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蒲亨强
南宋《上清灵宝大法》音乐资料研究
蒲亨强
文章较详解读南宋仪式音乐文献《上清灵宝大法》,并以黄箓斋、传度仪等仪式音乐为重点研究其涉及的灵宝斋音乐之古今演变概貌,指出在新旧仪式的融合与变革中,情节性的新潮斋仪模式占有上风,并构成以后斋仪音乐发展的主流。由此略窥南宋仪式音乐发展的概貌和特点。又对文献涉及的仪式音乐重要概念、现象和仪式的逻辑内涵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南宋;斋仪音乐;上清灵宝大法;经韵;变革
⓪南宋是道教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转型期,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①《道藏》第三十一册,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合影印出版,第348页。(后简称《大法》)较全面反映了南宋灵宝仪的音乐状态。灵宝派素为正统道乐的主载体,而《大法》既对灵宝仪多加详述,且插入大量文字论述各仪之内涵及其源流,评论时人变革的具体作法及得失等。由此使此书成为观察传统仪式在当时继承发展演变情况的一部重要文献。
金氏师承为中原灵宝法,其经籍度三师分别为高景修、唐克寿、刘混朴等均活动于安徽一带。宋室南渡后,金氏虽自称其所传为正统,但面对应世随俗的地域新潮派的声势浩大,却感慨于势单力薄。新潮派以浙东天台和浙南永嘉两系为翘楚。两系众多传人在浙东浙南屡屡建醮作法,广收弟子,影响巨大,史称浙东派。
金氏编书独创史论兼顾、夹叙夹议的新体,他并不简单照录仪式音乐,而不时插入了大量评论,以恢复灵宝古制。在编书的同时,也频频指出和批评新潮派不循古法之举。
全书论述详细,字里行间透露出南宋年间传统与变革在理论实践上的冲突与融合,对之作仔细的阅读分析,则可见出传统仪式音乐的真实原貌,亦可见出及当时顺应时代而出现的新潮面貌。
全书宗旨清晰,大力推崇并恢复传统灵宝法,批评新潮派违戾教典、擅自增减改变仪式的行为。正是在他批评变革的言论中,又反衬出浙江新潮派兴盛流行的史实,说明传统灵宝仪音乐在南方的仪式实践中确实发生了新变革。而在保守派与新潮派的较量中,后者占据了优势。
金氏在自撰总序中还阐明了他的历史观。他将灵宝派的源流和主干、传承方式及繁衍分支的演变详情交代得一清二楚。其看问题的高屋建瓴、直逼本质,叙述的言简意赅,可见其人对仪式音乐不但有广博的历史视野、深厚的实践素养,且有精湛的理论概括能力。堪称大师级传人。书名虽将上清置于前面,其实则主论灵宝,可见南宋时期一贯孤傲清高的上清派只是标签的作用。
金氏在论述灵宝派的源流时,避开枝蔓,直拈关键人物陆杜二氏,论其功分别是“述科定制,渐见端绪”和“遂按经诰,科条大备,以成轨范”,确为远见卓识。需要注意,他指出陆杜二氏创建仪式的方法各为“述科”和“按经”,均是基于传统经科,而非杜撰。但于具体传承的细节也有精湛指陈。如经法是依科传授。而具体的符篆文移则靠行教人转相传授。经法之关系,以经为本,法为用,灵宝经包容了度亡佑民的所有符书法术,便于嗣法之人不劳余力。继述斋仪演变史,代有增广繁衍,渐至实用而形成仪式。接着批评南宋绍兴之后的浙东派盛行于世,传授多方,或采诸经典,或异人神仙传授,转相沿袭,增减随意,渐离古制甚远。
