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关键词 心理学 意识形态工作 内涵 重要作用 运用
作者简介:张歆,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344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比过去任意社会形态都高的社会形态,是在意识形态指导下构建而成的。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与巩固,就必然无法脱离了意识形态指导而进行。意识形态工作对象是人,而每一个人均有心理与生理、社会性与道德性。人的行为不完全受思想与观点所支配,还受感情与个性等心理因素所影响。因而,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使用心理学知识,利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意识形态的内涵历经了长期发展。不相同的学者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性,意识形态的内在涵义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认为,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涵盖了政治信仰与价值理念以及理想信念,同时能充分反映出某一阶段中社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社会中有着各种意识形态,同时这部分意识形态可同时存在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不相同的意识形态分别处在主导和支配地位,以及非主导和边缘地位。意识形态简言之就是给予人们一种信心,促使人们相信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对我国而言,我们的意识形态简言之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并非照搬西方價值观,我们具备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拥有自己的制度,所以无需紧跟西方意识形态走。
意识形态属于哲学范畴,我们可将其理解成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其是一种对于事物的感观思想,是价值观与概念、思想与观念等要素之和。意识形态并非人脑固有的,其源自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影响,比如环境因素、思维能力因素、价值取向因素等。不一样的意识形态,对于相同种类的事物理解以及认知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首先,意识形态具有巩固作用。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有一定的巩固作用,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巩固,就徐璈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如此的政治制度是严格遵从马克思主义原理构建的。要让政治制度获得巩固与发展,或促使无产阶级政权性质不变,意识形态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是否可以发挥出意识形态的作用,牵扯到社会制度能否巩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牵扯到是否可以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原则,牵扯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稳定发展。其次,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指导作用。作为意识形态文化,反映了社会经济与政治。因为在国内现下历史时期中还有着阶级与阶级斗争,因而意识形态领域一定会反映该斗争。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展开意识形态斗争,如此就规定我们需要运用意识形态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文化构建。
(一)彼此依存,密不可分
人的接受心理规律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将心理学有关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从大量实践中得出来的,在和人的交往中而构成,是经过人的内在矛盾运动发挥作用的。人的这种内在矛盾运动即人的能动性对于自然世界加以反映,把客观世界的某一种属性内化成自己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与结构,与此同时提升成人的思想过程。在这个阶段中,不管是人的能动反映,还是人的内化作为,均需受制于人当前的心理素质与心理水平,这么阐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均是因需要而进行的,心理学家通过需要、紧张、动机与行为图示阐述人的行为产生过程,实际上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紧张是在需要没有被满足时,而产生的紧张不安的状态,动机就是需要与紧张下而产生行为的内部直接因素,需要和紧张、动机均是人的心理要素。如此看来,行为的产生与人的心理活动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需全面掌控人的心理活动基本规律,充分了解心理在意识形态信息输入中的作用机制,将意识形态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升。
(二)作用相同,目标一致
始终坚持将心理学有关理论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取决于现阶段的时代环境及中国国情。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核心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是各个国家关注的热点。多种新旧意识在人们的脑海中持续交替,促使人们心理承受负荷空前增大,心理适应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多种新的意识层出不穷,同时利用信息化的高效性优势获得快速转播。因人们的识别能力有很大的限制性,所以易于被不良意识形态所侵蚀,导致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处在这一背景下的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对象,其心理发展不仅有挑战也伴随了机遇。这时,心理学研究与意识形态工作目标与任务体现出了一致性,需要全面思考个体心理特点,积极遵从个性发生与发展规律,把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与方式和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机融合,充分适合受教客体的差异性特质。所以,将心理学有关理论使用来指导意识形态工作是相关工作者的必然性选择。
(一)准确运用需要激励理论,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
