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IP时代的“仙履奇缘”——以《朝五晚九》为例析日本偶像剧的漫画改编策略

时间:2024-05-20

肖意凡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 100710)

近年来,IP改编成了影视产业中的一股“复兴潮流”。“IP改编”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在一些IP领域,这种改编甚至早已占有重要地位。日本漫画改编偶像剧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日本动漫产业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而日剧作为亚洲偶像剧的先锋,拥有一个天然的“原料优势”就是日本漫画的故事。日本少女漫画改编的青春偶像剧量多质优、特点鲜明,先后被中国、韩国、泰国等国家翻拍,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可以说,这种漫画改编的偶像剧已经发展为一种模式成熟、受众明确的类型剧。

日漫改编偶像剧(下文简称“漫改剧”)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韩剧逐渐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日剧虽不似从前风头繁盛,但仍然保有创造力和竞争力。2015年冬天,风靡中国内地网络的日剧《朝五晚九》吸引了大批新晋日剧迷,一时间仿佛回到《东京爱情故事》《悠长假期》的黄金时期。虽然《朝五晚九》凭着“王子和灰姑娘”的传统故事核在IP竞争激烈、选择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取得了火爆关注并引起热议,但是和老剧却有本质不同。

本文先阐述“灰姑娘叙事模式”的偶像剧如何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形成IP时代的“仙履奇缘”;再以《朝五晚九》为例,结合《花样男子》《一吻定情》《爱情白皮书》《花样少男少女》《交响情人梦》《绝对男友》等多部日本经典漫改偶像剧,从叙事、商业、改编意识三方面来解析其改编策略,探究日本偶像剧经久不衰与渐显后力不足的原因。最后以《一起来看流星雨》为例,对比国产剧现状,结合国情,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IP时代的“仙履奇缘”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发展飞速,从传统纸媒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的更新换代,影响着影视剧的制作和发行。以互联网的普及为分界点,之前是以电视媒体为主导、单方受众的旧时期,之后是网络崛起、网台联播、网友参与讨论的新时期。通过新旧时期偶像剧的对比,来具体明确几个概念:偶像剧、IP、日本漫画改编偶像剧。

(一)偶像剧:当代“仙履奇缘”

《电视剧艺术类型论》这样界定偶像剧:“以现代都市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要题材,反映现代都市爱情生活的,具有时尚、现代的特点,偶像色彩突出的电视剧。一般有年轻美貌的偶像明星出演,核心在于表现爱情。内容多数展现城市青年男女的情感经历、生活感受及事业特点。”[1](P18)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出现了青春电影。到了80年代,电视剧市场竞争激烈,原本的时尚剧发展低迷,电视台将观众锁定在了“二战”后出生的第二代年轻人身上,为这批观众量身定做的新剧种“偶像剧”应运而生。1991年底,香港中文电视台(凤凰卫视前身)引进了当时正在热播的《东京爱情故事》《爱情白皮书》等日剧,偶像剧正式和中国观众见面。从这段发展史可以推测出,偶像剧在一定程度上糅合了青春片与时尚剧,并且坚持受众本位的观念。因而,维基百科中的“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对象”的解释,是对上述概念内涵的补充。

学者普遍认为,作为当代热门类型剧之一的偶像剧,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费希尔认为,叙事能跨越时空、突破沟通或文化障碍,不分语言或种族,使所有人皆能了解故事。比如《灰姑娘》(又名《仙履奇缘》)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很多民族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灰姑娘的影子。起源于日本的偶像剧也不例外。这也是偶像剧相比于职业剧、社会问题剧、大河剧(日本历史剧),更易于被海外观众接受的原因。

“灰姑娘”既是一种叙事模式(王子和灰姑娘两个相爱但身份悬殊的人克服种种爱情阻力,最后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是一个故事母题——宣扬自由平等、真挚美好的爱情,爱情带来的“身份置换”使得善良高尚的人获得与之相配的地位、名誉。

