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设计史看:中国本土设计语言的方向探索

时间:2024-05-20

姚雅雯

摘 要:“文化遗产使我们与历史及共同的记忆相连,它让我们的存在感有所归依,并能提供洞见来源,以帮助我们面对未来。”当下总不断有发生中国设计不自主,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底蕴式微。其实从世界发展范围来看,各个时期各个国家都同样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发展的中来结合思考中国本土设计语言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 设计方向 现代设计

工业革命之后欧美以及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Art Deco“装饰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运动等,展现出无限丰富多样的历史成果。但从中国本土文化来说,这一系列设计运动却因为种种历史轨迹的不重合,没有过多机会参与到中国符号、元素和沉淀积累的文化源流当中。民国时期的鲁迅、闻一多等一系列先锋经历过新的设计动机尝试,到包豪斯引入中国设计学院派理论系统。而到当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内容已经加入了十三五规划之中,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加入当代设计潮流中应有更多爆炸式蓬勃发展。

客观来讲,建筑、产品、平面等设计语言形式绝不可能从设计师、设计评论家、设计思想家的头脑中凭空产生,而必须随着建筑、产品、平面等设计语言在客观环境实践下,在社会发展与设计语言之间出现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地曲折中前进。

在19世纪伊始之际,西方的传统设计语言就遇到了同样类似问题。当时,欧美、世界范围内的建筑、设计的复古风潮此即彼伏,如何处理和借鉴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成了当时建筑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历史所积淀的Baroque式、Rococo式、Gothic式、古埃及、古希腊、Toscana式、Renaissence风格等等,是否有优劣之分,抑或在新的设计语言中应该如何取舍;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冲击下,新兴设计师思考是否必须采用历史风格开始借鉴。辛尔克说:“如果我能够保持古希腊建筑的精神原则,并且把这个原则引入本世纪的具体需求中去,那么,我们对于正在讨论的一系列问题就会有确定的答案了。”这一思想给予我们以启示,不纠其视觉形式,而引入其精神原则,是保留本土设计语言的方式之一。可惜的是在此段时间内,由于没有过去的经验,由此理论产生的成果未有质变上的突破,技术、材料已经对传统方式冲击剧烈,从建筑领域来说,许多传统方式已经不适应于现代的技术、材料,所以辛尔克的重传统的思想也开始受到冲击。在如此问题下,建筑领域的设计方向开始了放弃风格的纠结,从而转向“重功能、轻装饰”的设计逻辑。把聚焦的问题放下,而重视“建筑”这项特殊的载体本身。

19世纪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水晶宫举办后,整个欧洲开始思考机械化生产下的传统工艺发展方向,批量生产与手工艺技术下的Baroque、Rococo、Nicoclassicism等风格的繁复装饰无法匹配,而历史进程下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将设计语言的答案转向自然主义,同时外来文化合流,汲取了日本“浮世绘”平面化风格和构图形式;20世纪Art Deco“装饰主义”运动则更加丰富了设计动机,在1922年考古学家发现了tutankhamun陵墓之后,让古埃及文物成了日常所常见的设计动机,引发了公众对埃及所有一切的兴趣,莲花、金龟子、象形文字、桥塔、金字塔等埃及元素,在当时欧美世界流行;与此同时,出于对中国瓷器的喜爱,设计师们大量借鉴中国早期的瓷器优雅器型、精致花纹以及中式硬木家具简洁洗练的线条,相同灵感来源还有非洲的原始艺术等。同时,新兴设计语言开始吸收现代绘画艺术风格,其中包括有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等等,采用割裂、几何、抽象等设计语汇,设计语言注入了新的生气。

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批量生产、从人出发注重产品功能的要求,改变了旧有工艺美术的性质,因而现代工艺美术必须呈现新的与当代生活相适应的面貌,当然它的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纵观世界范围内的设计语言的更新发展,过程中其吸收了从古至今所有的艺术养分,结合了民族语言之下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直到当代艺术设计,萬家争鸣,每个国家自身的传统设计语言变成了具体的、有目的性、有场合、有意识的设计动机。中国本土设计语言更新方向也应如此,在思考时应带有以下目的性:

1.符合现代审美意趣。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的审美具有时代性。查尔斯·兰德利说,“即便是文化遗产也是日新的:今天的传统是昨日的创新。创意不仅在于持续发明新事物,也与如何适当处理旧事物有关。”更新设计语言,可以广泛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本土文化注入新兴生命力。19世纪初期英国新古典主义与工业革命的新材料、技术无法适应的混乱,英国新兴设计设计师莫里斯尝试吸收日本式平面装饰特征,在自然主义纹饰中寻找灵感,打开了现代设计发展历程。本土设计语言转化的方向是为人的设计,符合时代审美的设计,与之匹配的是与时代同步进行的设计语言,所以当下。