人的本性就是需要,这是个体所处的缺乏与不满足现象。假设需要不存在,全世界对人就不具备任何吸引力,人就不会自主学习、发明与创造。需要就是行为主动性与动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产生行为动机,有何种需要就会产生何种行为。人的需要有各种各样的特征,比如层次性与客观性等,同时伴随时间与外部环境及人自身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可是其始终受社会历史条件所约束。所以,应从实际着手,进一步了解人们的实际需要,同时对人们的需要合理性加以全面分析,对于不合理的需要要拒绝,不给予满足。而对于那些合理的需要必须要使用肯定的态度,科学使用激励的方式,给予恰当的满足。激励是采取多种方式与手段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强化个人行为内部动力,激励个体实现目标。激励划分成正激励与负激励,这些激励对于人们的心理动机与行为活动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做了好事的人及在实际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要给予正激励,让其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很受重视,是社会认可的,进而让其动机获得强化,促使其行为向着准确的方向继续保持。如此能激发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工作成效提升,加强敬业精神。并且,对那些做错事的人或因违反纪律、损人利己等为工作带来损失的人,要给予其负激励,让其意识到自身行为毫无价值,消退其不良动机,让其错误行为丧失动力,无法继续维持。在使用激励方式时,要关注灵活采用内容型激励与过程激励等心理学理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合理的激励方式,积极提升激励成效。
(二)准确使用气质、性格、能力可塑性理论,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准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不单单是个体需要,还是社会需要,充分反映出了社会发展客观性要求。可是,其并不会自发产生。心理学认为人的气质与性格、能力等均有一定的可塑性,人是可改造的,人的意识形态是能根据预定目标进行培养的,所以,要合理使用心理学可塑性理论,强化意识形态与科学文化教育,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通过多种手段强化科学文化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其树立准确的世界观。其次,强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构建社會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信念,积极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奉献高于索取,将努力工作与奉献社会等当成人生一大乐事,全面体现出人生价值。最后,强化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美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构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以心理学认知理论攻克偏差,科学认识判断意识形态工作对象
科学认识工作对象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示,人的认识与判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掌握和使用心理学认知理论,需攻克以下效应在感知与认识工作对象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认识判断意识形态工作对象:(1)首因效应。人和人首次交往过程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脑海中构成且占有主要位置,该效应称作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第一次构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意识形态工作人员,在认识工作对象中,不可仅仅关注第一印象。假设只是凭借第一印象就判断一个人,很容易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2)近因效应。这与首因效应相反,其是指最近交往构成印象对人的认知与评价发挥的作用。仅仅关注近期印象,凭借眼前的看到的事情而完全肯定或否定,均是不正确的。需要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才可科学认识工作对象。(3)光环效应。人们对人的判断与认知常常只是从局部着手,扩散获得整体印象,也时常会以偏概全。一个人假设被标记为好,则其会被积极肯定的光环所覆盖,且给予所有优秀的品质。假设一个人被标记为坏,则其会被消极否定的光环覆盖,且被蒙上各种不良品质。
(四)掌握心理学个体差异论,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
因为人的先天素质与受教育程度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人和人在心理上有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体现在性格与兴趣方面、能力与气质方面等。了解个体差异理论,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对象区分对待,因材施教才可以得到理想中的成效。就以气质方面而言,人的气质划分成:(1)粘液质。这种类型的人反应较慢,情感与行为动作迟缓,稳定,灵活性较弱。情绪不容易外露,较少出现激情,注意力长久且稳定,可是很难转移,思维细致,对自身行为有自制能力,做事严谨,态度持重,非常稳重,可是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针对粘液质的人,需要发展其坚韧与处事稳重的特征,把其放置于训练反应能力的环境下,培养其当机立断的品质。(2)抑郁质。这类人感受性高,情感与行为动作十分缓慢和柔弱,很容易产生情感,同时体验深刻,有丰富的想象力,观察敏锐,思维深刻,在意志上表现为优柔寡断,受到挫折以后心神不安,可是对自己能够做好的工作可以表现出坚韧的精神。针对抑郁质人需要给予其关怀,发展其认真负责等特征,按照其承受力,培养其进取的信心,要主动接近这类人,避免伤害其自尊心。(3)多血质。这类人有反映性高,情感与行为动作快,可是变化也很快,机智勇敢、感情十分丰富,可是体验浅,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弱,没有耐心。需要发展这类人的积极乐观与主动性等特征,培养其专一与坚持的习惯,攻克轻率性这一弱点。
总而言之,心理学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决定了心理学研究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工作者学习和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将其灵活使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是相当有必要的。此次研究还有诸多不足,希望相关研究人士持续研究和分析,进而推进心理学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明升,张宗淳.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学理论,2018(11):64-66.
[2]袁茗.政治心理学中的意识形态研究[J].亚太教育,2016(5):23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