他在灵宝仪历史源流梳理中,推崇陆杜二师按科据经,依据古法而创建仪式音乐的方法,表明了他趋于保守的历史观。正因为如此,他决意敬遵师传,兼考诸经,重编大法,务合古仪,并通过大量考证补充和修正隐失缺漏的机要细节,详释仪式的内涵意义来恢复传统体制②宋简寂先生陆君修静,分三洞之源,列四輔之目,述科定制,渐见端绪。至唐广成先生杜君光庭,遂按经诰,修成《黃籙斋科》四十卷,由是科条大备,典格具彰,跨古越今,以成轨范。行教之士,转相传授。由是经典之內,凡可以开度亡爽,利祐生民,符书法术,莫不兼收並录,灿然联属矣。俾嗣法之人,不劳余力。绍兴之后,浙江以东,多宗天台四十九品,不究前辈编集之本意。惟本源之既失,故体格之益訛。允中敬遵师传之要旨,兼考诸家之成书,务合古仪,略加编集。《道藏》第三十一册,第348页。。
简言之,从金氏倡导和批评的正反两方面论述中,比较全面详实地反映了古今灵宝法的纲要与细节。这是此书最大特点和价值所在。
全书四十四卷,按品分类,诸品或先引经典概念并详考释义纠偏,或记述斋仪音乐内容。由于全书卷帙浩繁,本文不及一一详释,现仅择其相关仪式音乐的一些要点进行解析。
(一)韵与经
道教崇尚经的传统,古已有之,至灵宝派兴起更达到顶峰。灵宝派的《度人经》被道教称为为万经之首,凌驾于诸派诸经之上,自不待言。道书多载经并多称颂经之价值及诵经功效。道教韵词多出于经或本身就被奉为经,可见经与韵的紧密关联。韵之被拔高为经,原因在于道教的神化渲染。《大法》仍继承古灵宝经尚经的传统,并通过对一些常见概念的细致解释,对尚经之传统、经与韵的关联性作了更具体的阐明。
宣秘章第八:道言元始天尊说经中所言,并是诸天上帝内名隐韵之音,亦是魔王内讳百灵之隐名也,非世之常词。
在早期道经《灵宝经》中经常出现一些玄奥概念,如内名、隐韵、内讳、隐名等,令人难以理解。而宣秘章中则托称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之说,对之作出清楚解释。
道经的言词,都是上帝和魔王的名讳,按照为尊者讳的传统观念,诸神魔之名讳不能直称,要用隐秘形式来呼唤代称,这隐秘形式即韵、即音,音乐是人与神勾通的唯一形式,这也与古代传统观念相通,当然它就不会是世间常用之词了。这里,不但在神化诸尊神时将音乐自然地挂钩。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道经,特别是早期灵宝经,其内容实际是对天界诸神名讳的呼唤和赞颂,而呼唤赞颂的形式即是音乐。简而言之,经即神名即音乐。
下面这段话进一步证明了上述解析。
大洞章第三十九:諸天中大梵隱語无量音,道君撰元始灵书中篇③分章释用品,《道藏》第三十一册,第365页。。
诸天神的大梵隐语是用功德无量的音乐来表现的,因而道君撰写了《元始灵书中篇》来赞颂诸天神。《灵书中篇》显然即是“无量音”的具体体现物。那么,《中篇》到底是什么内容呢?这里,《大法》沿袭了古灵宝经——《度人经》第一章的概念和思路,若结合《度人经》原著来解读,更可明了。
首先,《度人经》提到,诸天的隐讳隐名都是“天中空洞,自然灵章。诸天隐韵,天中之音,歌谣之章。魔王灵篇,辞参高真。三界飞空之中的魔王歌音,音参洞章。文中所列三界神魔的礼赞词均为四言诗,显然隐名讳都是歌音无疑。其次,《度人经》指出隐语无量音即是经,其功德广大无边。
“道曰:凡有是经,能为天地帝主兆民行是功德……诸天中大梵隐语无量音。”
接着,具体列出道君所撰的《元始灵书》上中下三篇的唱词,均为四言八句。每篇各分东南西北四方四段。可知灵书为歌章无疑,且为多段分节歌形式。后世流传长远广泛者为中篇,其首句唱词为:
东方八天:亶娄阿会,无恕观音……
南方八天:南阎洞浮,玉眸诜诜……
西方八天:刀利禅䣭,婆泥咎通……
北方八天:获无自育,九日导乾……
(上篇下篇略)