如果说《格林童话》里的《灰姑娘》突出的是男性拯救女性、女性通过婚姻实现人生价值的命题,那么当代“仙履奇缘”“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获得财富与权力的故事,经历各种磨难与波折,勤恳耕耘的人最终收获幸福”[2](P23)。“灰姑娘”是类型人物,并不限定于女性角色,也包括“灰王子”,只不过偶像剧的受众以女性为主,加上男性占主导的社会背景,“灰王子”不如“灰姑娘”代入感强。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契合观众心理的需要,偶像剧对传统“灰姑娘”叙事进行灵活重构,基于当下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后工业时代人与人的隔绝、孤独,表达城市年轻人对未来和个人价值的迷茫、对爱情的渴望,爱情阻力除了门不当户不对的传统门第之见,还有追求爱情与实现个人理想的矛盾、对爱情本身的怀疑与否定等等。

偶像剧对年轻人来说,就是当代“仙履奇缘”。

(二)漫画IP:心智创造·潜在财富·先天优势

国内影视界通常将IP看作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缩写,好莱坞对其内涵做了充分解释。好莱坞认为IP是一个可称为心智创造(creations of the mind)的法律术语,“包括音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发现与发明,以及一切倾注了作者心智的语词、短语、符号和设计等被法律赋予独享权利的‘知识产权’”[3](P41),英文简称是“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相比表层的知识产权,IP改编更看重的是一个作品的潜在财富、衍生的品牌效应。

所以IP改编并不局限于经典名著、流行文学、网络小说等文本改编,还涵盖了歌曲、漫画、网游等任何包含心智创造的产品,例如从前英语课本中的插画人物“李雷”和“韩梅梅”也是IP,影片《李雷和韩梅梅》就是IP改编作品。

不同于近期才抢手的网络小说,漫画作为主流IP,一直都是被改编为影视剧的主要对象。漫画“以简单夸张的画面和高度凝练的文字作为媒介塑造人物形象的绘画艺术,融合了文学与美术两大艺术门类”[4](P15)。

首先漫画改编的先天优势是它和影视剧同是视觉艺术,二者的叙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通过画面来讲故事。漫画很像分镜头脚本、故事板,以画面为单位进行叙事,并且注重画面的景别、构图、剪接。

其次,电视剧的表现形式是“照相似的再现事物,要比任何其他再现形式更加具体而明确”[5](P84-85)。这点有别于重写意的戏曲、戏剧或电影。相比抽象的文字,在场景、人物造型方面,漫画恰好为电视剧提供了更为具象的原作基础。

最后,漫画高效、片段的信息交代和故事节奏,符合当下速食文化、快餐时代的受众心理和审美习惯。这对改编电视剧的叙事节奏和戏剧张力都有辅助作用。

(三)日本漫画改编的偶像剧:IP时代的“仙履奇缘”

“漫画改编电视剧是指根据已有的漫画作品改编而成,运用视听结合的造型手段和真人表演为主的方式把漫画作品中的人物、情境、主题、情节等要素经过再创造予以荧屏化的电视剧。”[6](P5)

动漫产业是日本文化产业的核心之一,在日本是全民化的娱乐,由定位受众不同分为少年漫画、少女漫画、成人漫画、老年漫画等。而协调高效的产业体系可以带来互利共赢。因此,日本作为世界第一漫画大国,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启了漫改剧的制作,代表作是坂元裕二改编的柴文门同名漫画《东京爱情故事》,之后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风靡亚洲的《花样男子》(台版《流星花园》、内地《一起来看流星雨》)。

至今日本每年推出的电视剧有1/3改编自漫画,尤其改编自少女漫画的偶像剧,创造梦幻世界,满足年轻女性对纯爱的想象,常能引起热门话题。

漫改剧是传统纸媒与影视艺术结合的产物,是印刷媒体向视觉媒体的过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观众由视觉媒体的接受方变为了网络媒体的讨论方,网络使观众的参与性、交互性更强。例如每周剧集更新后,微博热门话题议论纷纷,B站弹幕文化兴起后更令观众的参与度进一步加强。另外,网络播出平台与传统电视媒体分庭抗礼,观众通过网络收看海外剧更方便。

在这种互联网主导的IP时代下,2015年年末改编自同名漫画的日本偶像剧《朝五晚九》尽管在本土黄金档收视率不尽如人意,勉强破10,但却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获得高点击率、高搜索量,话题榜排名上榜,被称为“网红剧”。

