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斗门古街建筑装饰艺术特色及传承

时间:2024-05-20

沈鸿才 黄晓佳

斗门古街建筑装饰艺术特色及传承

沈鸿才 黄晓佳

斗门古街的骑楼建筑群是典型的岭南民居,也是珠海市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区。因尚未被商业开发而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时代特征。其建筑装饰艺术也极具特色,是珠海市乃至广东省的一笔建筑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多次实地考察,查阅并研究了相关的文献档案资料,分析了斗门古街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特色,并对古街未来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提出较为可行的方案。

斗门古街 骑楼 装饰艺术 传承

斗门古街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毗邻黄杨山风景区和珠海御温泉,广东省绿道四号线贯串其间。古街全长500多米,路面宽7.5米,由石板路铺就,自古以来就是珠三角南岸的货物集散中心。沿街紧密排列的骑楼建筑是典型的岭南民居,这些骑楼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盛于民国时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除商铺之外,古街上还保留了基督教的福音堂及天主教教堂。这些建筑构成了斗门古街的全貌,成为珠海市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古街。2011年,珠海市启动名镇名村建设,斗门镇成为唯一的名镇试点,这条百年古街终于重获生机,当地政府决定对古街进行修复,力图打造一条既有西洋建筑味道又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商业街。

斗门古街的建筑装饰艺术独树一格,极具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且保存完好,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丰富的文化涵养,展现了斗门人民因地制宜、亦商亦居的生存智慧。

一、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

斗门古街的传统建筑属于典型的岭南“骑楼”。 骑楼,英文叫 building overhang,它是指建筑物一楼临街部分建成行人走廊,可以遮阳挡雨,走廊上方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行人走廊之上,故称为“骑楼”。①

骑楼还有另一特点是各家各户的临街走廊扩大并串通形成沿街廊道,廊道的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也可以在廊道里面遮荫避雨。廊道上面是2至3层的楼房,一般为住家之用。

图一 斗门古街现况

图二 斗门古街骑楼的中段装饰

图三 斗门古街骑楼上段的“天目”

从建筑外观上看,斗门古街的建筑明显带有西方建筑的特色,如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古罗马的券廊结构,巴洛克、洛可可式的“S”形装饰元素及曲线的应用等,这些西方建筑的特色要素在斗门古街骑楼中均能找到其身影。但古街建筑的主体部分仍是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结构,屋顶是岭南地区典型的“金”字形双坡顶。

古街的建筑立面是典型的“横三段”式,即整栋骑楼分为楼顶、楼身和楼底三部分,有点类似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建筑风格。下段楼底部分为立柱和廊道,高度约为4米左右。中段为楼身,大部分为1层楼层,只有少数为2层,作为家居之用。上段楼顶部分多数为檐口或山花女墙,只有个别骑楼的楼顶有塔楼。“横三段”的高度至下而上依次递减,形成渐变的视觉韵律,从地面仰望时也加强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感,使整栋骑楼看起来更加高耸挺拔。(图一)

图四 斗门骑楼的商铺字号

图五 兆章楼上段的神龛亭

图六 古街骑楼的窗户

古街骑楼的底层立柱除了美华章、广英祥等几家商铺属于古希腊柱式之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是方形立柱,使整条街廊看起来整齐划一。柱础高度约800毫米,截面为矩形,比柱身截面略大,并以线角与柱身区分开来,柱础四周各有一块凹纹几何图形作为装饰。柱身比较简单,除了部分商铺将本店的业务内容或商铺字号用文字的方式刻在柱身外,多数柱身保持光洁的外观。简洁的柱身还能有效地衬托出中段楼身华丽的装饰纹样。柱头部分也以线角做装饰。这种立柱的装饰手法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覆盆式立柱造型,也区别于古希腊柱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装饰手法。

古街骑楼的中段多数采用仿古罗马券柱式或仿巴洛克式风格,古希腊的爱奥尼、科林斯等柱式在此处均清晰可辨。相邻的两个柱头上方采用古罗马的拱券连接,形成典型的“连环拱”结构(图二)。

这些欧式柱子一般每栋骑楼有四根,形成“一中加两翼”三个开间。中间开间较大,两翼开间较小,主次分明又能够互相衬托。拱券上方均有做工精美的卷草纹样,有些用彩绘的方式,有的则采用浮雕式,如兆章信记、协昌等楼均是采用浮雕式。在每个拱券的中央券心处还嵌有一块做工考究的“锁石”。商铺的招牌字号一般被安放在中段楼身的下缘,也有放置于拱券上方、檐口以下的。使商铺的名号显得十分醒目和突出,取得很好的广告效果。

古街骑楼的上段为山花女墙和檐口,也是彰显骑楼装饰艺术特色的点睛之笔。中国古建筑中的山花女墙一般位于东西山墙,高出屋顶之上的山墙可以起到隔离防火的作用。古街骑楼的山花女墙却位于骑楼的正立面,主要起配合正立面建筑装饰的作用,在骑楼立面外观中恰似一顶皇冠。