词后特别指出:“施之於至学,不宣於下俗也。”可知南宋时《中篇》仍在广泛传唱,以后历代不绝,至今犹存。又可知,金氏在论述经与韵相关性时,完全沿袭了早期《度人经》的传统观念,只是对两者的性质和关联作出更简明清晰的判断结论,使人更易于理解和认识。这是其功所在。
上圣章第九:上圣已成,真人通玄究微,能悉其章,诵之十过,诸天遥唱,万帝设礼。河海静默,山岳藏云,日月停景,璇玑不行,群魔束形,鬼精诚爽,回尸起死,白骨成人。其认为上帝编成,真人阐释的章文,诵唱十遍,即有神奇巨大的功效。所述诵经功效的四言诗,后多成为道歌。
行道章第十九:凡诵经行道行法,各依式存想,口传心授,口诵心拜。诵经行法,必须依模式行存想之法,存想法多靠内心的意念作用,很难用文字说明,故需口传心授得悉其微,口诵需配合心拜。这都是强调诵经的意念辅助性。也涉及到自古以来经韵传授的特殊方式。
(二)传度仪式音乐
南朝刘宋时期首出“授度”仪式,标明道乐传授已纳入仪式化轨道。
南宋所出“传度”仪式,可视为授度之继承发展形态。先就传度及其相关概念进行释义分析,再观察其仪式形态。庶可观其大概及其历史演进情况。
传度实为授度之异名,类当今通谓之传承,但却自有深意存焉。“传”字本已基本包含了传承之大义,而“度”字则别有道教之深意和特色,不可不解。度本意为进、升。在道教观念中“度者进也,度我凡身,进登道品,从凡至真”④《临坛符法品,斋坛三宝位次》卷二十二,《道藏》第三十一册,第480页。,更有转换、提升之微言大义。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术了。正因如此,传度有格,上天所宝不传。至士、至经、至人则均须依旧格告盟十天,然后而付焉。这些观念完全沿袭了授度仪的传统。
传度须有师,道教素重师承,师道尊严之说当源于道教。南宋时于师道更有详解,特释义以明之。凡斋科之初必有“都讲举各礼师存念如法者”⑤《道藏》第三十一册,第481页。,各礼师即存思礼拜经籍度三师。举即唱,礼师仪式是一领众和的歌唱形式进行的。并伴随着瞑目存思三师和心拜的意念。经师乃籍师之师,籍师乃度师之师。礼师的宗旨是强调师道尊严,不忘师授受之本,因传真学道全靠师资相因,从凡至真,莫不因师也。学道以至于一术一诀,莫非师传。主领斋醮,开度人天,更不能无师。
金氏在介绍传度仪式之前还简述了古今师授之格和演变情况,并特别说明三师之格起源于灵宝派。他说,古代传箓须以有箓者为师。而中古以后,合以宗坛为师。若嗣行灵宝,奏受斋法,则合从所受之法,存拜三师。或于箓外而曾从人授持经者,亦合兼用之。他还阐明了经、师、道三者的关系。他说,倘以受经之故,而遗去传法之师,则不可。行经乃道之绪余,法乃经之施用。真以经之传授为宗,而传法者,不为三师,则亦有所偏矣。夫法则出于经,舍于经则非法。正教之外而别习他书杂法者,却不在临坛存礼之数也⑥“斋金宝质心告盟十天。如此一条,传度之例也。允中按:旧书以斋金宝效心盟天而传及,依玄科四万劫一传,又告盟十天而传。分为三条,盖在经序则言上天所宝不传下世。至士斋金宝效心盟天而传,乃谓受传合应如此。至经中则言依玄科四万劫一传,若有至人斋金宝质心,依旧格告盟十天,然后而付焉,此正言传度之格也。”《上清灵宝大法》卷一,经文序例品,《道藏》第三十一册,第357页。。
南宋的传度科仪,不如南朝授度仪那么丰富详实。其程序摘录如下:
对斋设醮传度科仪⑦《道藏》第三十一册,第640页。
禁坛敕水,华夏引高功出靖诣师,上香,高功启白,唱道赞,华夏引高功上十方香,上御案香焚降召符密咒,上本位香,表白开启,知磬举启堂颂,都讲举各礼师,高功宣五方咒,举呜法鼓,发炉,高功出官,各称法位,初献茶酒,重诚上启⑧词意大致是为免道法失传,勉为其难登坛传受,首戒妄泄,亦戒缄秘而失传。,宣词焚词,亚献法事,举十方灵宝天尊,弟子再拜启白⑨白词大意是臣有幸逢师传真,发誓不敢负心,倘渝誓盟甘从谴罚。今与师分环剖卷,立誓饮丹,伏望证明,容臣受度。,师与弟子对立,高功启白,宣戒,分环剖卷,度师不敢隐真出伪,弟子不敢叛道背师,次弟子与度师共执朱笔,付度已迄,以丹代血,各坚其心,重诚上启,终献法事,送神颂,纳官,复炉,出堂,诣师幕,致谢师词,修斋,云舆,焚燎,向来,谢师。
