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留得丹青妙笔在,唯与青春作精神

时间:2024-05-20

包胜勇

我对陶瓷的喜爱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与刘伟老师的相识却比较晚。多年来的求学、教书和研究生涯曾经一度让我距离陶瓷很遥远,但与刘老师的相识却让我重新拉近了与陶瓷的距离,从单一的喜爱,开始研究与思考,甚至还陆续展开了一些与陶瓷文化相交叉的调查研究。在和刘老师相识和交往的这十多年里,我的受益良多,他常常启发我重新思考中国当代的陶瓷文化,也让我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有了新的观察视角。这些年与刘老师的日常交往之中,也进一步启发了我对陶瓷这个领域的研究兴趣,令我我逐步找寻到了研究这些问题的路径,并在这个领域越探越深。从这个角度来说,刘老师是引导我开展陶瓷文化社会学研究与进行民窑田野调查的引路人。

说起与刘老师的相识,追溯起来竟然还是由于爱“茶”的因缘。十多年前,祖母大人的突然离世让我忙碌的生活按了一个暂停键,我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江西休了一个悠长假期,因为爱茶的因缘和深圳航空江西分公司的胡百雄兄相交颇深,胡总那时候对茶痴迷的很,有一段时间他和朋友们几乎每天来到我的落脚处打卡,找我喝茶论道。爱茶的人自然也很痴迷瓷器,胡总亦然。在我的江西茶友之中,他就是一个焦点,用我们社会学的话说,他就是社会网络之中那个重要的节点,他链接的人和事,总能带给我许多的惊喜与意外。在他的引荐陪同下,我得以到景德镇拜会刘伟大师。记忆中,那时候的刘老师风华正茂,刚刚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又身兼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在中青年一辈的陶瓷艺术家中是绝对的领军人物,令我非常景仰。十多年前,正值国内陶瓷收藏市场的巅峰时期,景德镇更是风起云涌,陶瓷大师、高工的作品是一件难求。我是个陶瓷领域的小学生,比陶瓷“小白”强不了多少,虽说是自幼热爱,但研究不深,即使有胡总的引荐,要见刘大师,登门之前心里還是未免忐忑。但到了刘老师家里之后,一睹真身,几杯茶、几句话,言谈之间如沐春风,倍感亲切。刘大师给我的最初印象是非常睿智温和,平易近人,一见让人心生欢喜。自那以后,我每次到景德镇,必到刘大师处拜访亲近,畅谈阔论,请益交流,终成忘年之交。也因着刘老师,以往印象中繁杂喧嚣的景德镇,让我由此多了许多亲近之感。我称刘大师为“刘老师”,他则叫我“包博士”,我们都属虎,年龄刚好相差一轮,人生当中的许多胜缘交情,都不如这样的亦师亦友来得痛快。在陶瓷艺术领域,刘老师成就辉煌,有许多的重要作品传世,行内行外已经颇多赞誉评论,我亦不多言。但就作为一个陶瓷艺术的旁观者,这些年在我与刘老师的交往之中,有几点让我印象颇为深刻,但一直也没有找到机会进行抒发。这次借着专刊的机会说上几句,也算是另一种一吐为快了。

刘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勤奋与创作热情。他不仅仅是勤于出作品,更是勤于思考,乐于想象。他对当下陶瓷艺术创作的高度热情,多年来持续不减,每次见面都要兴奋地先交流他的最新创作,带着我到他的画案前,分享他对当下创作的最新发现与领悟。他的这种热情与勤奋,有时候令我这个后辈都心生惭愧,每次从刘老师那里回来,对我都是一次巨大的精神激励。我想这对景德镇年轻一辈的陶瓷艺术家也一定是一种很大的鼓舞。这些年来,我也见证了刘老师创作的许多系列作品,有时去的时候听他谈的还是一种构思和想法,等再次去就看到了作品,他所畅想的民居系列、雪景系列、战“疫”系列等等都已经成为颇有影响的作品,甚至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我常常想正是这种勤奋和热情,加上天生对陶瓷艺术的灵性和想象力,才造就了刘老师旺盛的艺术生命和高度的感染力。