二、立足岭南的装饰风格

岭南地区自古重商。学者易中天先生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国内 几个 城市的 特色 ,它们分 别是“北 京城 ”、“ 上 海 滩 ”、“ 武 汉 三镇”、“广州市”和“厦门岛”。其中“广州市”的“市”并非指行政分区意义上的省会城市,而是特指“市场”,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商贸之都。广州与内地城市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经济生活方式,广州的城市性质,在于它颇为重视商业和商业性的农业、手工业。②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地区各城镇几乎都具有这种城市特性,这种特性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骑楼的建筑装饰艺术中。

斗门区是珠三角地区著名的侨乡,原居民中有很多南洋华侨,因此,古街骑楼建筑风格也常见一种南洋风格,尤其体现在古街骑楼的山花女墙上。这种风格的山花女墙有四根小型立柱,把整个女墙分为“一中两翼”三个竖向开间,中间一个较大,呈半圆弧形或三角形,上面用彩绘或浮雕的方式装饰吉祥纹样或卷草纹,并设有一个圆形的孔洞,这个圆形的孔洞还会在外观上被装饰为一个花蕊或者铜钱,成为整个女墙装饰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圆形孔洞也称为“天目”。因斗门地区夏季多台风,这个孔洞还可以有效降低山花女墙对强风阻力,减少台风对建筑物的损害。古街“胜兰”钱庄就是这种南洋式山花女墙的典型代表(图三)。“胜兰”钱庄的女墙有四根小立柱,中间两根立柱所形成的开间较大,其中有一块带有弧形女墙,女墙上面有一个圆形的“天目”,外观上被巧妙地装饰成一个圆形方孔的铜钱,女墙上的每根柱头还放置了仙桃和元宝等带有吉祥寓意的圆雕,与铜钱式的“天目”形成呼应,寓意招财进宝,这与岭南地区“向财重商”,注重“好意头”的民俗息息相关。

图七 斗门古街骑楼的趟拢门

图八 广州北京路步行街

图九 厦门中山路步行街

古街骑楼在立面装饰中还常见一种浮雕牌匾,图案有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也有寓意吉祥的福寿桃或者岭南佳果等,其中居中的一块牌匾往往被巧妙地加制本商铺的字号,与楼身的字号形成呼应,有较强的构成意味,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本商铺的广告效应(图四)。

除了这种带有南洋风格的山花女墙之外,古街骑楼还有个别骑楼出现了神龛式的山花墙,如“兆章楼”(图五)。兆章楼的山花部分以立柱伫立在外挑的檐口之上,中间两根立柱稍高,并以一个弧形屋顶覆盖,里面的牌匾上刻有“兆章”字样,两边各有一个挂坠的图案做装饰。这种神龛式的山花墙带有纪念祖宗、供奉神明、祈望吉星高照等美好意愿。

古街骑楼的窗户设计也别具一格,每组窗户的窗棂构图各不相同,这些窗棂图案精美,用料考究,做工也比较精细。窗棂之间镶嵌着彩色玻璃,在日光的照射下,从屋里观看这些窗户就会产生一种五彩斑斓的效果,有点类似于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玫瑰窗”,不过在图案组织上远比玫瑰窗简洁,多数为几何图形的构图(如图六)。也有的采用满洲窗的形式作为视觉美学的焦点。

古街骑楼在临街的大门外层,还装有一种岭南地区特有的防盗门——趟拢门。趟,在粤语中有滑动着推的意思,非常形象。趟拢是水平方向移动的栅栏式拉门,由若干根比较结实的圆木间隔排列而成。下部装有滑轮,后部装有竖插销和小铜铃。平时有人在家的时候都不关大门只要拉上趟拢就好,一旦有人来拉动趟拢,门上的小铜铃就叮咚作响,屋主人就能及时发觉了。趟拢门既通风透气又能有效防盗,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发明,也是斗门骑楼的一大建筑装饰特色。(图七)

三、民国风情的文化遗韵

据斗门当地史料记载,斗门古街在清末时期形成现有街道雏形,民国初年因一场大火而几乎烧毁了全部商铺,后来又陆续新建商铺,到民国十七年,由于原来的狭窄街道和矮小的店铺已经不能适应当地商贸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当地政府成立了“斗门墟建设委员会”,酝酿拓宽街道,重建店铺,并由当时居住在斗门墟内的加拿大传教士、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牧师等人负责统筹规划设计,民国二十一年,新的斗门街重新建成,斗门古街的现有格局和面貌就此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内,中山县第九区供销合作社、粤中百货公司、粤中食品公司等国有商铺相继在斗门古街成立,斗门古街的商业依旧繁华了一阵子。文革开始后,未见当地有关斗门古街发展的相关历史记载,大概是斗门古街的这种商贸之风与当时的政治氛围格格不入吧,古街上的许多商铺也日益衰败,直至逐渐谈出人们的视线。

