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二次元语境下纪录片的生存机制

时间:2024-05-20

牛光夏,成亚生

(1.2.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二次元”是一个源自日本ACG①ACG,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的首字母缩写,后还增加了Novel(轻小说),而演变成ACGN一词。文化的舶来品,原本为几何学中的术语,意为二维、平面。“事实上,二次元世界的扩张,正是数字复制技术不断壮大的一个表征;受二次元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各种新奇体验,正构成受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的第一代人活生生的历史文档”[1]。三次元即为三维,立体。二次元是天马行空的假想世界,三次元则是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随着ACG文化的发展壮大及社会包容程度的不断提升,如今“二次元”的所指意义已演变为以ACGN文化为内核,以“御宅族”②御宅族,也称为OTAKU(日文:おたく),一开始带有贬义的成分,指整天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人,但随着东京大学讲师冈田斗司夫撰写了《御宅学入门》(1996)一书,并在东京大学开设了"御宅学"的课程后,大众对其有了重新认识。现指对动漫、游戏等二次元文化极度热爱的人群,尤指青少年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社交方式和理念信仰,并对二次元文化及产品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和消费冲动。为主体,以B站、A站等弹幕视频网站为主要阵地的融合三次元文化的多元文化体。三次元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二次元进行文化入侵和价值灌输,而显在表征即是以真实客观为重要特征、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的三次元产物——纪录片开始进入二次元领域。2016年的一部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工作过程与日常生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于B站播出,取得极高的收视反响和关注热度。之后《中国通史——古代史》《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风水文化》《寻找手艺》等一批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的纪录片纷纷入驻B站。加之2018年年初,B站更是提出“寻找计划”,开始与纪录片制作公司共同生产出品纪录片,陆续制作并播出《极地》《历史那些事》《人生一串》等高收视率纪录片。不过,以纪实理念见长的纪录片与以虚拟、梦幻、“无意识”等为主要表征的二次元文化的融合,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貌合神离”?这是一个有待考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二次元语境入手,探析纪录片在以B站为首的二次元平台的存在形态和传播方式,旨在提出以融合、突围、创新为主的二次元语境下纪录片的生存机制。

一、融合:个性话语与主流价值观念并存

新媒体时代,被定义为“网生代”的90后、00后,甚至10后逐渐成为二次元群体的生力军。作为个性自由张扬、热衷于吸收新鲜事物与文化的一代,他们对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念的接纳方式愈加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尤其以二次元语境下滋生出的ACGN文化、耽美文化等为代表的带有后现代特征的青年亚文化,更是契合了年轻一代追求自我、“解放天性”的生理和情感需求。相较于父辈,二次元群体大多是出生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化、城市化发展最为迅疾的年代,他们对集体主义、崇高理想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制灌输天生带有抵抗性质。加之“计划生育”这一项基本国策的实施导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使其产生一种“远离社会,脱离集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但随着微博、微信、“弹幕”[注]弹幕:指观看网络视频时从屏幕上飘过的评论。大量的评论从屏幕上飘过,就像子弹一样,这些评论或对视频内容进行解读,或进行赞赏,或进行吐槽。弹幕于2007年出现在A站(Acfun)和B站(Bilibili)等二次元网站,2014年开始进入优酷土豆、腾讯、爱奇艺等主流视频网站。等新型互联网交流方式的不断涌现,二次元群体作为“赛博空间”的积极拥趸和“粉丝”,善于以兴趣爱好为标准进行信息分享和传播。这就使得原本生活在网络世界中的一个个单独个体,通过社交平台实现人际互动,形成情感联结,凝聚成所谓的“趣缘社群”[2](P69-72)。因此,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影视艺术在与二次元进行互生共融的过程中,需要顾及这种源自于社会环境挤压和人际关系淡漠的孤独寂寞,以及实现“趣缘群体”进行价值互动和情感共生的臆想式补偿。

