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赵之谦咸丰时期自用印七方考略

时间:2024-05-20

□ 徐蘅瑢

赵之谦(1829-1884)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全才。他少年时期,家道中落,二十二岁,游幕于杭州缪梓府,咸丰十年(1860),因战乱离开杭州,此后数年间,他辗转流离于故乡绍兴,安徽,浙南温州、瑞安,福建闽中等地,诗文书画作品散失极多,存世较少,加之,不少作品流失海外,史料极为欠缺,给他的早期艺术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

赵之谦的早年书法创作主要取法于唐代颜真卿,笔力雄浑;绘画取法非常广泛,主要有周之冕、石涛、李鱓等诸家;篆刻主要取法汉印,得凝重浑厚之气。咸丰时期是他的书画、篆刻艺术风格转变的关键时期。

笔者以赵之谦咸丰时期的自用印为研究重点,以民国时期海外出版的赵之谦作品集《二金蝶堂遗墨》为依据,通过深入研究赵之谦咸丰时期的作品图像,以作品款识结合文献史料,对作品用印进行分析,系统梳理、探研赵之谦咸丰时期的主要自用印七方。经查考多种已出版印谱①,发现其中三方赵之谦咸、同年间自用印未经著录,分别为:之谦辞章(白文)、赵之谦印(白文、四字回文)、之谦印信(朱文),“之谦辞章”为赵之谦诗文稿专用印。以上三方印章没有发现边款,根据篆刻艺术风格,笔者认为皆为赵之谦自制。

收录于《二金蝶堂遗墨》中的赵之谦作品②,均出于1942年在东京美术会举办的“赵之谦殁后六十年纪念遗作展览会”,展览会后作品由日本书画家西川宁编撰结集,于1946年由晚翠轩精印出版。该书印刷水平较高,虽为黑白图像,仍可以较好地领略赵之谦篆刻艺术的风采。因史料所限,原印尺寸不详,为便于研究,本文对原书图像略作了放大,特此说明。

一、新发现赵之谦诗文专用印“之谦辞章”(白文)

笔者发现“之谦辞章”印,经遍查晚清民国以来赵之谦印谱版本,均无此印的著录。此印目前查到三次使用记录:

1.赵之谦《悯蚁》《谒陆放翁祠》《风痴感赋三首》诗长卷稿本之《悯蚁》《风痴感赋三首》落款用印。

该长卷书写于咸丰辛酉年(1861)八月十七日,正是赵之谦流离于浙南时期,此三诗长卷,赠予江弢叔、江梅生、胡荄甫,皆为赵之谦的至交好友,此长卷中,《悯蚁》《风痴感赋三首》款用“之谦辞章”印。

赵之谦《悯蚁》《谒陆放翁祠》《风痴感赋三首》诗长卷稿本图像著录于西川宁编撰的《二金蝶堂遗墨》③,此三诗文本有收录于《悲庵居士诗剩》④(内容与长卷稿本有差异)。

2.“之谦辞章”用印的另一使用记录为《稼孙尊兄以大集见示,并索画梅作诗见贻,忽有杀降之目,因依其均得两章,即书集上》⑤一诗稿的款印。该诗稿作于同治壬戌三月前后,与魏稼孙相遇于福州时。此诗之文本,亦见于《悲庵居士诗剩》⑥。作品题款“同治壬戌三月,会稽赵之谦辟地闽中作。”同治壬戌年,即同治元年(1862)。赵之谦当时题了一首诗在魏稼孙的诗集上,而著录于《二金蝶堂遗墨》的此件作品应该是他自留的诗作底稿。

从用印情况看,从咸丰十一年八月至同治壬戌年三月,“之谦辞章”应是一直为赵之谦所携带和使用,此印伴随着赵之谦从浙南到了闽中,此后再无使用记录,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此印很有可能丢失了,故此后没有发现使用记录。

以目前发现的“之谦辞章”用印情况及印章内容来看,均为赵之谦诗稿的款印,其他作品上未见使用,推测为赵之谦的诗文专用印,这对于赵之谦自用印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从此方白文印亦可以看出,赵之谦青年时代起,即自觉遵循“印宗秦汉”的传统,取法浙派,已得汉印浑厚雄强、静穆高古之气,非常着意于朱白空间的营造,在分朱布白方面极有胆气,加大和突出疏密对比,从而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赵之谦在“何传洙印”一印的边款中,写道:“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此事与予同志者,杭州钱盖叔一人而已。……丁巳冬十月,冷君识。”⑦丁巳为咸丰七年(1857),赵之谦29岁。可见,赵之谦在青年时期就深刻认识到了汉铜印博大浑厚的这一重要美学特征,观其咸丰时期拟汉风格的白文印,就是艺术观念在早期篆刻艺术创作中实践的明证。

二、“赵之谦印”(白文)四字回文印二种

“赵之谦印”(白文)四字回文印的图式,在赵之谦作品用印中极为多见,为赵之谦的经典作品,赵之谦一生中刻过多方同文同类之印,然而若详尽考之,则会发现,各个时期所刻所用,均有差别。

