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明清绘画作品中的金陵城景观特征分析

时间:2024-05-20

天津大学/ 钱丰

一、引言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金陵作为历史上的“十朝都会”,建城史达两千四百余年。明代时期,金陵城的城市建设达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的巅峰。通过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可以唤起对古时金陵城的历史记忆。中国传统风俗画由于自身写实的特点,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体现城市的整体风貌,因此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与参考。纵观目前的研究,还缺乏对于古代金陵城城市景观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寻求传统绘画艺术与城市景观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从绘画艺术的视角进行景观学的研究,旨在展现古代金陵城的城市景观特征。

明 仇英 南都繁会图卷 局部

景观特征被定义为:长期性发生在相关特定的景观类别中,特殊且获得相应认同的要素组成。相关组成有地形构成、土地使用情况、自然河流域与植物城市相关布局以及人文景观建筑,对于古时金陵城的城市景观特征,我们侧重于对景观元素、景观空间、景观互动文化的考察,通过对景观特征的描述,致力于还原以及梳理出属于古时金陵城的城市风貌及特征。

二、金陵城景观元素分析

对于景观元素的考量,可以从自然景观元素和人文景观元素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自然景观元素,主要包含山川江河。第二是人文景观元素,主要指的是城市人文建筑、河道景观、庙宇景观以及城市绿化等。

明代是南京城市景观建构的重要阶段,从史谨等人的“金陵八景”开始,文人画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塑造出城市记忆,到文伯仁“金陵十八景”以及后期的“金陵四十景”,借助相关绘画作品对南京城的景观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首先,在自然景观方面,“金陵八景”中的“钟阜朝云”“石城霁雪”指的是南京城的钟山、石头山。明朝与清朝时期,许多研究南京城市布局的书籍中,绝大多数将钟山排在榜首,对其赋予特殊的政治意义。发展到后期的“金陵四十景”更加详尽地描绘了金陵城内外的山地景观。另一方面,对于金陵城水域的描绘,着重体现了长江、秦淮河等自然河流的风光以及玄武湖、莫愁湖等天然湖泊的景观。由此可见,金陵城有着山脉之利、河流之美,通过绘画作品能够还原展现金陵城的山川自然景观。

在人文景观方面,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都繁会图卷》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成。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为研究明代南京城市生活的面貌提供了丰富具体的图像资料。根据相关统计,《南都繁会图卷》构图上存在一组山峦、四条河流、九条街道、五座桥梁、相关建筑三十多座、船只十九条,店铺以及相关的门头一百零九个种类,人物一千多人,尽显古时金陵城的繁茂景象。

具体来看,人文景观元素包括了:第一,城市建筑景观元素。首先是皇家建筑,屋顶多用斗拱设计,与市井建筑有所不同,明代明确规定“庶民庐舍,不许用斗拱”,因此装饰性越强就代表着越高的等级。皇家建筑中使用的斗拱,集中在宫殿建筑、城楼、牌楼和庙宇屋顶中,平民建筑几乎看不见斗拱。其次是民居建筑,在《南都繁会图卷》中也展现了较为传统的民居建筑,民居的布局结构包括了前门、公共的厅堂、私密的居住场所以及其他辅助空间。这类民居布局能够区分身份高低和主客之别,只有富家子弟和官员才能居住。还有商业建筑,《南都繁会图卷》中,街巷纵横交错,两旁建筑鳞次栉比。从分布看,商业建筑具有“沿街临河、桥为枢纽”的分布特点。在图中石桥是标志性的建筑,桥头商铺林立,街边商店沿河而建,多为一层楼式。而城市中心街巷的商铺建筑多为两层楼式,热闹非凡。第二,河道景观元素,桥的存在还带出水系的重要性,金陵京城内河道繁多,河岸风光从来都是焦点。三座桥附近的房屋、船只、人物等细节丰富。同时,整体城市布局中商贸场所主要存在于秦淮河河道两岸,足见秦淮河的特殊地位。第三,佛寺道观景观元素,在“金陵四十景”中的“报恩灯塔”“天界经鱼”所描绘的都位于秦淮河南的高岗地带,前者在小长干大报恩寺,后者在雨花台天界寺。大报恩寺的前身是东吴号称“江东第一寺”的建初寺,核心建筑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内外置长明灯146盏,灯火炫目,烛光通明。天界寺为京师三大寺之一,地阔深邃,内有36庵,总辖天下僧尼,既有自然山林的清幽,又有壁画的金碧辉煌。第四,城市绿化景观元素。古代城市绿化景观主要包括道路周边的行道树、城郊山景绿化,这些绿化形式是可以供普通民众欣赏的。除此之外,主要都是皇家、官员等的私家绿化景观。明代金陵的绿化建设既有皇家苑囿、私家园林,也有城郊风景名胜,如牛首山、白鹭洲等,在金陵胜景图中都有所描绘。

