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苏 曼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跨国公司、智库、社会个人、华人华侨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传播效果不仅依赖于多元主体构成的多层次、多渠道、协同化的传播合力,亦取决于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媒介,更受制于传播主体和目标受众间的互动和共同生活体验。当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同一主流文化和长期生活环境时,文化冲突和差异将减少,不同民族文化群呈现出较为开放的包容性和融合态势。在这一文化共生和融合的过程中,海外华侨华人独特的融入优势日益彰显出来。熟悉中国和所在国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华人华侨正在以润物细无声、面对面的传播优势影响着所在国的不同民族文化群,并推动着中国与其所在国外交关系的互动和发展。换言之,华人群体本身就是“一个集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科技资源、信息及网络资源等资源类型于一体的资源系统”①http://dhzw.gzzx.gov.cn/cf131/tazj/201701/t20170105_39875.htm。。长期以来,华侨华人在文化传播实践中构建出一个基于经济资源、祖籍语传承文化、自身中国文化使者的一个文化传播体系。从我国国家软实力构建的角度加以审视,这一体系正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如何更好发挥华界的独特资源以促进其所在国和中国关系的深化,并推进当地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本研究以加拿大华人华侨的影响力为切入点,解读加拿大华裔在经济和教育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对中国侨务建设提出可行性策略,积极发挥以海外华人为主导的社会民间力量的中华文化传播平台和桥梁作用。
首先,作为传统的移民国家,加拿大国土上分布着250多个种族和族裔。依照1971年加拿大政府所颁布的《多元文化政策》,各个族群获得平等地位和权利,并保持自身的语言遗产和民族文化。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是加拿大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加拿大是第一个官方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多元文化写入宪法的国家。加拿大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处理多族裔文化交流、碰撞和交融提供了良好范例,这也为加拿大华人华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并发挥文化使者的作用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
其次,加拿大华人占加拿大知识阶层和中产阶级的主体,其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与知识智能等构成发挥文化影响力的各种资源和财富资本。从1788年第一批来到加拿大的中国人,到1858年加拿大卑诗省西岸的寻金热和日后修筑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华裔数量在230年的发展历程中显著上升,从1941年的3.5万人到2006年的121.6万人,从2011年134万人到2016年的176.9万人,所占加拿大总人口比重也提高到5.1%。虽然华裔们历经了语言差异、生活环境以及文化不适应等重重困难,他们不仅凭借着艰苦奋斗、勤劳智慧在加拿大多元文化聚集的国家中繁衍下来,而且为加拿大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以加拿大卑诗省为例,为表扬华裔先侨的重大贡献及楷模作用,该省先后在诸如耶鲁镇、利顿镇等多地设立华工特别纪念碑和华人传承基金项目。目前,卑诗省在筹建首个华裔加拿大人历史博物馆,并支持温哥华市华埠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新生代华裔在社会地位、政治、教育、工作等领域成绩日益斐然,在得到政府和社会认可的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大陆移民的加入。不仅如此,政策重点考察移民的经济实力、英语技能、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对于加拿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这一点可以通过中国大陆移民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能力体现出来 (见下表1)。
据不完全统计,2006至2014年之间,加拿大的商业类移民带入资产总额高达856亿加元,其中中国移民带入资产最多,达到252亿加元。从收入和纳税方面来看,约54.8%的华裔上班族能拿到8万美元以上年薪,而加拿大人能拿到这样年薪的全国平均比例只有39.9%。①加拿大国民受教育程度在发达国家中最高,远超英美,http://www.sohu.com/a/216757805_369340。在最新揭晓的2018年度“RBC最杰出25位加拿大移民奖”中,两位华人移民创业者名列其中。201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报告显示:加拿大新近移民获得学士以上和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都超过加拿大总移民总数和本土出生的加拿大人 (见下图1)。
表1 2013―2017年中国大陆移民加拿大主要移民类别和人数比例情况② 数据来源:根据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发布数据整理,http//www.asiapacific.ca/statistics/immigration。
图1 25岁至64岁加拿大人所获高等学历的人数比例情况 (2016年)③ 此处“新近移民”指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0日期间首次获得落地移民或永久居民身份的移民。https://www150.statcan.gc.ca/n1/daily-quotidien/171129/cg-a005-eng.htm。
