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朱虹
摘 要:《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是贝拉·巴托克于1915年创作的一部钢琴独奏套曲。后来亦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等其他乐器的独奏曲。整首作品是由六首个性鲜明、色彩分明的舞曲构成,通常作为一部组曲而连贯演奏。 本文即从钢琴艺术指导的角度,就独奏、陪衬、烘托及双方材料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对小提琴改编曲《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的演奏进行浅略的分析。
关键词:《罗马尼亚民间舞曲》 艺术指导 演奏 钢琴艺术指导
贝拉·巴托克,1881年出生在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以及创造力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他的研究和创作,为整个匈牙利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他被世人誉为二十世纪继德彪西之后,与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齐名的世界三大作曲家之一。
1899年,18岁的巴托克考入了位于布达佩斯的皇家音乐学院,并在这里进行系统的专业音乐学习。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走遍了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埃及,北非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的每一个乡村,去采集、收录并编辑、整理了巨大数量的、几近灭绝的几千首匈牙利民歌和民间音乐①。在这个过程中,他汲取了民间歌曲和器乐曲当中的精华,并加以总结提炼,运用在了自己之后的音乐创作中,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根植于民间音乐、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的音乐创作风格。
《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创作于1915年,是巴托克在特兰斯瓦尼亚丘陵地区(当时的匈牙利境内)收集的大量民歌与民间舞曲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钢琴独奏套曲,整首作品是由《手杖舞曲》(Stick Dance)、《布劳尔舞曲》(Braul)、《蹬脚舞曲》(In One Spot)、《布舒姆舞曲》(Dance Of Buchum)、《罗马尼亚的波尔卡舞曲》(Romanian Polka)以及《碎步舞曲》(Fast Dance)这六首舞曲构成②。本文即从钢琴艺术指导的角度,对改编后的小提琴独奏曲《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的钢琴演奏部分进行分析。
第一首:《手杖舞曲》
这首舞曲的音乐素材,来自于特兰斯瓦尼亚地区的民间音乐。作品风格大气豪放,描绘了一副人们手拿木杖,一起热烈舞蹈的画面。因此在弹奏中,需要注意手指及掌关节的支撑一定要牢固,以便表现出结实有力的声音。同时每个音跟和弦的时值要充分,这样才能模拟出手杖撞击地面时发出的音乐效果。
首先乐曲经过钢琴四小节的前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旋律才开始进入。与钢琴每小节稳定的两个4分音符的节奏型不同,这首乐曲旋律部分的节奏主要是以切分节奏和附点形式组成,因此对于弦乐部分的演奏者一定要注意突出乐曲中的节奏重音,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出各自的节奏特点,使得两种乐器形成遥相呼应、此消彼涨的效果。
另外,如谱例1所示,第33-35小节,钢琴部分要求有大量的渐强直到sf。但是上面对应的小提琴却是以拨弦的方式演奏,这就要求我们还要注意配合,考虑拨弦的最大音量,不能随意做出过大的音量变化。
第二首:《布劳尔舞曲》
这是一首源于罗马尼亚多伦塔尔地区的农民舞蹈音乐,旋律流畅,节奏轻快,描绘着装饰着彩色飘带的农村姑娘在欢快的舞蹈的场景。
整首乐曲大部分都是由跳音的奏法来演奏,声音要充满弹性,以体现出姑娘轻快的脚步和轻盈的舞蹈。弦乐部分在准确掌握节拍的基础上,可以采用Rubato自由的节奏来演奏这首作品。例如前面8分音符连续进行的地方可以稍微紧凑一些,在之后的附点节奏部分可以根据音乐需要做一些适当的渐慢。此外再加上两段之间p与mf的音量上的对比,这样即使后半段旋律是对前半段旋律做完全相同的高八度的重述,音乐也不会显得过于呆板,而且更加充满生机。当然,这种自由的节奏同时也就需要钢琴与小提琴演奏者在表演中彼此更加积极的配合。
最后结束的和弦下标注的attacca,意味着此曲与下一首舞曲之间的演奏是紧凑而不间断的。
第三首:《蹬脚舞曲》
此首舞曲源自流传于多伦塔尔地区的一首民歌。旋律中大量运用了增二度进行,并且频繁的使用了装饰音,使得作品具有特殊的吉普赛风格。而20小节的大小调转换,也使得这种异域风情更加强烈,富有幻想性的色彩。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钢琴部分却尤为简单,仅仅是低音空五度音程(空五度,又称空心五度,是指“没有三度音的普通和弦”),加上高音八度和弦轻轻的贯穿始终,烘托着弦乐部分的旋律,给人一种空旷、悠远的画面。
