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刘畅
观看与摄影叙事
刘畅
本文从“观看”的角度探索了不同结构的摄影叙事,分析这些叙事在观看和摄影结构双重影响下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叙事结果。本文所提及的“摄影”均为传统照片,不包含任何与其他艺术门类结合后产生的多媒体摄影作品。
观看 摄影结构 摄影叙事
观看,一个正在发生并且持续发生的事情。人类从现实环境接收到的讯息里,77%靠视觉,14%靠听觉,3%靠触觉,3%靠嗅觉,3%靠味觉。从记忆里获取的讯息,60%靠视觉听觉,40%靠听觉经验①。眼睛作为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承担着人感知世界的大部分责任。观看是权利的象征,中国历代宫廷礼仪里禁止任何大臣官员奴婢侍卫直视皇帝;作为陪葬的奴隶要被剜去双目。观看有着各种各样的禁忌,不符合纲常伦理的不能观看,不符合身份地位的不允许观看。观看让人产生疑惑,柏拉图洞穴论里的奴隶被观看所禁锢,纳克索斯被自己的倒影吸引致死。失去了视力的古希腊诗人荷马,仍然在他的诗篇里极尽想象的描绘着带有色彩的画面:有玫瑰色手指的黎明女神,镶嵌着黄金白锡的战车,盖遍灰色大海的曲折海岸和港湾……最后无不遗憾的写下“宁愿在光明中死,不愿在黑暗中生”来表达他对“看”的向往。
没有任何一个摄影作品②可以脱离观众的观看而存在,摄影作品和观众之间被观看与观看的关系是恒定的,观看如空气般存在,有时候会让人忘记了观看本身。布列松说:“困难的是观看,人们就是不能学着去看。”观看需要学习,同样一张早期人像摄影作品,普通人看见的是肖像,本雅明看见了“AURA”③,那些经过长时间曝光而要保持一动不动的摄影对象和并不完善的摄影技术,使得画面里环绕着一些微妙的东西。本雅明说:“午后,你歇息时眺望地平线上的山脉或注视那在你身上投下阴影的树枝,你便能体会到那山脉或树枝的 ARUA。”这种感觉就像是人回到了睡在摇篮里的婴儿时代,周围的树枝和山脉都像母亲一样温柔的看着你。这个感觉容易被描述但是很难通过记录再传递给别人,机械之眼可以看到树和山脉,也可以把他们统统记录下来,但是在此过程之中“AURA”便消失了。
摄影的观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观看,它不只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生理需要。摄影的观看是双向的,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观众的观看感受,而观众的观看则给与了摄影作品最基本的意义。摄影的叙事结果在这个观看与被观看的过程中完成。
叙事,简单来说就是讲述故事(事情)。如何讲述以及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实际上是艺术的全部内容,心理学家哈沃德·加德纳说:故事是我们的居所,我们因为故事而生,并且生活在故事所形成的世界中,故事联结着我们的世界,在故事之外我们无法了解别的世界,故事讲述生命,我们透过故事存在。莫尼克·弗鲁德·尼克的《叙事学导论》中提到叙事是以语言文字或者图像为媒介来表现可然世界。
图1
对于什么样的艺术才能拥有“叙事”这个功能,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弗朗诺瓦·若斯特④认为,只有时间得到重新安排,叙事才会存在,像摄影照片那样并没有对时间进行安排的艺术样式根本算不上叙事。他所阐述的观点是“事”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就包含着时间的因素,是某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化,有来龙去脉有情节和结果。按照他的思想,电影和文学才可以“叙事”,摄影照片只能传递某种情绪并不具备叙事的可能性。罗兰·巴特与他的观点截然不同,他认为任何信息的传递过程都蕴含着叙事,摄影照片当然也是一种叙事。笔者的观点与罗兰·巴特相同,尽管摄影照片的叙事更多的存在于观众的经验之中,但不能否认摄影照片的叙事性,同样,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具有叙事的功能,哪怕观众接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受,也是叙事的一种。
另一方面,法国作家保尔瓦莱里⑤从文学叙事的角度肯定了摄影的叙事,他认为摄影的叙事要比文学叙事更加准确。倒不是说瓦莱里的说法绝对具有权威性,至少从文学叙事角度肯定了摄影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文学的叙事方式,摄影叙事有着文学叙事所不能比拟的独特性,独立性,不可代替性等种种特点。
图2
任何一张摄影照片都有它的叙事目的和结果,它可以再现历史,也可以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仅仅是对生活的微小记录,在定格的一瞬间之后,所有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摄影照片记录下来的那个点不会再变,他代表着作者最初的想法,对于单张摄影照片,它所传达的叙事很可能与观众的感受大相径庭,这正是这种表达形式的特点和有趣之处。
