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君
摘 要:现代城市都建立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钢筋混凝土的综合体虽然能够极大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但是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与城市的健康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舒适、宜人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城市开放住区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以我国传统院落模式为切入点作思考,探索我国传统院落模式与当代城市开放住区景观设计的对话和关联,分析、总结改革策略。
关键词:传统院落 城市开放住区 景观设计
一、中国传统院落模式的历史演变过程
1.封建社会初期至唐代——里坊制
这一时期,城市居住区采取阎里制,按居民等级分为一般居民的居住区和贵族官僚的居住区。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通常被称为“坊里”,坊里内是一些排列整齐的住宅院落,其面积通常在20公顷左右。里坊制是一种功能相对单一的居住模式,其居住形态主要分为两种原则:一是阶级原则;具体来说,里坊制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必然要体现封建统治阶级的集权地位,统治阶级通过封闭的坊墙将城市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和皇亲贵族的居住区分隔开来。二是职业原则;如战国时的齐国,农夫一般住在靠近城门的地方,商人则聚居在市场附近。总体来说,里坊制呈现四个主要特征:它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强化控制的空间形态;它使普通居民和皇亲贵族相分离;它的聚居原则分阶级原则和职业原则。
2.宋代——街巷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到北宋中期以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这个时期,封闭式的、单一居住功能性质的里坊制已经顺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也适应不了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因为围墙的拆除,里坊制逐步转变成一种更加开放自由的住区模式,即街巷制。此后,街巷制瓦解了里坊制按阶级和职业区分居住区的聚居模式,确立了以经济要素为主导,以礼制要求为辅助的新的城市和住区规划理念和模式。总体来说,街巷制是工商业自由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居住方式,虽然沿袭的里坊制的基本单元还存在,但阶级原则和职业原则已经被动摇。
3.近代——里弄制、四合院制
这一时期,南方如上海受殖民地影响,主要是在三四十年代受西方建筑影响形成里弄住宅,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的低层三合院形式。它以主弄和支弄作为空间骨架,它沿袭了传统院落为基本单元,院与院在平面布局上呈行列式,行列式建筑组合形成支弄,主弄又与城市主干道相联接,同时,在主弄与支弄的交接设置处石库门。里弄制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的街巷制,主弄—支弄这种低密度的城市路网结构,使主弄很好地連接起城市主要道路,有效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同时,这种居住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消减了外界城市环境对住区内部的滋扰,营造了良好的邻里交往氛围。北方的住区模式以传统的民居胡同一一四合院为典型代表。从字面上不难理解,传统四合院是由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屋建筑和围墙封闭围合而成的,在严格的封建等级的限制下,建筑和院落一般对称布置在南北中轴线上。近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单家独户的四合院逐渐演变为多户聚居的大杂院,其住区特性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
二、中国传统院落模式的特征
1.空间层次
中国传统院落是在人们居住要求条件下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其院落空间特性体现了人们对居住模式的适应。院落形态是封建礼法的一种物质表现形式,因而必然对应家族内部等级严明的尊卑、主从和长幼关系。具体到设计中,则呈现出明确的主从关系与一定的规律性。从平面布置来看,分成三种基本形式:即四合院、三合院和二合院。这是由我国传统院落按四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单体建筑决定的,这也决定了我国传统院落多为中庭式布局的模式。建筑和院落沿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主屋坐北朝南,其他房屋依次沿整个住宅基址的另外三边设置,以形成最大化的空间场所,同时也保留了整个院落的基本结构和整体形态。另外,传统院落注重住区私密性的营造,院内常设置影壁以阻隔视线,营造院落丰富多样的层次和含蓄之美。
2.构成要素
如果以现代“平面构成”的角度来理解我国传统院落模式的构成要素,那么,中国传统院落模式可以被看作是“点”、“线”、“面”相结合的体系。在这里,“点”即指院落内单独的实体元素。它包罗万象,涵盖诸如各形制的建筑、景观小品、自然景物等,它是院落模式的重中之重。如亭、轩、台、榭、石桌凳等建筑小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质,而且也是整个院落的景观节点,起到点缀和烘托院落空间氛围的作用。这里的自然景物包括花草、树木、山石等,不仅能丰富院落层次,扩展院落空间,更体现了人是“自然之子”的属性,表达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理想。“线”指各独立要素的线性布局结构。“面”即指围合边界的实体要素。包括建筑立面、围墙、地面、水面等。此外,传统院落模式的构成元素还包括材料、肌理、声、光、色等内容,它们的和谐组合营造了层次多样的传统院落居住模式。
三、中国传统院落模式在城市开放住区景观中的必要性及特征
