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宗建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天津 300110)
岳祥书生于1913年,河南开封人,字瑞麟,号祥书、木鱼子。他青年时期迁居济南靠绘画为生,绘画题材涉猎广泛,在中国传统山水花鸟中汲取多派营养,无南北宗之差别,融合古今南北,又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精髓,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岳家风格。岳祥书一生跌宕起伏,终生为家庭生计四处奔波,却一直坚持着内心的艺术理想,当我们试图重新对其作品进行探索时,却发现单单从作品风格上已经很难去了解彼时画家对画面所赋予的情感表现。这时,我们就需要去了解画面中的其他元素,诗、书、印,甚至包括纸张用墨等多方面,而题画诗在这之中则是最直接、最含蓄的去表现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精神寄托。题画诗是研究画家生平、作画状态以及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内容的重要切入点,从岳祥书作品的题画诗中,我们也正能发现隐藏其中的画家艺术分期及人生跌宕起伏。
对于岳祥书艺术生涯的分期,目前学术界尚缺乏统一论证,笔者在此通过岳祥书不同时期绘画艺术特色及人生境遇将其绘画艺术进行了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界定。早期自岳祥书14岁从艺起,至建国前夕止,这段时期是岳祥书艺术的初探期。在此期间其绘画艺术主要处于学习石涛、吴昌硕、岭南派等前人阶段,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展现出自身艺术特色。从人生经历上看,这段时期岳祥书辗转于故乡开封及山东两地,先后经历母亲去世、家境落魄等一系列生活压力,最终定居济南开始艺术创作。中期则自建国后至文革开始前,这一时期因建国初国家文艺政策的影响,岳祥书在艺术创作上一度陷入困顿,但在国家文艺政策放缓后的50年代后期,其艺术创作开始步入上升期,并且形成了自身的绘画风格,绘制了一批精品力作。晚期则是自文革始至1979年去世,岳祥书晚期绘画作品开始凸显出鲜明的个人风格,用笔老辣狂放,作品中注入了更多人文思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
职业画家的身份,使岳祥书成为山东近代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案。同时,美术史对其记载及评价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从岳祥书的作品中去探索其艺术道路的发展变化,题画诗将是深入画家、接近画家的重要方面。
图1 《秋阴不散霜飞晚》及题画诗
岳祥书艺术生涯早期可以从14岁从艺算起至建国前夕止,这段时期是岳祥书在艺术上年少成名之时。1929年春,时年16岁的岳祥书创作了一幅《枯荷图》(图1),是画家目前可寻的最早作品。画面描绘了一枝在风雨中摇晃不定的“败荷”,作品左上方题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已巳年春日习作瑞麟①岳瑞麟:该作品中的落款,岳祥书学名,据作品考证此名多用于1932年之前。。”时值深秋,天空中的阴云却连日不散以致霜期晚至,雨滴落入荷叶,发出滴答的声响。画面中的这枝“落魄”的荷花似乎正给人以现实的人生感触,渲染出一种孤独寂寥的气氛。题画诗出自唐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全诗以亭槛、水流、枯荷为寄寓,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以致寄予对自身身世冷落之感。而回顾岳祥书的人生历程,1929年于其而言,正是如画中荷花般孤寂的一年,这年的1月13日,岳祥书母亲去世,这枝风雨中无所归依的枯荷很大程度上正是寓意母亲去世后自己的漂泊无依。“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完整地凸显了整幅画面的主题,“听雨声”也仿佛是画家对于自身人生、艺术道路的再思考。
