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民居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互利共生

时间:2024-05-20

陈媛媛

摘 要:规模化的城市建设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景象,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现代化的城市丢掉了具有深厚历史价值的文化传统,城市陷入了缺乏人文风貌的钢筋水泥混合体中。如何在现代化的发展浪潮中,既能够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又能够反映时代特征,是当代城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当代城市设计 传统民居 现代价值 融合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的进程也随之加速,受西方城市建设理念影响,以及现代化人口规模不断攀升的现实需要,当前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在建筑设计还是在城市规划,都体现了现代化和模式化的特点,传统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建筑文化越来越受到忽视甚至边缘化,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传统建筑逐渐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很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此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也越发凸显,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在城市设计中借鉴传统民居的合理成分,并使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建筑在互利共生的关系中不断融合。

一、 传统民居的现代价值及发展走向

1.科学价值

我国的传统民居凝聚了世代人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在环境观、建筑结构、布局规划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科学性。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通常把建筑物、楼群与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使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这样的规划理念和建造手法往往能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中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我国的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负阴抱阳,正是考虑到房屋采光和避风的因素。另外,传统民居讲究一定的风水学,这其实也并非完全是迷信,所谓的“风水”一说也蕴含着很多科学的合理因素,如中国人十分讲究住宅中“藏风聚气”,目的是为了在住宅中通风换气,但同时又要避免“气乘风则散”,因此在房屋布局上,大门、中门、后门不能在一条线上,这是为了避免形成对人体危害较大的穿堂风,大门也不能与卫生间门相对,否则形成的较强气流会使细菌到处滋生,对人体产生危害,由此可见,所谓的风水说正是古人对于一些日常科学知识的归纳和应用。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气候、温度、湿度、日照等环境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体现在各地的民居设计中,大多因地制宜,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形成具有地域性自然人文色彩的地方建筑传统和风格。如我国华中地区,气候常年炎热,空气湿度大,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建筑物的布局上,用缩小建筑物之间距离的方法获得较大阴影,并可形成一定的巷道风,给人们带来凉爽的感觉。又如北京四合院、江南小天井、徽州民居、巴渝民居等,也都反映了各地的自然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的不同。

2.人文价值

中国民居是各地传统社会、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和风俗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一个地区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的集中体现和外化形式。受儒学思想影响,传统的民居在建筑和布局上无不体现长幼尊卑的人文精神,处处体现血缘观念,重视家庭之情和邻里的和睦,宗族观念很强。如传统民居的四合院,体现了尊卑有序的道德伦理,密集的居住场所有利于加强亲缘感情的培养,成为邻里关系良好的发源地,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和睦的价值观。

3.藝术价值

中国的古建筑在形态上追求精致、古朴、典雅的审美情趣,在房屋的建造上不仅要满足人类的居住功能,还要凸显艺术审美需求,精美的窗棂、房檐的砖木雕、窗户框架上的彩画艺术无不折射出艺术的光芒。在房屋修建时,不仅要讲求空间布局的错落有致,更注重细节上的精雕细琢,因此在传统民居中,各式各样的木雕、砖雕、石雕、彩画,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如苏州等地的住宅比其他地区的房屋显得更为精致,家具、陈设典雅考究,还有为数众多的园林,这些都是当地人们生活富庶的表现,也表达了古人对美的追求。总体而言,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注定了每个地区有其特有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法,如果能较清晰地把握某个地区不同时代的审美时尚和艺术追求,或许就会对更多遗存的传统民居、聚落形成独特的感受。

4.现实困境

尽管传统民居在实用性、艺术性和人文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传统民居和现代城市住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传统民居在平面布局、技术结构、空间组织形式上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和人口膨胀的需求,在这一点上,现代化的建筑形态显得轻而易举,另一方面,传统民居以土木材料为主的建造模式也与当今自然资源有限的局面相矛盾,而新材料和新技术正好能够弥补这一不足,现代建筑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传统民居在现代化大潮中,表现的越来越不合时宜,很多古建筑都被拆除和改造,它们的身影正离我们逐渐远去,尽管很多专家学者们对此都表现出极大的留恋和不舍,但依然阻挡不了现代化的进程,老房子、老建筑在这种巨大的变潮中显得是那么的力不从心。

