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族室内乐课程“4+2”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4-05-20

解骏

民族室内乐课程“4+2”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解骏

武汉音乐学院在国家级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将民族室内乐课程根据实验课程要求,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革新,通过四个层面和两个模块的教学模式构建,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验,民族室内乐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实验教学;民族室内乐;课程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快速发展,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保持精英教育功能”转型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国的音乐表演类专业院校在这历史性的转型过程中,纷纷探讨如何在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探索既立足于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又充分尊重音乐艺术教育特殊规律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上世纪80年代初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已开设民族室内乐课程。课程开设之初,民乐系设二胡、扬琴、古筝、琵琶、竹笛、笙、唢呐等7个专业方向,在学院“精英教育”办学模式与思维的指导下,民乐系的招生人数少,平均每年入校学生在8人左右,基本上每个年级每个专业方向仅招收1名学生;当时民族室内乐课程开课目的是为专业主科课程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学生重奏能力,拓宽艺术视野,学习和体验不同风格的室内乐作品。开设对象为普通本科民乐系三年级学生,每周2学时;上课形式为小组课,人数在8人以内。在这种人数少、学生专业水准相对较高的小组课精英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到乐团工作的毕业生至今都觉得这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

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修习民族室内乐课程的人数不断增加,从2008年起,上课人数已经超过80人,2016年该课程的上课人数更是达到114人;参加课程学习的同学从民乐系的中国乐器演奏专业扩大到了演艺学院中国乐器演奏与创编专业。

表1 民乐专业1992级与2016级招生人数及方向数据对比

招生人数的剧增使民族室内乐课程的改革具有了紧迫性,而实验教学理念的引入则为民族室内乐课程的改革奠定可以借鉴的理论基础,在学院国家级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验教学理论,民族室内乐课首创四个层面与两个模块的“4+2”实验教学模式,经过近十年在教学中的运用,该教学模式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并受到其他音乐院校同类课程建设与改革者的关注。

四个层面与两个模块的“4+2”民族室内乐教学模式分别是:

层面一:采用认知验证型实验教学方式,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根据实验教学是对已知理论的还原和检验的原理,室内乐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曲目学习转化为有目的音乐风格与音乐作品学习。目前,民族室内乐课程教学内容的设定为经典室内乐作品与风格和具有本院本地区特色曲目与风格的学习。在第一个层面的教学中,我们使用多媒体手段,对作品的背景资料、作品风格、经典范例以及乐谱进行理论分析和观摩,从理论上对教学项目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和实验对象,并通过对经典范例的观摩,让学生从音响概念上完整地掌握该乐曲。随后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明白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演奏之前的准备。为加强对音乐风格的掌握和培养基础性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课后结合各自专业,撰写本专业在这种音乐风格中独特艺术表演设计方案。这个阶段类似于物理实验教学的预备实验。

层面二:采用综合仿真性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前面一个阶段的准备和学习,每个同学已经明确自己在这个曲目中所担任声部与任务,而在这个教学层面中,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对经典作品的综合仿真性实验,该过程类似于传统的重奏课排练,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该层面教学目的在于基本完成教学曲目的多声部音乐复原,这种过程不要求一蹴而就,不强调从头到尾整首乐曲的演奏,它着重于对层面一所学理论的有效实践和对经典范例的仿真,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有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多声部合作的思维方式有效统一,完成个人演奏到多声部集体合作演奏的跨越式发展。它的特点在于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使用各自不同专业方向的乐器,将所学习的曲目的进行音响复原和再现。这个阶段类似于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实验。

层面三:设计创作性实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体会音乐表演专业的“二度创作”。通过上面两个层面的教学,学生已经了解了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基本操作方式,并具备了初步仿真的能力。但音乐表演艺术不仅仅是概念和理论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经典乐曲的声音复原,它强调演奏者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在演奏过程中进行个体的加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度创作”,它与作曲家乐谱型的“首度创作”既紧密相关,又有很大区别。在这个环节中,为提升学生“二度创作”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根据乐曲的基本编制需求,化大为小,编制相同而人员各异,分别组成各自不同的团队组合,原则上每位同学只能参加一个组合,并要求在开放的琴房训练大楼内完成各自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的实验练习,这个过程类似于物理实验教学中在开放的实验室完成设计创作性实验。

层面四:采用现场互动创新性实验,检验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素质。民族室内乐课程的每首乐曲的教学考察和检验,都采取分组、现场舞台展示的形式进行,学生在开放式琴房的小组排练熟练后,课堂的分组展示是直接对各组排练成果的检验,同时通过舞台表演的展示和教师的指导,学习舞台表演与交流互动的经验,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舞台实践能力。

两个模块是指:

1.课内仿真性实验教学活动模块

作为表演专业的专业类课程,民族室内乐课不仅仅要覆盖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更要重视舞台实践,从教室走向舞台、从台下到台上,如何熟练地运用舞台语言展现学习的成果同样是至关重要。该教学模块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创新设立,它包含了舞台实验与网络互动等两个环节,舞台实验环节是指该课程的某个阶段必须在演出的舞台上,以演出的标准而进行的仿真性实验教学活动;网络互动环节是指每个知识点的考核是以面向全球开放的网络视频网站“优酷”为交互点,将学生演奏的考核知识点录像后上传至视频网站,使特定观众与演奏的学生之间双向或单向交流与自我评判成为可能,实现了舞台语言的多通道学习与自我鉴定,为教学成果到舞台表演成果的顺利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模块不仅贯穿于教学的第三、第四层面,同时也是教学阶段性成果的考核方式,更对教学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如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学硬件的配套、知识点学习的网络回放等。

2.课外创新性实践活动模块

民族室内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课堂内知识点的掌握,它必须具备社会化与商业化的舞台实践能力,因此,走出课堂、面向观众、服务社会而展开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块由此而确立,它是指经过四个教学层面学习,在仿真性实验教学模块中获得良好经验的情况下,进入到普通观众视野的的舞台实践活动。该模块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周末音乐会”,以及武汉音乐学院承担的各类型演出活动,是对教学成果的集中考核,它不仅是完整的舞台呈现,也是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成为演奏家“千锤百炼”的开始。

上述两个模块是互相包容但独立存在的艺术实验与实践创新平台,模块一承载的是教学内容,是仿真性的实验平台,而模块二则是对课程内容舞台实践化的展示平台,通过社会化的舞台来检验课程教学成果,并以此形成对课堂内教学内容的良性互动。

武汉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课程“4+2”实验教学模式的创立,是教学观念的一次优化与革新,其具体创新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演奏舞台的网络化拓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音乐舞台表演的唯一途径,观众到音乐厅或现场才能欣赏的瞬时性表演,在网络化的舞台得以持久存在,而海量网络信息的客观存在,以及发达的网络技术运用,在被运用到教学中后,其便捷与大信息量使得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明显提升。学生不仅可以在网络化的舞台上观摩到顶级乐团对经典民族室内乐作品的演奏,同时还能观看到自己的演奏状态,对学习质量的提升无疑是迅速而有效的。

2.运用仿真性实验教学活动模块,激活学生的学习与演奏热情

从教室到舞台,从个体学习到集体演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演奏,当舞台上的灯光亮起,当学生面对互联网全球视野的关注下,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加积极,学习与演奏热情被瞬间激活。

3.合理配置创新性实践活动模块,促进了教学内容的节目化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对于民族室内乐课程而言,舞台就是教学的检验标准,它既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教学内容如何设置的建议者。室内乐课程哪些教学内容符合社会需求,哪些需要调整,如何调整,都能这里得到提示。

上述系列创新,它的最终受益者是教学对象,通过武汉音乐学院教务网站在学生完成本课程结业后评价信息表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满意度在99%以上。此外,该课程得到了武汉音乐学院国家级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肯定与支持,民族室内乐课程作为首批实验教学示范课程,通过示范中心网站推向全国,在业内受到了广泛关注,课程教师多次受邀出席实验教学研讨会,介绍武汉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课程改革成果。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该教学模式取得了以下成绩:

1.社会影响力

舞台艺术实践成果:自课程改革以来,民族室内乐课程的教学成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巡演,其中专场音乐会8场,参加学院内外组织的各类型舞台艺术实践多达近40场,如新年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打开音乐之门系列音乐会、接待泰国公主的演出、参加法国艺术节、湖北省侨联和外办举办的多次演出等等。

专辑与网络影响力:2016 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由课程学生团队之一的国韵室内乐团演奏专辑,该专辑是湖北省首张全部由学生团队完成的民族室内乐专辑,在业内取得良好反响。课程内容在优酷网站获得全球不断关注,并有数以万计的点击量。

2.重大比赛获奖

荣获6项省级、国家奖项:如“艺苑杯”民族器乐大赛组合类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组合类一等奖、2009CCTV民族器乐大赛前十强、第四届文华艺术院校奖重奏组鼓励奖、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组合比赛优秀奖、第五届文化部举办的文华艺术院校奖室内乐组合铜奖等,实现了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

3.科研成果

随着“4+2”民族室内乐实验教学模块的构建与实践创新的研究逐渐展开与深入,研究团队多次获得院级和省级研究项目的支持,先后已经完成了院级教学研究项目《民族室内乐课程改革》,院级学科研究项目《民族室内乐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民族室内乐课程体系研究》,而《民族室内乐课程标准研究》于2016年获省级教学研究立项。

小结

综上所述,武汉音乐学院的民族室内乐课程在保证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高效地利用了当代传媒与科技,以学生学习为根本,以观众需求为目的,教师团队不遗余力,为该课程提升了学习效率,拓宽了教学思路。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实验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收获了可喜的成绩。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武汉音乐学院的民族室内乐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它在大众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持精英教育功能,以及如何对艺术类课程进行改革做了有益探索。本文将该教学改革的理念加以总结,希望能对民族室内乐人才的培养和课程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对全国的民族重奏合奏教学与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 章 滨)

J627

: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7.02.016

1003-7721(2017)02-0131-04

2017-03-15

解 骏,男,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 43006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