与南朝授度仪比较异同有二。
其一,仪式的框架、宗旨、原则及基本曲目仍大致沿袭南朝传统。如发炉、出官、上启、诣师及其对应性的复炉、纳官、重诚上启、谢师等节目所构成的仪式框架,付度、宣咒、宣戒、立誓、分环剖卷、丹书等仪式宗旨和盟誓保密原则,以及唱道赞、各礼师、启堂颂、五方卫灵等核心经韵等;
其二,仪式音乐有减有增,但音乐的简化趋势很明显,大量原有的经典曲目消失了,如真人颂、步虚、灵书中篇、八天等。
略增了少量唐代以来的节目如三献法事,举天尊等。
金氏于文后有评论:绍兴之初,路真官再编天心法则用世法以定之者充众。路君高才博达之士,撰传度科文。分环剖卷,俾师不得隐真,弟子不得背师,此其义也。
或可证明南宋时高道们确实已在采用世间流行之法重撰传度科文。
表明传度仪在南宋有变有不变,经韵曲目的大量减少似不符当时仪式发展突出音乐的大趋势,或者这是因为编者虽强调恢复古法,但亦未全部传承,又因其十分排斥当时的新潮演变中新增的音乐,故最终反致其所编仪式书中音乐比重反而减少了吧。
但充分肯定路真官所撰仪式核心内容中强调师徒传授之义理——师不得有所保留,弟子不得违背师训。则与早期授度仪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三)黄箓斋的承递演变
黄箓斋为道教斋仪之大宗,自南朝兴起后一直盛行,至南宋更达高峰。《大法》中有两品述及此斋。现综合概述之,以从中观察此斋的特点及其历史演变情况。
金氏的《黄箓次序品》完整记述了此斋的全部程序⑩《道藏》第三十一册,第427页。,现将所载诸节内容略述如次。
先有一段文字叙述黄箓斋的沿革,仍持陆修静创制、杜光庭集成的基本思路,另又提出两个重要观点。
其一,杜氏的集编完全依据经典,且条理清晰,完备规范,成为定格,不能再增损。
“编校斋法大成,虽其一字一法,由始及终,莫非出于经典。而其科文严整,典仪条畅,发明古则,昭示方来,斋法至斯,不可有加矣。”
其二,指出黄箓斋法出于灵宝,而且灵宝旧法全是黄箓斋科品目,这正是杜氏编定科法以黄箓为主的原因所在。
“黄箓悉有科仪斋法,出灵宝。广成立科以黄箓为重,灵宝旧法亦皆黄箓科品云。”
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于此将黄箓斋与灵宝法的关联及历史脉络均作了十分简明的揭示,对于理解旧灵宝法的实际内容,黄箓斋的起源及发展大有裨益。
“序斋”:概述斋的行事梗概,如斋的举行日期、坛场陈设、启事的各路神仙和实施的全部节次。
“修斋节次”:述行斋的主要节次,每个节次又各含一套程序节目并有详细解释,从中可知其具体做法及含义。现摘录如次。
预告:知磬举华夏道众咏和,高功变神步罡焚符,举香水偈洒净,召将,三献散花,宣关,遣发斋官,回向。
扬幡:各上香设拜,举法事,启白,宣扬幡咒。
诵经①原小字注,此是斋前诵经之常式。《道藏》第三十一册,第429页。,上香,白斋意,举敷坐赞,唱咏,请转宝经,叹经,三闻经,智慧颂,回向。
发正奏:铺列道场,敷设六幕,众官上香,白斋意,请牒②原注,“已上并不系广成先生斋科内式,乃今世所通行之仪”。可见斋法实已加入诸多新元素。。
拜章③拜丰都拔罪章,实为完整的上表仪,节次为:高功存念,唱道赞,举华夏,启堂颂,各礼师,宣咒,鸣法鼓,发炉,各称法位,请降章,三献三散花,三宣科,出官,开章,露章,宣章,开章咒,薰章,遣章,封章,焚章,伏章,道众举焚词颂,唱章词,送圣颂,纳官,十二愿,复炉,下坛,密谢,回向,念善。四结愿。。
