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 王琪森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俊卿,字苍石、仓石、昌石、昌硕,亦有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酸寒尉、破荷亭长别署。
吴昌硕幼年家境贫寒,跟随父亲吴辛甲读书,7岁后到吴氏家塾“溪南静室”就学,每天翻山越岭,往返数十里,风雨无阻,苦学不倦。后跟父亲学习书法、篆刻。吴昌硕17岁时参加府试,中秀才。后遇战乱,全家九口人逃难,仅剩他和父亲生还。这段苦难的生活,对吴昌硕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他坚毅的意志、通达的性格、仁爱的情怀。1865年参加乡试,名列贡生。1866年从同乡施旭臣学诗文,同时进修书法、篆刻。1869年负笈杭州,入诂经精舍国学大师俞樾门下,学文字学及经学。吴昌硕在27岁时刻出第一本印谱《朴巢印存》。
1872年,29岁的吴昌硕与安吉菱湖才女施酒喜结良缘,琴瑟相和。该年底,吴昌硕随好友金杰第一次来到了上海。吴昌硕由此结识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胡公寿、高邕等书画名家。
1882年,吴昌硕定居苏州西晦巷四间楼,与名臣大儒潘祖荫、吴大澂、顾麟士、陆心源等建立了师友群。1883年初春,吴昌硕在上海拜访了名闻画界的任伯年,从此结谊终生。任伯年先后为吴昌硕画了《芜青亭长》《饥看天图》《酸寒尉像》等肖像,而吴昌硕先后为任伯年刻了“画奴”“伯年”等印。
1886年荷月,吴昌硕在自己上海的暂住地题斋名为“去驻随缘室”,可见他已有了移家上海的打算。
1887年霜叶红艳的时节,吴昌硕正式携全家登船离开苏州迁往上海。先是住在吴淞的小船上,后因常到浦东办事作画,因而在江边的烂泥渡路(今浦东陆家嘴地区)租借了两间简陋的农舍。春天来了,花农的田园中芍药开得姹紫嫣红,他会带着儿子前去写生,就此产生了毕生的浦东情结。但当时他在上海的从艺生涯并不顺畅,生活处于穷困的境地,再加上长子吴育早夭,不久女儿又出生,为了节省开支,于第二年秋又迁回苏州。
1899年11月,吴昌硕出任江苏安东县令,面对官场的黑暗腐败,他洁身自好,到任一月后即挂冠而去。随即他又来到了上海,并和海上艺友们一直除夕守岁,创作了《红梅菊花灯岁朝图》。
[清]吴昌硕 临《寰盘铭》 纸本 1884年款识:临《寰盘铭》。就瘦羊先生大法家正。甲申四月,吴俊。钤印:安吉吴俊章(白)
1909年3月,吴昌硕在上海豫园与钱慧安、王一亭、高邕、蒲华等人发起组成了“上海豫园书画善会”。1910年3月,吴昌硕在上海成为中国书画研究会第一批会友。不久,又加入了海派书画名家云集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至此,吴昌硕已正式进入了海派书画家的主流群体。
在以往所有的吴昌硕传记及相关研究中,都认为吴昌硕是1911年岁末定居上海,主要依据是吴昌硕为王一亭所撰《白龙山人传》开头所言:“余于辛亥秋,橐笔至沪。”实际上这一年是吴昌硕的儿子吴东迈在上海吴淞货捐分局谋得一差事,吴昌硕是送儿子到上海,其夫人施酒则去了老家安吉。但此次短暂的上海之行,是他“移家海上”的最后一次考察。吴昌硕是在1912年5月正式定居上海的。为此,吴昌硕郑重地刻了一方“吴昌硕壬子(1912)岁以字行”。
1913年,吴昌硕入住闸北西北路吉庆里。当时的吉庆里“缶庐”可谓是大师相聚、名人荟萃,吴昌硕在这里先后培养了潘天寿、王个簃、沙孟海、诸乐三、诸闻韵、钱瘦铁、徐新周及日本弟子河井仙郎、长尾甲等,从而使吉庆里成为培养艺术大师团队的摇篮,支撑起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百年的精英之门。