人类的眼睛和相机的镜头都是用来观看的主要工具,但是人类的眼睛联系着大脑,会主动处理所接收到的信息并经行有选择的加工处理,这个选择过程有规律有节奏,并非随意组织。人类眼睛处理一张图像需要的时间仅为0.1-0.4秒,无论观众决定继续仔细观看照片还是迅速的浏览,都将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叙事的传达将在这里产生偏差,除去摄影师自己描述的拍摄背景和意义,观众对于摄影照片的理解全部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先验经验。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去揣摩照片的意义而并非摄影师的本来目的这种摄影师和观众之间的神秘罅隙造成了摄影照片的多解,约翰博格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里列举了几张摄影照片在给不同的人观看时有着不同的感受和反映(图1)⑥。这种多解除了来自于观众自己,还有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来左右着作品叙事的传达,比如来自艺术家本身的因素:以往作品的商业价值/作者知名度,作者近期的生活状态等等,也有来自他人的因素,比如展览的类型,参展的地点,媒体的宣传方式,同时刻参观人数等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下,观众会带入更多当时的心理状态去解读作品的叙事。
单张摄影照片叙事结果的不连续性恰好与人类记忆的特征有着不谋而合的共同点,它和记忆一样过滤掉不重要的东西而剩下重点事件,而它在再现的时候会和记忆一样夸大某个部分的特征,记忆需要被叙述和重构,照片是描述与重构的方法,记忆被这个载体激活,摄影照片是记忆中的一个片段,帮助叙述记忆。从这一种角度来说单张摄影照片叙事会产生的多解实际上是和记忆一样,人类愿意相信被现实需求过筛选之后形成的记忆,并且确信那就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从这个“不能确定的确定”来说,单张照片的多解也许是传递叙事结果的准确途径。
然而系列呈现的摄影照片则是不断强化同一种观点,系列摄影会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强制灌输的叙事目的,一再反复的画面会让观众跟随作者的思维,最终这些照片会组成一个系列,由此更加明确叙事。这种结构先与叙事,如同抽象与绘画的关联。相较单张图片而言,这样的表达语言会传达出进一步准确的叙事。
图3
为了记录德国魏玛共和时期的社会结构⑦,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⑧拍摄了由650张照片构成的摄影集 《Ma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图2),他试图拍摄德国的社会“类型”,换句话说,他试图拍摄一个高度阶级化的社会中形形色色的阶级,甚至于他想拍摄能见证德国人性的摄影作品,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叙事是不太可能只通过一张照片就可以准确讲述,在这个系列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扮演着叙事的不同角色,最终由整个作品的呈现才能达到作者的叙事结果。但不能说因为最终叙事目的的庞大,每一张照片的叙事结果就被削弱。
时间是混乱的碎片,摄影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整理这些碎片以一种有意义的形式重新表述,使观众看到新的叙事目的。如果按照弗朗诺瓦·若斯特的思想,它只是一张接着一张的照片,时间在这里并没有被重新安排,这样的照片就没有叙事。事实并非如此,不但每一张照片有着与主题有关的叙事,当这些照片被放置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叙事结果就越加准确。
系列照片里的还有一种摄影与文字并行的形式被称为摄影文学,20世纪50年代,是欧美艺术的“自我时代”,艺术中心开始转而投入内在自我,以自言自语取代和世界的对话,这个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叫做摄影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摄影为主,文字为辅。摄影的目的是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叙事”,就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而存在。这类的摄影师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和自己所感受的周围世界,他们的重点不在于如何构图,如何使画面更有质量,如果让模特更具美感,所有的一切都指向如何更好的叙事,摄影文学似乎看起来像是纪实摄影,但完全不是,它像是生活的真实报道,却又带有更多的个人情绪。