图2 《朝朝目送征帆飞》
1932年,19岁的岳祥书经友人介绍到临沂县立师范讲习所教授美术课,同时兼任山东省立第三乡村师范美术学校教员。在临沂教书的一年时间中,岳祥书留下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多署名木鱼子。图2是岳祥书20岁时所作的一幅山水,画面近景树木伫立于山石之上,占据了作品二分之一的空间,中景山崖屹立,宽阔的江面上漂泊着两叶小舟,远景则近似黄公望之笔意。作品上方有自题诗:“是谁江上构茅亭,朝朝目送征帆飞。”画面透过诗意的渲染使观者心生超然物外、与世无争之意,但是经过再次品读,却可从中得到作者在画面与诗意的权衡间埋藏的些许内蕴。1932年岳祥书只身一人来到临沂教书,在经历社会剧变、家庭变故、母亲去世等一系列事情的影响后,身在临沂的岳祥书,难免对尚在开封居住的父、母(继母)、弟妹、妻子有牵挂之心。“江上构茅亭”“朝朝目送”这些话语阐释了岳祥书内心对家人的惦念,对生活的忧虑,对现实的质问,而象征理想生活的优美景色与诗文中隐现出现实的苦闷交织出现在画面中,更赋予了作品画面之外的深层涵义。与这幅作品同时期的《岩下秋风》则保持了前者的艺术情感,这幅菊石图在作品空白处有诗:“烟芜冷落故园思,无复清尊配小诗。昨夜西风羁枕醒,剪灯自写傲霜姿。” (图3)此诗出自海派名家黄山寿,“故园思”“配小诗”“羁枕醒”“傲霜姿”,这些词语不同程度的影射出画家在作品中寄情于景的思乡之苦、现实之困。岳祥书在1932-1933年的作品中往往借景抒情、以诗言志,画面感情充沛,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表达了青年岳祥书对生活现实的些许无奈以及于美好未来的畅想。
1933年,岳祥书携父母妻子来到古城济南,任职于周爱周创办的济南私立爱美中学,并开办“济南祥书美术馆”“霞光照相馆”,生活上逐渐宽裕起来。之后又先后结识书画名流李苦禅、关友声、黑伯龙、俞剑华诸先生,并有幸与潘天寿、汪亚尘、王济远等先生切磋艺事,自此他的绘画天赋与艺术理解能力开始在这座城市显现出来。随着生活的逐渐安定,岳祥书作品语言及题款诗文开始具有了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于生活的观察体悟逐渐融入作品,体现出画家对生活的充分热爱。其于戊子春月(1948年)曾创作了一幅荷花图(图4),作品跋曰:“柴门临水处,隔浦最盈盈”。这幅绘于春日的画作却盛开着两枝夏日里的荷花,荷花在荷叶的烘托下彰显出了强烈的生命力,仿佛春日里的骨朵已然迫不及待地破苞而出。画面用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着画家虽身处“寒门”,但内心对于未来心中充满着希望与渴求,借以春日盛开荷花喻示美好生活终将到来。这种生气盎然充满生命力的绘画风格在岳祥书1933年来到济南定居安稳后一直延续到1949年建国前夕。
图3 《岩下秋风》题画诗
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经济在政府的领导下逐步恢复正常,岳祥书的济南祥书美术馆(明湖画社)恢复营业,至1952年“全力给各政府机关画宣传教育画,和每次各机关展览会的展品画,一直到今天。”[注]摘自岳祥书1958年2月为更换户口册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的相关经历手稿。但作为职业画家的岳祥书在建国初期作品存世量较少,多为应酬之作,受此时期文艺政策影响,花鸟与山水画因其不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标准而受到强力批判,这时画家的作品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艺术风貌。
