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黄东阳 赖晓芬
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
黄东阳 赖晓芬
采茶戏最早兴起于江西的南部,在不同的地区以各地的地名来冠名区分,采茶戏在客家地区及为普遍,受到了客家地区民众的喜爱。本文借笔者的《简述采茶戏的形成》一文继续叙述客家采茶戏的发展,并探索采茶戏与当地文化生活的特点,最后,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分析采茶戏的现状以及针对采茶戏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见和建议。
采茶戏 音乐传承 现状
所有的戏曲文明都是起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这一理论在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采茶戏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群众根据采茶活动中的劳动特点,设置的以农民生产劳动中的典型特点为基础,以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为歌颂对象的一种戏曲文化形式,其本身不仅包含着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认识,还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传承。
1.采茶戏音乐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
采茶戏作为一种戏剧文化形式,其产生以后就必然会有发展的需求,而仅仅是在农村地区进行演出,是不能满足采茶戏发展需求的,所以采茶戏向城市发展就成为必然,在采茶戏音乐城市化进程的最初是建立在采茶戏发展初具规模的基础上的,在这一时期采茶戏因为自身的发展和在灯会等大型娱乐活动中的演出需求推动,已经开始产生了一种班组为单位的戏剧演出团体,这些团体只在有大型活动的时候登场进行演出,在农忙时仍然从事农耕活动。采茶戏的经典戏剧形式积攒了一大批爱好采茶戏的戏迷,这些戏迷对采茶戏的追捧最终导致采茶戏团体开始放弃半耕种半唱戏的生活方式,转为职业的戏剧演出团队,这样的专业化演出团队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采茶戏的进步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中的一些官僚士绅看中了采茶戏的可观利益,常常邀请当时乡下的采茶戏班进城演出,演出常常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延续了两个月,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戏班和演出的组织者都获得了不菲的利益。因此,采茶戏在百姓眼中成为了一种耳熟能详的常见剧种。之后一些官僚士绅看到了采茶戏在城市中大受欢迎的契机,在城中建立了一些剧场专门进行采茶戏的演出工作,在这些剧场中采茶戏的城市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让采茶戏真正从一种乡土戏剧文化形式转变为中国戏剧文化的一部分,在剧场演出的日子里,采茶戏受到了热烈的迎合、追捧,场场爆满在观众激烈的戏剧需求推动下,这一时期的采茶戏产生了很多的新剧目,表现形式等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更新,可以说极大的促进了采茶戏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主席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发展理念指导下,采茶戏获得了社会环境上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期,在这一时期各种采茶戏专业剧团成立,采茶戏艺术本身也进行了革新化的改造,对一些戏目中的淫秽情节进行了改编,原本依靠口口相传传承的戏剧曲目也得到了戏剧剧本的规范,采茶戏的发展可以说走上了正规戏剧文化形式的发展道路。
2.采茶戏发展中的曲折
采茶戏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封建统治时期因为儒家文化的继承者是统治阶层主体,所以对于乡土气息极为浓重的采茶戏剧文化形式,是不以为然的,认为采茶戏是低俗的,同时又因为采茶戏对爱情、自由的歌颂,一度被统治阶级严令禁止,抓捕采茶戏演出人员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这些统治阶级对采茶戏的禁令,很多都是因为采茶戏体现和歌颂了农民的价值、讽刺了统治阶级,但是在采茶戏发展的过程中也不乏有一些采茶戏表演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对采茶戏文进行篡改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而且在采茶戏发展的早期很多戏目都是没有剧本的,戏剧的传承方式主要就是喜剧表演者的口口相传,这种没有统一剧本和表演规范的戏剧表演形式,必然会导致在采茶戏的表演活动中一些表演人员对采茶戏的低俗化表演。
统治阶级对采茶戏的干预和禁止,导致那一时期的采茶戏演员命运变得极为凄惨,采茶戏本身的传承也变的微弱,直到民国之后采茶戏随着新文化新思想的思潮而变得更加流行,这也客观上说明了采茶戏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戏曲演出形式。
虽然,采茶戏得到了喜爱,但是在旧社会戏剧演出人员被称为伶人,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不管采茶戏本身如何发展如何受到大众的追捧,戏曲演出人员本身都是不被尊敬的,很多采茶戏艺人为了养家糊口都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演出来维持生计,在这种漂泊的日子中戏剧演出人员的生活是颠沛流离的,一年四季即使是在过年这种重大节日里也不得休息。下面这段话是当时采茶戏艺人们的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两张椅子一条覺,一张桌子扎帐帘。反顺胡琴两边座。三须灯盏挂台前。三小上台来唱戏,唱到鸡叫才熄灯”。①
更糟糕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国内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原因,采茶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几乎所有的采茶剧团都被解散,剧团的演员们被迫改行做别的。采茶戏的生存空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文革结束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采茶戏剧团重新组建,陆续恢复了一些演出,但此时人们对戏剧文化的关注都已经下降,人们受到改革开放所带了更多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海的下海,经商的经商,很少人再把热情投入在地方采茶戏上。采茶戏开始遭到生存与发展的威胁。
1.采茶戏与农耕生活
采茶戏作为一种农耕文化孕育的戏剧文化形式,其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都带有深深的农耕印记,在题材和表演等方面都与农耕活动密切相关,对采茶戏文化的传承很多时候都可以理解为对农耕文化的一种传承。②
采茶戏的戏目多数都是反映农耕生活的,如耕田、采桑、捡菌子等活动。如《老少配》,又名《捡菌子》,故事叙述三妹以捡菌子为借口和恋人大宝相会,两人私定终身。捡菌子,或叫采磨薛,也是农家女孩非常熟悉的一件事情。
