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关键词 红色基因 志愿服务 舆论引导
基金项目:2020年度共青团海南省委志愿服务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169 ]、海口经济学院校级(人才专项)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舆论引导力研究”[项目编号:hjkr18-01 ]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史惠斌,海口经济学院中广天择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舆论引导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35
志愿服务,这一上世纪70 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兴产物近年得到快速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承担着主力军的作用,但高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依然存在着初期参与热情高涨,后期参与意愿不强的现象,尤其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志愿服务持续热情不够等问题。如何把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志愿服务项目中,使红色基因成为高校志愿服务的精神根基,在红色基因的有效引导下创新高校志愿服务的形式,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成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红色基因的概念界定、内涵与外延
“红色基因”的概念首次于2013年由***总书记提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总书记提出在“新形势、新要求、新命题” 召唤下的革命精神密码。红色基因是一种英雄精神(包懿,2019)[1]、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万信,乔湘平,2019)[2]、是民族的生命精神纽带(黄恩华,2019)[3],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革命气质与革命精神(邓鹏,2019)[4],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淬炼于艰苦创业历程中的意识形态,是党在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代表的优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因子(周子渊,2018)[5]。
(二)红色基因的传承
红色基因的传承要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演进相融合,要深刻领会红色基因的思想内涵、价值功能、本质精髓与内在逻辑是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必要条件。立德树人的高校是传承红色基因最主要的坚强阵地,青年学子是红色基因传承者的传承主体与中坚力量。培育青年学子对红色基因的情感认同与内心认知归属,要在培养其爱国情怀的历史使命中丰富完善对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的科学思想教育体系。要切实把握讲究科学方法探索建构引导传承红色基因现实实践养成体系,大学时期正是树立人生目标且为之奋斗的关键时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崇高沁入青年学子的血脉中,使传承红色基因成为青年学子践行人生规划的正确价值本色。
各国学者对志愿者的概念均有自己的认知和界定,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为他人提供服务是各界对志愿者概念相同维度的统一认知。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志愿精神与红色基因有着共同的“利他情怀”而相耦合。我国的志愿服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兴产物,是学雷锋精神的延续和深化发展。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志愿服务条例(征求意见稿)和教育部《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为我国志愿服务和学生志愿服务界定了清晰的概念。
(一)红色基因指引志愿服务价值导向
媒介技术带来的信息负载下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傳播,使社会转型期西方意识形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中不断渗透。多元文化冲击从视听感官渗透到意识形态,从生活方式渗透到思维方式,面对纷繁复杂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滋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的补位尤为重要。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实践中,良好且规范的自我约束、严谨且高度的自律志愿实践行为是促进志愿者形成正确价值导向的路径。志愿实践和志愿行动是志愿者了解党情、认识国情、感受世情的窗口,在志愿实践和志愿行动中融入红色基因的文化指引能够丰富志愿服务价值导向路径从单维到多维立体发展。写在十九大报告中的“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为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志愿者清晰的勾勒出志愿服务工作的新蓝图,新时期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志愿服务作为大学实践育人的有力抓手,对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诉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首先要厘清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关系。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当个人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与社会的价值规范、价值导向存在落差时就会产生茫然不知所措,误以为两者对立不可调和,其实两者相融相通,既不矛盾也不对立。社会价值观蕴含着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的代表和汇聚,个人价值观存在于社会价值观中且具有社会价值观的属性内涵,是社会价值观的个体体现。
(二)红色基因激发志愿服务素质提升
志愿服务的内容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拓宽,涉及各项国际国内会议志愿服务、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突发事件应对中抢险救灾志愿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西部开发志愿服务、助老助残扶危济困志愿服务、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常态化志愿服务等。不同领域志愿服务需要掌握各领域相关知识、技能、表达与沟通等不同内容。志愿服务实践过程既是“利他”服务的过程,也是 “利己”素质提升与自我成长的过程,志愿服务的“施”与“受”是相互辩证关系。志愿者从事志愿实践活动时迎接的新环境是对志愿者志愿服务个人体力的考验,也是对志愿实践智力的挑战,志愿实践过程能够全面快速从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各方面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