图5为岳祥书作于1957年的一幅竹石图,名曰《叶萧萧歌楚骚》,右上有诗文:“叶萧萧歌楚骚,鼓素琴霜月高。”诗文出自海派艺术大师吴昌硕。画面中竹叶萧萧,似有“树欲静而风不止”之意,“楚骚”,则映射屈原的诗歌《离骚》。诗人屈原有自身不得赏识的苦闷心理,及对美好理想世界的向往,而“叶萧萧歌楚骚”之“歌楚骚”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画家与屈原同样的心境,吴昌硕对于民国战乱时期社会萧瑟之无奈,岳祥书对于建国初艺术环境不得重用之忧郁,全然如此。“鼓素琴霜月高”,更如看到此幅作品之后所延伸出的意境。霜月夜,抚弄着一把空琴,初视如清高超逸,然则以霜月、素琴作环境烘托,加强了岳祥书在整幅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对于现实种种无奈却又无力反抗之情。同年所作的《风雨山中行》(图6)表达了与之前相同的心理状态,画家想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艺术世界中全力探索,但外界环境对于自己的抉择却有着强烈的局限,在花鸟、山水受批判的时代背景下,岳祥书绘制了这幅经典之作。“山中少炎暑,时来暴风雨。幸我上社前,未忘带蓑笠。”作者用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之词描述了体验山中生活突遇大雨磅礴,却“幸带”蓑笠,画中人迎着暴风雨勇往直前、奋力攀登,表现出了一种坚韧无惧的毅力及逍遥自在的浪漫主义情怀。此作以暴风雨暗喻画家内心对于冲破一切牢固思想的决心与勇气,以及对传统文人画追求“无为”境界的向往。
图5 《叶萧萧歌楚骚》及题画诗
50年代初随着为政治服务口号的响起,岳祥书创作了数幅描绘美好社会主义生活的经典之作。《为绿化祖国向荒山大进军》(图7)作于1958年,在选材和表现上具有明显的描绘社会主义生活的艺术风格,作品右上方有文:“为绿化祖国向荒山大进军。把小树的根和社会主义的总根联在一起,把荒山变为美丽的园地。可爱的大森林之幼儿,你不但生在伟大祖国之快乐的怀抱里,还享受祖国英雄的人民用心血之乳汁来培养着你,数年后在你的绿荫里啊,有着说不尽亲人们的欢喜。”从文字的描绘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及社会主义新生活理想的向往,我们不可知这些内容对当时的岳祥书而言,是否发于内心,或仅仅是对于政治环境单纯的狂热,但终归于画面中留下了那个时代专属的印记。同样题材的作品《人民公社万岁》(图8)亦为1958年所作,相比于《为绿化祖国向荒山大进军》,其政治印记更为明显,人民公社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在当时特殊环境的影响下被画家以一种特殊而又富于浪漫主义情怀的方式表现在了画纸上,作品有诗文:“人民公社好,南山人民公社不到八年时间已建设成人间天堂,一改历史上的穷山荒谷面貌。余参观到处,恋不忍离归,来乘兴写此,笔拙未能表达其美满万一也。”从诗文来看,这幅作品中时代特征的描绘已经超过了艺术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同时期所提倡的政治主题绘画在这里从诗文到画面达到了一种统一。[1](P80)
图7 《为绿化祖国向荒山大进军》题画诗
图9 《并蒂莲》
1959年至1963年间,岳祥书先后到泰山、灵岩寺、蓬莱、沂蒙山区等地深入大自然写生,并在1962年7月赴青岛参加了山东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为期两个月的山东国画画派研究会议。[2](P172)期间岳祥书与包括李苦禅、俞建华、于希宁等老友在内的众多艺术家探讨艺事,纵情于山水之中,这一时期也是岳祥书在与建国初文艺政治政策妥协无奈后少有的一段“欢愉”时光。这时期作品与作品中诗文没有了苦闷与忧愁,更多开始表现大自然造化之境及对于艺术表现的观点。图9作品《并蒂莲》,创作年代为1962年秋日,作品有跋:“作画贵精不贵多,细心经营,刻苦提炼,尊师造化之原则,每画必从生活感受中得来,自不落陈套矣。一九六二年秋初写此并题以自勉翔舒。”诗文一改之前多引古人诗句或自题诗的创作习惯,而是直接对中国画的创作进行了简洁精辟的论述,故应为当年参加青岛会议期间或之后有感而发。