近些年,二次元文化开始进军影视行业,从纯动漫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到充满拼贴、恶搞、戏仿的热播电影《煎饼侠》《万万没想到》《滚蛋吧!肿瘤君》等,再到《太子妃升职记》《颤抖吧,阿部!》《拐个皇帝回现代》等点击量和观众评分俱佳的网络剧。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产品,作为虚构性极强的艺术形式,正好与二次元文化虚拟乌托邦的属性相扣合,无需承担现实责任和法律约束,使得两者的链接十分顺利得当。随着文化融合趋势的不断加深,及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逐渐分流与日益完善,以真实性为内核的纪录片也开始在二次元领域生根发芽,这一略带“反常”的现象,可以理解为三次元世界与二次元世界的一种耦合,是以现实生活、真实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代表三次元世界对二次元世界的切入,它也是真实与虚拟相融合的一种表征,更是跨越次元壁垒、突破文化藩篱的一种体现。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影视产品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虚拟性,或曰之拟真性,它们营造了一个“影像乌托邦”的产物,使观众可以浸淫在虚拟世界中,尽享影像的活色生香[3](P56-59)。加之二次元又是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虚拟乌托邦文化。那么,两者的结合所创造的“双重虚拟世界”,便成为了部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人生理想信念不坚的青少年观众逃避生活压力、摆脱教条束缚、进入“隐居”或“遁世”状态的最佳温室。从另一方面说,虽然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之后,纪录片的大众化特征愈加明显,但与剧情电影、电视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较,它还是一个小众艺术产品,同样二次元文化亦是一种小众文化,两者的属性相似,这也是纪录片能够在B站等二次元平台得以热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现实的三次元世界而言,二次元世界显然是所谓的异世界或称之为文化学层面的“他者”,但现实世界的规章制度、价值理念、道德传统等尺度和法则,在二次元世界依然通用。因此,可以说二次元世界实则就是三次元世界的缩影和翻版。以2016年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节目的大火就是二次元群体“民族主义”和家国认同感滋长和勃发的结果,其所传达的文物修复师们坚守初心、满怀谦逊与虔诚、“一生终于一事”等正统价值观念对边缘化、后现代化的二次元文化进行了一场“反解构”式的洗礼。促使B站年轻观众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价值、理想、信仰等主流价值观念,实现了从调侃、拼贴、反叛、解构向严谨、完整、规顺、建构的皈依。再如系列纪录片《寻找手艺》每集最后满屏飘过的“辛苦了”“感谢”等弹幕,这种集体性的网络礼仪也显示了二次元群体并不是所谓缺乏主流价值观的一代,只是没有触及他们的疼痛“穴位”和情感共鸣点,或者说他们拒斥的是强制灌输或轰炸式传播崇高道德、意识形态等主流思想观念的方式。这就需要传播主体考虑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自我理念的传输,使得二次元群体的个性语言、独特思想与主流价值观念,在由二次元文化所筑构的虚拟网络空间中达到合振共鸣、互惠互利。

二、突围:抵制“收编”与重构权力体系

英国的伯明翰文化学派提出了“收编”这一概念,意指主流文化和中心权力集团对边缘文化,或曰亚文化的一种带有强制性意味的纳入和“询唤”[注]“询唤”是法国著名理论家阿尔都塞提出的一个关于意识形态运作方式的概念。意指个体被改造为服从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的过程,也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具体的个人提供一个位置的过程。。但作为二次元文化的主要用户群体——亚文化青年,对过于正统的主流思想的强制灌输天生具有一种抵抗心理,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其强烈的创作主动性和自我表达欲望。这种创作主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就原文本内容抒发自我感想和观点,如“弹幕”。以个体话语、个人思想进行意义表达、主体确立的“弹幕”文化场域也符合致力于追求解放或曰突破传统束缚的二次元群体的宣泄需要。另一个则是在原文本基础上进行意义再生产,如“同人”文本。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节目播出后,有感于修复师们对曾断裂残损的文物鬼斧神工般地化腐朽为神奇,很快在B站就出现了由用户自己制作、利用节目中片段拼贴而成的“鬼畜”视频,如分别以rap和古风歌曲《牵丝戏》作为BGM(背景音乐)重新剪辑的《【文艺rap】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修文物】亓师兄X王师傅X钟表拟人【牵丝戏】》,这两个短视频与以往充满娱乐性、戏谑性和颠覆性的“鬼畜”视频所不同的,是因其强烈的节奏感和情感融入而带来的感染力,引来无数“致敬”“感动”“泪目”的弹幕,昭示出二次元群体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以及将天马行空的想象付诸现实的实践力。