值得庆幸的是,被历史封存了几十年斗门古街,其建筑却未遭到明显破坏,所有的骑楼建筑依旧保留完好,甚至各商铺的店名字号及柱身上的广告标语也得以完整保存。如“協昌”、“章榮”、“ 勝蘭”、“ 大眾 茶樓”、“ 民興 米機”、“ 永同興”、“ 灶 記 號 ”、“ 振興大押”等商铺字号,也有诸如“協昌接理外洋書信”、“ 協昌匯兌各埠銀兩”、“ 美華章 稣杭 絲髮 ”、“ 戒煙 葯水”、“ 廣 成 昌 鹵 料 雜 貨 ”等凸显经营项目的广告。这些繁体字的店名及广告,真实地记录了古街在繁华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情况,也是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有力物证,时代特色鲜明、历史信息也凝聚在这字里行间,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斗门古街的商铺保留了众多传统行业,包括绸匹铺、百货店、药局药行、钱庄、山货行、典当行、酒米铺、茶楼食肆、客栈、纸宝文具店、单车和人力车出租行、打铁铺等。这些行业有一部分现在依然通行,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有些则只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如钱庄、典当行、人力车出租行等,甚至还有一些诸如制造农具、打铁等行将失传的传统行业。斗门“俊杰白铁加工店”就是这类行业之一,也是古街为数不多还在开业的传统店铺,现任的店老板周俊杰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斗门人,周家“挞白铁”手艺百年间四代相传。所谓“挞白铁”是指利用槌子等工具把白铁皮加工成水桶、洗衣盆、漏斗、花洒、有柄油勺、戽斗等日用品和农具,这些日用品现在绝大部分已经被塑料制品所代替,传统的白铁制品已难觅芳踪,周师傅生产的白铁日用器具至今仍然深得当地居民喜爱。

漫步在古街的石板马路上,欣赏着两旁建筑物及这些百年商铺的老字号,耳听那有节奏的挞白铁的“锵锵”声,感受着说不尽的民国风情和文化遗韵,真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斗门古街骑楼群就像一组历史老照片,将古街的历史定格在民国时期。

珠三角地区各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骑楼街,广州作为骑楼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其骑楼街区更是比比皆是。但这些骑楼街区大多经历过度的商业开发和现代化改造,成为纯粹的购物步行街,其原有的骑楼建筑装饰艺术反而被人们所忽视,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和上下九步行街,以及厦门的中山路步行街等街区,它们的骑楼立面甚至被大块的现代广告牌所遮盖(图八、九),骑楼内部空间格局也往往被改造成现代化的商场和超市,骑楼仅剩下一个被遮挡起来的空壳。而斗门古街依然保留了岭南“竹筒屋”的传统格局,内部空间木构架结构清晰可见,外观依然保留了明显的西式建筑装饰风格,没有现代化广告牌的遮挡,也没有玲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整条古街弥漫着一股“民国”气息,如果当地的居民穿上民国时期的服装,外来的游人可能会以为自己“穿越”了呢。

四、结语

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并不仅仅存在于当地博物馆的文献档案之中,更多的是刻写在这个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和建筑之中,映射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历史街区是保存有真实历史信息的遗存和鲜活的真实生活,它构成了一个城市的魅力与活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③。斗门古街作为珠海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其建筑装饰艺术更是珠海市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这份遗产,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与优势,是珠海市特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之一。

对古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进行商业开发,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如果一味对斗门古街进行商业开发,过度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原有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注重对其建筑艺术和历史的保护,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段原滋原味的历史街区,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许反而会超过预期。

注释:

①叶曙明.骑楼[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12).

②易中天.读城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③【英】斯蒂文·斯蒂斯德尔,国蒂姆·厄奇,张玫英,等,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杨宏烈,胡文中,潘广庆.西关大屋与骑楼[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3.

[2]易中天.读城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0.

[3]叶曙明.骑楼[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12.

[4]金峰,冷都.广府商都[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8.

[5]胡波.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8.

[6]珠海市档案馆.解密珠海[M].珠海出版社,2008,10.

[7]珠海市斗门区文物普查办公室.珠海市斗门区历史文化古迹图文集[M].中国图书出版社,2011,9.

[8] 唐孝祥.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

[9] 杨宏烈. 岭南骑楼建筑的文化复兴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

[10]珠海特区报[N].2012-6-14.

[11]珠江晚报[N].2012-5-17.

[12]林芝玉.龚摊古镇石街区空间特征解析[J].装饰,2011,10(222).

[13]滕有平,过伟敏.历史街区的“功能重置”设计[J].装饰,2011,10(222).

[14]刘晓宏.扬州古民居门楼建筑装饰艺术[J].创意与设计,2011,2(13).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注:本文系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2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