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庆超 戎龚停
摘 要:音乐治疗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功能逐渐彰显,其中乐感培养在智障少儿的康复进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通过我们近两年来对实习基地三个年级七个班级智障少儿群体的调查和研究,认为智障少儿的康复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乐感培养是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中,歌唱旋律、舞蹈韵律和器乐节律三个方面依据内在的应用特性,从各自的途径推动了综合乐感形成与发展,从而也成就了智障少儿情商与智商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乐感培养 智障少儿 康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少儿群体中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生理和精神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简单的药物治疗已经不能彻底治愈,人们便开始尝试用音乐进行治疗的方式。历史上应用音乐治疗各种疾病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北宋文学大师欧阳修靠弹琴治好自己多年的抑郁症,并写下《送杨宾序》劝说好友杨宾也能向自己一样弹琴治病。再如1737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请歌唱家法里纳利为自己唱歌治病。
在音乐治疗学中,乐感培养备受重视,但对于治疗智障这一弱势群体往往被人们忽视。人们认为智障少儿自身的智力缺陷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感悟能力,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随之减弱。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任何群体对音乐的感知都是存在的。当听者听到一首音乐作品时,都会产生相应的联觉反应,尽管每个人的联觉的事物不同,但大体上对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还是能够感知得到的。所以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并与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取得联系,先后建立了课题研究基地和特殊音乐教育实习基地。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发现乐感培养对智障少儿所起的疗效作用非常明显。
一、 智障少儿的康复
概约来讲,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智障少儿的塑成与康复是一对复杂的矛盾机制,潜在地发挥着作用,关键是要看哪一方面机制占优势并显性发挥作用。我们应在该群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予以正面的影响。
1.少儿智障的成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成果,少儿智障的成因总体上可将其分为先天性智力障碍与后天性智力障碍。
先天性智力障碍成因: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导致儿童在胚胎期间发育不良。就人们自身而言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作息,生活压力大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成瘾、酗酒甚至吸毒等导致新生儿智力缺陷。
后天性智力障碍成因:少儿因发烧等疾病未能及时就医、少儿食用假冒伪劣和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认证标准的药物和食品等。黑心企业生产假冒伪劣和有质量问题的食品、药品,如伪劣三鹿奶粉、劣质老酸奶、假胶囊等,以及社会环境对其生理心理的影响,如父母离异,自然灾难等因素导致儿童心理生理受创,缺少社会及家庭关爱等。
但是这种分类法略显片面,只是在其成因上将其分为两大类,于是我又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基础上进行的更为全面的分类。
2.智障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智力障碍的智力受损程度把智力障碍分为六大类:轻度智力障碍、中度智力障碍、重度智力障碍、极重度智力障碍、其他智力障碍、非特异性的智力障碍。这种分类只是站在智力障碍程度的角度上,而忽略了其根本成因。本人在其基础上又重新对智障少儿进行分类,分类如下:
(1)先天性智力障碍(发育不良)
(2)后天性智力障碍
(3)家庭环境导致的智力障碍(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等)
(4)自然灾害导致的智力障碍(地震、洪涝)
(5)社会环境导致的智力障碍(不当的社会教育、假冒伪劣食品,用品等)
这种分类不仅可以更清楚的对智障少儿进行归类,还能够针对不同类别的智障少儿进行更有效更直接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
3.智障康复现状
在以前,由于科技和医疗的落后,对于智障少儿的康复治疗手段主要依靠简单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弊端,长期食用精神型药物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现在,科技发展迅速,医疗器械、医疗技术不断更新,对智障少儿康复又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求取技术更新,手段更加多元化。现在的智障少儿康复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生物技术、药物调理和康复训练。
国外对于智障少儿的康复更为先进、更为系统,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较多,无论是理论或是实践上都更为精细。而国内对于这方面的认识较晚,相关机构在近十年内才开始发展起来。但综合国内外对智障少儿的康复除药物治疗外,有一个更为稳定、更有影响的康复治疗手段,即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在现代发展迅速,而对于这类儿童而言,他们接触更普遍的便是音乐教学。教师通过音乐课对这类儿童进行引领和疏导,从而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康复。音乐教学多样化,但乐感的培养是这类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 乐感培养