立幕:上香献茶,诣玄师幕,请玄师颂,述斋意,投词,敕水禁坛,回向。
请光:宣咒,高功以手中纸燃付侍灯,道众各执一烛于侍灯手中点,举天尊号,金钟玉磬仪。
“宿启”(小字注:广成科法于宿启前设词)
上香,举天尊,默祝斋意,先入外坛入地户,入天门升内坛,启堂颂,举各礼师,宣卫灵咒,鸣法鼓,发炉,各称法位,礼十方,皈命忏悔,三启颂,敷露真文,道众随声和之,重称法位,宣科,宣词,智慧颂,说戒,奉戒颂,补职,受职,十二愿,复炉,学仙颂,出堂,出坛,小启谢过,举皈命礼,举建坛事毕,复位,破狱(原注:广成无此科,系出灵宝法),燃灯,破狱如式.回向。
以上诸仪实为正斋之前的预备仪式,最后的“宿启”沿袭了传统的“自然朝”模式,但也有微妙的新加内容。如最后的破狱,注明唐代广成仪制并无此科,是出自灵宝法。金氏的这一题注,于吾人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即南宋风行的破狱施食等情节性斋仪形态,可能并非南宋新创,其根源当在更早的灵宝法盛行时代(汉晋)便已有之。只是南朝至唐代未得重用而不显,而到了南宋后则得到重新挖掘及推广发展应用,以至构成斋仪的转型。
后面所列为正斋三日的仪式记录。第一日基本沿用杜撰样式,第二第三日的仪式则有明显变化,现据之分析其与传统的关联和演变情况。
正斋第一日清旦
举天尊,上香,唱道,华夏,上坛,上香,密咒,举各礼师,宣卫灵咒,呜法鼓,发炉,出官,各称法位,宣科宣词,十方忏,存思命魔,举步虚,散花,礼经,三启,三礼,重称法位,大谢,学仙颂,出坛,回向,华夏引高功复靖,皈依至道,事毕,众官复位。
中分,晚朝,不出官,不用卫灵咒,其余并如早朝式。④《道藏》第三十一册,卷十六,第428页。静夜拜章,摄召。
正斋第二日
早午晚三朝并同第一日,只不出官。午朝后或晚朝拜沐浴炼度章,晚朝后上木公金母表,静夜炼度十类孤魂有仪,高功升座,教戒鬼神,传授符箓,度魂如式。
正斋第三日
三朝并同第二日午朝。后拜长度亡魂章,静充分反映炼度正荐亡魂,高功升座,说戒传符,度桥送亡如式。⑤《道藏》第三十一册,第432页。
可见,金氏虽自称以杜撰为据,然实际文本却有微妙差别。查杜撰正斋三日九朝行道均以第一日清旦为基本模式而衍生,但金撰的第一日清旦仪虽雷同于杜撰本,然而其第二第三日正斋中则加入了新的节次如沐浴、炼度、授戒、传符、度魂等,从而使斋仪突出了节目的情节性,反映了新的时代变化特点。
从以上概略描述分析中,可得到两个印象。其一,黄箓斋由若干节次构成,每个节次又自含一套程序而相对独立,其规模庞大,音乐丰富;其二,黄箓斋的节次以破狱施食炼度为核心而构成不同于前代的新形态。
新型黄箓斋模式的成立,在本书中还体现于黄箓斋的新型核心节次得以重用,有若干品专列为章仪,这些内容实为后世同类仪式的核心节目。如“济炼幽魂品”,《大法》中专载其详细程序:
祝香,次白将吏,书篆符,具法位,念咒请符,变食符,祝香启圣位,摄召,咒施食斛,玉清思命咒,破狱咒,升天咒,咽喉咒,法食咒,生魂育魄咒,高功再白,变火池,火炼咒,变水池,水炼咒,三皈依,九真妙戒,焚燎,上香谢圣。⑥《道藏》第三十一册,卷十三,第412页。
又如,“章词表牍品”包含的丰都拔罪、开通道路、升度亡魂、沐浴炼度诸章以及书章法和重撰救苦表等;
“上章科格品”包含的净外秽沐浴法、灵宝词章仪;
“燃灯破狱品”所含的重撰破狱启白文、九幽破狱灯仪;
“水火炼度品”所含的正荐沐浴仪、水火炼度仪、正荐传度仪、度魂仪并回向文⑦《道藏》第三十一册,卷三十七,第582页。。
