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视魔术与现场魔术的异同 ——兼谈魔术精品的打造

时间:2024-05-20

文|邓男子

关于电视魔术与现场魔术的异同,国内很少有魔术师谈及,因为大多数魔术师缺乏电视及魔术跨界从业经历,实际演出经验积累不足。本文旨在分析电视魔术与现场魔术之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打造精品魔术节目的思路和建议。

一、电视魔术与现场魔术在呈现形式上的差异

电视魔术,我们也称之为视频魔术,广义上包括社交媒体直播及网络、电视节目上的魔术表演,这些都可以统称为电视魔术。电视魔术分两种:一种是直播,一种是录播。直播指的就是观众看到实时发生的播放画面,没有经过后期加工和剪辑。录播就是提前录制好的节目,在指定时间播出。直播更接近于现场表演,其制作难度远远大于录播;而录播的魔术节目,其实际播出的内容跟观众在录制现场看到的表演会有很大差别。

现场魔术与电视魔术在对时空的运用和操控方面也有显著差别。就像话剧与电视剧,后者可以通过后期剪辑在视觉上呈现时空穿越这类魔幻情节。如果在现场魔术或剧场魔术中表演和呈现穿越回到五年前的场景,就会有时空限制,所以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下面具体讨论直播和录播电视魔术与现场魔术在实践中的差异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现场魔术的现场体验感与电视魔术的镜头运用

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拉蒙特(Peter Lamont)和赫特福德大学心理学教授理查德·魏斯明(Richard Wiseman)同时也是英国“魔术圈”的职业魔术师,他们在《魔术的理论》(Magic in Theory)中指出:

“魔术表演需要通过一种方法(即技巧如何完成)来实现一个效果(即观众所感知到的内容)。表演成功则需要让观众在体验效果的同时察觉不到魔术师所用的方法。”这里观众的感知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各种人体的感觉和知觉。

尽管直播电视魔术最接近现场(剧场)魔术,但观众的感知体验还是有区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沉浸感、体验感和参与度的差异。

1.观众在现场看魔术,不仅能够看到、听到,还能闻到、触摸到、感受温度和空间方向等。观众有了这些综合的沉浸式体验感和高度的参与感,会感受到节目呈现的一切是真实的。而在电视魔术中,观众却只能够面对一个平面的、二维的影像片段,节目只是一个个的画面,无法给与观众充分的真实感。对于魔术表演而言,一旦真实感降低后,观众同魔术师的距离就远了。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戏剧教授迈克尔·曼根(Michael Mangan)在《表演黑魔法》(Performing Dark Arts)中就指出过现代媒介(包括数字化媒介)的呈现技术给魔术这门“特别需要靠现场感来吸引观众”的艺术带来了一些特殊的问题。

他援引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话说:“‘原本的呈现是真实这个概念的先决条件’——这句话对于魔术来说尤为适用,因为魔术的本质就在于挑战各种真实的概念。表演者以肢体具身化的方式在时空中、在其恰好出现的那个地方的独特存在,似乎应是魔术表演带给观众乐趣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表演者的现身——他和观众之间所存在的能量场为在场的所有参与者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社区。”

这说明了为什么现场或剧场魔术能有其独特的真实感、参与感和沉浸式体验的魅力。

2.观众在现场看魔术节目的时候,可以选择不看魔术师而去看魔术师的助手,观众的眼睛就像是个全景摄像头。但在我们观看电视传播的魔术节目时,节目经过剪辑,观众只能看到电视传送出来的画面,电视镜头以外的空间都是魔术师的后台。记住,对观众来说,镜头外的一切都可以不相信;对魔术师来说,镜头外的一切都有机会成为他们的后台。前些年,有位魔术师在电视上表演的时候,就在表演时利用了镜头外的空间换了道具,虽然业内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然而,笔者认为这个案例在电视艺术表达上是合理的,没有任何问题。

(二)电视魔术如何还原和增强现场感

在电视魔术和现场魔术中,观众获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是不一样的,如何在电视魔术中弥补观众缺失的现场体验感呢?

