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原祁和石涛虽生于同年,但他们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道路。这集中反映在二人对传统的态度上:在王原祁看来,古人已经将山水画发展到了完美的境界,作为后辈理应继承传统的程式,当下绘画的创新也应当在传统的范式下进行。而石涛虽然也奉古人的作品为经典,但并不认为它能代表当下的艺术,一个优秀的画家理应在传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用自己独特的笔墨书写时代审美。
本文从王原祁和石涛二人的人生境遇、师承关系和创作目的等方面分析了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总的来说,王原祁的一生是相对简单且顺利的。王原祁的祖父王时敏是清初正统画派的领袖人物,他在王原祁很小的时候就发现其惊人的绘画天赋,并加以精心培养。这使得王原祁理所当然成为王时敏的接班人,即清初“正统派”的第二位画家。康熙年间,为了巩固统治和安抚人心,清廷开始在文化上笼络汉族士人。作为“正统派”代表,王原祁受到朝廷的重视,终其一生为清廷服务。如此顺利的人生使得王原祁绝不会怀疑自己所接受的绘画理念,在他看来,自己从前人那里学来的一切程式正是中国正统艺术的代表。
另外,师古人对王原祁而言有着深厚的文化心理渊源。据《清史稿》记载,王原祁从小就接受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在成为清朝宫廷的翰林画家之前,他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并高中进士。可见,从传统意义上而言,王原祁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人,而儒家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尊古”,作为传统科举出身的王原祁自然也奉行这种观念。
相比之下,石涛的人生经历则要复杂得多。据清代李麟所著《大涤子传》中记载,石涛本是明皇室的后裔。1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对这个身份没有太多的认同感,而且并没有因自己的身世问题对清王朝产生过多的敌视,相反,他一直渴望能以其禅僧画家的身份入仕。虽然他入朝为官的计划最终以失败收场,但从中可以发现,石涛是一位敢于打破固有观念的人,他敢于抛弃自己原先的身份以供职清廷,自然也敢于去突破传统绘画中的固有程式。
此外,石涛那些坎坷而传奇的经历是王原祁没有的。他曾游历中国大多数地区,并且在此期间出家当过和尚、道士,最后还俗。游历的见闻和宗教的身份对石涛影响极大,如果说王原祁是传统儒家“尊古”思想的代表,那么石涛则可以称是佛道两家“尊我”思想的代表,再加上石涛身处民间活跃的氛围之中,他对传统并无过多留恋情结,艺术创作也更加自由。
王原祁遵循的是一种比较单一的线性学习模式。他的祖父王时敏对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宗”绘画推崇备至,主张学习以书法笔法入画的元人山水,尤其对黄公望情有独钟。王原祁作为王时敏的孙子,在学画过程中几乎全盘接受了其祖父的艺术主张,他曾在《麓台题画稿》中写道:“余弱冠时,得闻先赠公大父训,迄今五十余年矣。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华亭血脉,金针微度,在此而已。”2可见,王原祁的学画路径是先通过王时敏学习董其昌,最后追溯到黄公望。这实际上是对同一种画风的溯源性学习,而且他在进入清廷之后也一直沿着自己从小接受的绘画传统继续深入,一生都没有改变过。这样的学画路径让王原祁的艺术道路向“专”和“精”的方向迈进。
而石涛的学画经历要比王原祁复杂得多。石涛早期的绘画发展得益于他在安徽生活的那段时期,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画家是梅清。梅清总是喜欢在画面上营造奇异复杂的视觉形象,整体画面效果似梦似真。石涛很好地继承了梅清的绘画实践,并进一步拓展了绘画语言的多样性,他能将想象中的形象物化为纸上真实可见的景象。现存石涛作品中那些经常出现的奇异的意象,很大程度上是受梅清艺术的启发。
后来,石涛移居南京,在继续自己徽州时期画风的同时,他也虚心向南京地区画家学习,从而使自己的绘画才能愈发完备。晚年的石涛在扬州定居,在此期间,他的身份是文人型的职业画家,而他的顾客群体是以徽商为主的商人阶层。在17世纪的中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们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但碍于古代中国“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他们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面对这样的境遇,多数徽州商人会选择附庸风雅,以此来标榜自己的文化品位,在艺术品的投资上也会自觉地倾向于文人画。这个阶段的石涛很大程度上受到徽商审美趣味的影响,在绘画创作中吸收了更多文人画因素。