最重要的是,华人不断增强的政治影响力是传播中国文化自信和两国人文交流活动的有力保障。真正构建华人文化形象和国家身份,就需要有华人参政,来代表华人群体、反映华人政治诉求、进入政府决策层、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1957年,郑天华代表卑斯省温哥华中心选区,当选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国会议员。1997年,梁陈明任当选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国会议员。2011年,年仅21岁的刘舒云当选第41届加拿大议会众议员,被认为是加拿大年青一代华人踏入主流社会、走上政治前台的标杆。①http://www.xinhuanet.com/overseas/2015 -10/09/c_128300084_2.htm。同时,来自中国大陆的加拿大华人参政人选也明显大幅增加。2015年,谭耕当选为国会议员。他是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议员,这为加拿大华人参政开创了新的历史。越来越多的华裔参政者成功进入主流社会,并改善着华人在加拿大社会的公共政治形象。2018年9月,加拿大卑诗省市选报名显示:华裔参选人数多达62名,人数创下历史之最,席位从市长、市议员、学务委员到公园局委员。华裔参政者积极促进华人社区和其他族裔社区融洽相处,互相尊重,得到各个族裔共同支持,是其主要制胜之道。
在传播中华文化元素和开展人文交流活动中,华人华侨对于当地受众以及主流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谭耕议员的提议下,加拿大联邦议会宣布从2017年起“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为春节”,即:中国春节成为加拿大的一个法定节日。这不仅是通过官方渠道来保留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加联邦议会对华裔贡献的认可。再如,2018年10月1日,大多伦多地区侨胞在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大厦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九周年国庆升旗仪式。另外,一年一度的多伦多华埠节以各种娱乐活动和美食等庆祝中国文化,该节日活动能够吸引10万余人参加。
华人社团也是加拿大华人参政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加拿大共有华人社团1000多个,主要有华裔参政同盟、华人社团联合会、各省同乡会、各种专业人士协会、全加华人平权协进会等社团。这些社团反映华人呼声、为华人争取权益。例如,20世纪严重歧视华人的“人头税”平反就是在华人社团不懈抗争下,才逐渐被政府排上日程。2006年,哈珀总理在议会向华人“人头税”和1923年“人头税”停征后实施的《排华法案》正式道歉并给予象征性赔偿。这是各方面华人团结以及参政运动的重要贡献。
正如约瑟夫·奈 (Joseph Nye)所强调的,软实力与“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这些无形力量资源”关系紧密,而且软力量的众多资源均非政府所能掌握,其效果极大地依赖于受方的接受度②张月:《当代华侨华人软实力的构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7-38页。。综上所述,加拿大华侨华人拥有重要的资源以及将其转化为现实软实力的能力和力量。这是本研究选取加拿大华人华侨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
经济实力是充分发挥文化软力量的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指出,海外华人经济圈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势力。罗杰·沃丁格(Roger Waldinger)等学者提出关于族群企业家精神和发展战略表明:少数族裔成员在移民国家创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商机和自身能力以及可调动的族裔资源。
华商财富和经济能力对于加拿大国内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前,加拿大华商主要以餐饮业和零售业为主,例如:温哥华中餐馆有1100家,多伦多800多家。以后,华商企业扩展到计算机、通信、金融、能源、房地产、旅游和高科技等领域。房地产业是加拿大华侨华人经营增长最快的行业,也是投资额最大行业,更居于2017年加拿大GDP发展第一位 (见下图2)。
改革开放40年来,加拿大华商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和促进两国资金流动的重要桥梁。以华商王辉耀为例,1994年,他说服加拿大政府成为以资金支持三峡工程的领头羊。1995年,他又促成中加签订三峡项目的第一个国际工程管理合同。他的公司在几年内把承接的武汉东湖环保治理项目、加拿大政府赠款600万美元的南方电网规划等项目推向世界。③http://ca.bytravel.cn/art/jnd/ndqjdhrwhywhgzw/index.html。在投资方面,加拿大对中国投资涉及众多领域,如交通运输、生物技术、教育、金融、信息技术、制造业、自然资源等行业。截至2017年9月30日,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 (CPPIB)对中国的投资为170亿加元,占比4%。到2030年,CPPIB将管理8000亿加元的资产,计划把其中的1500亿加元投资于中国,中国的份额将增加至19%。①http://www.yicai.com/news/5378708。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华商在当地经营多年,熟悉加拿大的市场机制、运行范畴等,能为中国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和开拓市场。2003年至2015年,中国企业在安大略省正式投资24个项目,投资总额约为16亿美元,给当地带来4133个就业岗位。安大略省拥有全加拿大最大的华人社区,超过71万安大略籍华人。正是这一亲密渊源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关系。②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857322.html。