吴昌硕的篆刻早年取法杨沂孙及秦李斯小篆,打下了坚实的根底。中年以后,他涉足石鼓,临习精研不息,自成风苑。他攻习石鼓并不单纯地模仿形似,而是充分使用运笔的过程,写出墨韵气息。他曾竭力收集宋明各代精致拓本,晨夕观察研究,并掺入秦权量、封泥、汉砖瓦等文字古朴苍劲之意趣,兼及琅琊刻石、泰山刻石的笔意气势,因而观其篆书笔情雄勃,墨韵飞动。特别是晚年所书石鼓,笔致精悍朴浑、生拙并重,表现了雄迈的气魄。他写的石鼓对联气息高古朴茂而神采潇洒隽逸,枯涩润燥纯任自然,富有书卷气息,具有一种难以表现的“金石质感”。吴昌硕早年所临习的《石鼓文》是趋于工稳端庄一路,后来他从《散氏盘》恣放随意、奇正相间的结体中得到启示,兼及行草书左紧右疏、左低右高、字形略成倾斜之势中取法,使篆体的书写左右参差高低相依,尤其是左右部首合成的字更加明显,呈现左低右高的梯形斜势,因此更显得气度宏放、疏朗开阔。晚年结体愈加豪放,发展为“强抱篆隶作狂草”的形式美境界,挥毫所至而气势酣畅,貌拙姿奇而纯任自然。
[清]吴昌硕 怡怡室珍藏(附边款)
[清]吴昌硕 金思棠印
[清]吴昌硕 狂心未歇(附边款)
[清]吴昌硕 归安施为章(附边款)
[清]吴昌硕 吴昌硕大聋
[清]吴昌硕 缶翁
吴昌硕的行草也别具风貌,老练苍劲、气敦质厚,运腕驰笔中可见务朴不华、宁拙毋巧。他行草初学王铎,气息畅达,后又取法欧阳询及米芾诸家,自创一格,挺拔苍劲,酣畅郁勃,特别是他晚年的行草更入化境,以篆隶笔法作狂草,笔势跌宕起伏、厚拙奔放并重,折旋纵横均妙到毫颠深得线条之精髓。他行草的结体也亦同篆书、隶书一样,有左低右高的特征,因而欹正相依、左顾右盼,给人以视觉上的起伏感,左重右轻、左紧右松。其点画交叉和方口等结体,多为方圆对比,直曲相参,具有轻重疏密感,潇洒恣肆,朴拙险绝。
吴昌硕书法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十分强烈,有种节奏铿锵、韵律跌宕的艺术魅力。他所书之字无论行列多少,字体大小、束张欹正,通过笔力的强弱疾徐、墨色的枯润聚散、笔法的多种变化,产生强烈的节奏感,这在他的行草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而生动激越,如他的自作诗,笔画的纵横之中、墨色的润燥之间可见笔力振荡、气势激昂。字与字之间左欹右侧相顾,忽上忽下,时而二字相连,时而信笔相贯,上下承应互为映照,时有飞白牵丝相连,韵味浓郁而节奏韵律起伏多变。
吴昌硕的绘画也格调高雅,画风超逸。他的丹青创作重气韵气势,亦精布局章法,笔触老健遒劲,敷色雍容古艳,鲜丽处不轻薄,浑厚处不沉闷,独开大写意花卉的新生面。中晚期的作品则将篆隶和狂草笔意融入画中,达到了气韵生动、雄健烂漫的佳境,可见其主张“吾谓物有天,物物皆殊相。吾谓笔有灵,笔笔皆殊状”在绘画实践中的运用。他写松针、梅枝、兰叶如作篆隶,凝重刚健,书卷气颇浓。他画葡萄、葫芦、紫藤一如狂草,奔腾挥舞,处处渗透着书法金石的功力,于“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吴昌硕在绘画上曾师承陈白阳、青藤、八大、石涛、“扬州八怪”等,然而他精研传统而不泥古,善于“破古法”而“出己意”,使他的大写意花卉变通得气韵丰约、敷色古艳、风格超逸,在构图上则饱满和谐而疏密有致,既无宫廷画的繁复,亦无野逸派的粗陋,弥散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鲜活的市民情趣。他的绘画以大写意书画为主体,并充分发挥自己擅长书法篆刻的优势,在画中渗以篆隶草法与金石气韵,并敢于从俗,不拘一格,大胆使用西洋红,一反传统文人士大夫视鄙运用大红为俗的观念,不仅开海派风气之新,而且在艺术史上,使清末民初画道中落的现象得到了改观。其画上题跋诗文相映,丰富了画面语境。