1.新发现一方大圆角“赵之谦印”(白文)四字回文印:

笔者通过仔细放大研读赵之谦在咸丰年间的作品,新发现一方“赵之谦印”(白文大圆角)四字回文印,此印和下文所述、常见的另一方“赵之谦印”(白文方缺角),在印风上颇为相近,但是四角圆润,印边角和印文都更圆厚,作品上使用亦罕见。

此印见用于咸丰八年(1858)戊午九月,赵之谦30岁,作《为勤子拟李复堂法画牡丹、荷花、蔷薇芭蕉、梅花四屏》⑧,此印使用极为稀见,四屏中牡丹这幅用印为此方“赵之谦印”(白文大圆角)四字回文印,经查赵之谦诸多印谱资料,未见著录,为笔者新发现的赵之谦早期的自用印之一。

2.“赵之谦印”(白文方缺角)四字回文印。

此印在赵之谦早期作品中,颇为多见,使用记录如下:

(1)《背临懊道人岁朝图》⑨:此件创作于咸丰丁巳(1857)春,为子英作,赵之谦29岁;

(2)《效苦瓜和尚作芍药、荷花、萱花、野梅山茶花卉四屏》⑩:作品作于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赵之谦33岁;此四屏皆用此印。

此印见于赵之谦多个版本的印谱著录,且有边款,为赵之谦早期自用印的代表作,看边款应为赵之谦游幕于恩师缪梓府时所作。

此印边款内容:“于稚循斋头攫得此石,急刻之,昔人径去不还,亦复如是冷君志。”缪星遹,名稚循,是赵之谦恩师缪梓的公子。赵之谦22岁入缪梓幕,与缪公子同在缪府。从边款内容可以看出赵之谦和缪梓之子缪星遹关系亲近,且对此石极为喜爱。从印章使用情况来看,印章右上角很早就崩缺了,此印较前一方更方整,使刀如笔,方圆兼备,圆整浑厚,疏密对比强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考《背临懊道人岁朝图》款:“懊道人岁朝图大帧,丁巳春见于杭州吴氏,兹撮大略,背临之。为子英一兄大人属画。”可见,此印赵之谦刻制时间当早于咸丰丁巳(1857)春,其时赵之谦正居于杭州。

《效苦瓜和尚作花卉四屏》为咸丰辛酉年(1861)六月,赵之谦初到瑞安不久,取法苦瓜和尚(石涛),画了芍药、荷花、萱花、野梅山茶四幅花卉草木条屏。

[清]赵之谦 之谦辞章

[清]赵之谦 赵之谦印(白文大圆角)

[清]赵之谦 赵之谦印(白文方缺角,附边款)(此印多个赵之谦印谱版本均有著录,本图选自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赵之谦印谱》)

[清]赵之谦 赵之谦印(同治以后,京师时期所刻的赵之谦印之一)

[清]赵之谦 赵之谦印(同治以后,京师时期所刻的赵之谦印之二)

[清]赵之谦 之谦印信

[清]赵之谦 老秀才

[清]赵之谦 之谦印记

[清]赵之谦 赵氏之谦

[清]赵之谦 当得百龄 纸本设色 1865年款识:当得百龄。乙丑六月,撝叔拟陆叔平本。钤印:赵之谦印(白)

从咸丰丁巳(1857)春到咸丰辛酉年(1861)六月,5年间,赵之谦将此印从杭州随身带到了瑞安,一直都用于作品的钤印。

以赵之谦早期的“赵之谦印”(白文)四字回文印,与同治以后在京师时期所刻的“赵之谦印”(白文)四字回文印对比,可见赵之谦早期篆刻多取法汉印,凝重古朴的特色更为浓郁,同治以后的印则更为疏朗俊秀,个人风格鲜明,前后自用印的对比,于赵之谦篆刻的取法和风格特征的演变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三、新发现“之谦印信”(朱文)及“老秀才”(朱文)

笔者新发现“之谦印信”(朱文)自用印,目前所见仅有一次使用记录:用于赵之谦五言对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此联为赵之谦于咸丰八年(1858)七月创作,赵之谦30岁,落款用印为“之谦印信”(朱文)和“老秀才”(朱文)二印,其中,“之谦印信”(朱文)一印,印谱失载,遍查赵之谦晚清民国直至当代印谱版本,均无此印的著录,为新发现的赵之谦自用印。

“老秀才”(朱文)为诸多赵之谦印谱所著录,但无边款,不能确定此印的刻制年代,此次发现,可确定“老秀才”(朱文)为赵之谦30岁前所刻的自用印,此二方印圆润俊秀,端庄中见变化,见刀如见赵之谦篆书笔意,显露了赵之谦篆书婀娜多姿的艺术风格初成,对于研究赵之谦早期朱文印风,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四、“之谦印记”(白文)用印