可见,石涛并不像王原祁那样只专注于一种绘画风格,而是转益多师,吸收很多不同的绘画风格。这种转益多师的学画路径再加上佛门道家的思想背景,使石涛的艺术面貌比王原祁更加丰富,也更加灵活。
王原祁之所以能在清廷内部供职,除了他精湛的画功外,更重要的是他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力量。前文谈到,为巩固统治的需要,清廷康熙年间开始在文化上笼络汉人,王原祁作为“正统”画派的代表受到康熙帝的青睐。在翰林院任职期间,王原祁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职责便是要维护正统绘画的地位,唯有如此,他所代表的官方绘画才能具有文化上的影响力。所以,他不会甚至也不敢怀疑自己所坚持的绘画道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原祁只有尽己所能去维护正统画派的传统创作理念。
王原祁作为宫廷画家,他在创作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皇室成员的观念和品位。在《深壑溪庭图》的款识中,王原祁写道:“作画先定龙脉。”这里所谓的“龙脉”本是风水学中的术语,王原祁竟将其借用来作为自己构图的法则,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创作中存在的“择吉”意识。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自然山水形态往往和堪舆风水学理论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拥有山水画的人希望画面中的山水具有风水学意义上的吉祥之气。”3相对于一般人而言,为帝王服务的王原祁显然具有更强烈的择吉意识,他的绘画创作也会因此受到更多的约束。
王原祁凭借当时自己的身份,可以饱览天下名画。而长时间面对古人经典,无疑会加深他对古代经典绘画的膜拜之情。因此他认为最明智的选择是向古人学习,正如他在《雨窗漫笔》中所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4只有将从古人那学到的技法熔铸于自己的创作,才能达到他认为的绘画至高境界——与古人神交。
而处于政治上在野状态的石涛没有王原祁那作为正统绘画卫道者的压力。相比之下,石涛的创作更加自由,也更关注当下的实际,他曾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故以开今也。”5可见,石涛虽然承认并尊重古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但他认为“古今”毕竟有别,古人即使伟大,今人也不应对古人亦步亦趋。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画家更应该做的是“借古开今”,拉开当下与传统之间的距离,在立足于自我的基础上再去吸收传统的经典。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延续古人的传统,而是“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
此外,晚年的石涛作为职业画家,他在画中加入了文人情调来满足徽商的文化虚荣心,这种俯仰于市场偏好以出售为目的的灵活创作是王原祁不会考虑的。
可见,王原祁和石涛的创作目的很大程度上受其不同社会身份的影响,这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差异,也深刻影响了他们对传统的态度和艺术道路的选择。
因为人生经历、师承关系和创作目的等差异,王原祁和石涛各自建立了不同的知识结构,这使得他们对传统的态度大相径庭,最终导致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方向。但他们都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坚定地前行,并且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石涛作为个性派的代表,他用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为中国美术史翻开了新篇章,并且他那敢于创新的精神鼓舞了大批画家去探索艺术的未知领域;王原祁作为正统派艺术的坚定拥护者,不论在绘画实践还是绘画理论上都全面继承自董其昌以来的正统南宗绘画,并且他的画风逐渐成为当时画坛的主流。因此,理应客观地看待此二人各自所选择的艺术道路,并将其放在各自特殊的语境下给予公正的评判。
注释:
1.杨成寅编著.《石涛画语录图释》(附录)[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115
2.王原祁.麓台题画稿(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23
3.赵启斌:山水格局与龙脉气势[J].东南文化,2001年,第三期
4.王原祁.雨窗漫笔[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5.
5.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3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