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杜东芳 詹梦
关键词 新时代 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路径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GX-568)。
作者简介:杜东芳,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民族文化研究;詹梦,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小学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5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5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集思想、知识、道德、价值于一体,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思政理论课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思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与精神追求的角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发展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深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将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拓展了如何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将之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之绽放时代光芒。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迎战全球化挑战的条件下如何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并将之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层面。在新时代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面临着高校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有限等方面的困境。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有利于立德树人的培育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课,将侧重于“人文教育”的中华优秀文化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政治性”教育实现教育性质和内容的完美互补,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很有益。中华优秀传统的爱国情怀、浩然正气以及为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不仅激励一代代中国人,而且对于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来说,必须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容融入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这不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更是新时代条件下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认同感
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协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生活、成长在这样的民族之下,是一种骄傲和自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人民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宣传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当前在当前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育。认同感是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独特的核心概念和核心思想、重视人、注重理论的内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育,当前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育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切实增强新时代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有利于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含的价值体系,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历史文化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华文明复兴的精神支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画出全国人民道德上的“最大同心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有利于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用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大学生,有利于他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其次,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追求,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展现了价值观共同的思想基础。继承、发展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认同,有助于内于心、外于行。最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推动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对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共建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软实力。
(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
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其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一直立足于时代,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培育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從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革命文化彰显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新时代在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基调下,充分利用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人士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去义让利、先公后私、群体本位等价值理念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想与追求;以“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等思想进行和谐思想的教育;通过解析先贤圣人的思想使大学生做一个修身、修德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三)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首先,要立足于网络时代下学生的特点。互联网时代,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网络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以及内容方面,注重以网络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网络习惯。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主动出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领网络主阵地,利用新媒体强化舆论引导。其次,营造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比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朗诵比赛、征文等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认同;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体验课,让学生体验与感受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的魅力所在,从而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索;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博物馆,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公共资源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实际行动践行“仁爱”之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用好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讲话思政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典故是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如谈迁重写《国榷》、董遇“三余”时间、孔子“三十而立”、林则徐七言律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陆游的《病起书怀》等优秀传统故事、典故、诗句表达了立志、爱国、报负等对今天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意志品质的锻炼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全面了解、掌握和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满腔的爱国之情、饱满的精神状态、丰盈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与追求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对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知晓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特殊形态和独特价值,充分认识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具有在不同文化形态传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使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在自信成为最深的渗透力和最强的感染力,进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和实效性,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