上述呈现的新型仪式节目及其相应的经韵,如破狱,咽喉,法食等多首咒及三皈依等,均是齐言诗体,均为新增之经韵,且都是围绕施食和炼度这些核心环节而展开情节推进,而于前此斋仪中未见,但却由此而盛行于后世,至今犹存。
《大法》中另列专章的“施食普度品”,当时虽只列为黄箓斋中的一品,但实为黄箓斋转型样式的集中体现。从仪式节目中一看便知情节性的仪式逻辑已然齐备,且这些节目多为长传后世的经典经韵曲目,加上各种举天尊及咒,全仪富于音乐性表现:
“高功上香具法位,道众举幡歌斗章,先召六道,次召孤魂,举黄华荡形天尊,宣沐浴科,高功存变浴室,请降生气灌注身中,念沐浴荡秽咒,念沐浴炼真咒,念沐浴东井咒,念金池冠带咒,清水度魂咒,讽中篇,志心稽首礼,道经师三宝,引孤魂赴茭廓,咒食,启请咒,念净丰都咒,念甘露法食咒,法食咒,生魂育魄咒,次讽中篇,回向”⑧《道藏》第三十一册,卷三十八,第608页。。
综上所述,南宋黄箓斋虽然保留了传统的框架和基本节目,但从其结构变化以及大量相关节目的详情来看,确实发生了重大的转型,这特别值得注意。后世黄箓斋逐渐消亡,而以施食仪取而代之,也证明了施食品在当时已有核心作用,也是大型仪式必须删繁就简的时代要求和必然结果。而在当代仪式诸类型中,施食仪仍然是情节最明显、音乐节目最丰富的仪式。
《大法》旨在恢复灵宝传统。故记录仪式时均针对当时违背古法之举插入大量释义和评论,进行纠偏、补遗。其评论解释之多之细,可谓空前绝后。
细读此书,仅从道乐研究角度至少可有以下收获。
其一,对道乐及其所依附的仪式背景包括其神秘内涵、宗教逻辑等均有了较全面深入的认识,这极有助于对仪式音乐本身及其宗教功能的理解和研究。
其二,金氏评论往往对仪式的来龙去脉均有详述,颇有助于我们还原早期的传统样式,认识各仪式要目的源流演变和当代状态,从而对仪式传统的发展演变获得清楚的认识。
总之,《大法》反映了金氏维护恢复旧统所作的巨大努力和能力,以及在延续仪式传统上所作的重要历史贡献。
现略举例摘要评论。
卷之二十二《临坛符法品》⑨《道藏》第三十一册,第476页。述行朝仪之前半部分,所述节目多为经韵,主要有:“三上香,密咒,咒,又咒,礼师,五方卫灵咒,鸣法鼓,发炉,命魔”等。
金氏随目列其唱词并作解释和评论。“三上香。一捻上香愿达太清境,二捻上香愿达上清境,三捻上香愿达玉清境。密咒”。金氏评论大意是,此唱词原是陆杜天师所创,近时有两变,一是将三清位次的先后顺序颠倒。二是每句后增一句“供养无上道(经、师)宝”。遂严厉批评近者不但窜改原词且伪托陆天师所作。“欺诳后学,诬污先贤,厥罪惟深。”
然而察诸当代道众所唱同名经韵,反依南宋改动之格。可见,金氏虽力主复古,但新潮的转型演变却得到实践的认可。
礼师。凡科中都讲举各礼师存念如法者,高功瞑目存太上三尊,经师所在之方,心拜三过,曰,愿师得仙道,我身受升度。夫三师者经籍度三师,盖道不可无师,下而至于一术一诀,莫非师传。况身佩经箓行大法,主领斋醮,开度天人,岂应无师?古者传箓则以有箓者为师,中古以后建立宗坛,不容师度,故传经受箓,合以宗坛为师。若嗣行灵宝,奏受斋法,则合从所受之法,存拜三师。继引广成先生之论释三师之义。经为远师,乃籍师之师,因师授受,不忘本也。籍者因也,传真学道,师资相因,为度师之师。度者进也,度我凡身,进登道品。从凡至真,莫不因师,乃己之师也。
可知当今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的理念实滥觞于道教也,南宋更从三宝概念之一的师宝细分出三师,重师观念达到极致。三师相传相因,实为三宝的践行者,道与经虽高居师之上,然无师则无从践行。而弟子之由凡入道,亦全赖师授。至此,师的崇高地位和传道的具体作用,均彰显无遗,直令当代教育理念也望尘莫及。
五方卫灵咒。
