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卢禹君
鄂伦春民族狍皮服装款式及制作方法
卢禹君
鄂伦春民族的狍皮服饰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其制作工艺流程十分复杂。狍皮服饰受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比较单一。尽管如此,鄂伦春人民靠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完美的狍皮文化:他们头戴狍头皮帽,身着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这些皮制服装做得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文主就狍皮服装的款式以及制作方法、服饰的款式及制作方法的梳理,进一步对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这种当今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流传上,贡献一份力量。
鄂伦春民族 服饰 款式 制作方法
在鄂伦春民族,狍皮的服饰是服装中的主要部分,均出自妇女之手。狍皮的制作技艺,在2008年6月,已经被列为我们国家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率先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
1.鄂伦春民族狍皮上衣
鄂伦春的大衣叫“苏恩”,是冬天穿的皮袍,用狍皮精心缝制的。狍皮为面,毛为里,穿起来非常暖和。鄂伦春族的上衣有长袍、对襟短袄皮坎肩等不同款式。在这些服装中,无论男女老少均爱穿长袍。原因就在于它的保暖,适应北方寒冷气候。
袍子均为右祍(衣襟),是狍皮制作的。男子的狍皮衣鄂伦春语称为“尼罗苏恩”,领子是立领的,领子与衣身使用纽扣做链接,这样的活领子可以根据需要拆卸,用水獭活着貂皮制作,宽大约一到二寸。毛领子分里外两面,用料为较薄的皮料或者布料,先剪成直角领子的形状,然后将里外用细的皮条把边缘包边缝合,再在外面绣上精美的纹样。衣身样式为侧开襟,开襟的边缘都使用薄料皮子进行包边缝制,但衣身如果用白色开襟边缘就用黄色。衣身用黄色,开襟边缘就用白色,主要目的就是让所有皮料的颜色,与衣身颜色错开并有所区分,并且通常情况下,衣服的前胸后背也会加有横条来做装饰,形状样式就根据缝制作者的喜好不同而手工制成。下摆喝纽扣处都会有贴边,较之开襟要宽些。
短衣有两种,一种是夏装,一种是冬装。男子夏天穿着的短衣又叫“依力格依”,是用去毛的袍子皮制作的。冬季所穿的短皮袄称为“卡里孟”和“部克斯堪连呼”。“卡里孟”是夏季用的“红杠子”狍皮制作的,“部克斯堪连呼”是用小鹿皮制作的,均为对襟。
狍皮1
狍皮2
2.鄂伦春民族狍皮裤子
鄂伦春的裤子叫“额勒开依”,在早些年,鄂伦春族的男子不穿长裤,所穿的皮裤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套裤,裤子很短,裤腿刚刚到膝盖,下面穿套裤。民国后期才穿长裤,男士皮裤裤腰较宽,也较短,裤腿一般在膝盖以下小腿中部之间和现代的七分裤相类似,裤腰位置有皮条用来穿皮绳以系住裤子不掉,抿腰系扎。女子的裤腿一直是长的,再有就是女裤比男裤稍微要瘦一些,并且女士的皮裤结构和男士皮裤有一定得区别,出于生理考虑,女裤腰在正前面接触肚子到胸部位置,带肚兜,肚兜上面缝上带子,腰部高出一块,穿时左右的裤腰两侧的裤腰向前折,拉到前边在腹部用带子系紧,女裤子略微长于男裤,并且女裤大多谨慎合体。裤腿两侧和裤腿裤口都镶有图案花边,但图案花边多数于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装饰,色彩朴实,图案对称。冬天的皮裤是用秋冬季节的袍子皮制的,男女款式基本一致,春夏秋三季是穿磨掉毛的皮裤,或是一般采用夏天的“红杠子”狍皮制作,需要用一到两张皮子,制作两三天,能够穿上一年左右。首先皮裤有季节之分,冬天的皮裤是用带毛的皮料制成,夏季的则是用光板皮料制成,每一件皮裤子大概一般得需要用两三张狍皮制成,制作得需要三天,可以穿上三年左右。皮套裤是两只不相连的半截裤腿,鄂伦春族不论男女都有穿套裤的习惯,套裤是劳动用的服装,平时不穿,男人在打猎的时候,女人在砍柴的时候穿上套裤干活起到保暖的作用,又不易把好的裤子磨坏,而且在剥兽皮的时候有能防止兽血溅污裤子,套裤为圆筒形状的上宽下窄方便穿戴,没有裤裆,只有两条不相连的半截裤腿,上边斜口,下边齐口,上边裤子边口到大腿根部,长短因人而异,上面分别有钉有带子,穿的时候分别套在左右腿上,系在腰带上,只到膝盖下边的短套裤,上端有皮绳,是套裤穿好后系在裤腰上固定,套裤的选材大概有三种,一种是用两张“红杠子”袍子皮制套裤的,一种是用36条袍子腿皮制作的,毛朝外的,还有一种是用去毛的鹿皮制作的。
裤子上的图案装饰也随着制作的人,审美与制作技能还有选择的材料而定,有的较为简单些,有的则比较复杂精美,长时间的穿戴会对套裤有磨损,图案大多数都在膝盖部位。
狍皮3
狍皮4
3.鄂伦春民族狍皮服装配饰