1.中国传统院落模式在城市开放住区景观中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厌倦住区建设的现代风格,出现了一大批从现代回望传统的中国风住区,如深圳的万科第五园、广州的清华坊、成都的芙蓉古城等。这都说明中国传统的院落居住模式符合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在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后,中国传统院落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地理适应性,同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特有的审美内涵,通过回归自然的田园牧歌情境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其设计中采用灵活的布局与整体环境的营造去慰藉心灵,同时这种方式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更高境界,是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同时也是人文气息的融入与发展。比如在植物造景的构造中,人们习惯于采用文学意境的塑造与寓意来进行景色构思,比如竹子被誉为君子,是因为其“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的特点;或者人们用植物的特色与所处季节特征进行寓意植入,“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
2.中国传统院落模式在城市开放住区景观中的特征
(1)空间公共性转变
中国传统院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向型的封闭的私密空间,功能相对单一,满足家庭内部的各种需求即可。而现代城市开放住区内景观的建造要满足所有住户的多种需求,空间性质由私密转为公共。因此,景观空间的功能也变得丰富多样。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以实用性为主,保持开敞通透,从共性感受出发,布置各类景观和服务设施。
(2)繁复装饰转变
在中国传统的院落设计中,一些建筑与景观小品设计中经常采用一些独特的装饰元素,去体现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因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分明,其创作思想与手法同样围绕着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阶级思想展开,不同等级的权贵在装饰上可以用不同的元素,不可随意越权,比如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窗框雕刻上,不同花纹代表着不同的屋主地位。而当今的开放景观设计中已经没有了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不需要通过等级限定不同的花纹样式,而更多的是为了体现情趣与意境,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特征。
(3)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崇尚自然,其在建筑中会大量融入一些自然与山石元素,甚至直接将建筑嵌入其中,依照地形及区域特征进行打造,其中涉及到的景观及植物也会保持其原始风貌,通过树木的原貌去体现其树木的自然美感。在当今开放区域景观设计中,同样以保留原始风貌为基础,充分利用一些优越的元素去认识与感知自然,同时搭配一些新的科技手段,将这种自然感知灵活化,扩大化。在亲近自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高科技手段与材料的扩展与延伸,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视觉元素紧密结合,在体现古典美感的同时保证环保性與宜人性。
四、中国传统院落模式在城市开放住区景观中的设计手法
1.传统元素的提取和变异
运用传统的框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设计手法,统元素连接起来,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思想加以重新演绎。如亭、台、楼、把诸多传阁、景墙、小桥流水等营造传统意境的景观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域环境,应该有适合该环境的景观。比如用叠假山来表现传统山水这一主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场地特性,一些私家园林的尺度与体量不大,但是可以全面的体现出区域内的幽深与高俊,宛如自然。
2.传统元素与现代材料的结合
在现代开放住区景观设计中,在材料运用上可以借鉴众多现代做法,大量运用本土材料和现代材料,比如原木遮阳系统、以铝合金和玻璃构成的景观亭、阳光房和景观小品。大量运用环保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砂石、卵石等,水景以自然护岸为主。植物建植方面也大量运用本土植物,不仅节能环保,同时也是地域特征的体现。
3.传统意境的营造
诗意的栖居一直是人类的居住理想,对意境的追求在我国传统院落和古典园林中由来己久。对于意境的营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首先,通过匾额、楹联的题词来点题。如拙政园西面的与谁同坐轩,就是借由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诗句来抒发意境。这种方式是表达意境的点睛之笔。其次,是植物的建植。中国传统院落和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精妙就在于体现诗情画意,同时,中国传统上还常常将花木比德和拟人化处理,如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牡丹象征富贵,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等。再次,是传统符号的运用。中国传统符号种类繁多,包括吉祥物、吉祥图案、吉祥文字等。可以把这些传统符号加以提炼,抽象运用到现代开放住区景观设计中。再次,在设计及中加入铺装元素,从而强化意境感,这也是中国传统院落设计中常用艺术手段之一,良好的铺装对整个环境景观起到烘托、补充和诊释主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科,李淡君.解析陕南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多元特征[J].华中建筑,2015(1).
[2]周斌.中国传统院落民居的构成与应用分析[D].西安美术学院,2010.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