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春蚕 园丁 蜡烛——恩师在心中

时间:2024-05-20

姚艺君

庚子之年,事件频发,先生西去,天地悲憾。

往事历历,滴滴点点,音容笑貌,永存心间!

刘正维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国传统音乐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承辛勤耕耘的一生。先生的成就和贡献早已众所周知、功载千秋,因此学生的这个小小拙文儿,是为了追忆先师的温度,回忆一点儿大家可能不太熟知的家长里短儿,叙叙家常、以示怀念,因为在学生心里,永远有一块存放先生音容笑貌的地方。

多少年来,先生在学生的心目当中,一直都是一位有温度、如慈父般的良师楷模!恩师对待徒儿,学业上严格要求、悉心教导,生活上爱徒如子、呵护关照,先生永远都是面带微笑、不急不躁的模样。用“慈眉善目”这个词来形容先生,我认为是很贴切的,这就是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的记忆。

我从没遇见过先生发脾气的时候。记忆中的刘正维先生,他老人家真的说得上是慈颜常笑、大肚能容,不仅有责任心而且还敢于担当。在工作中,不管面对任何人、还是发生了什么事儿,他都能沉着冷静、和善处理。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先生那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孰亲孰远之别,他更是从来都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我的记忆中,无论你来自哪个阶层,无论你年长年幼,无论你亲近他的还是疏离他的,只要你做的事儿有道理、有意义,只要你的事儿他能够出上哪怕是一点点儿的力,先生都会伸出善意之手,面带微笑地无私援助,他是一位把良善倾囊给予了所有人的老人家。更令学生敬仰的是,先生对待中国传统音乐事业的忠诚,在科学研究领域不断进取的执着,累累硕果当中敏锐独到的卓识,课堂教学中生动鲜活的指导,以及先生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不怕挫折、不惧寂寞、坚守传统、坚持传承的学者风范与风骨……着实令晚生钦佩!

先生常鼓励告诫学生:无论何种专业,都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能做高屋建瓴高深理论的大专家自然好而且也非常重要,但是,千万不可以忽略或轻视了,无论何专业、何领域,都更加需要有大批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这个至关重要。在咱们这个传统音乐的领域里辛勤耕耘,或许出成绩非常难,但更要坚持和坚守,因为基础理论研究不可小觑!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打地基就能盖起万丈高楼、就能出宝塔尖儿的说法,最多也只能算是个玩笑而已。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可或缺,也不是随便什么人想做就能做得来的。也许会坐冷板凳、默默无闻那又怎么样!我相信,任何国家或民族都不会主动抛弃自己的传统基础,中华民族绝不会抛弃中国传统音乐。你们要坚定信心,要学会坚持和坚守,因为这不是为了个人。先生一生都是发自内心真诚的情系祖国心念民族,把中国传统音乐事业当成自己的使命、责任和担当,辛辛苦苦耕耘了一生,扎扎实实奉献了一生,不惧风雨坚定不移,表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力。

笔者和刘正维先生(右)的合影(1998年)

回想20 世纪80 年代后半叶的刘正维先生,虽已是年过半百,但在他的身上却一点也看不出有上年纪的缓怠之态。记忆中的先生,从来都是能量满满、精气神儿十足,兢兢业业、事必躬亲、言传身教。先生视中国传统音乐事业的传承工作如生命传序般珍贵和重要,怀揣对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的赤诚与担当,对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研究和事业后继乏人的忧思与作为,以及不断寻根求索的追溯……凡此种种,都在先生辛勤耕耘的劳作成果中有充分表达。先生的学术研究不仅成果累出,且在传统音乐的人才培养方面经验独到,因材施教、生动鲜活、成效显著、桃李天下。先生将一生经验传授与后学,曾教导:从事传统音乐研究的人,要具备耐住寂寞、坐住冷凳、不怕冷眼、甘愿拓荒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有人认为,这个专业不时尚、不前沿、不潮流,不仅难学而且异常艰苦、不容易出成果、费力还不讨好,也许这就是人家不愿涉足这个领域的原因所在。希望你们能够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和认识!先生还说:不管别人如何,我理想中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事业的后继之人,一定要有一颗平常百姓心,要重传统、愿坚守,重基础、善积累,不攀龙附凤、不沽名钓誉,是能真正亲近民间的人。那些表面文章尚可、但内心瞧不起传统的人,我不看好。必须能够低下头弯下腰、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民间音乐学习,要有学好传统音乐基础知识就好比盖房子要先打地基一样至关重要而没有捷径可走的思想认识。一个不重视传统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与积累的人,充其量也只能是在雾里头看花、皮毛上打转儿,可能很炫很酷但不实。一个并不真懂传统音乐本体而且还不愿下功夫从基础学起的人,不是我们需要的理想接班人!先生的谆谆教导苦口婆心,学生从来没敢忘记,且成为了此后工作学习的警示与指南。

