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的瑰宝,有重大的艺术与历史价值,也有许多谜团,吸引人们的研究兴趣。1、2有人认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方面存在疏漏,如房屋大多没有门槛,特别是卷尾的高等级建筑“赵太丞家”竟然也漏画了门槛。3房屋没有门槛,雨水会流到屋里,夜里无法上门板。也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中一些店铺是敞开式,也许社会秩序井然,而夜不闭户。4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认为,画家并未漏画了门槛等细节。为展示繁荣的街市景观,又要描绘店铺内的详情,只能把门窗和墙壁舍去。张择端第一次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官府、寺庙、店铺和民居的门、门槛以及门钉等。
1.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太丞家2.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门与门槛3.活动门槛4.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香料店
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房屋大多没有门槛似乎不妥。实际上,图中大多数房屋凡有门的地方多有门槛。图中有门的地方约有15处:有固定门槛的8处:虹桥左侧与右侧北岸的几处民居的院门与屋门,虹桥右侧北岸一家店铺以及一家酒店的门以及寺庙的正门。看似没有门槛,实际上设置有活动门槛的5处:城内和城外官府的大门,城楼的登楼坡道入口处和寺庙的两个侧门。寺庙的山门有三个门,关闭的正门有门和固定门槛。按寺庙的规矩,寺庙的正门一般都是关闭的,传说只有在皇帝驾到和寺庙有重大法事活动时才会打开正门。寺庙的侧门设置活动门槛,以便行人出入。城楼上的两个门下没有门槛。门槛,古代又叫门限。它通常的作用是为防止雨水流入屋子,防止风从门下灌入以及防止小动物进入屋内等。在古代,认为门槛可以阻挡住一切邪秽之物和鬼怪。门槛的高低又象征着地位和权威。所以大户人家和官府的门槛都比较高。
5.仇英仿《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6.雪夜访普图(局部)7.隔扇门8.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9.《南都繁会图》中的店铺10.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店铺的门槛11.《姑苏繁华图》中的活动门板12.赵太丞家的想象外景复原图
图3-1中画出了活动门槛的结构,在晚上将地板插在门枕石上的木槽中(),白天取下地板,便于出入。另一种结构的活动门槛如所示。显示出右侧门枕石之间的用于放置地板的木槽。图1中确实没有画出赵太丞家的门槛,这是张择端的疏忽吗?《清明上河图》中不显眼处的民居和酒店都画出了门和门槛,为何比较重要而明显的地方则没有画出门槛呢?我们还注意到,图中许多店铺的面脸也未画出墙壁、门窗和门槛,而是敞开式,例如城门口内的收税站,香料店,王家罗明匹锦铺和卷首的王家纸马铺等。在仇英仿《清明上河图》中,大部分店铺也把店铺前面的墙壁,门窗和门槛省去。是否是“一些茶馆饭铺是敞开式,似未见门见墙,也许晚上营业时间特别长,也许社会秩序井然,而‘夜不闭户。’”5店铺前面不可能没有大门,没有门,何谈“夜不闭户”。
中国绘画中为了突出主题,可以对景物进行取舍,舍去不重要的景物,而不拘泥于完全实写,例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按正常透视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画家却将这根柱子抽掉了,这一大胆突破,使画面顿觉敞亮起来,广场显得更为开阔。明代刘俊《雪夜访普图》是一幅历史故事画,描绘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雪夜访重臣赵普询问计谋的史实。图中二人交谈的堂屋地上的红色地毯上放着酒器、碗碟和炭盆。屋顶上,竹叶和树枝上覆盖着白雪。寒冷的冬夜,不可能门窗大开,但为了展示屋内的君臣二人交谈场面又要表现屋外的雪景,只能把门窗舍去,但画出了与两侧有关联的固定隔扇门的门槛,自然协调,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对于住宅的厅堂,不会设置门板,应是类似于图7中的可拆卸的隔扇门,其上部为可透光的棂格,下部为不透光的裙板。宋佚名《岁朝图》也只画出门槛,而未画出厅堂的隔扇门,从而展示屋内与屋外的场景。
中国画除了可对画面的空间进行处理外,也可对画面的时间进行处理,例如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采用了打破时间概念的构图方式,把先后进行的活动展现在同一画面上,巧妙地运用屏风等物品将画面进行软分割,使画面既彼此分开又不乏连贯,使观者没有生硬的割裂感。