在吴昌硕的艺术道路上,他从事篆刻艺术的时间最长。他14岁奏刀学印,至此精勤不懈,老而弥坚,创作经历达70年之久,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吴派”。“吴派”的创立,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因为“吴派”把书、画、诗等多种艺术因素与表现形态生动而理性地融会在一起,从而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开拓了篆刻艺术的表现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篆刻艺术的境界与水准。对于这一点,虽然明清许多篆刻家也曾作过尝试,如丁敬、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但他们的探索成功率及艺术内涵量都没有吴昌硕这样大,其形式美也没有吴昌硕这样强烈,可见吴昌硕是位集大成者。
吴昌硕篆刻还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即能表现出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主要是通过章法疏密的处理,构成各个大小不同的朱白,组成轻重不同的虚实,并以或虚或实来达到空灵与呼应。印中笔画形态的伸缩,笔力气势的交融,形成长短高低、方圆欹正、曲直纵横等变化,形成了鲜明的节奏韵律,如“园丁墨戏”一印“园、墨、戏”三字舒展自如,节奏流畅,而“丁”以轻重的圆点代之,尤如重音节,从而使整方印更显得节奏流畅中见深沉。
篆刻中的字法、章法最后还是要通过刀法来完成并表现的,因此吴昌硕对于刀法的重大改革,正是适应了他字法与章法的需要,并使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前的篆刻家所使用的刻刀都是锐角快刃的小刀,这种刻刀由于锋口犀利、刀身轻便,可以达到奏刀明快轻捷、锋利劲健的效果。而吴昌硕改用钝角厚刃的刻刀,并使刀杆粗重,这样在刻印时由于刀身粗重而增加了力度,由于钝角厚刃(即纯锋)在刻线条时增加了磨擦,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刀法效果,古拙淳朴、老辣苍莽,这是其他诸印家所难以表现与企及的,由此而出现了“吴昌硕式刻刀”。同时,吴昌硕在运用刀法时也充分注意以刀代笔,使刀笔互见,互为观照,融为一体,富有金石气韵与骨力质感。如他所刻的“归安施为章”“野西”等印,刀法刚健雄浑、生辣朴拙,生动地表现了笔力、墨韵和气势,具有“力扛九鼎饶姿态”的艺术美感。
[清]吴昌硕 一月安东令(附边款)
[清]吴昌硕 园丁墨戏
[清]吴昌硕 大聋 浙江省博物馆藏(附原石)
[清]吴昌硕 西泠印社中人
[清]吴昌硕 安吉吴俊卿昌硕考藏金石书画
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还创造性地运用刀法在印面上表现出墨法效果,这是他受古代玺印或钟鼎碑碣等金石拓片的启发而来的。如“画奴”一印的印文笔画中有自然的残损破缺,边线中也露出斑斓剥蚀,似书法中的枯笔与“飞白”,呈现出浓郁的笔情墨韵。使印钤盖在纸上,展现出枯湿浓淡的笔墨情趣。又如他刻的“西泠印社中人”一印,用刻刀的刀杆有意识地敲击某些笔画,似枯似燥,四周边线则大胆用刀敲击采用封泥法。他有时还将印面在鞋底摩擦,犹如风化剥蚀,更显古穆,从而具有墨色润燥相间之感,豪放中有妍丽,浑拙中见灵动,犹如挥洒自如的印上泼墨大写意。吴昌硕书画印所弥散出的郁勃而强烈的金石精神,从而成为那个时代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的标杆。
[清]吴昌硕 深渊平原八言联 纸本 1913年释文:深渊求鱼,大罟所执;平原射虎,硕弓自鸣。季中先生正,集北宋本猎碣字。癸丑岁十一月。安吉吴昌硕。钤印:俊卿之印(朱) 仓硕(白)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的西泠印社初创于1904年,由四位杭州篆刻家叶铭、吴隐、丁仁、王禔所发起。1913年在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之际,年届七十的吴昌硕在上海出任了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由此不仅奠定了吴昌硕在书画界的领袖地位,而且确立了海派书画在全国的重镇地位。而吴昌硕对西泠印社也感情深厚,1914年亲自篆书了长篇《西泠印社记》。1916年作《西泠印社图》并题诗:“柏堂西崦数弓苔,小阁凌虚印社开。记得碧桃花发处,白云如水浸蓬莱。”并在当年篆刻了那方著名的“西泠印社中人”。1917年又为印社撰写了长联。