记得在当年那个历史时期,先生除了需要完成学校常态化且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还担负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常务副主编的职责。大家可能都知道,民间曾有过一个笑传,即“吃菜要吃素,穿衣要穿布,当官要当副,打死也不当常务”的调侃。虽说是名副其实的戏言玩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似乎也反映出了“常务副XX”这种岗位重任在肩、责任担当、艰辛不易等因素的存在。由于岗位职责的缘故,大概少不了要多一些操心费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更不用说那些有事业心、有责任心的在岗之人,必然都会竭尽所能、倾力而为。刘正维先生就是这样有事业心、有责任心的人!《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这样重大的国家科研任务,对于像刘正维先生这样一位一贯重科研、重基础、重实践、重承诺……事事亲力亲为的较真儿老人家而言,别说是给他一个常务副主编的职位,就算是只让他做一个什么官职也没有的普通工作人员,基于对中国传统音乐事业的热爱与赤诚之心,他也一定会是一位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的典范,这些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众所周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编撰工作之辛苦与付出不言而喻,对于视中国传统音乐事业如生命一般的刘正维先生而言,自然是责任在肩、倾力而出。

在编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的那些岁月里,我作为刘正维先生的众多学生之一,有幸也参与了集成编辑部的部分工作,实践中学习,受益匪浅。在完成了学校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以及学习任务之后,充分使用了那一时期全部的寒暑假时间。在刘正维先生的亲自率领和现场教学、耐心指导之下,开展了田间、地头、走村、串乡、跨县、跑市……的实地调研活动。刘正维先生带着我、领着我,手把手地指导我、教育我,言传身教、实践传承,为学生创造了向民间学习的极好机会,为此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扎实良好的专业基础。在此期间,学生跟随着刘正维先生的步伐,将实地调研的足迹踏布至湖北省境内76 个县市的乡镇村户(注:当时的统计数据),虽异常辛苦但收获满满,这段经历成了学生无比重要的人生财富。

夏季的武汉素来就有“火炉”之称,整个湖北进入盛夏之后的炎热程度实可谓人尽皆知。室外温度蹦窜到40 摄氏度稀松平常,公交车内或地面实际温度更加无法言说,人们体感程度极其难受不适。那个时候,像空调这样的大型电器还没有在寻常百姓家中全面普及,条件比较好点的人家可以多开几台“电风扇”,而条件稍微欠缺一点的人家就只能用“手摇扇”不停的扇,这些大概也就是当时多数普通家庭纳凉消暑的工具啦。假如用“酷暑难耐”这个词来形容武汉炎热程度的话,我想一定不会有人说我言过其实。但是,无论天气多么炎热,有些工作却都还在努力坚持进行着。

记得有一年的暑假,高温天气犹如往年一样自不必说。然而恰恰就是这学校放暑假的时间,却正是《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编撰工作必须要开展的走村串乡、实地调研的大好时机。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了平时课堂教学任务的牵绊,可以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地去跑田野。记忆中的当时印象是,绿皮火车坐过,长途大巴坐过,乡镇小巴坐过,农村拖拉机坐过,老乡牛车坐过,靠两条腿步行走过……,有些时候,每天都要坐长途大巴车,每天都要到不同的县市、乡村。长途大巴车上,背包的、挑担的、打牌的、吵架的、抽烟的、喝酒的、光膀子的、席地坐的、小孩儿哭的、夫妻闹的……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儿都遇到过。长途大巴车厢里的温度何止40 摄氏度,那简直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行走大烤箱!有些地方的公路修得还算可以,车行比较平缓。但有些地方的公路可就不敢恭维了,颠颠簸簸、摇摇晃晃、东倒西歪、你挤我扛……皆是习以为常。记得有一次暑假,酷暑照旧、炎热难当,大巴车把我和刘正维先生拉到了一个县城,我们下车走进了一家“旅社”(注:当地没有宾馆)准备落脚。长途跋涉高温难耐,刚进旅社坐到一楼的桌子边上,由于高温中暑的缘故,我体验了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中暑晕倒。后来旅社的服务员告诉我说,是我爸爸把我背上楼的,旅社服务员以为刘老师是我的父亲。我当时的感动之情实在是无以言表,唯有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来报答他老人家。

如今,先生驾鹤西去,学生沉痛无比。难以接受的人生更迭,无法形容的残酷现实!先生的音容笑貌太多太多,值得学生要铭记永生的谆谆教导,历历在目、不敢忘记。学生相信,先生即便是在天堂之上,也会为后学徒子高高举起照亮航程的明灯,指导晚辈坚守传统、忠于职责、传承事业、砥砺前行。

刘正维先生千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