采茶戏音乐反映的是农民在农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秧麦》为例,此戏扮演夫妻两个一起去秧麦的故事。剧目通过夫妻间的玩笑,既增加了喜剧色彩,也揭露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反映了农民对地主的深深憎恨。这些玩笑能够在情感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也对思想主题的升华起了重要作用。③
2.采茶戏与工商活动
在采茶戏行当中有一个传说,认为采茶戏的祖师爷是清朝的茶商,名叫王玉盛,他在山上收购茶叶时发现了采茶人在采茶工作之余创作的歌曲,并将采茶歌曲偷偷的记录下来,从此这些歌曲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后成为现在的采茶戏。这是采茶戏行当的一个传说,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采茶戏与当时的工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采茶戏成型的重要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繁荣在采茶戏中有明显的体现,包括《卖棉纱》、《卖大布》、《卖草墩》等卖货为题材的采茶戏剧目,展示了那一时期的商业发展状态,是当代对特定时期商业发展水平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对采茶戏文化的传承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商业文化的一种传承。
1.当前采茶戏音乐状况
进而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制逐渐完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流,人们在生活富足之后又开始关注起自己身边的文化娱乐形式,采茶戏又开始重新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逐渐走进中国人民的视野中心,但是在这种繁荣的发展形势之下还是隐藏着严重的危机的。
采茶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文化形式,其在新世纪的发展也面临着所有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首先,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影响,采茶戏赖与生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采茶戏的生存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和严峻的挑战;其次,那就是观众、演员的严重缺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经历过文革和改革开放的空档期之后,其艺术魅力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极为薄弱,当前很多地区的采茶戏演员和观众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年轻的演员和观众极为稀少的,这种采茶戏发展形势是极为严峻的,因为作为一种戏剧文化形式,新演员和新观众的缺失必然会造成采茶戏文化传承的缺位。
2.新时期采茶戏保护与传承
采茶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艺术领域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是我国文化领域亟待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戏剧文化。根据采茶戏目前情况的分析,对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就是就要对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这就需要相关政法的大力扶持及资金投入。首先,政府的相关机构要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第一,在开发经济、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代价,生态环境是采茶戏的生长土壤,一旦被破坏了将无法重建;第二,制定对接班人、传承人的扶持和与之相关人才的培养计划;第三,加大资金投入,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打造本土特色艺术,保证采茶戏不受到生存威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传承、发展下去。
对采茶戏的传承与保护,还要对采茶戏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对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发展中的传承,这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对采茶戏音乐的传承也要坚持传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传承思路。这就对采茶戏的创造提出了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内容上要反应当代生活的内容,体现时代感;形式上要丰富,不能太老套;④在音乐创作上可以汲取、借鉴一些当今流行的元素、大众喜欢的多元化风格,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就是戏曲音乐风格和流行音乐风格的结合,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另外,采茶戏的传承应该纳入到当地教育领域,把本土戏曲、音乐带入当地中小学课堂、高校课堂,能让当地青少年直观接触、感受到传统戏曲、音乐的美,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结论:采茶戏作为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戏剧文化形式,其本身就带有浓重的劳动人民艺术气息,能够很好的抓住劳动人民的欣赏特质,满足劳动人民的欣赏需求,是一种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艺术形式,在对这样一种优秀的戏剧艺术形式进行继承的活动中,不仅要对采茶戏的艺术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历史性的继承,同时也要对采茶戏音乐传达出的一种文化气质进行系统、全面的继承,让采茶戏音乐可以在当今社会重现当初的艺术表现形式,重现当初的艺术文化特质,为新时期中国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注释:
①胡波.采茶戏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研究[J].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2(05).
②蒋燮.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对花(II)》的音乐形态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③姜昊,刘汉一.江西民间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保存与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④罗涛.采茶戏的艺术价值及保护传承问题研究[J].大舞台,2012(07).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非遗视野下的客家传统仪式音乐研究——“闹八音”在客家传统仪式中的运用》,项目编号:2014WQNCX14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