三、金陵城景观空间分析

明代时南京的布局有具体而周密的规划,主城区与郊外的划分已经十分清晰。城市南部区域长期以来作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区域,城市东部区域作为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皇室的居住场所,城市西北区域作为军事用途区域。通过对明清绘画作品呈现的景观空间分布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一是发达的商业区景观空间。画卷所绘的招幌匾牌,例如“西北两口皮货”“立记川广杂货”“福广海味发客”“京式靴鞋店”“川广云贵德森字号”“南北果品”等斋牌与店铺门头,说明金陵是各地百货云集、五方商民杂处的商业大都市。另一方面,“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的招牌,显现着明朝时期中国与国外相关经济往来已经达到了繁盛的程度。二是丰富的文艺活动空间。《南都繁会图卷》中人物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戏台前面。戏台搭在街道的中央,分前台和后台,男性群体普遍可以出现在街道,而女性群体普遍坐立在专门为女性群体设置的区域,该区域有一定的帷幔进行遮挡。街道周围的店铺酒楼也挤满了看客。画卷上还出现了踩高跷、武术表演等民间文艺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画卷上出现的相关人物所穿着的衣物与所佩戴的饰品,颜色明亮、飘逸奢侈,透露出明代正统元年后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加强,整体社会风气趋向于奢靡。另一方面,人们不再严格恪守明代洪武、永乐年间所制定的等级制度。三是繁忙的水运陆运交通空间。明代金陵城水道众多,城内水道船只来往繁忙,如秦淮河。据记载,明清时期,金陵城东门地区作为南北要冲、东西通道,是漕运集散地、水陆码头,聚集了许多南来北往的商贾与船、粮食、布匹等物资。那时的东门,商业贸易十分发达,一千多米长的左所大街两边,各种商店鳞次栉比,有各种商行、货栈、钱庄、酒楼等四百余家。

四、金陵城景观互动特征分析

(一)人与自然的互动:山水相依

金陵城依山傍水,在一座城市主城区内有山有水,实属难得,自三国诸葛亮赞叹“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起,金陵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是虎踞龙盘的城市山水形胜,南京古都的选址建设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殊自然环境,既遵循传统都城建设封建礼制,又顺应自然,与山水巧妙结合,外部呈不规则状,内部布局却是井然有序,是古代都城建设的典范。

(二)人与历史的互动:文人记忆

在金陵胜景图当中,对金陵景色的描绘能够展现明清时期文人对历史与过去的追忆,如“谢墩清兴”中的谢公墩,是王羲之、谢安登临处;“凤台秋月”因李白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而闻名。从金陵八景到四十景,可以发现文人对金陵城市风景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宏观到具体,以更加微观细致的角度来审视城市风景中的怀古意象。同时,在《南都繁会图卷》中可以看到,市井商业生活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主体,而皇城、城墙等阶级等级的象征在画面中被置于卷末。可见金陵城在经历了迁都之后,其政治地位下降,但是仍然是南方的经济文化重镇,金陵城中的市井平民文化得到发扬。

(三)人与人的互动:商业繁茂

画卷中的金陵城城市街道纵横复杂、彼此联通。商铺、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等错落其间,各类招牌引人注目。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无不体现着金陵城作为当时的国际商贸中心其商业活动的繁荣,也彰显着人与人的互动在这座城市达到顶峰。自明朝正统元年到嘉靖四十五年,金陵城市的东门区域便成为文人聚集、商人来往从事商业活动的地区。清初之后,金陵城一分为二。城市东北部分转变为清部队驻扎地,西南区为城市居民的居住区域。城南的密度被进一步压缩。但是商业、居住混杂的传统没有变化。清代末期,城市南部的相关商业功能不断被削弱,大部分转化为居住使用。直至近现代,南京相关部门组织将城市东门附近塑造成促进民俗发展与文化传播的博物馆以及休闲区域。这是对金陵城场地的历史性回溯,也是对古时金陵人际互动带来的商业繁茂的追忆,对现代城市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借鉴与思考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