1963年,年届50岁的岳祥书参加了山东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外出旅行写生,并与于太昌先生选定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写生一月。这期间,岳祥书佳作频出,代表作品如《蒙山奇峰》《山涛壮观》《蒙山深处》等皆作于此时。《山涛壮观》(图10)在这批作品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张,画家进行创作时使用了一张水粉纸,用西方绘画的纸质进行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这也算是在近代中国美术界“中西融汇”大环境下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作品作于临沂龟蒙山顶,左上题有:“山涛壮观,蒙山最高峰龟蒙顶远望山头,起伏无尽直达天际,绝似大海波涛,胸怀为之豪放,直壮观也,祖国雄伟之河山。一九六三年九月岳祥书写生。”所题文字凸显出画家内心真实呐喊的一面,热情描绘出对祖国河山发自肺腑的热爱,以及对老区人民改造建设深切的感触。1964年,岳祥书为养活生计,前往山东省科技宣传馆做美工,在这种为政治服务的绘画创作生活中,岳祥书的艺术创作再次进入了“瓶颈期”,而此后,这种平淡的生活几乎也成奢侈,1966年文革爆发,岳祥书被扣上“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惨遭批斗。
图10 《山涛壮观》及题画诗
在经历建国初“艺术服务于政治,服务于人民”的文艺政策、极“左”思想线路的逐渐升级,中国画几乎濒临到“无所事事”的地步,而随着60年代初之后国家文艺政策的改变,文艺界对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重新认识,中国画似乎在此时停止了颓落的脚步,进入了初步复苏期。然而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文艺界全面进入创伤期,“红、光、亮”的政治油画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标志,中国水墨画完全被批为“黑画”。1966年在山东省科技宣传馆做美工的岳祥书因大字报“政治要紧?业务要紧?”被政治狂热者疯狂批斗,从此进入了十年的艺术黑暗期。[3](P140)1966年文革爆发后,逼供、抄家令画家的艺术创作几乎陷入谷底,这些年几无作品产生,1970年在经历“八一广场陪绑”①1970年5月19日,被岳祥书称为其“终生难忘的一天”。济南市八一广场召开“现行反革命分子”宽严大会,当日在三万名群众的注视下,宽严八位“反革命分子”。最终两人从严,其一逮捕从罪,其二画家卓启俊被判死刑立即执行,而岳祥书则是六位宽大处理的最后一位。事件后,岳祥书带着“反革命”的帽子被遣送回家,直至文革结束。所以岳祥书晚期存世作品多为1970年后所作,此间作品中题画诗又有一变。
作于1972年的《清蔬图》(图11),描绘了两颗白菜与三朵蘑菇,以身边最常见的食物作为画面的主题表达,既有文人画笔墨意趣,又不失民间绘画生动之情。作品右下有跋:“花猪肉瘦每登盘,自笑酸寒不耐餐。可惜芜园霜雪里,一畦肥菜野风干。缶老诗翔舒补空。”此诗原为吴昌硕所作,表达了在萧瑟的冬日里怀念那一畦青菜,不忘自身早年疾苦之情。相比原诗,岳祥书对诗文内容进行了小小改动,原文本为“自叹寒酸不能食”,这里变为“自笑寒酸不能餐”,“可惜芜园残雪里”,这里改为“可惜芜园霜雪里”。如今我们无法考证画家在抄写诗文时是故意改动还是抄写错误,但这三字的改动却正符合了此时画家的心境。“叹”改为“笑”字,使得诗文与画面带有了一股自嘲的意味,“残雪”变为“霜雪”则体现了画家内心对于“残雪”社会背景的无奈接受,以更为含蓄的“霜雪”代之。通篇题画诗以一种自嘲的口吻,无奈的心境描绘出画家在此时所遭受的窘迫境遇,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以菜根喻人生,以菜根喻生命。
图11 《清蔬图》及题画诗