金氏先列各段之首句词,批评近世不明古经者于东西中三方皆添方,将四言唱词改成六字宣之。属自添之误。又释卫灵之义,“今所以用咒而存降五方之正气驱斥妖氛肃清坛场。气中各有兵吏随咒应召,翊卫斋坛。”是知,卫灵者,乃通过存思降真气,驱妖净坛也。
“命魔”,仪式必用节目之一,金氏详释其宗教内涵与用法。“命魔。行密咒不得令耳闻声,违者有咎,慎之。密咒曰,黄中策气斩妖踪,察制强精断邪翁。命魔之格,自古斋法有载。陆简寂至杜广成诸君所编,皆遵古科,三朝命魔,无可疑者。”可知,此目用法为密咒(心诵),最早为陆天师所编,三朝行道必用之,旨在命魔王斩妖断邪,肃清坛场。但命魔用于何时,南宋诸大师有不同解释,金氏于此长文阐述朝仪各目的涵义及逻辑,解释了命魔运用的时间和道理,也使读者对于仪式模式的构建及内在关联一目了然⑩“且行朝之序,先则高功上香,乃寓敬达诚也。继以发炉,乃关白斋意,出身神召里社以宣誊也。各称法位,则高功与道众自陈职位及姓名也。同诚上启,则祈告列圣,登斋至此,皆高功之词尔。然朝修功德,先当上祝帝王普福天下,开度九祖以及见存,是三捻上香之意也。荐拔亡灵,则虑其生存积诸罪垢,于是礼十方天尊,分方忏谢,皆乞原除愆犯削落罪书也。广成曰步虚十首出灵宝玄都玉京山经,乃十天众圣旋绕玉京山歌咏修真之词。故先当命魔澄清寰宇。魔王受事,以至奉承帝令,扫清宇内,遐迩澄肃,众圣浮空,以听步虚也。此其所以用于忏谢礼方之后,而居散花步虚之前故也。次则言经道兴行,家国隆盛,功之所自,悉因于经,故三礼以终。此礼经三启之义也。叹功而礼经矣。于是礼谢三宝,然后重称法位,恭对天阙,普行忏谢。次方愿念复炉,其理畅然矣。”《道藏》第三十一册,第483页。。
是知,命魔用于礼方与步虚之间,其义理是,上帝先命魔王澄清寰宇,扫除妖阴之气,方使众圣巡浮天空,听赏步虚仙音也。
又知朝仪各目的顺序和义理:上香,对上圣的诚敬。发炉,召唤身内诸神以宣示行斋意图。各称法位,法师各述其职位姓名。上启,向上圣报告行斋的原由,三上香,祈求上帝降福世上,开度众生。礼方忏悔,乞求诸神原宥罪过消除罪孽。步虚,众圣歌舞向上帝赞礼。礼经,赞叹经的功德。礼谢三宝,感谢三宝的大力协助。复炉,斋功完成,召神回身中。
可见,每一仪式节目或类型,都有严密的神学内涵和逻辑。这一组建逻辑,初创于陆天师时代,形成模式。唐五代杜天师的集成,依此模式而立为定制。到南宋,灵宝传统在南方发生诸多演变,以至形成势倾一方的新潮派。新法之变,多趋于繁增。亦有伦序之变。
《登斋科范品》于此专有论述。其大意有二。其一,古代行仪,次序严格,按科而行。其二,今世仪式节目多繁于古典,所繁多在请祝之词文,其原因是旧典未载。再是节目伦序杂乱,或行正一科,或兼用诸家杂法之辞①“古者行持之士,德行克于内,精诚动于中,立坛以朝奏为先,行事以精思为首.故自投词告斋之后,次则升坛,按科而行,及至今世之威仪,率繁于古人之典式.惟其所增,多是请祝之词.况高功之启白,尤宜深切于事情。启祝之辞,奏告之语,旧典不载,故今从本法之旨.重行修述。”载《道藏》第三十一册,卷十九,第469页。。
金氏编科尚只能依法旨而重修,继承传统的梗概,何况新潮派的发生较大变化则自不待言。
《大法》作为南宋时期灵宝派科仪音乐文献之一,是今人观察南宋仪式音乐演变的重要参考书,与同时期其它仪式文献比较,此书独特价值主要有三。
首先,提供了详细的灵宝斋仪类型及其节次的具体材料,揭示了当时各种仪式音乐的真实面貌;
其次,论述各种仪式音乐的历史源流演变,并按旧典逐一细释评论,清晰呈现其来龙去脉,尤其明白灵宝传统仪式音乐的框架特点和面貌,并进一步观察到灵宝派旧仪在这个时期发展演变的详情;最后,作者详细论述各种仪式和节次的渊源、内涵与功能,使我们更清楚仪式结构的神学逻辑,以及仪式音乐的内在神学意义。把握音乐在配合仪式逻辑中的相关性及其特殊作用。
正因为以上三个特殊价值,使《大法》的文献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值得认真地研究。此书内容浩繁,本文只是择要而论,还有待笔者和更多的学者继续挖掘。
作者附言:本文为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资助项目(项目批号:11BD035);西南大学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培育经费资助(项目批号:2XDSKZ004)。
(责任编辑 孙凡)
————
Study on the Music Materials of Shang Qing Ling Bao Dafa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U Heng-qiang
This paper gave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ritual music documentShang Qing Ling Bao Dafa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And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ritual music of Huangluzhai,Chuanduyi,which involving the evolution of Lingbaozhai music overview from ancient to nowadays.It points out that in the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rituals,the stylish plot ritual model have the upper hand,and would become the main trend to developing the ritual music in the future. Thus it has a glimps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utline of development of ritual music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It also analyzed thorough the ritual music related to literature such as important concepts,the phenomenon and logic connotation of the ritual.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1279),Zhaiyi music,Shang Qing Ling Bao Dafa,Jingyun,change
J608
A
10.3969/j.issn1003-7721.2016.04.005
1003-7721(2016)04-0034-08
2016-10-15
蒲亨强,男,文学博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4007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