为了描绘繁荣街市景观又要展示店铺内的物品与设施,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仇英仿《清明上河图》中的许多店铺的门脸都是去掉了墙壁、门窗与门槛,但保留了房屋的支柱,这样可保持房屋的稳定性。过去一般房屋都是先固定木框架,然后垒墙和设置门窗。这样的结构与古代的凉亭水榭类似,人们看起来显得自然谐调,没有缺少墙壁和门窗的生硬感。由于门槛仅占店铺整个门脸的一小部分,如果画出一小段与左右墙壁没有关联的孤立的门槛,既不协调,观者也难于理解它是何种物件,所以画家把包括门槛的整个门脸去掉。
古代的绘画主要是山水,人物和花鸟等,很少涉及平民生活。到了宋代,封闭的坊墙制被打破,市场走向大街小巷,街道上店铺林立。为了描绘繁荣的街市外景和店铺内的详情,张择端第一次在图中大规模地去掉店铺的门脸的墙壁、门窗与门槛,在图中以下几种形式描绘街市店铺;(1)表现店铺内部设施,把店铺门脸的墙壁和门窗去掉,如赵太丞家,收税站和香料店等。(2)主要展示店铺的外观,例如孙家正店,脚店等。主要展示店前的豪华装饰,如高大豪华的彩楼欢门,门前的灯箱广告,红色栅栏。(3)展示店铺前的门、门槛,由打开的窗户可见店内饮酒的客人,如汴河北岸的酒店。展示店铺的简约外景:门和门槛,墙壁和窗户等,如寺庙左侧的酒店,条形酒旗,矮墙和上面的窗户。因为酒店在远处,不需要显示其内部详情。对于远处的民居只画出了门、门槛和墙壁而未画出内部设施。(4)店铺的门脸真正没有墙壁和门窗,例如卷首的一家小酒店,其中一部分是房屋延伸出来的棚子,下面仅放置桌凳,可以看到里面屋子的矮墙和窗户栏杆。
从图中可以看到,民居和店铺的门槛都比较低,各类门上都安装有门钉。门钉是古建筑大门的一种重要装饰,最早门钉只是起加固门板的作用,后来为了美观,便将外露的钉帽做成泡头状,成为大门的重要装饰和等级的标志。门钉按质地分为铁质、铜质、木质、石质四种。门钉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洛阳伽蓝记》之“永宁寺浮屠”。门钉的数量和排列,在清朝以前未有规定。清朝则对门钉的使用有一定规定,例如紫禁城午门、神武门和西华门都设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门钉,东华门设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颗门钉等。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登楼坡道入口大门的门钉为四行六列,官府和庙宇的门钉为四行五列,店铺和民居大门的门钉有四行四列,也有五行四列不等。说明在宋代,对于门钉的设置没有严格规定。官府和寺庙门的颜色为红色以示庄重。
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明代绘画中的情况不同,清代绘画中的多数店铺的门脸也是开放式,但画出了门槛以及与两边墙壁关联的沟槽,用于放置门板。为何有这样的区别,为何张择端未画出这种门槛呢?我们发现:在清代以前的绘画中,许多店铺的门脸都没有画出墙壁、门窗和门槛,如仇英仿《清明上河图》,明佚名《南都繁会图》,五代董源《夏山深远图》和明周臣《春山游骑图》等。而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和清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中的一些店铺的门脸则画出了门槛,小儿科诊所的右侧墙上可见固定门板的沟槽细节。这表明,在清代才开始流行活动门板。“门”字来源于象形文字,本义指双扇门,有“关门”之说,而非上门板。到了清代,商业的进一步发达,为更好展示店铺的货物和吸引顾客,才出现使用活动门板的敞开式店铺,但有门窗和墙壁(或隔扇门)的店铺也同时存在。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和《姑苏繁华图》中,为展示店铺内部的状况,多数已卸下门板,只有个别店铺是上了门板的。
参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些店铺中的外观,门、门槛以及木格窗等,画出赵太丞家的想象外观复原图。通过门口,只能看见一个妇人和部分柜台。与图中的赵太丞家相比,内部少了许多人和事物,诸如抱着孩童的妇人,椅子,高大的柜台以及柜台上放置的我国最早的算盘等,信息量大大减少。
总之,为了展示繁荣的市街景观,又要描绘店铺内的情景,画家把店铺门脸墙壁、门窗和门槛去掉。根据宋代和明代的绘画中的街市店铺没有画出门槛,而清代绘画中则画出了店铺门脸处放置活动门板的门槛,因而推断,店铺的活动门板出现时间最早为明末清初。张择端最早全面描绘了官府、寺庙、店铺和民居等各类建筑物的门、门槛以及门钉等详情,为研究古代的门饰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图像资料。
注释:
1.万炜:《〈清明上河图〉中“解”字招牌店铺的屏具研究》,《装饰》,2016年第6期,第72-75页。
2.张仁江、张春平:《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解”字店前挡板之研究》,《装饰》,2017年第9期,第121—123页。
3.余晖:《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揭秘》,《紫禁城》,2013年4月号,第82—103页。
4.高宜生:《论文献资料对构建中国建筑史学的意义》,《东岳论丛》,2012年第9期,第112—115页。
5.雷绍锋:臆说《清明上河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