纪录片在青少年群体聚集的B站等二次元网站的传播和发行,还是要注重其故事性和多元价值的表达以契合青少年的群体特征和审美习惯。青少年是很热衷于接受“故事体”艺术形式的群族,如小说、漫画、电视剧等。同时,他们又是价值观念多元化、个性化的一代,对同一事物总是会存在各自不同且独具个性的解读。故事性较强的片段也是B站用户刷弹幕最密集的地方,充分显示出其对故事的热爱,再加之故事所传达的具有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意义和内涵,更是成为吸引青少年的有力手段。此外,纪录片还需要讲述能够引发二次元群体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和主体建构的好故事,使得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能够联想到自我的现实生活和人生经历,进而增强自己与纪录片之间的情感粘性。如《人生一串》就是讲述的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排档夜生活,这就极易使青年观众联想到自己同三两朋友相聚烤串的情境,因此节目也被誉为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深夜食堂”。此外,当节目中出现带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名词或事物时,也会诱发他们莫大的地域自豪感。如《历史那些事》中出现苏东坡在海南吃生蚝的情节时,海南的用户就会十分自豪;再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展示描绘北宋汴梁(现开封)集市街景的大作《清明上河图》时,河南用户的地域自豪感又会油然而生;但这也存在一定风险和弊端,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起地区骂战和“地域黑”。

二次元群体具有群聚性和异质性并存的特点,前者是基于相同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而形成的类似现实社会群体的群聚式团体,契合了麦克卢汉所言的“重归部落化”社会形态。在这些部落中,成员通过特定的意义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而产生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后者则是通过快速消费或提出具有独创性和建设性意义的个人观点,而区别于其他ACG爱好者,享受“独一无二”或“意见领袖”的快感和权威感。加之人们更乐意或倾向相信具有类似兴趣指向和价值观念的人的意见、观点,因此掌握了社群中核心信息或更多信息意义的用户就极易成为舆论领袖或“文化偶像”,而拥有极高的话语权。不过,这种话语权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网络的日新月异及主要用户群体的更迭而不断发生变动。在《历史那些事》热播期间,精通历史的用户就能占据话语制高点;而到《人生一串》大火时,善于烹饪或懂得美食的用户又会掌握话语权。这种情况在B站等二次元平台中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弹幕的运作,相比之微博、微信,弹幕真正实现了接收者与传播者的平等交流,形成了双向互动的有效传播机制。观众的弹幕出现在荧幕上,对影视艺术作品进行解读或“解构”时,由于群体凝视和基于认同感上的“簇拥”而产生自豪感。反之,正是由于这种自豪感和优越感使然,观众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更加乐意介入到节目的内容构建和意义表达中去。

三、创新:互动娱乐与打造专属“迷群”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科林斯在他的《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提出了“互动仪式链”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的概念,指在某一场域中,参与互动过程的群体成员之间会产生相似的意识体验与情感认知。在B站等二次元网站中,用户正是通过弹幕交流和情感共享,打造了专属于二次元群体的“互动仪式链”,而纪录片作为长存于传统电视媒体或“优爱腾”等主流视频网站的影视艺术品类,如今在B站这样一个汇聚二次元群体的小众平台得以热播和广为传诵,就需要不断摸索和创新,以建构为二次元群体进行互动娱乐和情感宣泄的特殊文化场域。也就是说,二次元领域中的纪录片都需要另辟蹊径,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传统制作手法和传播理念,去抓住二次元群体丰富多变的意识敏感点和情感共生点,而致力于向他们更加热衷的互动化、娱乐化、精致化等方向发展。这从近两年于B站热播的纪录片中也可窥一斑,《寻找手艺》《历史那些事》《人生一串》等片子都有别于传统台播片,包含了或显或隐的解构、恶搞、戏说、无厘头等后现代文化特征,如《历史那些事》中出现的“犯了痔疮也面无惧色”、“还没来得及油腻的中年人”等字幕及每集节目末尾的流行歌曲和舞蹈;《人生一串》中将人比作“馋嘴僵尸”、将屠夫比作“汉尼拔”等。

