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儒道之学对陶瓷山水画的影响

时间:2024-05-20

/王 腾 王 欢

看似一幅陶瓷山水画作品,但它是经过陶瓷艺术家千锤百炼之后才能产生的结晶。创作好的陶瓷绘画除了有较好的画技,还必需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也就是说文化修养是促成绘画成功的必经之路。如今有些画者既不学儒,也不懂道,传统文化功底甚为薄弱,为人行事完全按现实主义市侩风气为准绳,作画者只注重单纯研究技法,而不注重作品的内涵,因此画作也就自然缺乏品味。

一、儒家思想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陶瓷绘画艺术受中国画的影响最直接,而中国画又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再现中国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对中国的文化影响颇深,在绵延2000多年的中国文化里,儒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绘画等艺术领域。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功能论、静心创作论、意象造型观和审美层面这四个论点层面上。

儒学很注重“美”,强调用“心”来审美,俗话说得好:“人心不美外表再美也是丑陋。”儒学提倡五精神即“仁、礼、义、智、信”。这些精神对绘画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增添了明辨是非、知书达理、忠孝为本、礼义廉耻的要求,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崇高的道德观念,这种观念的根本是建立于人的心灵,作为画者道德观念建立的深与浅就体现在艺术的造化。因此对人而言,认识人“心”是认识美的关键。儒家思想中对物的认识同样是取决于人的“心”,心中所爱即美,否则则丑。例如某位画家来到一山水风景前作画,而他从心里感觉不出眼前的风景有什么可吸引着他,但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就执笔作画,试想这幅画作会有什么价值呢?因此创作实际所触及的都是人的“心里美”,只有从心里感觉出“美”那创作才有动力,固有人“心”入品,人品高,画品亦高,因此也就有了“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之论。它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儒家思想。儒家的美学思想观念体现在人文精神上,体现在精神与灵魂之中。因此陶瓷山水绘画的发展无论在技与法的变化上都渗透着儒家美学思想。

在陶瓷文人绘画中,因为儒学的影响,创作者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道德伦理思想,这种道德伦理思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形式而存在的,并在各朝代列为科举章程,是士大夫们的必答课题。时至今日都影响着创作者的思想、人格以及形象的塑造,更直接影响着陶瓷绘画艺术。这正说明了儒家思想对陶瓷绘画艺术潜在的影响极其深远。我们知道,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事物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反映,这种情感其实正是创作者人格的体现。比如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的《江春秀景》山水瓷板画,该作清新、雅丽的绘画风格,把自身的人格魅力完全映射在他所画的山水、松柏之中。汪野亭的粉彩通景山水别开生面,得益于工艺的创新,更得益于他的儒学修养与艺术创作的贯通。

二、道学思想的深入影响

孔孟的儒家思想与老庄的道学思想深深地支撑着中国千年文化。儒家思想与道学思想好比长子与幼子。如果把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比为中国文化中的长子,那么老庄为代表的道学思想就是幼子,一个接于父性是自强兼济,一个则是叛逆与自然俗如。历代的文人志士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遇中选择各自不同的生活、思想、人格标准,无不以之为嚆矢。

道学的形成完全融汇了原始哲学思想、宗教思想、远古的科学理论以及科学技术。老子的“一 阴一阳”万有规律,其规律中包括的“八卦”学说 “五行”学说,对传统的中国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瓷山水绘画就更不例外。古代道家学说的形成和存在,以及所主张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学说,对远古时代甚至现代所产生的启迪是多方面的,对构图的形式与绘画技法起到了极大作用。如所谓“知其白守其黑”“远淡见形,近浓见骨”“远取诸身,近取诸物”“阴阳学说”“画道无常,意理随机”“师法自然”“气韵生动”“无为而无所不为”等等都出自于道学理论。这对陶瓷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的表现技法、构图的平衡关系起着主导作用,可想道学思想对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也正是道学的影响,所以才产生了可谓的这种能够体现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求变”意识。这种“求变”改变了旧的思维而求的了创新,从最初的线描技法直至进入大写意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正因为有了道家这一哲学思想传统的绘画艺术才逐渐完善。

就拿陶瓷绘画留白来说吧,空白位实质上就是“知其白守其黑”的道家哲学理论。历代的陶瓷画家们通过对创作的实践并总结经验,创新出众多的陶瓷绘画艺术手法。如画面中的留白,就是一种深奥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说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无声胜有声”艺术手法,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画的智慧结晶,是对形式美的特殊贡献。陶瓷绘画完全吸取了中国画的这一特点,由于陶瓷器型的不同,它的留白更难于中国画,陶瓷绘画因受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直接影响,留白法则也就自然形成。陶瓷青花艺术如同中国的水墨绘画,基本上是由有墨处与无墨处,相互辨证构成的。例如著名山水画家何许人的青花山水瓷板画《江山多娇》,该作留有大量的空白,从中间的十字空白以及外围的空白遥相呼应,可谓是画中有画,画外有音,上面空白处的题词:“江上不夜月千里,天地无和玉万家。”可谓一语道破了千金。一般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能粗浅地看到,有墨处是画,却不知无墨处亦是画的这个充满哲理性的道理。再欣赏他的釉上彩瓷板山水画《一帆风雨》,该作画面中远山依稀,树林茂密,流水淙淙,书画结合,空白有音,漂亮的自然风光,优美的夏天山林,远淡见形,近浓见骨,整幅作品融入了中国人天合一的道家思想。

三、体验自然,艺与道合

自古文人墨客喜好山水美景,畅游在山水之间,以山作画,以水赋诗,好不快活。老子本身即是隐士,他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等学说论断,阐明了“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刘勰的“标自然为宗”,司空图的“妙造自然”,苏轼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思想,均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引申出了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价值。

中国山水画开始于隋朝,山水画以山川、溪流的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并强调三远,即:“平远”、“高远”和“深远”。平远如同漫步在山荫道上,在移动中焦点不断变化,如跨进江山万里,尤其是长卷创作;高远如高空向远望去,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山与近山的形态、层次对比,突出立体,再现山谷的深邃效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对自然美景的论述。许多古人画家蜗居深山,借助于山川大地之风光,以求悟得宇宙自然的本质,启发灵性,从中获取大自然的精神体验和山水间的物理效应,由此产生非一般的精神和情感。这也就是历代儒家学者,道家学者,绘画大师喜游自然山水的缘故。

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论,从另一个侧面道白了儒家的角度对道家之说,这八字之中含有规诫之意。“由人复天”,“艺与道合”是中国美学精华,它告诫艺术家要在创作中把握住天地之境界。倡导在艺术境界中实现自身价值;即内心将宇宙的生命之美在陶瓷载体上得到回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