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黄爱华
我痴迷陶瓷创作已是多年,也经常尝试诸多风格诸多种类,深知现代陶瓷与传统陶瓷的种种不同与相似,虽是新的工艺,却又扎根本土,扎根历史,扎根传统,展现不同的魅力。瓷都陶瓷传承几千年,令人折服,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植在这里,散发清香,世代沿袭。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China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我们的制瓷师祖赵慨,赵慨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
可是制瓷天朝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整体来说,景德镇瓷业遭遇过两个大低谷,一个是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景德镇陶瓷生产受到外国洋瓷器的挑战,整个瓷业生产陷入深渊。可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陶瓷产业渐渐复苏,逐渐进入繁盛。1960-1980年代,当时景德镇市区人口不到40万,则拥有号称8万陶瓷工人,瓷业无疑成为景德镇的重要经济支柱。最辉煌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产值占全国的20%以上,陶瓷产业的规模,无论潮州还是曾与景德镇并称三大古瓷都的福建德化,均难望景德镇项背。企业改制,国退民进后,是景德镇第二个也是最大的低谷,所有国企都面临着体制、机制等困扰,景德镇的国有陶瓷企业同样无法避免。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景德镇以“十大瓷厂”为首的陶瓷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明显滑坡,接着也随之改体,“十大瓷厂”的改体对景德镇陶瓷业打击非常大,这座千年瓷都变得有名无实,品牌价值一再缩水,令人心痛。然而,景德镇从低谷攀回雄峰的征途也是千难万险的,时事的变迁及种种的经验教训,让景德镇重新审视了自己、认识了市场,看清了自身的优势,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不断放下架子,弥补不足,扬长避短,开拓创新,不再只是把“瓷都”当做一种祖宗的遗产和炫耀的资本,而是发扬光大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崇高使命与历史责任。也正是在这种沉沦与反思中,景德镇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定位,开始走上复兴之路。
“千年瓷都”是历史遗留给景德镇的无价瑰宝,也是景德镇千年历程的璀璨见证。在景德镇走向制瓷巅峰的过程中,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声名远扬,一直主宰着瓷艺的审美标准。如今,继承和发展景德镇的传统制瓷技艺,已经成为弘扬瓷都人文精华的职责所在。值得欣慰的是,即使在景德镇陶瓷整体跌入低谷的时候,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光芒也仍在熠熠生辉。
陶瓷堆画的传承与景德镇的瓷路一样是曲折和绵长的。我最钟爱的陶瓷堆画,又称正色釉堆白瓷器,也称釉上堆雕,属高温颜色釉瓷系列之一。其始创于元代,其技艺的特点是指在瓷器釉上进行彩绘时,用毛笔蘸取白色陶瓷颜料绘画,并用笔使白颜料堆积起来,材质的充分利用和发挥,使被描绘的景物凸起来且有立体感的绘瓷方法,这就是堆画。而我的堆画是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中慢慢领悟出来的,是由粉彩和釉下雕刻而延伸的,其特点是作品完成之后有雕刻的手感,色彩鲜亮。其实这个与布堆画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不过一个是在布上作画,一个是在陶瓷上作画罢了。
釉上堆雕属于高温釉下瓷。说到高温釉下,不得不说,这真的是先辈智慧的结晶。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高温釉下瓷的出现,这要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装饰瓷器。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一次烧成的品种,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等,其中,介于堆画的工艺复杂和出产量小,当说到高温釉下瓷的时候,就会很少被提及到。它与釉上彩有很大区别,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白釉或涩胎瓷器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再于700℃-900℃左右的低温烤花炉中二次烧造,低温固化彩料而成。因彩绘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简单点来说,也就是釉上彩是在已经烧过白胎上低温烧制的,而釉下彩就是直接在坯上高温烧制的。
接下来我将这种堆画的制作过程介绍如下:
1、制坯。制各种坯料,首先要淘洗瓷土。淘洗前,要先将水倒入粗桶,再将一布有孔眼的篾篮(俗称下货篮)吊于桶中,然后按配比将各种瓷土一一敲碎投入蔑篮内,瓷土渐渐通过篮孔流入水中。至瓷土完全流入后,将篮取去,用铁耙在桶中来回搅拌,稍沉淀后,用筛子将浮于水面的脏物捞去,再用置有横木杠的铁锅(俗称泥锅)将桶中浮游之泥浆一锅一锅舀入置于淘桶两侧的储泥桶。待储泥桶内的泥浆装满并沉淀后,将泥浆表层之清水舀去,然后用筛将泥浆滤入滤泥桶中。待桶中的全部泥料基本硬化后,即将泥料取出,送进储泥房(俗称泥塘),或置于太阳下晒干硬后再送进储泥房。如果泥料硬化的程度仍达不到要求,则用若干清洁、干燥的砖块插入泥中,将泥吸干。泥料送入储泥房后,须陈腐1-3个月才能用于制坯,之后拉坯利坯师傅们会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成坯。
2、上色釉。这次只是上它的底色釉,也就是说,在生坯上施以底色釉,例如桃红、天蓝、蓝釉等。我国从商代陶工发明了釉,到现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各种经典釉色,它们尽情地展现出造物与造化之美,谱写着中华产业陶瓷文明的乐章。
认识了釉性和把握了操纵使用技巧,还要按照艺术的规律驾驭釉料,使之为艺术创作服务。泥胎犹如人的骨架,造型犹如人之肌体,釉面犹如人之肤色,而装饰就犹如人的衣饰,一件颜色釉瓷的优劣高下犹如人的妍媸,它取决于是否胎好、型佳、釉美、饰雅。
3、堆色。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堆画的精髓,在已经上好的底色上堆置需要表现的东西,这很难操作。首先要求恰当地调配釉和水的成分,比如对于人物而言,各个不同部位的厚薄粗细不同,釉和水的成分就要灵活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使该透明的地方透明,不该透明的地方不透明,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开裂。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难点,就是任何堆制过程都丝毫不能损坏一点底色,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色釉堆雕特艺瓷其实是颜色釉覆盖坯体雕刻瓷演进而来的。虽说这种技法是始于元朝,但是绝大多数人们并不知道早在宋朝浙江就已经出现。传世精品“龙泉釉雕刻瓷”,在霁蓝色釉的梅瓶上堆雕白龙。由于工艺复杂,也由于色釉与白釉糅合的高难度,继“龙泉釉雕刻瓷”后,后人仅看到元、明、清偶有颜色釉覆盖坯体雕刻瓷作品。这类作品避难就易,变颜色釉釉上堆雕为釉下刻雕。透过色釉可清晰看到坯体雕刻纹样,克服了色釉装饰的单一性。但这样的作品尤其是颜色釉上白釉装饰瓷从清末到解放初又几乎是空白。
正是这种工艺的稀少造就了它的独特,古时的工艺无法复制,可是我们必须将其传承下去,与现代的工艺相结合,发扬传统,推陈出新,做创新的陶瓷,做有文化底蕴的陶瓷。将现代陶瓷堆画与传统技艺融合起来,既要有“古”的文化底蕴,又要有“今”的先进技术,创造出美观的陶瓷,实用的陶瓷,做出我们这一代的特色,做出我们这一代的风向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