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唐晓博
摘 要:勃拉姆斯作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管风琴音乐是他辉煌作品中的一小部分,鲜有提及。本文通过对勃拉姆斯每一首管风琴作品的研究准确把握他的整体创作风格,从而使演奏者得到一些启示,为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作品的演奏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勃拉姆斯 管风琴 风格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作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创作了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等作品,其中管风琴音乐是这些辉煌作品中的一小部分,经常被忽视,鲜有提及。勃拉姆斯年轻时的理想是成为一位“管风琴大师”,尽管他没有实现愿望,但是他的个人藏书里包含很多作曲家的管风琴作品,而且他也偶尔有过几次公开弹奏管风琴的经历。他没有正式的管风琴学习经历,也没有获得过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但他还是创作出了经典的管风琴音乐。其中包括《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1856)、《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1857)、《降 a小调赋格》(1856)、《“噢 悲伤”众赞歌前奏曲与赋格》(1858-1873)以及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1896)。
一、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风格
勃拉姆斯被称为“古典主义最后一人”,他汲取了许多古典音乐的精髓,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等人的古典主义创作手法,并将它们融入到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中。勃拉姆斯坚毅、内敛、纯真、质朴,他的音乐沉静内省,没有任何浪漫主义音乐的张扬与自我感情的宣泄,用理性的思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情感。他的音乐充满了交响般的音响效果,气势磅礴宏大。他重视乐曲结构的清晰与均衡,重视作曲技法的凝练与严谨,追求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风格严谨且富有哲理性。
勃拉姆斯十分推崇以巴赫为首的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创作。他研究的对位法与早期音乐的作品包括巴洛克风格的舞蹈曲目、管风琴前奏曲与赋格、新文艺复兴和新巴洛克式的众赞歌作品等等。
勃拉姆斯的管风琴音乐创作还深受舒曼夫妇的影响,如果没有他们二人的影响,可能勃拉姆斯永遠不会留下任何的管风琴作品。当时舒曼夫妇非常推崇管风琴,他们不仅长期对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进行细致的钻研,还创作了一些管风琴曲,如舒曼的《“巴赫”主题的六首赋格曲》(6 Fugues on B–A–C–H for organ or pedal piano,1845,op.60)等等。
二、勃拉姆斯的管风琴作品
勃拉姆斯的管风琴作品创作时间分别在他的音乐创作初期与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些管风琴作品具有古典德国管风琴形式,更像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
1.早期管风琴音乐作品
勃拉姆斯早期的管风琴作品写于杜塞尔多夫,基本都是对位手法,不仅在风格上非常相似,汲取了巴赫的作曲精华,还都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它们是《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降a小调赋格》、《“噢 悲伤”众赞歌前奏曲与赋格》。勃拉姆斯生前并没有出版前两首,后人在整理克拉拉的资料当中发现了它们,直到 1927 年才出版发行。
《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勃拉姆斯为管风琴而作的首部作品。1856年勃拉姆斯将它送给克拉拉做生日礼物。赋格开始的五个音A-C-B-A-#G,是舒曼的“克拉拉”主题音型(C-B-A-#G-A)的变体(即将最后一个A音挪至首音)。《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中前奏曲包含很多不同的元素,有宣叙性的纵向和声,有32分音符的快速跑动,有分解和弦的不断堆砌,充满了幻想性。赋格中最典型的是在第27至41小节使用了声部间复杂的3对2节奏,这对演奏者来说是一个技术挑战。大量半音化与和弦外音的使用增加了乐曲前进的动力性。大量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进行也是不同于巴洛克时期的主要特点。《降a小调赋格》是这几首中的佳作,是巴洛克与浪漫风格的精巧的结合。作于1856年,1864年经过多次修改后在《大众音乐期刊》发表。作品蕴含丰富的和声,适度地使用半音体系,具有精湛的作曲手法以及深沉的情感。《“噢 悲伤”众赞歌前奏曲与赋格》1858年勃拉姆斯根据众赞歌“O Trauigkeit,O Herzeleid”创作了众赞歌前奏曲,1873年又创作了赋格部分,1882年在《新音乐杂志》增刊出版。与《降a小调赋格》一样是勃拉姆斯在世时出版的仅有的两首管风琴曲目。在这四首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把握勃拉姆斯研究巴赫等早期作曲家作品和对位法的脉络,可以把握勃拉姆斯对管风琴这一乐器的热衷探索。通过他对作品不断地进行修订可以把握勃拉姆斯对作品创作的严谨性以及创作思路的不断更新。
2.晚期管风琴音乐作品——《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op.122