1.可以通过镜头语言让观众获得沉浸感和体验感。电视语言和任何一种语言一样有自己的语法,其中最为核心的是镜头语言的法则。在电视魔术当中,魔术师同样需要控场,电视魔术最强调的是镜头语言,用镜头语言提升观众的现场感受,把一些非常细节的东西展现出来,它可以拉近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在电视魔术里同样获得剧场魔术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例如,观众坐在现场第三排,他想看舞台上魔术师手上的一只瓢虫,但是看不清楚,然而电视魔术用镜头推进则完全可以做到,观众甚至可以看到瓢虫蠕动的身躯及闪动的触角。所以,在电视上我们可以表演一些非常细微的东西,甚至细微到一些手部的触感,比方让观众看到魔术师手掌心的汗珠等细节,这就是镜头语言。它让观众坐在屏幕前感觉离魔术师特别近,近到看见汗珠,听到魔术师的呼吸和心跳,这时,电视魔术就成功地获得了现场魔术的真实感,让观众切实拥有沉浸式体验感,这就是利用镜头语言让电视魔术拥有现场魔术的优势。这种细节的捕获,只有在特别近景的竞技魔术表演中才可以看到,反而现场演出时观众无法看到这些细节。

2.可以用观众反应增强现场体验感。用画面中的观众反应镜头,这个方法在电视魔术排练中被称为“神器”。因为要在视频中证明这个魔术节目的真实度,最重要的是依靠观众的反应。电视拍摄时的观众,主要指魔术师身旁的主持人及围观的艺人。只有魔术师身旁的人有反应,这个魔术才是好魔术,甚至可以说这是唯一的证明。

例如,大卫·布莱恩(David Blaine)去原始丛林里演魔术,一只手握着一片树叶,打开手之后两片树叶变到了一起,那些原始丛林里面的原住民观看后都不知道如何用言语表达震撼,你能够看到那原住民的面部都扭曲了,那种表情会让观众觉得原住民好像看到了神一样。因此,这个节目给观众的印象自然就是很神奇。

上述这个例子说明了为什么电视魔术需要观众在魔术师旁边,为什么魔术演出要艺人助阵,以及为什么视频中我们会看到不断切换观众镜头,这些都是为了营造氛围,为了激发电视机前观众的现场体验感。

就像我们看跨年演唱会的电视转播,摄像师的镜头会多次给到一大堆台下观众,他们荧光棒一挥就烘托出了现场气氛。而如果一个魔术师安安静静地在一个独立的空间表演,就会造成观众氛围的缺失,这会直接降低电视魔术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没有观众反应镜头的鼓舞和加持,魔术师演得再好都显不出神奇——这是电视魔术与剧场魔术最重要的一个区别。所以在电视魔术里,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

3.可以通过电视剪辑加速表演的节奏。现场魔术的整体节奏都是魔术师自己掌控,而电视魔术除去魔术师自己的功力外,节奏掌控还取决于编导的剪辑水平。

现在在抖音上剪辑作品,大家都把最关键、观众反应最强烈的那个点剪辑后先放在前面,然后再开始,这时候的观众留存率会更高,抓住黄金三秒,就能达到目的了。这个效果,现场魔术是做不到的,电视魔术却可以做到——这就是电视的剪辑效果,把后面的精彩点通过剪辑提前推出。

例如,前几年湖南卫视的节目《巅峰之夜》,就是各国达人秀冠军一起比赛。尽管现在国内的达人秀在内容编排上跟过去国外引进的节目有所区别,但是选材的标准跟一开始的美国达人秀相比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即节目时长基本保持在三分半左右,通常都是三分钟以内。再如,《黄金100 秒》是央视的一档节目,100 秒也就一分半钟多一点。为什么叫这个名称?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要赶紧亮出本事来。所以有些相声节目虽然很优秀,却很难在这一类节目里出成绩,因为相声需要一定时间的铺陈才能把观众带入,有局限性。而魔术是可以短时间做出效果的,电视魔术表演可以单独把效果剪辑出来,掐头去尾,把最密集的效果、笑点浓缩在一起,迅速地丢给观众。为什么要这样剪辑?就是要通过视听的冲击来弥补观众现场体验感的不足。所以我们说,电视魔术通常需要是视觉化的,它的点是密集的,观众反应是强烈的。

二、电视魔术与现场魔术的共同点

一是,电视魔术和现场魔术只是不同的表演呈现形式,但表演的内容是共同的,都是魔术;二是,两种表演形式对魔术师的表演功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包括对演出节奏的把握,要求非常精准。

此外,电视魔术和剧场魔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共性,那就是两者都对选材有高要求。为了追求魔术效果,无论电视魔术选材还是剧场魔术选材,都希望找到神奇的好魔术。虽然有人说“没有不好的魔术,只有不好的魔术师”,但从选材这个共性来说,确实有不好的魔术。也就是说,魔术师如果想自己现场效果好,首先要选材选得好,同时还得演得好,这两个都好才能够发挥出魔术的真正魅力。如果这两个里面有一个是不够好的,演出效果就会被削弱,所以我们在选材上面务必认真对待。

