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获得感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政课题“教师—学生双主体视域下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获得感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A-0161-19-013。
作者简介:张斌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将学校思政课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8讲话”)。这是新中国以来,党中央首次针对专门课程召开的总书记亲自主持的最高规格的座谈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培养接班人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办好思政课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同样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课程建设紧紧围绕培养接班人这一重要课题。对此,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政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提出“八个相统一”,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也就是必须充分将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以教师与学生的获得感为中心,将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作为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课程,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一方面,新时代为高职思政课带了新的任务。党的十九大以来,伴随着国家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出台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提出了新的任务。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工匠精神”,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增加“企业家精神”,这对职业教育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人文情怀、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高职思政课必须大力承担起新时代变化所赋予高职学生培养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学生技艺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始终贯彻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教育。
另一方面,新一代高职院校学生新的群体特征为思政课带了新的挑战。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大都属于新世纪出生的“千禧宝宝”或称“00后”,被称为“移动网络的原住民”,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个性意识强,网络行为多样化,处世态度趋于理性等。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大都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较为不理想,学生习惯没有教好养成。在面对新媒体的大众化、普及化冲击下,高职院校“00后”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必然存在各种各种问题。这对于高职院思政课带了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所赋予高职院校的新的使命,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群体特征。针对移动网络的普及化趋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探索基于媒介化构建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2015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获得感一词由此出现在多个重要表述中。获得感是主体在接收外部反应时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思政教师获得感主要集中在职业角色、职业价值、职业信仰三个方面。
第一,思政课教师职业角色的认同。在“318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广大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殷切希望。一方面,思政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文化的坚定拥护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另一方面,思政教师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思政教师的获得感来源于正是来源于两种不同职业角色的定位。
尤其是高職院校思政课教师,在面对成绩基础较一般的高职学生的时候,应该更加有耐心,更加积极引导,用理论的魅力,用自我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第二,思政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教师的劳动有教书和育人方面的内容,不仅满足了个人发展的价值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价值的需要。“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作为客体和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和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教师的职业价值就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统一,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教师获得感。
教师的获得感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契合的。个人价值更多体现在物质利益的获得,享受固定的法定假期的同时,有更长的其他职业所无法比拟的寒暑假期。同时,教师的学历、职称、岗级等直接决定了教师物质利益的获得。然,高职院校,其性质决定了更加注重职业技能与专业能力的训练,对于思政类等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专业课程低,在职称评定、课题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在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在职称评定、课题评审、评优评奖等方面适当向思政教师倾斜,调动思政教师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思政教师应该以社会价值为引导,将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
第三, 思政教师职业信仰的认同。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加高的要求:“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思政课教师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真理,传播的是党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要首先做到“自己信”,不仅做到“在马言马”,更要做到“在马信马”,才能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纷乱的思潮的激荡中,找准前进的方向。
以往思政课教学一直存在片面强调课堂教师主导的现象,简单采取单向传输,满堂灌,大量理论讲解,又或者将思政课上成“娱乐课”“观摩课”等,完全不考虑高职学生接受度和学习效能,导致思政课程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差,思政课反响差。这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思政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学话语“霸权主义”——教师只管自己怎么讲,不管学生听不听,能不能理解。因此,如要提高思政课程的时效性,改变思政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就必须改革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从原来的教师主导转向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第一,必须把教学与高职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日常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大学生经常用“是否有用”作为思政课程的评价标准。因此,必须将思政课程充分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关心大学生成长与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引导,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与兴趣点。尤其是“00后”的高职学生,他们生长于移动互联网大发展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杂乱的各种思潮使得他们不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他们见证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人生历练。对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日常关注点和困惑之处。
第二,必须把教学与学生的主体诉求相结合。在思政课程上,学生想听什么,对于人生、国家、社会、世界等宏大的话题,他们关心什么,这是思政课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思政课吸引学生的关键之处。学生的主体诉求包括“包含自主性、参与性和互动性,自我效能主义认为缺乏自身经历的他人的引导和替代经历,不如参与者的自身经历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大” 。因此,思政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呈现方式等诸多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获得感。
第三,必须把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思政课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思政课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出发点,聚焦学生的兴趣诉求是什么。高职院校的专业性较为突出,专业学习是高职学生兴趣的重要来源。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聚焦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诉求,充分挖掘不同专业的思政元素,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专业。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内因作用作为引领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关键。
***总书记“318”讲话,不仅阐释了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极端重要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充分發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增强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的时效性与接受度,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
注释:
李凤英.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EB/OL].光明网,http://www.gmw.cn/xueshu/2019-09/16/content_33161331.htm2019-09-16.
沈千帆,付坤,马立民,黄荟宇.“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教育策略[J].学工视窗,2019(24).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6.
蒲清平,何丽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