二、现代城市设计概论

1.“千城一面”的困顿

随着人类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演进,城市建设也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现代化的建筑理念和建造方式无疑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人生活方式有高度的契合度,满足了现代人的居住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此同时,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上世纪以来所兴起的“国际式”现代建筑主义运动思潮,助长了城市的大规模新建,旧城区遭到严重破坏,在基于建功立业的行政领导和急功近利的开发商的联合推动下,传统建筑在一夜间被拆除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方盒子”建筑,中国偌大的国家顷刻间变成“千城一面”的景象,在建筑材料、城市规划、景区规划中,很难体现出地域性差别,城市风貌变得毫无生趣可言。在这种“工业化灾难”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程度已经严重到难以逆转的地步,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以及对生活出行便捷化的无限追求,使得在城市规划中,对自然景观的设计变得可有可无,地域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被抛弃,自古以来形成的生态气候小格局被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存发展。

2.向传统民居取经的迫切需求

我国城市设计中面临的一个最大课题是如何在应对全球化影响的同时,既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脉搏又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有个性。在这一点上,传统民居的建筑科学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性以及丰富细腻的建筑造型装饰为现代建筑的民族化创作提供了无数可能。现代城市设计应向传统民居吸取养分,并在改良、更新的过程中处理好城市、人、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合理保护人赖以生存环境的需求,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现代城市建筑与传统民居的共存和融合

1.保持二者的地域性共存

当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崇尚文化的风气开始恢复,社会上对于保护传统民居、村落、历史城镇的重要性已基本达成共识。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在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切实做好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在进行地方城市规划时,要做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尤其是在决定拆除古建筑时,不能头脑发热、一时冲动,要谨慎对待。尽量保持现代化建筑与传统民居的和平相处,在规划上宜采取离开旧城,开辟新城的原则,同时要避免新城繁荣,老区衰落的现象出现,要加强老城的保护与建设,在加强日常修缮的同时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加以改善。

2.现代建筑应吸收传统民居的养分

当代城市设计中,建筑师要虚心向民间学习,向传统民居丰富的空间环境处理手法、建筑造型的塑造以及传统民居的装饰装修经验进行借鉴,并巧用具有地方特色材料来反映地域风格。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的技术方法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给现代建筑注入人文底蕴,使建筑更加植根于地域环境,形成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历史风貌的传承,营造出適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小环境和地方特色。因此,从中国传统民居提炼出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型、符号及历史文化元素,以环境作为二者的契合点,辅助以现代建筑的技术支撑和新材料支持,既能使传统民居寻求到新的生存空间,复苏其生命力,又可为城市住宅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打造全新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景观。

3.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从微观而言,对于传统民居的更新和保护,要借鉴和利用现代建筑技术精华,从建筑材料、装饰结构、外观造型进行保护,在不损害其本质特性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并考虑与周边环境、建筑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同步,展现出传统民居的时代性。从宏观角度,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应立足整体,从空间聚落整体性的角度保存具有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的市井、街道、弄堂等民居建筑群,旨在保护和恢复传统民居所形成的特有传统氛围和人文环境,使之成为城市中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而存在和延续。

4.重新寻找遗失的环境观

当前,出现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这其实是对过去传统环境观的一种拾回。传统民居设计中所蕴含的很多绿化方法,还有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内天井,四合院等空间布局处理手法,都是古人环境观的集中体现。我们应秉承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运用现代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则,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建筑体及周边环境做合理布局,使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从而使建筑结构更合理、空间布局更美观、使用功能更完善,既展现传统风貌,又体现时代特征。

结语

人类追求现代物质文明的合理诉求本无可置疑,只是在寻求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误区要引起高度重视,现代城市建筑模式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功能需求,但在生态环境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也显而易见,而传统民居中所贯穿其中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筑理念,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对当今城市规划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中国传统民居提炼出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及人文传统的合理成分,注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中,并将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精神内涵继承和发扬,使传统民居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同时赋予现代城市建筑具有历史沉淀的文化内涵,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也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蒋勇杰.地域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国地域建筑与文化研究院地域建筑专题研究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3.

[2]皇甫舟楠.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

[3]王湘.论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启示[J].南方建筑,2004.

[4]周俊玲.陕北窑洞民居的当代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丝绸之路,2009.

[5]施维琳.传统民居与未来居住建筑的取向[J].新建筑,2000.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