1915年,吴昌硕又被选为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会长。这是一个典型的海派书画家艺术团体,在清末民初的海内外艺苑颇具影响。书画会不仅是海上书画家们切磋笔墨、探讨世事、品评鉴赏之地,而且也是书画金石作品的代理处。书画会的原会长是书法家汪恂,吴昌硕是副会长,汪去世后,吴昌硕就成了众望所归的会长。
吴昌硕于1909年与高邕之、钱慧安、蒲华、杨伯润、王一亭、张善孖等人创办了豫园书画善会,借豫园得月楼为会所。凡陈列于会中的书画作品售出,钱款一半归作者,一半归会中,用于慈善救助事宜。因有吴昌硕的中坚作用,特别是入住吉庆里后,积极参加会中活动,并担任了书画善会的副会长,因而在民国初年十分兴盛,会员达200多人。书画善会冬施米、夏送药,还赈助过甘浙鲁豫等省的水旱之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吴昌硕是极具家国情怀和仁爱之举的艺术大师。他不顾自己年迈病臂为抢救国宝汉三老石碑而到处奔走作画义卖。1917年冬,直隶、奉天百余县受灾,饥民数百万,他和王一亭合作《流民图》义卖赈灾。1919年秋,豫、鄂、皖、苏、浙五省暴发山洪,灾民多达一百多万,他又和王一亭再次合作《流民图》画册,印刷出版,义卖赈灾,充分展现了一位艺术领袖的人格力量和大爱之心。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6月26日,上海美专学生会开书画展览三日,发售编号书画券,对号取件,以捐资救济罢工工人。吴昌硕尽管年事甚高,且身体不佳,但他闻讯后依然慷慨捐画,并连夜写出长诗《五卅祭》,愤怒谴责殖民者的血腥暴行。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康有为、章太炎、曾熙等元老级的书画家均提供了义卖作品。
自1913年吴昌硕入住闸北北山西路的吉庆里后,在好友王一亭的介绍下,认识了日本名士白石六三郎。白石六三郎在离缶翁住处并不远的虹口公园北侧的江湾路上,开设有一家上海最大的日式私人花园——六三园。白石六三郎推崇中国文化,一经相识便于是年5月、6月分别请缶翁为其画了《群燕图》《崩流激石图》,从缶翁的诗跋中,可见六三郎是颇有汉学造诣的。1914年秋,白石六三郎在六三园中举办了“吴昌硕书画篆刻展”,这是71岁的缶翁第一次个人艺展,一时嘉宾云集、高朋相聚。吴昌硕在六三园先后结识了不少日本书画家、收藏家,如富冈铁斋、内藤湖南、桥本关雪、中村不折、儿岛虎次郎等,他们都相当崇拜缶翁之艺。日本大阪高岛屋也在其后举办了影响甚大的“吴昌硕书画篆刻展”,并出版了作品集,由此奠定了吴昌硕在日本艺界的高端地位,使日本画商大批量的销售吴昌硕书画,如经营美术作品的山中商会的山中次郎,就极为欣赏吴昌硕的画风,书法家河井荃庐在高岛屋百货店的美术部也专门设立了吴昌硕作品专卖。
1922年,吴昌硕与王一亭还在大阪江户崛的高岛屋美术部举办了联合展,充分展示了海派书画的艺术魅力,也在更大程度上带动了在日本的“吴昌硕热”。据日本神户大学教授鱼住和晃统计,现存日本的吴昌硕书画达1千多件(这是一个保守的估算,实际上的数量要远大于此)。1915年,吴昌硕的《芝仙祝寿图》又应邀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收藏了吴昌硕的“与古为徒”石鼓文匾。吴昌硕所产生的世界性艺术影响,也极大地提升了海派书画的国际地位。■
[清]吴昌硕 贵寿无极 纸本设色 1918年款识:贵寿无极。戊午孟冬月客海上,偶学孟皋设色。安吉吴昌硕,年七十五。钤印:吴俊之印(白) 吴昌石(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