(三)红色基因是志愿服务精神塑造的根基
志愿服务所蕴含的“服务”属性根基来源于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红色基因。志愿服务的过程承载着志愿者自身价值观不断自我提升,是志愿者内心自我教育的升华过程,是志愿者主体“利他”精神的被激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志愿者内心主动自发的助人热情在团队协作的“共鸣”下能够构建整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志愿服务活动良性有序循环渐进离不开社会制度的有力保障、恰当的社会激励措施、正确的舆论引导。红色基因中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是舆论引导过程中的核心,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与志愿服务的媒介,红色基因正是通过承载红色文化的音频、视频、器物、展馆等媒介进行有效的转化形成大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志愿服务正是红色文化传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实现。红色精神中脱离功利目的的付出是志愿精神的良好体现,也是志愿者在志愿实践过程中自身志愿精神成长的重要源泉,志愿实践过程中志愿者精神层面所收获的对生命意义的感知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远远超越“物化”的刺激,这种内化于心的精神愉悦与精神追求正是来源于红色基因的精髓。
“志愿服务”在国内依然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且随着社会突发事件的增多,志愿服务从“体系完善-社区分布-实践操作-制度建设-机制保障”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探索和提升空间。作为志愿服务最坚实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志愿服务直接影响着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期的关键。本研究试从红色基因的前期宣导树立共识、中期融入创新育人、后期发展主动构建、持续追踪长效机制四方面构建探索紅色基因融入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研究的路径创新。
(一)前期宣导,树立共识
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建设的前期宣导中要注意话语的选择与运用。结合时代特征创新话语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方面将历史文本的红色基因话语巧妙过渡于新时代特征下的红色基因话语范式,将宏大叙事转变为微观描述。空间维度中将红色基因的平面话语转向网络场域中的立体话语,将一元话语转变为多元话语模态。在探索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群体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参与度,还要提升大学生群体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美誉度,更要提升大学生群体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对红色基因内涵与外延的认知度。在志愿服务的前期宣导中将红色基因融入志愿服务宣传的整个过程。
(二)中期融合,创新育人
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建设中不仅需要红色基因的精神融入,志愿服务活动过程的践行与传播是志愿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发展与延续。在志愿服务中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担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补给西方意识形态侵袭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缺位现象。针对大学生群体志愿服务流失较快的客观现实,探索高校中不同年级志愿服务的差异化融合队伍建设,形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互融志愿者团队,每个志愿者团队有固定的交流平台,在不同活动中分享交流志愿经验与经历,不同层级中的共同交流打通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循环路径,形成红色基因融入志愿服务的立体矩阵。
(三)后期发展,主动构建
主动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中各高校自己的红色基因密码,使红色基因的志愿服务从主动到习惯再到强化直至达到个人行为模式中的同一和稳定,从而形成大学生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与人生信仰。广义的红色基因自古有之,以劝农耕的籍田之礼是礼仪传统的红色基因、五星红旗和嘹亮的国歌是情感认同归属的红色基因、固定日期具有仪式感的缅怀革命先烈是讲传统的红色基因、瞻仰红色旧址旧居是学传统的红色基因、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爱传统的红色基因、弘扬道德模范是行传统的红色基因。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建设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主动探寻属于自己的红色基因,从而带动大学生志愿团队的向好发展。
(四)持续追踪,长效机制
良好的环境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志愿服务工作的循环有序发展需要多方协力。宏观政策的制度支持、中观层面的协调与组织、微观具体的调配与执行均能推动志愿服务的向前发展。建立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机制成为志愿服务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这种保障在稳定的、被尊重的、循环反复的行为模式(制度)中得以运行。[6]其规范有序变迁的过程是制度成熟演变的转化,在建立志愿服务保障制度环节中激活红色基因这一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尤为重要,持续追踪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包懿.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模式研究——基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劲松志愿者服务团”[J].现代交际,2019(23):17-18.
[2]万信,乔湘平.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102-106.
[3]邓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19):26- 28.
[4]黄恩华.高校应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主阵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9(Z1):43-45.
[5]周子渊.图景与音景:红色基因传播的叙事方式[J].中国编辑,2018(10):15-20.
[6][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