这首小提琴改编曲弦乐演奏的旋律部分是采用泛音的奏法来演奏的。音量很弱,因此钢琴部分的音量也要十分严谨的加以控制。同时,乐曲开始时便标记了due pedali、即“两个踏板”,意味着弱音踏板此刻的使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延音踏板的使用也满足了molto legato的要求。力度上由引子的pp到p,再到尾声的ppp,给人以由远及近,再走远直到渐渐消失的感觉,充分显示了作品独特的意境和特有的魅力。
第四首:《布舒姆舞曲》
此曲是流行于布舒姆地区的一种民间角笛舞,旋律温婉,被誉为六首舞曲中最优美、最抒情的一首。而旋律中三连音与附点节奏的大量运用,亦充分彰显了吉普赛音乐独有的风格。
虽然这是一首舞曲,但是整首乐曲的速度并不快。弦乐演奏部分可分为两个部分,这两部分旋律素材虽然相同,但是第二部分的音高有所提高,显示出了更加高涨的情感变化。而钢琴部分依然平稳而连贯的贯穿始终,与弦乐形成相应的对比。
此外,尽管这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但是钢琴演奏部分的节拍重音却不是按常规处于每一小节的第一拍上,因此演奏时要十分注意明确每个重音的位置。而这种与弦乐旋律相互错开,甚至有时对峙的重音,也使得音乐的律动更为自由、随意而不刻板。
作品中多次标记molto espr.、piu espr及espr的表情術语,因此演奏时,手指尽量低触键和连奏,以弹奏出悠长的旋律线条,使音乐更充满表现力。
第五首:《罗马尼亚的波尔卡舞曲》
这首波尔卡舞曲速度较快,主旋律大量的断奏和装饰音交错结合进行,使演奏起来气氛热烈,富有激情,生动地描述了一片热闹欢腾的舞蹈场面。
波尔卡舞曲是源于波西米亚的一种二拍子的民间舞曲,传入特兰斯瓦尼亚地区后,与罗马尼亚原有的民间舞蹈相结合,演变成了这种2/4拍与3/4拍相结合的“罗马尼亚的波尔卡舞曲”(谱例2)。这种混合节拍的节奏模式使节拍重音自由多变,强音往往是在小节中的后拍上,令乐曲更充满了独特的律动感。因此在此曲的演奏中,重音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全曲大多采用断奏的演奏方法,且多为和弦跳跃,因此掌关节的支撑十分重要,且尽可能保持低的断奏高度,更易于在较快的速度中完成准确的弹奏。
结束部分再次标注了attacca,同样意味着与最后一首《碎步舞曲》之间,不要有太多的停顿,要像电影中的画面切换一样,连续而不间断。
第六首:《碎步舞曲》
作为这组作品的终曲,《碎步舞曲》是由两首来自不同地区的民间舞曲连接起来组成的。第一首从开始至第16小节,曲调来自哈尔地区;第二首从第17小节至第61小节,曲调来自特拉﹒阿拉牛修地区。整首作品小提琴的旋律轻快,生动活泼。而钢琴部分大量的切分節奏亦个性鲜明而有力,两者配合在一起,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由于此曲的开始与前首乐曲之间没有间歇,因此小提琴和钢琴在第一个音的进入上一定要保持一致,这就需要彼此在练习中多次磨合形成默契。而钢琴在演奏中还需要注意和弦来回跳动时的把位控制,同时多用手臂力量,从而获得饱满且铿锵有力的声音,以满足乐曲中大量的f、sf和ff的要求。此外,第17小节第二首舞曲开始的地方标注了Piu allegro(谱例3),因此第二首的速度要比之间更快。这种速度的激进,伴着力度的增强,使得乐曲更加热烈,充满激情,最终在强有力的结束中将音乐推上高潮。
结语
巴托克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创作力的、匈牙利民族音乐发展的奠基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致力于民间音乐的研究。在他的创作中,东欧的民间音乐语言与传统的西方作曲技巧被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也形成了他本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魅力。此首《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是他取材于不同地区,蕴含着不同风格,又充满了民族特色的一部组曲,在巴托克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性。它的旋律优美,引人入胜。曲调的构成以及织体的运用,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素材。并且和声变化丰富,极具有异域的神秘色彩,因此也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的演奏版本,被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广泛流传。我们在演奏这部作品中一方面要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好音乐的风格。通过对节奏、重音、速度、力度的掌握,以及踏板等方面的巧妙运用,加上演奏者之间心照不宣的配合,将这首具有巴托克丰富的民族性和民间音乐性特征的作品,演绎的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涂致洁.巴托克与《罗马尼亚民间舞曲》[J].三明学院学报,2009.
[2]冯丽.试析六首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上[J].钢琴艺术,2011.
[3]拉约什·莱斯瑙伊.巴托克传[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4]胡静波.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风格[J].乐府新声,1997(1).
[5]巴托克,冯丹,姚纯青,张凯译.钢琴艺术三百年[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朱雅芬.20世纪最伟大的匈牙利作曲家贝拉·巴托克[J].钢琴艺术,2005(1).
[8]熊静.巴托克与《罗马尼亚民间舞曲》[J].钢琴艺术,2008(6).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