最著名的摄影文学作品是艾德·凡得艾斯肯⑨的描写他生活中的女性朋友以及朋友的摄影小说《左岸之恋》(图3)。他拍摄了一系列生活中发生的照片,并以此虚构了各式各样的故事情节,他想告诉读者其实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他就是那个坐在照片主角不远处看着故事情节发展的人,没有人会去深刻讨论叙事的真实性,观众或是被图片带领或是被文字带领自然而然的继续观看,直至讲述结束。
这样与文字联系在一起的照片叙事比单张或者系列摄影照片所传达的都更加直接,因为在观看的同时,文字形成了脉络导向,照片是辅助文字视觉化的工具,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照片,不会影响整个故事的叙事结果,加上了照片会使人物角色场景等更加具体化而已。摄影文学这种由文字和照片构成的叙事结果多数情况下由文字所决定。当照片跟随了文字同时站在被观看的角度上,叙事结果也就显而易见。
有意思的是另一种是与文字并行的系列摄影,它在被观看时却并不一定能传达准确的叙事,这就是被称为新闻报道的摄影,这一类摄影诞生之初的目的是为了配合报道需要而存在,它既是报道的附属品也可以是报道的全部。在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下,报道摄影的图片的被关注度甚至高于被报道的事件全部,大多数情况下读者是被图片吸引继而去阅读相关文字,从这个层面上说报道摄影照片的叙事应该是准确而高效的,新闻报道里的摄影照片不应该出现与新闻无关的内容。
新闻摄影的叙事与摄影文学的叙事相比较而言,前者基本摒除了异象化,艺术化等艺术摄影里的常用手段,准确的指向事情的重点,紧扣文字,加强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后者则有可能游离于文字之外,或是产生递进或平行的叙事表达,比如文学作品中里表达人物心情的塑造可以用某一个场景来代替,但是新闻摄影里不可能用这样的手法去传达叙事。布列松说过拍摄下来的只是真实的表象,而非重大事件的本质,他对新闻摄影是否可以准确的传达历史叙事表示怀疑。然而我们无需去质疑,新闻摄影并不只是简单的锦上添花。
新闻摄影的叙事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它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立场,它会带着它所服务机构的观点去叙事。虽然新闻摄影和摄影文学都是文配图的艺术形式,它们也同样强调的是叙事,但他们的标准和方法完全不同,摄影文学的摄影照片处于屈从于文字的地位,没有文字摄影文学不会成立,没有文字叙事就不完整。新闻摄影的照片和文字的地位是相当的,照片在新闻摄影里的力量不可替代,甚至有着鉴证的功能,它所带来的叙事结果比文字更加直白犀利。
摄影叙事最终还是建立在被观看的角度之上,观看与叙事的关系会被摄影的结构所影响,但最终脱离了观看所有的叙事都将不再成立,这正是摄影这门艺术叙事的独特之处。
注释:
① 刘立洪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教程 [M]第七章视觉心理学,中国摄影出版社。
② 本文所提到的“摄影作品”是指不经过任何手段后期处理的传统摄影照片。不包含任何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结合后产生的数字化作品。
③ 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1936年 AURA:是本雅明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和对其他哲学概念的翻译一样,对 aura 的翻译也充满了混乱和争议,有人把它译为灵晕,还有灵光、灵氛、光晕等等。
④弗朗诺瓦·若斯特 Franecois Jost法国人,1949年生,哲学硕士,现代文学和符号学第三阶段博士,电影叙事学家。
⑤保尔·瓦雷里 Paul Valery1871年生,法国象征派大师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
⑥(图1):不同人群对于同一张照片叙事的不同理解职员认为有人想伤害这个孩子。女学生看见了她正在哭,因为她的玩具娃娃没有衣服穿。理发师说有人想夺走她的玩具。工厂工人想起了他自己幼年时刻,这张图实际的叙事内容是一个女孩和她的娃娃在一起,一会对它很亲密,一会又很粗鲁。有一个瞬间,她甚至装出一副想要吃掉娃娃的样子。
⑦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by Gerry Badger[M]2012年
⑧奥古斯特桑德 August Sander 德国人1876-1964
⑨荷兰摄影家艾德·范·德·艾尔斯肯(Ed van der Elsken,1925-1990)。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