在以日常生活为叙事出发点、平民百姓为关注对象的纪录片中,“偶像”作为一种带有神圣性、膜拜感的意象逐渐走下神坛,开始趋向大众化、日常化、平民化,如很多观众在观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后,都不自觉地将作为普通人的故宫文物修复师当成自己的偶像,而生发出“想要找一个文物修复师的男朋友”“XX师傅好帅”“我要到故宫做一个清洁工”等带有“崇拜”性质的解读。当然也会存在一些斯图尔特·霍尔所言的“协商式解码”的运作体现,即蕴含着一种对节目原内容进行戏谑、调侃等过度式解读的意味。二次元网站的观众在观赏节目、解读内容的同时,通过弹幕、留言、投币、转发等方式与其他一同观看节目的用户进行互动娱乐和观点交流,而获得了一种“解构权威”、“反叛正统”的愉悦感和兴奋感,这是他们在不触犯法律底线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抒发不良情绪、排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最佳策略,因此二次元文化也被形象地称为青少年群体的“减压阀”和“出气筒”。

此外,“梅特卡夫定律”指出整个网络及网络中每台计算机的价值是随着用户数量的裂变式增加而成倍增长的。这就说明纪录片要在充满未知因素的二次元网络空间中安营扎寨、站稳脚跟,首要之义就是拥有足够数量的观众群体,他们真正热衷于欣赏以真实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纪实影像,也就是所谓的拥有强烈情感联结和一致价值取向的专属“迷群”。这些用户对自己所追求且热衷的事物,拥有极强的文化消费冲动和口碑宣传能力。这种消费行为正契合了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消费”概念,即他们消费的不只有物品表面的外延意义,还有其背后的内涵意义和文化价值。以纪录片《极地》为例,观众不仅将影片当作一种商业化的文化产品进行观赏和解读,更多地是对节目中所传达的伟大精神和人文关怀等价值理念进行“消费”和膜拜,如第一集中山区电影放映员白玛曲旺的坚持不懈、知难而进;藏族驮盐队的知恩图报、淳朴善良等。目前仍有不少学者将粉丝迷群的消费行为,界定为建立在情感需求、精神慰藉和偶像崇拜基础上的无理性消费,也就是所谓的“拜物教迷恋”,但是随着纪录片等承载勤奋、善良、和平等主流价值观念的节目品类愈来愈被粉丝群体所接纳和推崇,笔者相信这种带有偏差和“歧视”的认知,也终将会被外界大众所正名和消解。

结语:互补共生

众所周知,在电视时代,曾有人提出“电视迷”、“电视病”等批判性概念,在互联网时代,这些问题依然可以投射到如今的网民身上,而产生所谓“网络迷”“网络病”等“症候”。在二次元世界这样一个极具虚拟属性、远离现实三次元世界的场域中,这些“迷”或“病”体现得更为直接露骨。如一些热衷于购买“手办”“周边”等ACGN文化衍生产品的青少年,总是抱有“买个‘老婆’回来”“买个‘崽儿’回来”等虚空性想法。因此,以真实理念为核心,实实在在传达一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视艺术品类——纪录片,在B站等二次元网站的传播和热议,对长期接触游戏、卡通、动漫等带有架空世界观和虚假属性艺术作品的青少年来说,也是一种正统道德观的弥补和人生价值尺度的纠正。

与此同时,以天马行空、变幻无常为特征的二次元文化,也对传统纪录片所具有的曲高和寡、与生活相隔膜、宏大叙事等不适用于互联网语境的“缺憾”进行了重构和消解,使得纪录片逐渐出现轻量化、精品化、小而美等为“赛博空间”中的用户所喜爱和追捧的特点。这无疑也是确保纪录片能够在收视习惯不定、审美标准多变的青年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无限回响的上佳手段。纪录片在互联网空间的热播及于二次元群体中产生热烈反响等现象,更是“多屏互动”“文化融合”的决策,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最好体现。总而言之,承载着主流文化的纪录片与被称之为边缘文化、或曰先锋文化的二次元文化在以B站为代表的二次元平台中,实现了一次“破壁”式的融合和超越主流意识形态强制“收编”与驯化的突围。在纪录片的具体内容、存在形态、传播理念等不断创新和丰富的过程中,二次元文化也以一种新颖、“另类”的美学风格与人文情怀,推动它随着年轻观众不断变换的兴趣关注点而不断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