本文的观点是,要根据当下观众快餐文化的习惯,选择节奏快的魔术节目。例如某知名魔术师上一个晚会,魔术演了十分钟(一个预言魔术),等演到七分半的时候,他才让一开始邀请的那位互动观众走到舞台上来,而这时台下观众已经忘了魔术师前面漫长的七分钟演了什么内容了。这个魔术演得极为拖沓,没有节奏可言,演出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好看的魔术节目在选材上必须是一上场就要抓住观众,这个演出效果是电视魔术和剧场魔术都必须追求的共性。

下面将具体阐述魔术师如何在这些共性上做文章。

1.选取节奏鲜明、速度快、能尽快黏住观众的魔术节目。选材的节奏感很重要,如果演电视魔术首先要考虑选择适合上电视表演的节目,有些在剧场魔术里面很卖座很叫好的魔术段子不一定适合上电视。通常来说要选择短节目,以“三张牌”这样的节目为例,超过三分半的纸牌魔术,必须在两分钟左右出效果,而且还不止出一个效果。如果只出一个效果的话,必须在一分钟以内,因为一分钟不出效果,观众就换台了。

对于电视魔术而言,观众离开往往不是因为魔术师的表演功力不足,而是因为时间长了,观众体验感的黏度不够。电视魔术不同于现场魔术,观众在剧场看魔术不能随意走开,因为剧场有一种纪律的强制性,电视机前的观众没有,那么电视魔术更要让所选的节目短小、精悍、有黏度,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尽快沉浸在魔术体验感中。现在演出界讲收视率,在抖音上叫完播率或者是留存率,这些都关系到表演者能不能抓住观众眼球。对于魔术师来说,这意味着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效果需要出得快。

例如,在我的现场魔术表演当中,有时我在开头部分就会用上“吞刀片、拍刀”之类的节目,往往使观众目瞪口呆。这种魔术充分利用了人们与生俱来的生命危机感,节目的选材看似危险,但是对观众的吸引力很强,这类跟生命危机相关的素材在化险为夷的一瞬间你就可以拿捏住观众的视线。有了精彩的开头,后面的演出自然水到渠成,演员演起来也不会那么累。

目前国内职业魔术师当中,能在舞台上演足一个小时及以上互动魔术的魔术师,全国大概不到三十个人。这个数据说明,观众能耐着性子看完一个小时的节目相当不易。之所以只有少数魔术师能够做到高观众黏度,我认为是大多数表演者在准备一个小时的节目时,整体选材及各个小段子选材都存在上述指出的问题。

2.完美的构思中要留有槽点。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怎么创造这一点的呢?大卫在选材的时候就特别注意。例如,他刚演完一个特别帅的节目——变出一辆很酷的摩托车,台下观众正在叫好的时候,他走下楼梯貌似不小心实则故意地摔了一下。这立马给观众一种印象:你看这个大魔术师虽然可以让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消失,但是他楼梯都下不好。这时现场观众就觉得,原来这个人也是我们中的普通人,真实感油然而生。

曼根在《表演黑魔法》(2007)中援引魔术史学家米尔伯恩·克里斯朵夫(Milbourne Christopher)对早期魔法师的记录写道:

“古代的宗教奇迹制造者们……神庙祭司、药师、占卜师和预言家采用了同样的基本原理——通过误导来把观众的注意力从方法转移到效果上——而这些魔法娱乐家会坦诚地承认他们只是凡人。当然,由于他们之中有些号称自己是神祇的中介,并且能够通过他们的功力来‘证明’他们的声称,这些人往往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地位和影响力。”

我在现场演出中也会设计说错某句话,也设计我失败的情节。例如利用跟观众比赛的机会,让观众作出了比我更高明的选择。这个情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观众抓到表演者的破绽,这个破绽设计放在剧中,压低了表演者的身份,让观众有优越感和刺激感。这个破绽法也借助了脱口秀的表演经验。脱口秀节目中的演员往往自损,他们不喜欢证明自己有优越感,都是为了票房和观众。脱口秀演员不会在台上说自己有很多房产、豪车、私人飞机,因为他得牵挂台下的普通观众。留破绽就是给足观众面子,目的就是黏住观众,让观众有足够的优越感、沉浸感。