图2 2017年加拿大各行业GDP情况(以2007年为基准年)③ 数据来源:http://www.investorsfriend.com/canadian-gdp-canadian-imports-and-exports/。
同时,加拿大华人华侨在加强中加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加两国采取双向投资发展战略。2017年,加拿大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729.4亿美元,增长13.2%。植物产品、纤维素浆纸张和矿产品是加拿大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加拿大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家具玩具产品和纺织品及原料。由此可见,中加经贸往来互补性强。合作共赢仍然是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大方向。
从外商直接投资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和对外直接投资 (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两个维度来看,华商对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截至2016年底,中国创下对外直接投资1961.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蝉联全球第二位,其中对加拿大28.7亿美元,同比增长83.7%。从2002年至2016年,中国对加拿大的投资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向,中国是加拿大重要的资本来源国。据加拿大统计局统计,2018年1―6月加拿大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64.7亿美元,增长7.8%。中国仅次于美国,是加拿大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的进口来源地 (见下表2)。
表2 2018年1-6月加拿大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额情况④ 数据来源:国别数据网整理,https://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qikan.asp?id=10353。
英国 3,514 1.3 1.5 德国 1,875 21.3 0.8意大利 3,419 15.1 1.5 荷兰 1,709 48.7 0.8法国 2,847 27.3 1.2 中国香港 1,544 93.7 0.7中国台湾省 2,267 10.4 1 印度 1,474 -18 0.7印度 2,028 27 0.9 法国 1,318 -2.4 0.6比利时 1,982 81.5 0.9 比利时 1,250 -1.8 0.6越南 1,909 2.4 0.8 意大利 1,135 36.9 0.5巴西 1,899 6.4 0.8 沙特阿拉伯 1,032 43.4 0.5瑞士 1,828 9.5 0.8 挪威935 32.9 0.4
经贸合作是中加双边关系的推进器。华商对于经贸投机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等方面所起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除了政府、企业和华商个体以外,中加民间组织对于中加的经济、信息、文化、教育、贸易、社会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也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中加民间组织主要涵盖智库、研究机构、商会、专业人士社团、传统社团等各种类型的民间组织。据不完全统计,时下,中加各个类型民间组织的数量已达600多个。这些民间组织组办的各类活动对于中加经贸合作和交流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这是加拿大华裔不可忽视的资源。而且,由中国企业、海外华商和华裔民间组织共同形成的华人经济圈,将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和格局,攸关全球经济稳定增长。①http://scgti.org/wanghuiyao/a/dongtai/2017/0420/1534.html。
加拿大华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构建和利用软实力资源的同时,华语在交流互通过程中也被赋予了资源特征。由于语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特征文化,华文教育被称为一项“留根”工程,即:华人既能保持自身的民族特征,又能增强华人之间的凝聚力并继承民族文化。不通晓民族语言,继承民族文化就无法实现。
首先,众多华裔为其子女下一代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学习语言并传播文化的潜移默化环境和氛围。随着中国移民的大量增加,华语也相应成为加拿大继英语和法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见下表3)。
表3 2011年和2016年在家最为频繁使用的移民语言人数和排行情况②https://www150.statcan.gc.ca/n1/daily-quotidien/170817/t001a-eng.htm。