尽管新旧时期的影视剧变化很大,但是日本漫改剧始终坚守着这样的文化价值取向:受众本位的市场观、制作者的职业操守、弘扬本土文化、融合世界文化。

二、从《朝五晚九》的成败析当下IP改编策略

《朝五晚九》在日剧式微的趋势下在中国爆红,成为“网红剧”,然而它在日本的收视率却很不乐观。这一现象促使我们反思当下的IP改编策略。好的改编策略不仅可以将原作的魅力、价值展现出来,还能激发出更大的潜在财富,创造额外价值。

(一)剧集介绍

《朝五晚九》(全名《朝五晚九~帅气和尚爱上我~》是日本富士电视台2015年末推出的10集偶像剧,改编自相原实贵的同名漫画,由平野真执导,小山正太编剧,石原里美、山下智久、古川雄辉、田中圭等出演。

该剧讲述了由山下智久饰演的高富帅“佛三代”和尚在一次法事上对石原里美饰演的“傻白甜”英语老师一见钟情,经过坚持不懈的猛烈追求,最终二人跨越身份、家庭、价值观的差异终成眷属的故事。

(二)叙事策略:高度集中、追求高效

对比漫画与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差异(表1)[7](P7),结合偶像剧的类型特点,以下从人物设置、情节结构、编剧技巧三个方面,分析漫画改编偶像剧时表现出的高度集中戏剧性、追求高效表达的叙事策略。

漫画作品影视作品本质静态造型画面意象静态造型画面意象观看过程读者阅读+运用想象力加以连缀、补充使用播放和收看设备+视觉停滞现象观看体验单独的、静止的:“共时态”连续的、动态的:“历时态”声音无(读者需根据文字对话框和拟声词自行想象)有,可以直接听到节奏主动(读者自行掌控)被动(观众被控制、牵引)信息量较少较多

1.人物设置:类型鲜明、二元对立、主次有别

漫画人物以类型人物居多,突出某一性格,形象鲜明,读者可以第一时间建立起对人物的认识。偶像剧人物也有类似特点,比如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只是爱情方面,人物欠缺深度,追求明确定型,并且正反人物立场鲜明。漫改偶像剧的主要人物可分为五类:灰姑娘、白马王子、假白马王子、坏继母、仙女教母。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观众对这种陈旧模式化的设置失去兴趣,《朝五晚九》作为新生代漫改偶像剧在框架内做出了创新。

灰姑娘。平凡的女主角,通常凭借善良、坚韧、乐观等品质得到男主角的喜爱,例如《花样男子》中的杉菜。而《朝五晚九》的女主角在坚韧、独立的基础上,多了年龄压力和梦想压力——年近三十,梦想去纽约精进英语事业却屡屡失败。都市生活的迷茫更能引发共鸣。而在漫画中,女主角还有和不同男人周旋的权谋、开放自由的性观念,这些在剧中都被删减,保持了人物纯度。

白马王子。专情霸道的高富帅,以《花样男子》的道明寺为典型。在此基础上变形出《一吻定情》中外冷内热的男神入江直树、《交响情人梦》中高冷深情的音乐天才千秋。这些王子形象中增添了“怪人”元素,就是要有一个夸张、变态、异于常人的特性。《朝五晚九》的男主角可谓做到极致,“佛三代”的独特身份,一板一眼的爱情白痴,执着深情追求到使人觉得变态。漫画中男女主角很早就发生了关系,并且情感暧昧,而剧中则是男主角苦追不得,笨拙可爱,占有欲过强的变态感。这样的改编处理虽然满足了女性观众的想象,但是缺少情感逻辑,也成了被诟病的点。

假白马王子。温柔付出、无怨无悔的男二号,参见《花样男子》的花泽类。这类人物在各方面都不逊于男主角,甚至比男主角要更柔情体贴,他们常常是男女主角的爱情阻力之一,但却终归只能是女主角的一个过客,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女性对于理想男性的某种定位。《朝五晚九》的一大突破在于假白马王子的“缺席”。多个次要人物的追求、对个人梦想的执着,消解了假白马王子的戏剧功能,女主角虽然有个早年单恋的前辈,但是这并不构成女主角的内心矛盾,也不是男女主角爱情之路的障碍。电视剧将漫画中交错并行的多条情感支线进行删减并提前结束,突出主线叙事。相比于传统偶像剧带给观众“道明寺”和“花泽类”的两难选择和热议,《朝五晚九》将视点完全聚焦于男主角,“帅和尚”成了一个梦中情人新符号。