任何一个设计,即使是破绽的设计,都能体现魔术师的用心。

三、如何打磨魔术精品

1.精心构思效果、精练技艺

随着电视魔术的兴起,节目的重复播放,势必对魔术师萨斯顿三原则中的“不对同一群观众表演相同的节目”带来冲击。其中最麻烦的,是心理学上的“错误引导法”(魔术表演的核心关键之一)的应用范围缩小了很多,因为当观众重复观看时,很可能就不会再被误导。因此魔术师更需要精心构思魔术效果,以避免节目因多次重放而被看穿。

学术界对于魔术“误导”的研究和定义有很多,这里我引用彼得·拉蒙特(Peter Lamont)和理查德·魏斯明(Richard Wiseman)在《魔术的理论》(2008)里的定义:

“误导主要涉及观众感知到的内容和观众对其感知的想法和认识。观众应当只看见效果而看不见方法。观众应当认为事情就是魔术师所呈现的那样。这可以通过控制观众的注意力和怀疑来完成。通过使用‘肢体误导’,魔术师可以通过控制观众的注意力来引导其所见所感。通过使用‘心理误导’,魔术师则可以通过控制观众的怀疑来对其进行引导。”

魔术表演艺术与其他表演艺术的本质差别就在于,魔术的“技巧机关”隐而不现,因此电视魔术的发展对当代魔术师的节目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不可以因为电视表演非现场表演而忽视自身功力的打造,有人认为视频播放有剪辑功能,制片人的剪辑可以降低魔术师的技艺要求。就像很多在抖音上表演的人,有的甚至台词都背不下来,全靠后期剪辑来弥补演技的不足,这将使你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魔术师。好的魔术师应该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施展魔术魅力,要用精心的设计与构思面对广大的受众。

正如美国心灵魔术师理查德·奥斯特林德(Richard Osterlind)在《魔术的原理》(The Principles of Magic)中所说:“新的魔术表演法则是:你的魔术必须好到可以对观众重复表演!” 他对当今一些低质量的电视魔术也提出批评,认为它们为了经得起电视观众的反复回放观看而过分依赖后期剪辑加工。他说:“如果你们去仔细研究那些最早期电视魔术表演艺术家的视频,你们会发现大师们的电视魔术表演技艺也足够精湛,足以经受得住电视观众的审视考验。”

所以他说:“唯一合乎逻辑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你的魔术足够优秀。不要满足于任何达不到完美境界的表演,而是选择那些可以重复且可以被完美无瑕地演出来的效果。”这也就是本文所提倡的一个优秀魔术师手里要有一两个用心打磨的魔术精品节目。

2.精简台词

魔术表演者选材时需要精炼台词,需要打磨手法和动作。在排练和试演中,要多想想还有哪句台词可以不要,可以试着去掉某句话并观察观众的反应是否比以前更好。

我们不妨学学国外脱口秀演员打磨精品台词的方法:一句话,用十个单词说完,观众笑了;下一次就尝试去掉其中一个单词,只用九个单词,观众还是笑了,笑的质量也一样;那么再试试用八个单词,接着试着用七个单词,如果这次发现观众不笑了。那么八个单词就是这个笑话或这句台词的最终形态。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这个训练方法应用到魔术表演的台词和魔术表演的打磨上。在打磨台词的同时,魔术师还要考虑节目中的哪个手法可以省掉,哪个肢体动作可以省略,并且分析手法和动作省去前后的观众反应。如果观众前后反应一样,说明之前那个手法或动作是没有必要的。另外也要注意到,如果打磨某个魔术节目时,观众对同一个点有时有反应、有时没反应,那么这个魔术多半不是一个好魔术,选材时应该不考虑列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魔术与现场魔术在呈现形式上确实有很大不同,现场魔术在现场体验感方面有先天优势,但电视魔术可以通过巧妙的镜头语言(而非过度依赖后期特效)还原和增强电视机前观众的现场体验感、沉浸感和参与度,从而增加观众黏度。同时,电视魔术和现场魔术在内容、表演功力和选材打磨方面又有许多共性,可以互相借鉴。魔术师可以在表演节奏、出效果速度和破绽设计上多做文章。最后,在打造魔术精品方面,魔术师要特别注意“误导”技术和台词凝练等在魔术效果设计上的应用,尤其是针对电视魔术的效果设计要足够用心,尽量完美,做到可以好到让观众重复观看也无瑕疵的表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