2.新生价值:充分发挥其商业价值,以日常生活用品载体。批量化生产、城市新兴阶层——中产阶级成为强有力的购买力。设计是需求,需是“need”,求是“want”,回顾设计史阶段,在工业化初期,许多产品是围绕“需”来解决生活中的设计,想要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来适合大家的生活方式;在21世纪,设计应更多停留在“求”的阶段,美国学者维克多佩帕尼克(victor papanek)认为,设计是一种系统的解决方法,它最重要的问题是维护一种秩序,通过这种秩序来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创作活动。这就说明了,设计不是断章取义的割裂,而是要从一个社会学的角度、将设计放置于一个系统的秩序中去看待和解决问题,设计功能、设计语言、设计的方向始终是围绕着产品的生产手段、使用场合、销售渠道、销售环境、销售对象、销售目的、 来创作,最终在用户的手里去发挥它的价值。如2014年红点奖中国获奖作品NUDE实木衣帽架(图1),将中国传统榫卯工艺,结合前所未有的极简主义,更新设计语言,将产品投入到大众生活用品中,创造新生活力。

3.服务价值——文化观念输出。农耕文明结束,但吉祥文化、易经、仁爱思想、“兼爱节用”观念、“六艺”文化、天人感应等思想,却是引导中国人思想根源的方法論与价值观。艺术家、设计教育家莫霍利纳吉(Moholy Nagy)认为设计是一种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来进行创作的一种活动。所以设计也从来不是孤立的,设计语言中蕴含的力量也并非图案本身如此。传统设计语言内容包含意、象、形三个部分,而观念输出则为“意”的输出。比如当下占据我国主流生活的外来文化输入就有源自两河流域的占星,耶稣诞辰,译名为“基督弥撒”的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等。找到并利用本土设计语言的服务价值,就能让传统与现代生活连接起来。

4.优先择取具有价值观输出的设计语言,加强纵向深度研究。从地域来看,不同地域有差异化明显的设计语言;从内容上看,建筑、景观、生活传统、节庆、习俗、传说、服饰、食物、休闲活动、次文化、嗜好与热情都是可取的本土文化资源,首选从优而择取,而后对其进行纵向深度研究,是我们当下设计者、研究者需要关注的。

5.活起来——故事化、情境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所有的产品投放市场时,其产品生命周期开始实效,都会经历包括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几个部分。四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引入阶段”中,产品功能性至上;第二阶段“成长阶段”更关心商业因素;第三阶段“成熟阶段”的产品更多关心以人为本;最后一个阶段“衰退阶段”则会考虑创新求变;传统文化的生长同样经历以上四个过程,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已去,当下的互联网+智能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求变的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让人参与其中,而故事化、情境化正是转换参与率的具体体现。2017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的高质量播出唤起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其对文物前世、今生的解读,加上故事化演绎,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让人们更有历史感与代入感。

6.为特定的人群而设计。工业革命前,设计强调为皇室服务;19世纪,设计强调民主特性;当下,设计细分市场,不同的本土设计语言应为不同区域、年龄、阶层、性别等人群服务。比如吉祥文化观念作为设计语言可适应最广泛普罗大众,而唐代雍容典丽的工艺观与明清“经世致用”美学价值所对应的人群却大相径庭。

7.设计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合,网络化、智能化、低碳可持续发展为文明的走向,设计行业应该与其他产业深度的合作与提升。潘鲁生教授提到过当下兴新设计发展的趋势:“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展示与交流、促进商贸合作深度、广度与设计水平的提升——的同时,还表现出两种新的趋向:一是公众‘参与与‘共享属性明显提升,契合了‘全民创新的时代发展潮流,也充分体现了设计的服务属性,越来越注重互动、参与、体验;二是‘科技+设计的融合模式成为大型设计展览的重要内容,这必然会领引网络化、智能化和低碳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文明走向,并不断催生设计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当下的我们都应该反思历史给予我们蛛丝马迹的经验、发展方向和发展成果,围绕经济目的,活化本土设计语言,主动使用中国本土设计语言,让其成为现代设计语义下汲取的设计动机,充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看得到、听得到、习以为常、具有文化共鸣的生活情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2).

[2] 【英】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3]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5).

[4] 【美】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中信出版社,2012(11).

[5]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

[6] 潘鲁生,殷波,吕明月.2014年度中国设计艺术发展报告[J].设计艺术, 2015(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