坏继母。爱情阻力的反面人物集合,包括父母、情敌等。《朝五晚九》弱化女二号的情敌作用,将男主角奶奶作为绝对阻力,古板严厉却偶尔可爱。不同于漫画中保留男主角母亲这个多余人物,剧中男主角父母早逝为奶奶的反对提供前史和情感逻辑,使观众对这个反面人物抱有同情、理解。偶像剧是轻松浪漫的,每个人物都该是可爱、合理的。

仙女教母。爱情的助推者,类型多样。传统偶像剧中的红娘多为闺蜜、长辈等亲密人物,《朝五晚九》沿袭《花样男子》中女主角父母极力促成姻缘的设计,并且更加夸张,此外还增添了形形色色的“路人”,如面包店的店员们、女主角的同事们、寺庙小和尚等,用以增强喜剧感和趣味性。

2.情节结构:平衡打破、一波三折、留有余地

童话《灰姑娘》的叙事结构模式可以总结为:亲人死亡-生活磨难-爱情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8](P36)

《朝五晚九》在这个结构内做了高效改动,亲人死亡对应打破平衡的刺激事件,漫画中男女主角初遇是相亲时,而电视剧将时间提前,并且用一个偶发事件促成一见钟情,相亲变成了男主角的追求攻势。改编后的情节开门见山,快速打破平衡,符合当下快节奏生活中的观众心理,也使叙事更凝练。

再看结尾,美满的情感结局不意味着对未来幸福的想象终结,例如多地改编漫画《花样男子》《一吻定情》后,又本土创新、借着余温推出续集或电影版。《朝五晚九》结尾女主角嫁给男主角,但仍要去美国进修,事业爱情双丰收,但这不是终点,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

3.编剧技巧:巧合、延宕、陡转、意象道具

巧合。偶像剧擅长将主角初遇设计为“不打不相识”的巧合,《朝五晚九》放弃漫画中男女主角相亲认识的普通设定,将初遇场景选为一场葬礼法事上,女主角无意泼了男主角一头骨灰,反而俘获了男主角的心。这样的改编更有戏剧性、浪漫感、喜感。

延宕。延宕脱胎于戏剧,《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纠结就是典型的延宕。在《朝五晚九》中,明显的延宕就是男女主角的吻戏,每次接吻必然要被打断,直到最后一集才一吻定情。而漫画中男女主角很快就发生了关系。这个大改动在于编剧知道人们消费故事的快感在过程,爱情的波折延缓幸福的到来,在这段延长过程中观众获得了看故事的快感和期待。尼尔说:“观众既期盼叙事延续下去,又盼望再现热情的满足,这两者的结构直接冲突。”在一系列的满足与落空中达到高潮,《朝五晚九》反复延缓吻戏表现了“大众文化时代观众耐心的缩减,叙事中‘压抑-宣泄’机制正在变成一种频繁的即时满足”[9](P24)。

陡转。发现与突转把故事推向高潮,而全剧高潮前的突变就是陡转。例如《花样男子》中,在杉菜和道明寺将要终成眷属前再添一个突发阻力。这点恰好是《朝五晚九》缺失的,除了情感开端的没来由外,情感圆满的顺利是被人诟病的另一点。

意象道具。《灰姑娘》里有很多经典符号,如水晶鞋、南瓜马车、午夜零点。偶像剧中象征爱情的重要意象不仅可以推动情节,还能成为一代人的爱情记忆,比如《东京爱情故事》中的手帕和台场、《花样男子》中的星星。《朝五晚九》沿袭用鞋子传情示爱的传统,男主角送女主角的高跟鞋也成了爆款;此外还结合播出季,将圣诞元素和爱情融合。