乐感培养需要智商与情商的相互协调和统一,要想达到对智障儿童的康复目的,首先要从乐感培养入手,在乐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
1.乐感培养的方法
对于乐感培养有无数种方法,它可以根据不同环境而更新出不同方法。但最基本的着手点有节奏、旋律和舞蹈(律动)这三种。
(1)节奏:不同的节奏可以代表音乐的不同的风格体系,如2/4拍常常用于进行曲风格的音乐,而3/8拍則常常用于舞蹈风格的音乐。不同的节奏组合更能代表民族性音乐的特点,如我国维吾尔族音乐中大量重复的出现节奏“x x x x x”。节奏是音乐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它是音乐作品的生命之源。节奏感的训练不仅能够开发儿童的大脑、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还能够锻炼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
(2)旋律:旋律能够直接传达音乐的思想感情,旋律的走向常常能够表现出音乐的情感。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旋律的连续下行表现歌曲中人物的哀伤情感。音乐旋律波动幅度越大,表现的情感就越强烈。旋律感的培养能够让儿童更清楚地理解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表达和抒发。
(3)舞蹈:舞蹈是人们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舞蹈的种类多种多样,受环境和地域的影响,各地的地方性舞蹈独具特色。“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舞蹈载以歌唱更能抒发内心情感。舞蹈的训练可以帮助儿童们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使儿童们的心境更加开阔。自闭症儿童通过舞蹈的训练进行肢体的表现,可以使他们内心堆积的情绪得到释放,从而从自闭走向开放。而多动症儿童通过舞训练,能够使他们思想更加集中,心境更加平和。
节奏、旋律和律动都是乐感培养最重要的手段,只有将三者有机的进行结合才能够使乐感的培养更加准确、迅速地在社会上在生活中传播。
2.乐感培养的社会功能
现在,音乐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乐感的培养,通过乐感的培养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走上社会并服务社会。广场舞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项目,在近几年迅速发展。乐感的培养在其中贯穿,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大大小小的文艺下乡活动,促进了文化发展和传承,传播正能量。尤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例如春晚上一群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惊了全世界,甚至街边卖艺乞讨的流浪者,他们口中的唱词和他们自强的精神感染了社会上各类人群。
三、乐感培养在智障少儿康复中的实践
乐感培养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优效能。
1.前期准备
为了研究乐感培养在智障少儿中的康复作用,我们特别在2014年12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在2016年9月在阜阳特教学校建立特殊音乐教育实习基地,首次派出8名毕业生参与实习。前期我们主要从理论着手,搜索了相当大量的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我们还购买了相当多的相关书籍并邀请老师与我们一起解读,不断地对相关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在2015年春季实习期间,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智障少儿24名,分为两个班级。其中一班12人属于轻度智障,二班12人相对于一班同学情况较为严重。我们分别对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备案,包括基本资料、基本家庭情况、残疾类型、残疾程度以及主要特征等。我们又与学校教师举行座谈会,针对于研究进行深刻、细致的讨论和交流,包括上课期间学生们的表现、容易出现的状况、老师们的应对措施以及对于少部分同学容易出现癫痫发作我们如何应对等。对他们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后,我们又走进课堂观察每位学生具体的表现,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前期情况记录。
2.实践实习
我们在两周的见习期间,分别进行听课和记录,课后针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课堂表现制订了详细且长远的教学计划。大体上为由简到繁的过度进行乐感的培养。从最初的简单旋律的训练(儿歌学唱)慢慢的融入简单节奏训练,再到后来的小乐器练习和舞蹈律动,其中加入益智类音乐小游戏,最后为其编排简单的小型歌舞剧等。
第一节课我们选用儿歌《卖报歌》,为孩子设计了简单的舞蹈动作。不同以往的是我们将课桌拉到一边,将传统的老师播放音频教唱儿歌改为歌曲和肢体动作的结合来表现儿歌。由于第一节课孩子们不能够立即接受授课老师以及授课方式的变化,他们表现的极为不配合,自闭症儿童大多用手捂住耳朵,多动症儿童则比较兴奋,大喊大叫、敲桌子和拉扯其他同学。而只有少部分同学在关注我们。这就给我们课程的进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课后我们认真总结,根据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我们认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需要着更充分的准备。要想使他们集中思想,认真的学习,我们需要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第二节课,我们放弃了继续用视频教唱儿歌的方式,更改为我们擅长的电子琴。并且选用儿歌《理发师》,加入角色扮演和小乐器“沙锤”。用电子琴教唱儿歌的转变可以利用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儿歌《理发师》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孩子们参与到实践中去,在角色中学习歌曲、在歌曲中锻炼自己的理解领悟能力和表演能力。果然,孩子们在课堂上较第一节课而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注意力集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我们让两名学生一名扮演理发师,一名扮演理发者。理发师用沙锤代替剪刀并模仿剪刀剪头发的声音。但由于儿歌《理发师》只需要两个人就能够完成,在两名同学和老师互动过程中,其他同学便不能够自控,出现或多或少的吼叫和打闹。不过这种现象是值得欣慰,据班主任说孩子们的这种表现说明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课堂,只是兴奋之情不知如何表达。