2016年加拿大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从各个移民语言在家中最常使用的语言情况来看,讲中文的人口数从2011年到2016年增加16.8%,并位居移民语言之首,约占华裔总人数 (1,769,195人)的72%。对于华裔家庭来说,父母对于移民所在国官方语言和祖语的价值观、权利及效用的衡量往往会影响父母在日常交谈中对子女的语言使用进行的控制或干预以及他们对孩子不同语言学习方面的投入。据加拿大《明报》报道,在加拿大的华裔群体中,有不少移民第三四代的青少年不能讲祖父母辈的母语。近年来,有部分华裔移民希望子女学习广东话,让他们了解祖辈的文化。可见,移民父母从子女儿童时期构建一个讲中文、尊重中华文化与传统的语言环境,在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代的语言习得和能动性,最终能够达到传承中国文化的目的。不言而喻,庞大的华裔家庭群体是维系汉语作为祖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其次,华文教育是华裔社会的重要支柱和独特资源。加拿大华人重视教育开办学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75年,在卑诗省维多利亚市生活的50户华人自筹开办了一个讲习班,讲授写信、信札、簿记等课程。1899年,维多利亚中国会馆在其馆址开设“乐群艺塾”,并于1909年更名为维多利亚华侨公立小学。这是第一所华人小学,加拿大汉语教育从此开始。在1988年颁布的多元文化政策指引下,加拿大各省纷纷制定“祖语教育” (Heritage Language Education)计划,以保护和促进英语和法语以外的各种少数民族族裔语言。各省华人积极响应。因此,学习中文人数不断增加,中文学校也与日俱增、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加拿大两所中文学校荣获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评选的第二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另外,目前大部分华人学校,尤其是大多伦多地区大约有规模不等的300多所中文学校,兼课后辅导课程和周末中文班及夏令营,并设置如中国书法、中国象棋、武术等多样性课程来培养华人子女全面发展。周末中文学校不仅是学习中文的主要资源地,还为移民后代和家长提供相互交流、熟悉并适应华人文化和习惯的社交网络和经验交流平台。
最后,中文纳入教育发展体系是华裔在所在国发展力和影响力的证明。加拿大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现实推动着汉语教育的发展,使其逐步被确立为公立学校的第二语言教学科目之一。以阿尔伯塔省中文教育为例,1982年,埃德蒙顿市公立学校首次在幼儿园进行中英双语教学项目试点,并在1983年正式设立中英双语课程,每年递增一个年级。从小学到高中在内200多所公立学校,其中有3所高中、4所初中和6所小学共13所学校的2009名学生参加了中英双语课程。该中英双语教学项目十分成功。2011年9月,温哥华学务委员会批准在John Norquay小学开始实施早期普通话双语教学项目 (early Mandarin bilingual program)。除温哥华市,还有2010年开始初等教育中英双语项目的高贵林市和小规模小学中英项目的本拿比市。汉语教学已纳入加拿大主要省份的教育体系。
主流非华裔的全日制中小学在不同层次地开展汉语教学,其中非华裔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加拿大汉语教育已形成了公立中小学、私立中文学校和大学课程三者互补的格局。加拿大主流媒体《渥太华公民报》曾发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教授丹尼尔·弗里德 (Daniel Fried)的署名文章,呼吁更多加拿大人学习中文。他强调,随着中国崛起和中文教育在全世界的快速普及,中文正日益成为世界语言,加拿大应抛弃旧思维、适应新形势。①http:www.jiazhuoedu.com/canada/news/29250.html。
语言学习本身具有文化学习的特性。华裔学生和非华裔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能够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汉语水平越高,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就越来越强。华裔所在国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也对中国国家软力量的认可和证明。加拿大华人族裔保持保护祖语教育的群体越大、程度越深,就越能发挥文化传播的软力量。
作为融通中加关系和交流的桥梁,加拿大华人日益增长的经济财富和实力是其在所在国获得认可的重要资源。拥有丰富且独特的资源,并不意味着华人拥有了构建族裔文化形象和传播中国文化使者形象的软力量。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为华侨华人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引导和帮助华人华侨构建有利于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文化传播,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机遇是双赢的发展态势。2011年,我国侨务工作会议上提出“侨务公共外交”,借力华侨华人及其独特资源,向其居住国社会全面、真实地介绍中国,架设起中国与居住国之间的桥梁。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 (2011—2015年)》也指出,“海外华侨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抓手,侨务公共外交有巨大优势。”总体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对于联系海外华侨华人、推动传扬中国文化的活动始终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为了增进加拿大华人及主流社会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彰显国家形象的文化艺术精品,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一直将加拿大作为“文化中国”系列品牌文化活动的重要展示平台之一。例如:2012年8月,文化中国·名家讲坛子项目进入多伦多和温哥华两个城市,使加拿大侨胞走进中国国粹京剧、感受东方之美;2014年7月,中医药与养生讲座再次走入这两个城市。2014年11月,多伦多华星艺术团成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牌的全球首批4家“文化中国·华星艺术团”之一。自2009年起,“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访演活动也是每年如期与加拿大侨胞齐聚一堂、共庆新春。此外,“文化中国·海外文化社团负责人高级研修班”“文化中国·海外文化社团负责人观摩团”“文化中国·知名华人书画家采风团” “文化中国·中华才艺培训班”“文化中国·中华才艺大赛”等文化中国子项目也异彩纷呈,吸引加拿大华人回到祖籍国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体验。