(三)商业策略:偶像文化、受众本位

按照流程,剧集制作分为前期筹备与后期营销两个阶段。

1.前期筹备

选角。偶像剧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受众群体决定了男女主演的俊男靓女搭配。日本的偶像文化、粉丝经济很发达,日本电视台出于剧集品质和市场效益的综合考量,很乐意与当红偶像合作。日本的偶像产业也很完备,例如有“亚洲美少年工厂”之称的杰尼斯事务所盛产男偶像,其旗下艺人多是以男子歌唱组合的形式出道,其中人气高、形象佳、气质突出的成员则会获得出演剧集的机会。被称为“日剧大神”的木村拓哉就是这样风靡亚洲的,而《朝五晚九》的男主演山下智久也来自杰尼斯事务所。除了杰尼斯事务所,日本的宝冢剧团也颇负盛名,剧团全部由女演员组成,男性角色皆由女性反串,团员期满退团后多数都在演艺圈发展,丰富的舞台剧表演经验帮助她们沉淀演技,例如黑木瞳、天海佑希、清水美沙。

观众定位。由于完备的工业流水线式筹备分工细、定位准,即便是漫改偶像剧的大类型确定了,观众的细化定位也是不能模糊的,不仅仅是年龄段、阶级群体、性别的划分,还要捕捉特定群体的特定心理。这一点是《朝五晚九》的软肋。作为富士电视台的月九黄金档,剧情内容过于梦幻、幼稚、不切实际,而同时段的观众群以家庭主妇、老人居多,势必无法引起兴趣,造成收视惨败的结果。而中国的网络平台观剧时间自由,用户多是年轻人,符合剧集的观众定位,因而能够带来高点击率和话题量。

2.后期营销

因为此剧在中国反响好过日本,故以在中国的营销为例子。

一是宣传方式和平台。地毯式微信推送加上每周必登微博话题榜,网媒借助中日文化差异,锁定“帅和尚”这个核心来造势,强调“和尚是高富帅”“痴情和尚的恋爱”等噱头。中国语境中的和尚都是戒律森严的禁欲系的唐僧式和尚,女网友自然很容易被这个特立独行的和尚所吸引。类似的营销还有后来的韩剧《太阳的后裔》。

二是衍生产品、时尚同款。女主演石原里美基本每一部剧都要带火一些时尚单品,精致、日常的服化设计也是女观众看剧的动力。同时同款产品的热销、剧中浪漫场景成为旅游景点,也会带来经济效益。

(四)改编意识:平衡两极、中庸至上

从上述策略中可以总结出日剧的改编意识是注重两极的平衡,表现为四方面:尊重原著与二度创作相结合;在传统模式下进行特色创新;将时代精神融入到经典叙事中;兼顾世界文化与本土文化传播。

三、从《一起来看流星雨》的口碑反思国产剧偶像剧

《一起来看流星雨》是由湖南卫视自主改编、自导自制的完全本土化的偶像剧,在2009年播出时创下高收视率,但也引起轩然大波,因此该剧可以作为反映国产偶像剧现状的典型案例。

(一)国产偶像剧现状

国产偶像剧借鉴日剧或改编日漫的传统很早便形成了。内地第一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了日本漫改剧《爱情白皮书》和偶像剧《在爱的名义下》,结构大致相似,许多情节则几乎一样。《一起来看流星雨》作为翻拍或借鉴,是糟糕的,但其高收视率和话题热度却也体现出一定的进步性。

1.进步:复制日韩的影视工业化模式

制作、营销的产业化过渡。作为自制剧,湖南卫视将自身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选择天娱公司的俞灏明、魏晨出演主要角色,并且利用本土平台《快乐大本营》进行综艺宣传,既促进本台发展,又节约成本。

观众定位明确。高收视的重要原因是湖南卫视有明确的目标观众。湖南卫视在很早之前就推出了“快乐中国”的口号,在节目形态和选剧标准上一贯注重契合年轻人的需求,因此倾向于打造青春、梦幻、轻松的剧集。

除了在商业模式上借鉴日韩之外,湖南台还直接聘请了外来制作团队。该剧的导演和服装造型都是台湾人,拥有丰富的偶像剧制作经验。

2.反思:娱乐至上、资本至上

高收视不等于成功,《一起来看流星雨》的口碑之所以不高,很大的原因在于它集合了国产偶像剧的两大致命伤:

一是娱乐浮夸化,缺乏文化内涵。一味营造偶像剧的轻松娱乐性,又生硬添加励志元素,剧集空洞无味,编剧能力弱。

二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粗制滥造。相比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三地翻拍的《花样男子》,中国内地版在布景、造型、灯光、道具、摄影、音乐、剪辑等方面都显得比较粗糙,更加令人难以容忍的还有充斥其中的病毒般蔓延全剧的植入广告。

(二)启示

1.从发展现状看,国产偶像剧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备成熟的影视产业体系和工业模式。

对比日剧学院赏上越来越多年轻偶像的表演获得的肯定,我国亟需培养优质实力偶像新人,避免大龄艺人垄断偶像剧的现象;同时,还需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比如日本电视台每年都会举行编剧新人选拔赛,确保编剧团队的活力,而我国则须在编导、摄制、美术各方面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此外,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营销思维,重视衍生产品的开发,例如将偶像剧中的场景发展为旅游景点,服化造型引领新时尚,将影视原声带投放音乐市场等等,像2005年的日剧《野猪大改造》的主题曲《青春amigo》就是由主演山下智久、龟梨和也合唱,原声带大卖,被称为“妖精碟”。

但以上手段只是治标,治本则要求影视从业者提高文化内涵和职业操守,重视大众媒体对受众的积极影响。

2.从基本国情看,虽同属东亚文化圈,但是中、日、韩还是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与基本国情。

民族文化。例如《朝五晚九》的人物身份设定对国产剧就不具备借鉴意义,因为日本寺庙属于私人财产,和尚可以结婚生子,继承家族遗产,这与我国土地公有制的国情不符,也和我国和尚戒色清修的文化传统相悖。所以要因地制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打造本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品牌,例如日剧中常出现的樱花、茶道,韩剧中常出现的泡菜。

基本国情。不同于日韩影视业执行分级制度,我国实行的是审查制度。例如台剧《流星花园》虽然风靡亚洲,但曾在中国内地被禁播,官方认为其中多处情节过分渲染色情、暴力、早恋、金钱享受,对青少年容易造成消极影响。这也是国情不同导致“水土不服”的一个典型例证。

四、从消费主义、拟态现实谈漫改偶像剧的价值

以《花样男子》《朝五晚九》为代表的少女漫画改编偶像剧,给都市年轻人营造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梦境。不论是纸媒时代还是IP时代,只要人们还对美好爱情怀有向往、对幸福生活抱有期待,那么这类改编剧就会富有活力。

但是漫改偶像剧具有大众传媒的广泛性、电视剧的商业性,即便是领军者日剧、韩剧也不例外。曾有学者将台版《流星花园》看作根据受众需求制造出来的消费性文本,“《流星花园》是商业消费主义逻辑支配下的典型产品,它是在精心揣摩受众的市场需求后按照需求制造出来的商品”[10](P99)。

虽然当代灰姑娘的爱情童话包含了反叛、创新的个性化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和对等级、门第身份的反叛是非常浅显的,“其背后隐藏的是更强大的社会标准化特征”[11](P41)。一些个性只是商品包装、市场定位后的伪个性,“在给人制造一种五光十色的假象的同时,也使人更加无力去摆脱惨淡的日常生活”[12]。

加之偶像剧的观众以青少年为主,他们恰恰属于在传播学批评中提出的“电视人”的族群,这一概念是指“二三十岁以下的人,他们从降生起就大量接触电视节目,因而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都来源于电视,成了‘电视人’,无法应付实际生活的千变万化”[13](P172)。“大众传媒在任何时刻都成了判断真与假、现实与虚幻、重要与琐细的权威,在形成公众的观念上,没有比这更强大的力量了。”[14](P226)偶像剧营造的“拟态现实”影响着青少年,“梦幻与真实的差距会导致观众陷入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和焦虑之中”[15](P38)。

因此,不论是影视创作者还是观众,都要不同程度地间离,享受IP时代“仙履奇缘”的美妙与惊喜,继而当面对肃静未知的现实生活时,比从前多了些力量与期待。如此以来,这种漫改偶像剧就是有意义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