“之谦印记”(白文)自用印在赵之谦早期作品中,笔者发现有6次使用记录:

3.《悯蚁》《谒陆放翁祠》《风痴感赋三首》诗长卷稿本之《谒陆放翁祠》用款印,作品作于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十七日,赵之谦33岁;

团扇《海棠蔷薇》款为:“临周少谷画,为幼芗仁兄大人属,赵之谦,庚申六月”。咸丰十年(1860),赵之谦离开杭州,回到了故乡,居于绍兴东关。

《瓯中草木四屏》创作于咸丰十一年(1861),赵之谦流离于浙江瑞安,从作品款识看,赵之谦六月方客章安(今浙江瑞安),安定下来后,于七月十三日,画了《瓯中草木四屏》,这四幅条屏描绘了瑞安城隍庙的铁树、瑞安村落间的仙人掌和夹竹桃、永嘉曾氏园里的丁冬杂藤花、本地红蕉一种曰金莲宝相,从落款中可知,此四屏是送给陈子馀的,陈子馀即陈宝善,时任温州府同知兼署瑞安知县,赵之谦应陈宝善之邀前来,并居住于县衙署,这以永嘉、瑞安的草木风物为主题的四幅画,当为赵之谦表达谢意的投桃报李之作,其中“红蕉一种曰金莲宝相”款曰:“……子馀尊兄大人属画,为涂四帧,相知有素……”,可见赵之谦与陈子馀交谊深厚。《瓯中草木四屏》四幅画,落款用印皆不同,其中描绘瑞安城隍庙的铁树这幅画,用印为“之谦印记”(白文)。

同年七八月间,赵之谦作了《悯蚁》《谒陆放翁祠》《风痴感赋三首》的诗长卷,赠与江弢叔、江梅生、胡荄甫三位至交好友,表达了他对时世的忧心和对百姓悲悯的情怀,其中,《谒陆放翁祠》)一诗的款用印为“之谦印记”(白文)。

[清]赵之谦 临李鱓花卉 纸本设色 1865年款识:此亦临复堂本,勉力或当过之。乙丑六月,撝叔记。钤印:赵孺叔(朱白相间)

《端午景物册八纸》作于同治三年(1864)端午当日,赵之谦时客京师,所绘为浙江地区的端午时节的草木、风俗之物,表达了赵之谦客居思乡之情,其中有三幅画用印“之谦印记”(白文)。

从上述作品来看,此方自用印最早见于咸丰十年(1860),赵之谦从杭州辗转带到浙江瑞安,期间历浙江温州、闽中福州,同治元年又从闽中福州返浙江瑞安,后又到京师(同治三年,1864),漂泊无定,其中经历了妻、女亡故,历时5年,此印均带在身边,且多次使用,可见,赵之谦对此印极为喜爱。

五、“赵氏之谦”(白文)用印

此印笔者目前发现有二处使用记录:

2.《瓯中草木四屏》之“红蕉一种曰金莲宝相”,作品作于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三日,落款用印二方,其中一方为此印,赵之谦33岁;

此印见于赵之谦多个印谱版本,但是,未有边款,不知道用印的年代,从用印记录来看,可知亦为赵之谦咸丰时期的用印。

综上所述,本文以文献著录的赵之谦早期作品图像为依据,通过对赵之谦咸丰时期的主要用印七方进行考证,发现未经著录的赵之谦自用印三方,对赵之谦生平与艺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补白作用。进而通过对七方印章的艺术风貌和款识文本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探查赵之谦书法篆刻艺术的取法路径、风格演变以及赵之谦在咸丰年间的个人际遇与感怀。

注释:

①本文参考查证的印谱:方去疾编《赵之谦印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赵之谦印谱补遗》(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年)、高惠敏、王冰编释《赵之谦印谱》(中国书店,2007年)、《赵之谦印风(附胡镬)》(重庆出版社,2011年)、《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两种》(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陈国梁编《赵之谦印谱》(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

②[清]赵之谦《二金蝶堂遗墨序并目次》第一册,[日本]西川宁编撰,晚翠轩,1946年,第2页。

③[清]赵之谦《二金蝶堂遗墨》第一册,[日本]西川宁编撰,第47页。

④[清]赵之谦《悲庵居士诗剩》(线装本),赵寿佺校订,1886年,第4-9页。

⑤[清]赵之谦《二金蝶堂遗墨》第一册,[日本]西川宁编撰,第57页。

⑥[清]赵之谦《悲庵居士诗剩》(线装本),赵寿佺校订,第16页。

⑦[清]赵之谦《赵之谦印谱》《西泠印社印谱藏珍系列丛书》,陈国梁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第39页。

⑧[清]赵之谦《二金蝶堂遗墨》第三册,[日本]西川宁编撰,第1-4页。

⑨[清]赵之谦《二金蝶堂遗墨》第四册,[日本]西川宁编撰,第20页。

⑩[清]赵之谦《二金蝶堂遗墨》第三册,[日本]西川宁编撰,第9-12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