第三节課,我们总结前两节课的经验,选用了儿歌《小兔子乖乖》,继续采用角色扮演,同时加入了简单的节奏训练。课堂上一名男同学扮演大灰狼,一名女同学扮演兔妈妈,5名同学扮演小兔子。我用电子琴敲出节奏“x x x x”让学生们按照这个节奏来表现小兔子的跳跃,又用节奏“x x x x”表现“大灰狼”到来后“小兔子”的跳跃。同学们的表现较上节课表现而言更加有秩序,能够理解老师的指令并且完整的按照指令去做。这时,角落座位上有一位同学突然用手死死的抱住我,并用腿扣住我的腿。因为他是严重的自闭症儿童,一向不参与任何活动。我尝试着问他是不是想演小兔子,他用微弱的声音说:“是的”,我立即牵着他的手请他走上讲台加入到表演中去。这位同学的表现让我无比的激动,也使他的班主任非常惊讶,这说明我们的实践方向是对的,也初步证明乐感的培养在智障少儿康复中有很大的作用。
有了前面几节课的铺垫,我们小组开始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我们根据研究需要和学生们的情况,自行编创儿歌《小锣鼓,敲啊敲》,在歌曲中加入舞蹈和简单的锣鼓节奏,充分的开发儿童们的潜力。在课堂上我们用锣、鼓、沙锤、砰铃、木鱼等小乐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歌曲演奏中去,让学生们感受浓烈的节日喜庆气氛,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尽情的释放自我。课堂让每位同学都参与了进来,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的自行敲出规定的节奏,小部分人能够在助教的带领下准确的敲出节奏。下课后,一名唐氏综合症儿童跑到讲台上大声的对我讲:“王老师,谢谢”,“王老师,你们来了,我变聪明了”。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极大,正常的儿童通常在老师上课后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这是对我长期以来努力坚持的肯定,更是说明我们的课题是有潜在发展空间的。
后期,我们又在原有的课堂基础上做了重大的转变。我们将课堂搬到学校里专业的律动教室,将我们的肢体语言的训练更加丰富化、细致化。我们将节奏和旋律融入到舞蹈律动中去,让学生们用心感受旋律和節奏所传达的思想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我们也教给学生们民族性舞蹈基础动作,如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花鼓灯,用最基础的锣鼓节奏伴奏,最基础的动作组合,对他们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训练,如“燕子凫水”、“风摆柳”等通过意像的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尽管他们做的不是完全的准确完美,但这样的训练也促使他们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经过长久的训练,学生们在各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上课不仅能够遵守课堂纪律,更能积极的、认真的思考我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同学都争先恐后的想要走出座位,到讲台上去表现。
3.课余扩展
在群体性研究进行的同时,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少部分智力缺陷儿童进行了个例培养。
一名中度自闭症患者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但音乐感知能力较强,喜爱小乐器葫芦丝。我们对其进行了葫芦丝培训,从小乐曲入手,在乐曲中讲解所用到的节奏,音高和指法。该同学接受能力一般,对于老师的讲解也基本能够理解并完成。经过长期的训练,现已经能够完成的演奏葫芦丝部分乐曲。
一名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轻度癫痫,理解能力较强,喜爱歌唱。我们老师对其发声、咬字进行了反复的训练,后在其演唱歌曲中对其音高,感情表达进行训练。现在能够完整的、准确的跟着歌曲伴奏演唱很多曲目。
对个例进行培养训练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进行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调查,对学生自身也是一个难得的康复发展机会。
结语
总之,本文通过分析智障少儿成因以及康复现状并与长期的实践相结合,又通过我们小组不断的记录、对比和总结发现,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生从最初的不配合、不参与,到现在的积极表现、活泼开朗,这无疑是个重大的转变。而在此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充分证明了乐感培养对智障少儿的康复有着巨大的作用。该课题实践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探索,它不仅帮助这群儿童走上了康复之路,更能够让更多的智障儿童看到希望。它扩展了音乐学领域的音乐实践,不再是一个仅仅为学术型的科目。我相信在未来,乐感的培养会渗透到智障儿童的康复治疗中去,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会因为它走向正常。它也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人们的必修课存在于生活中。今后我还会继续将实践进行下去,并不断的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智障少儿的康复,重视乐感培养在智障少儿中的康复作用!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