《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是勃拉姆斯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896年5月至6月,堪称德国浪漫主义管风琴作品的巅峰之作。当时他被笼罩在疾病、劳累的忧郁情绪之中,还沉寂在丧失亲密朋友的苦痛之中。从勃拉姆斯选择的众赞歌来看,可以清晰地洞察出作曲家的死亡暗示,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这些众赞歌是理性的,充满了对于人生的感慨与感悟。作品于1902年出版。
三、《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创作特点
1.众赞歌的声部安排
在《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中,除了第1首、第10首是把众赞歌安排给了低音区的脚键盘声部以外,其它9首中众赞歌都是位于高音声部的。但是第7首比较特别,A段众赞歌在高声部浮现,B段众赞歌则被安排在左手的低声部,直到A段变化再现后众赞歌又回归至高声部。演奏时应该根据歌词的分句来处理乐句,有歌唱性地进行演奏。
2.手键盘转换的运用
《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中第7、8、10、11首勃拉姆斯充分发挥了管风琴手键盘间音色、音量对比的特点。第7首的乐句间频繁地进行了Ⅰ、Ⅱ、Ⅲ手键盘的转换,可以洞察勃拉姆斯对管风琴键盘间不同音色与力度变换的独特想法。他把Ⅰ键盘设计成强力度,Ⅱ键盘设计成弱力度,Ⅲ键盘设计成很弱。在乐曲结束之前,有一小节很弱的力度紧随之后五小节的强音,此时脚键盘的低音经过漫长的等待也终于进入,形成了非常震撼的效果,增添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第8首全曲也多次进行了Ⅰ、Ⅱ手键盘间的转换,好像是男声与女声、刚与柔的对话。第11首乐曲在I键盘以强力度进入,与第七首相同要在三层手键盘间频繁转换,但这次是有规律的进行Ⅰ、Ⅱ、Ⅲ层手键盘间的先后转换,形成强、弱、很弱不断循环的回声效果,如此循环反复了6次,勃拉姆斯似乎暗示着他对人生的不断追忆与回顾。
3.脚键盘声部的设计
在整套作品中,有9首作品使用了脚键盘的低音声部,它们大多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化进行,没有特别复杂的演奏技巧。第5首、第8首全曲未使用脚键盘。第6首只在乐曲最后两个小节才使用脚键盘。
4.变换拍子的运用
整套曲目中,仅有两首运用了变换拍子的手法。第3首运用了4/2 拍与 3/2拍的无规律变换拍子。第9首开始以4/4 拍进入,在第9小节处变换为 6/8 拍,并转为弱力度,至第13小节又变回4/4 拍强力度的歌唱。
5.延音记号的使用
在整套曲集中只有第5首和第6首在乐曲当中使用了延长记号,而其他几首只在终止时使用(第2、3、4、7、9、11首)。第6首的第4、8、10、13小节处使用了延音记号。
6. 旋律半音化的运用
旋律半音化的运用是勃拉姆斯创作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整套作品中也有着大量的运用。我们以第10首第16小节为例进行分析,中间两个声部作了三度同向的半音阶下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色彩。
7.运用同一众赞歌创作的两首不同作品
勃拉姆斯非常喜爱《Herzlich tut mich verlangen》這首众赞歌,并为它创作了两首性格迥异的前奏曲,即第9首与第10首,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第9首激扬澎湃,而第10首却安谧恬静。第10首与第9首一样都是a小调,四个声部。开始为6/4拍,在12小节变换为4/4拍,并在此处转换成弱力度的Ⅱ键盘,至第17小节又回到6/4拍,手键盘也同时换回Ⅰ键盘。这种变换拍子又变换力度结构的思路与第9首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第10首采用了非常连绵的弱力度。高声部为密集的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次中音声部采用了8分音符的固定节奏型。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O Weit,ich muss dich lassen》众赞歌上,勃拉姆斯为它谱写了第3首与第11首。
8.谱号的自如转换
勃拉姆斯非常擅长使用中音谱号、次中音谱号,在创作中为了避免过多的加线所以频繁地转换谱号,这对演奏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如第3首13、14小节的高声部。
9.音栓配置
勃拉姆斯所有的管风琴曲目都没有指定音栓配置,这为演奏者的理解与设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基本上是以使用基础音栓、笛管音栓、弦管音栓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尖锐明亮的簧音栓。整套曲目中,第3、5、6、8、10首较为柔和恬美,其中第8首《Es ist ein Rosentsprungen》最具代表性。力度表情为p dolce(柔和甜美的弱),众赞歌旋律是一首温柔的圣诞歌曲,旋律曾被选用于1970年的电影“爱情故事”和2009年的电影“时光旅的恋人”之中。在音栓的选择上应该多选用笛管音栓,通过管风琴的音色来展现作品中甜美柔和的气息。
《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形式和内容上都借鉴和继承了巴赫的《管风琴小曲集》众赞歌前奏曲的模式,是勃拉姆斯终身钻研古典音乐形式的重要成果。作品也表现出勃拉姆斯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对生命的追忆,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综合体,体现了勃拉姆斯音乐风格的核心。
参考文献:
[1]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econd edition ⑷,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180-227.
[2]Barbara Owen,The Organ music of Johannes Brahm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林洁.勃拉姆斯《11首众赞歌前奏曲》研究——文本诠释、文化解读、精神启示[D].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