而言,无论从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都产生了大量鲜为人知而且流传千古的名作,而纵观木管五重奏的历史,它的作品大部分皆为20世纪之后的产物。由于木管五重奏作品数量稀缺的局限性,而产生了大量改编作品成为了当今木管五重奏最为主要的作品来源:这包含了一系列古典交响乐、声乐、民谣等等的改编。

20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木管五重奏作品诞生,但相对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室内乐编制组合作品,木管五重奏仍旧得不到作曲家们特别的“青睐”:首先,由于木管五重奏的五种乐器的音色互不相同,声音的频率、共鸣及音色的融合性相对弦乐四重奏及铜管五重奏较差,这就使得一个出色的木管五重奏演奏团体的诞生增加困难;其次,由于好的木管五重奏演奏团体相对较少,加上木管乐器自身技巧的“可发掘性”(这里指针对现代派音乐作品的音色及乐器技法的多样化)相对弦乐来说较匮乏,因此现代作曲家们并不是非常愿意将时间花在如此“冒风险而不讨巧”的组合上。但毋庸置疑的是,木管五重奏占据了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目前世界知名的木管五重奏,柏林爱乐木管五重奏,伊曼尼木管五重奏等演奏团体的多样化的演奏方式也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与喜爱。

如今,中國的木管五重奏作品的渐渐崛起,离不开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支持。当代中国的木管五重奏作品的分类上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结合中国传统民歌及曲调的改编。王永新改编的《木管五重奏中国曲选》算是最成功的典范。曲谱中收录了经典且广为流传的一些音乐片段,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等,而演奏频率最高的则是其中的《瑶族舞曲》。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为典型的ABA三段曲式结构(快慢快),而这首改编作品将木管五重奏的特点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双簧管中高声部的歌唱性,长笛的悠扬与快速吐音的出色效果,单簧管作为中声部完美的填充及调色,圆号强烈的强弱对比及巧妙的声部呼应,巴松声部无比重要的低音及活泼俏皮的演奏等等,在众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木管五重奏改编作品中,这首作品之所以演奏频率之高,是由于它不仅展现出木管五重奏所有的特性与特点,且曲目技巧为大众所接受,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各类普及音乐会、大小型音乐会、专业音乐会的使用,从学生、教师到木管五重奏的专业演奏家们,恰到好处的被演奏者们所喜爱。

第二,中西结合的原创作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作曲家偏向于采用中国民间或传统曲调的素材,加以加工及打磨,成为一首原创作品的动机。如作曲家贾国平在2001年创作的《孤松吟风》中就运用了中国戏曲的音乐元素:京剧西皮导板、二黄导板与京剧曲牌“夜深沉”。不仅如此,作曲家除了在横向思维上灌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之外,在纵向和声的线条上也考虑了大量的五声音阶和声的巧妙运用,使得作品既为听众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现代音响效果,又很好地把握和拓展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素材:

例1: 作曲家将和声纵向拆分给了五个乐器,形成了A B D E G的分解式和弦(第1,2小节)

例2: 作曲家将和声纵向拆分给了四个乐器,形成了B C# E F#的分解式和弦(第5小节)

此外,在这首作品中,乐器的配置不仅仅为传统的五种乐器,而是扩充为了长笛(兼短笛)、双簧管(兼英国管)、单簧管(兼低音黑管)、圆号及巴松(兼低音巴松)九种家族乐器。这样的木管五重奏作品已出现在当代早期的一些作品中,比如众所周知的利盖蒂(Gyorgy Ligeti)为木管五重奏创作的《六首小品》便扩充使用了长笛的家族乐器短笛。

第三,外籍中国作曲家笔下的木管五重奏作品。这类作品相比中国本土作曲家的木管五重奏作品更加“西方化”,虽然作品“重点”偏向于西方音乐风格,但仍旧可以在其中找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影子。如作曲家陈怡在木管五重奏作品《FENG》中,开始由双簧管奏出增四度与大小二度音程关系的动机主题:

虽然作品的横向线条的考虑颇为“西化”,但纵向线条却可以看出许多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的和声元素:

例3: 如下的纵向和声为C D E G A (第二乐章第3-5小节)

例4: 如下的纵向和声同例3 (第二乐章第71-42小节)

作品中也有一些相对隐秘的五声音阶旋律的线条穿插在作品中这类作品从表面上看“淡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素材,但其实可谓更好的隐秘结合与创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

例5: (第二乐章第51-59小节,双簧管声部)

再有,新生的木管五重奏原创作品在乐器的现代派演奏法上的探究上也有许多突破,如弹舌(Slap tongue)、气音(air. 或Luft)、滑奏(glissando)、模仿弦乐的揉弦效果(Vibrato)、微分音奏法、复音吹奏法(Multiphonics)等等技巧的出现也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当然,每一种技巧也并非在五种乐器上都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效果。如“弹舌”运用在单簧管上的效果就比其他四件乐器好许多,这种“空灵”感的技巧运用在同家族的低音黑管上会有更加出色的空灵且低沉的效果;再如“气音”在长笛上的体现就格外出色,由于长笛笛头的特殊设计性,演奏员可以很好的运用气及笛头的调整,去把握作曲家们所要求的“半气半音”、“多气少音”“少气多音”等一系列的要求;“滑奏”则是圆号与单簧管较为擅长的技巧,可通过乐器的按键、按孔、嘴部肌肉与位置及气的控制来调节,这个技巧在双簧乐器(双簧管、英国管与巴松)和长笛上就很难表现出很好的效果;但双簧管和巴松可以运用特殊的指法组合、嘴唇的压力和气的控制来吹奏出“和弦”的效果(复音吹奏法),吹奏出的和弦更像是一种叠加音的效果,而与平常的和弦音效还是有区别的。这些技巧相比弦乐乐器更多的现代派技巧略显“单薄”,而需要作曲家在音符、音调与曲式上的考虑更加谨慎与周密,也增添了木管五重奏的写作难度。不同的作曲家偏向点不同,如之前我们谈到的《孤松吟风》便运用了其中的一些现代乐器技法来支持作品本身,但作曲家陈怡的《FENG》却用完全传统的演奏法呈现,这取决于作曲家对于自身作品的理解、意图、出发点等等因素。

在越来越多出色的木管五重奏作品诞生之际,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也穿插在其中,体现了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多元化音乐形式的表现与结合,“音乐立足于本土”渐渐发展为现代中国音乐作品的大趋势,木管五重奏也包含于其中。

参考文献:

[1]孙志鸿.贾国平《孤松吟风》中的线化和声研究[J].乐府新声, 2012,30(1):78-83.

[2]侯晓东.木管五重奏——形式的确立与发展[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1):38-5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