基于海外侨胞的发展变化和实际需要,国务院侨办于2014年提出了八项“海外惠侨工程”,包括侨团建设计划、华助中心计划、华教发展计划、中餐繁荣计划、中医关怀计划、文化交流计划、事业扶助计划、信息服务计划。多华会是首批“海外华侨华人互助中心” (简称“华助中心”)的18个社团之一。多华会华助中心的成立,旨在为当地侨胞们提供关爱扶助,维护侨胞正当权益,协助侨胞生存发展并融入当地社会。2016年加拿大中餐及酒店管理协会的成立,主要弘扬中华餐饮文化,构建加中两国中式菜系的交流平台。该协会参加了“2018华侨华人广东文化行——海外中餐社团负责人交流团”,以更好地促进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和海外粤菜的繁荣发展。
此外,加拿大华商及各个协会积极参加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办的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2017中国·天津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等,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中加各领域有效对接与合作,为促进中国的发展和中加交流合作贡献力量。
针对华文教育,2001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海外华文教育和华裔青少年工作的通知》,增强侨办系统开展华文教育的各项工作。2004年,连同其他部委成列了中国海外华文教育基金会。围绕着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举办了“海外华文学校教师培训”“华文教育示范学校 (单位)”“海外华文教师贡献奖”“华文教育华文教师证书”和“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等一系列活动,加拿大华文教师和华裔青少年踊跃参加,并多次获奖。例如,2014年12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表彰海外华文教师,加拿大27名优秀华文教师获奖。而且,加拿大共有16所中文学校先后四批次荣获“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 (单位)”称号。
显而易见,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经常以直接组织各项活动“走出去”到华人中和邀请华人“走进来”来华交流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来构建中国文化影响力。但是这种官方性的传播活动会引发“中国文化中心论” “中国威胁论”“渗透论”和“形象工程”等质疑和误解。从华人华侨传播中华文化的效果和媒介来看,应对外传播活动重心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借助当地华人社团和文化团体等资源,鼓励海外华人主办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并融入目标受众群体中去。
华人华侨是侨务工作和外交的主要对象,也是侨务公共外交的主体,其一言一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中餐馆、武馆、华文学校、戏剧社、唐人街和中医馆等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各种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展览、诸如春节等节日庆祝交流活动为当地族群融入中国文化氛围提供了面对面机会。华人华侨积极向当地主流社会推介中华文化,邀请当地居民和艺术家等同台演出和互相合作,打造华人华侨的文化活动品牌。例如:2016年春节,加拿大多伦多华星艺术团的40名舞蹈演员与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们共庆多伦多新春演出,受到了当地华人和其他族群的欢迎和好评。鼓励华人主动与其他族群进行各类展览、研讨、讲座、文艺汇演等多元交流活动,是展现中华文化的有效路径,也是助力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第二,与华侨华人,尤其是华商华社,合作开发具有“中国精神”的文化创意产品和产品。
承载着一定文化价值理念的大众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和传播是软实力文化资源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外国人能够从中国的产品中认识中国。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的文化国际流通产品多以工艺品、庆祝活动用品、挂毯、纱制品、时尚用品和雕塑等低文化含量产品为主。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传播,同时体现加拿大华人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因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应统筹中国国内市场和加拿大国家市场,与华人华侨及其企业以合作双赢的形式开发诸如影视、文学、建筑设计、表演艺术、视觉艺术、乐器、印刷乐谱、图书、出版、报纸、古董、绘画和摄影等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在加拿大广泛传播是当地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
改革开放40年来,加拿大华人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加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加拿大华侨华人在中国侨务工作和政策的指导下,与中国关系形成了双向的良性互动,发挥了独特作用,实现了双赢。重视华界力量,引导海外华人树立良好形象、与当地民众和睦相处,不仅是构建中国文化形象的需要,是华界海外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增进祖籍国和所在国关系的需要。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应“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