鄂伦春族的鞋子叫“其哈密”,有长、短之分,短的长度与现代短靴相似,长毛皮靴则到膝盖,包裹脚的则为平底鞋,靴帮是用狍腿皮制作的,大人的需要16张狍腿皮,小孩的需要12张狍腿皮。制作是用狍皮做鞋面和鞋帮,鞋底则用犴皮制作成的。因为犴皮比较厚,喷水定型后比较结实,鞋口位置没有开口,冬天穿时里边穿上皮袜子,这种鞋既保暖又轻巧,在雪地上穿着适用。走起路来声音又小,所以狩猎时多穿这种鞋子。鞋面和鞋跟缝合处有精美的绣花图案,女鞋比男鞋图案花纹样式要更多一些,既漂亮美观又实用。
鄂伦春族的帽子叫“无塔哈”,是用袍子皮做的兽首帽又称狍头帽,也是鄂伦春族人在生产劳动中智慧的产物,因为在狩猎时,猎人们来回走动起来就会惊跑动物,这样长期下来打到猎物的收成将会降低,只有把自己伪装起来,把狍头皮帽子戴在头上,在把动物的皮披在身上,这样既保暖又可以在狩猎时不暴露自己,这样一来收获打到的猎物自然较多,典型的游猎民帽子。皮帽子是用完整的袍子头皮按照狍头原样将狍头皮剥下来并熟制好,稍微加工而成的,一般用公的狍头皮制作,先将狍头皮完整地剥下来,把头部的脑肉都剔除掉,掏空狍子头内部,只保留狍子头上的眼睛、鼻子、耳朵和脚,撑开凉开,然后进行熟制,熟制时把朽木屑蘸水之后装入狍头皮内揉搓,接着闷上一天一夜,等水分充分渗进皮子里以后,再将木屑散落掉,用“毛丹”和“贺得勒”熟制,接着用盐水浸湿,后期在炭火上烘烤定型即成,最后为了防止皮子干缩,里边填上革等物品撑起,装上里子用棉花和布,在把眼圈部位的两个窟窿补上黑色的皮子,两个真耳朵割掉,用兽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子的角可以保留,最下边镶上一圈皮毛,翻卷在上边可当做帽檐或放下来做护耳。
鄂伦春族的皮坎肩叫“额拉葛布其”,也叫“得呵乐”,是用狍皮制作的,男女皮坎肩款式大致相同,均是无领,对襟和侧开襟式,男士皮坎肩在领口和肩部、袖口以及坎肩的下摆部位,则用皮条包边缝制而成,主要也防磨损和变形,起到了修饰效果,各个位置装饰保持一致,皮料颜色和主体略有差别,装饰则多以线条为主。女性的皮坎肩在领口及开襟的位置绣有装饰图案花式和纹样,颜色也变化多样,女士皮坎肩当然样式要比男士的更丰富漂亮,皮坎肩的开襟为对襟时,在衣摆的左右两侧有小的开叉,侧开襟时,衣摆样式则前后开叉,开叉处有简单的图案。
狍皮服装的制作工序较为复杂,狍皮从袍子身上剥下来以后,第一步就是对皮子做鞣制处理。鄂伦春族的鞣皮工具主要有四种:
1.毛丹—这是一种带有锯齿的弧形工具,长2尺多,弧内镶有铁锯片,用以刮剥袍子身上的毛和污垢。
2.乌—是在一长约30cm 的木棒上安装一个铁圈,圈外带刃,用它刮掉兽毛和污垢。
3.贺得勒—这是一种不带锯齿的弧形工具,形状同毛丹一样,在呈弧形的木柄内安装一个带刃的铁片。
4.塔拉克文—这是一个木铡刀,形状如同旧时农村铡草的铡刀,全系木制,铡刀上刻成锯齿状,用它来铡软皮子。
四种工具各有不同的分工,毛丹和乌是用来刮的,将皮板上面的血丝和肉以及污垢刮掉;贺得勒是用来鞣的,刮干净的皮子用它反复的鞣,使皮张变软,富有弹力;塔拉克文是用来轧的。
鞣袍子,首先进行发酵,发酵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狍犴肝脑发酵法。将生狍肝,狍脑捣烂,涂在皮板上,使其发酵后,用毛丹将血丝污垢刮掉,然后放在膝盖上用贺得勒反复鞣,直到皮板鞣软为止。另一种方法是水浸法。是将皮板用水淋湿,约沥一天一夜即发酵,然后用毛丹将皮板上的血丝刮去,用贺得勒鞣软。
鞣好皮子之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剪裁, 皮袍需裁成6大块,即上背、后襟、前胸、前襟、左袖、右袖。皮袄需裁成5块,即后襟、前左襟、前右襟、左袖和右袖。缝制时,右手食指戴顶针,拇指和中指拿针,针尖朝里缝,缝的速度很快。缝纫线是狍、鹿、犴的筋制作成的线,即把筋晾干,用木锤砸出纤维后,合成两股即成了非常纤细的线。用狍筋缝制的衣服非常结实,直到穿坏也不会绽线。
随着社会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狍皮制作这种原始的生存方式在消亡。鄂伦春是个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狍皮制作技艺技巧和文化并没有装订成册落在笔上流传下去,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的。兽皮制作技艺及制品就成了狩猎文化的传播载体。这是一部分没有文字的史书,反映出鄂伦春族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宗教思想。也是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发展轨迹及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依据。
狍皮5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文化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研究,项目编号:12A0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