1972年后进入岳祥书艺术生涯后期的平稳期,画家被遣回家,失去所有工作机会,虽心情烦闷却怡情于书画得以精神解脱。1973年所作的《落笔云生点画情》(图12)描绘了一个山中隐士逍遥自在于山坡茅亭之上,远望群山,安然自得。作品有自题诗一首:“落笔云生点画情,不须依傍任纵横。就中多少游行客,头白归来倍眼明。”画家在此似乎忘却了时代对自己的摧残,乐于山水之中,寄情于书画之境,表现出此时蓬勃兴奋之情,但从诗中的“就中多少游行客,头白归来倍眼明”,及画面山顶下垂枯顶松枝的描绘,依然带有些许悲伤意蕴,只是为画面情境所掩盖,作者完全深入了画境诗境。[4]另如1975年绘制的《双松图》(图13),画面以两株松树的枝叶为画面主题内容,枝叶密而不乱、浓淡相间,展示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画面右侧题有:“拂纸苍然写乱松,月斜隐隐见双龙。岁寒自有真风骨,知在天都第几峰。乙卯夏灯下戏墨。”“岁寒自有真风骨”以物喻情,以松柏之高节“真风骨”体现自身意趣追求,此中有无奈,有自嘲,有不满,有压抑,但一切都化为画意随时间淡去。随着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也宣告结束。此时画家按捺不住内心激动之情拖着虚弱的身体挥毫泼墨,作六尺花鸟并题:“蓬间雀难逃人民巨掌,情不自禁挥毫成此。一九七七年元旦岳翔舒。”经历了十年磨难,虽然此时画家并未得到平反,但随着反革命集团的粉碎,国家民族的命运已经安稳下来,画家怀着对现实的热情,对未来的憧憬,发出了内心深处的最强音。随着文革的结束,岳祥书重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在其生命最后时期的作品中往往展现出了一种青年积极向上的力量以及对于美好前景的畅想,并在绘画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1978年的作品《青山几重》(图14),画家以指画的方式在大小四尺的尺幅上进行了山水画的创作,作品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作品有石涛诗一首:“树色凝深谷,人语落孤峰。试问同游者,青山高几重。一九七八年戊午六月天气奇热指画戏墨聊以解暑。”从题跋我们可以看出,画家进行创作时为天气奇热的六月,以指画戏墨聊以自娱,充分表现了画家创作时的一种洒脱之气。这种精神上的勃发状态在岳祥书后期一直持续下去,一扫之前几年内心的阴霾,1979年冬月,在画家生命弥留之际留下了《修竹驭风忙亦静》这幅山水作品,作品题有清代著名篆刻家奚冈的诗句“修竹驭风忙亦静,飞泉补石断中连”,作品与诗文合二为一,展示出一幅飘然世外的竹石山水图,这正是岳祥书后期极具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然而,也许是经历十年文革精神肉体上的迫害后再被平反,猛然间的精神解脱使其生命也逐渐走向了终点。1979年12月30日,岳祥书拖着饱受摧残的身躯,带着对艺术的执着溘然离世,年仅66岁。
图12 《落笔云生点画情》及题画诗
图13 《双松图》及题画诗
图14 《青山几重》及题画诗
从早中晚三个时期去分析岳祥书绘画作品中的题画诗,我们可以发现,岳祥书早期作品中较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召唤,对于命运的呐喊,有挫折、有困苦、有无奈、亦有激动,但对于此时正处于人生、艺术发展上升期的岳祥书来说,年轻的画家更多是在彰显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而在中期艺术作品的题画诗中,我们更多的看到一种发自内心对社会环境的无奈、怀才不遇的压抑,以及60年代初文艺政策复苏情况下那些许停留在心底对艺术的追逐。进入60年代末,很有希望迈向艺术巅峰的岳祥书几乎夭折在艺术创作盛期,几乎夭折于文革的历史背景下,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后的岳祥书仿佛逐渐坦然面对了这一切,从作品的诗文及画面可以看出更多“自嘲意味”的感触。同样70年代,画家极富浪漫主义的生命呐喊在晚期作品诗文中也强烈的展现出来,从诗文角度去分析岳祥书绘画发展历程,更能把握住作为绘画主体的艺术家“人”的情感展示,对于挖掘深层次的作品含义具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