其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刘老师所具有的宏大格局和视野。他不仅仅是位埋头创作的陶瓷艺术家,他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与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陶瓷行业的发展都保持着高度的关切与深入的思考,我们每次见面交流的主题也常常与这些问题有关。每次见面或通电话,刘老师都会问,“包博士,你从社会学角度怎么看?”或者“我想听听你的看法?”虽然我是陶瓷界的外行,但刘老师还是非常愿意跟我分享他的思考和想法。而恰恰我的非陶瓷领域的身份刚好也可以置身事外去思考他的这些想法与观点,也算是发挥了我社会学者的专长。我记得在2019年5月***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指示,7月国务院批复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方案,我很想了解那边的情况和刘老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趁去广西南宁开会之机转道景德镇拜访刘老师,见面之后我们彼此交流了很多看法,刘老师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他关心的是在这种国家高度重视的形势下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创新思路,引领方向,以及如何发挥优势,弥补景德镇现存的不足。刘老师的这种关怀陶瓷发展的大格局、大视野,一方面与他所处的位置有关,作为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和国家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他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思考,另一方面也源自他的天性,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得他的心中自有乾坤。

刘老师不是书斋或象牙塔中的艺术家,他关心时代,关心普通人和小人物,他把自己也视为时代的小人物。因此,他的作品接地气,不脱离时代,他的这些思想也充分地体现在他的诸多瓷板画作品中。2020年初,武汉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整个社会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中,但也有很多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动人事迹。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微信沟通,彼此关切。刘老师一边用实际行动向奋战在一线的卫士们致敬,自掏腰包向医院捐赠了四百套医用防护服,一边开始他的战“疫”系列的创作。我记得他曾经转发给我的一张新闻照片,图片中有一名护士蹲在路边吃饭,不远处的丈夫和孩子正看着她,车牌上写着鄂C。刘老师说总有一些平凡比伟大更感人、更伟大,“这些天一直在构思,想表现悲悯情怀的作品,反映这个时代的历史事件”。他为此事创作了两幅瓷板画作品,在作品中他用饱含泪水的眼睛的瞳孔中折射的抗疫医务人员和这位蹲在地上吃饭的护士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作品非常有张力,极具感染力。他力图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映射社会大事件,令人深思。还有一幅战“疫”作品叫《坚守》,是用瓷板画写铁路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始终奋战在战“疫”一线,在疫情面前,用坚守诠释初心和使命,在全面有序复工复产中,尽显铁路人担当作为。他说我要用作品记录时代、融入时代潮流,为了这幅作品,他思考了好多天,最后一气呵成。2020年8月份我去景德镇,在刘老师的工作室里,他带着我和家人亲自讲解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他还很有童趣地将自己也画入了这幅作品,一个藏在角落里带着口罩的“小人物”。真的是“小”,居然被我一眼就找了出来,究竟是艺术大师,丹青妙笔,他用寥寥数笔就很传神地将自己这个“小人物”一并在这件满是人头的大幅作品中刻画出来。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刘老师又创作了一系列纪念建党一百周年的作品,传承红色精神,尤其是大瓷板画《梦想起航》,以南湖红船和石库门为背景,真实再现了当年党的一大会址,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那段峥嵘岁月,不禁令人赞叹人民的力量和党的伟大,并被收藏于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我想这就是大师的情怀,将自己融入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用作品记录这个时代。正如古人所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尤其令我钦佩的还有一点,就是刘老师特别注重发现年轻人、培养年轻人,不遗余力提携后学,扶掖年轻一辈,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不仅仅是艺术上授业解惑,把他们带上陶瓷艺术发展的道路,更在为人处事、家庭、生活、事业等诸多方面对这些年轻后辈谆谆教导,甚至还为他们引荐客户,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我记得每次去景德镇拜见刘老师的时候,刘老师都会给我们介绍他的几位年轻学生,尤其是新近收的学生,为我们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艺术特点和专长,并创造机会让学生们与我们一起交流,同行好友中常常也有颇具实力的陶瓷爱好者和藏家,有时候他们去学生们的工作室参观也会顺带选购一些年轻人的作品收藏或作礼品。多年来,可以说我是见证了刘老师如何无私地帮助这些后辈学生的成长,帮他们走上事业腾飞的道路。这些年轻人中,好多也成了我的小朋友,杨博、海超、平川夫妇、小段、付翔、智华、文丘等等,不一而足。我和我太太都在大学做老师,每天也要面对很多很多的学生,想起每次去刘老师那里见到的这些言传身教,我们也颇为感动,并以此为榜样,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刘老师这样的好老师。于我,刘老师实在是良师益友。

今年是刘老师的花甲之年,虽说岁在花甲,但旺盛的艺术生命不歇,今后在陶瓷艺术上更能从心所欲。有哲人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祝刘老师在新的人生阶段再开新华,留得丹青妙笔在,唯与青春作精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