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现代陶瓷艺术与釉上人物的发展

时间:2024-05-20

凌超 李君

所谓陶艺,就是陶瓷艺术,是地母和火神的艺术,是土与火的结晶。中国,素有“陶瓷之国”的美誉,然而,景德镇,便有着“陶瓷之都”的称号。千年的历史积淀是景德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不断注入的新鲜艺术血液或许是它一直不被世界遗忘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景德镇拥有全国惟一的陶瓷学院,拥有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近百家陶瓷文化研究社团机构,还有数百位身怀绝技的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师。“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只是景德镇瓷器获得的众多赞誉之一。景德镇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陶瓷是它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凭借其独特而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资源为发展陶瓷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景德镇孕育出很多精美绝伦的瓷作精品,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青花、玲珑、粉彩与颜色釉四大名瓷。

陶瓷的发现,是告别愚昧时代的标志,从此人们开始用火和泥谱写人类文明史上永无止境的华彩篇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陶瓷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的昭然时尚,到古时的“彩陶”“绳纹”,到现代陶瓷行业的千姿百态,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转型,陶瓷已成为今日餐桌、室内装饰的时尚标志。与此同时,陶瓷造型在人们日益追求时尚的同时完善自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中国的陶瓷艺术来自于民间,又运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实用的同时也起到了欣赏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从吃饭的锅碗瓢盆到喝茶用的茶壶杯子,从一般居家环境的室内陈设到公共场所的户外雕塑,陶瓷作为一种媒介材料,从生活中来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又从艺术的角度去引领人们的审美品位,可说是从物质走向精神又从精神深入物质生活。

景德镇陶瓷艺术人才的结构日益趋向年轻化、知识化。他们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现代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广泛的信息和知识、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素养,使他们更具包容性和开拓性,大大改变了景德镇陶瓷艺术队伍的状况。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视觉形象的张力、冲击力、色彩感、形式感、装饰感、节奏感;对具有欣赏性、观赏性,以及新奇、轻松、唯美事物的需求在逐渐增强,向着观念的多元化,审美视角的多向性发展,崇尚简约、多变、求新以及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成为当今时代重要的审美时尚。现代陶艺刚好与当今的审美观念和时尚相适应,且师带徒、父传子的传承关系正逐步被新型的关系所代替。艺术创作思维已从单向思维封闭型变为多向思维开拓型,陶瓷艺术彩类之间的界线逐步变得模糊,而工艺技术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密,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陶瓷艺术向更高层次和纵深方向发展。

在开始创作陶瓷的这么多年,我还是比较喜欢釉上人物的创作,其中以画仕女为主,创作了许多作品。

所谓釉上彩瓷是高温陶瓷的一种,景德镇高温瓷分为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说,“釉上”和“釉下”从字面上就能清楚地说明用于陶瓷彩饰方面两种主要而不同的方法,过去称釉上彩为“表绘”,釉下彩则为“里绘”。但是它们的调制、应用和煅烧情况就有显著的差异。釉上彩的烧成在釉的表面,它的烧成温度比釉下彩低得多。相反,釉下彩必须达到一定的高温才能产生所应有的效果。釉下彩的着色剂就不必调制在熔块中,但需要足够的耐火性以适应它的需要,往往需要很高的温度进行烧制。釉下彩又包括青花、釉下五彩、釉里红等。

说到人物画,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风》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单幅人物画作品。到了汉代,人物画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在人物画的创作上,不仅有造型精准的画像,还有以形传神和夸张、变形的作品。许多画像,都具有鲜明的写意性。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自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梁楷的泼墨、简笔写意人物画,标志着写意人物画肇兴,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历史上也出现许多优秀画家,譬如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颐都创作出了不少人物画的优秀作品。现代的中国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等主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

在人物画中,我比较偏爱传统的画法与题材,像仕女就是我常画的一类题材,仕女画亦即美女画,是画坛中对美女画的一个沿习用词。中国仕女画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仕女画是人物画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仕女画在发展过程中,其表现领域也不断扩展。“仕女画”作为一个概念、一种题材门类、一种规模而论,就目前资料记载,应从唐代开始。其代表画家有张萱、周肪等。他们笔下的仕女,大都是上层社会和宫廷生活中的贵族和名门淑女。向人们展现了当时上层妇女闲逸的生活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生活、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女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从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轴仕女画,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诗意创作的《洛神赋图》(宋人摹本)中对洛水女神的描绘,可见典型的魏晋美女瘦骨清象,气度高古的风姿。尽管在仕女画中出现的并不一定都是佳丽美女,但人们还是习惯于将仕女画称为“美女画”。仕女画的画家们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因此,一部仕女画史其实也是一部“女性美”意识的流变史。清代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仕女画发展至此,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鸟诸表现题材之上的至尊地位,正如,清代高崇瑞《松下清斋集》所言“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一身可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这时期的仕女画在创作上日益脱离生活,成为一种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现题材,画作中的女子无论是贤妇、贵妇、仙女或从军习武的花木兰、梁红玉等皆拥有着修颈、削肩、柳腰的体貌,长脸、细目、樱唇的容颜,“风露清愁”、黯然神伤的小家碧玉般韵致等。这一时期,不论是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还是文人画家改琦、费丹旭等,均以表现女性“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为他们的审美追求。纵观历史,仕女画从起源、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二千多年漫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把这些传统的题材结合起来,加于陶瓷上,用釉上彩施画,就是釉上人物瓷画了。其风味独特,既接收了传统的画法风格,又加之创新,以陶瓷为载体,其效果令人惊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