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生命的影像—评吉尔·德勒兹的《电影1:运动 — 影像》《电影2:时间 — 影像》

时间:2024-05-20

徐 辉

图1: 大陆译本《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

图2: 台湾译本《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

在这两本著作中,德勒兹几乎以电影史上所有经典的影片、重要的导演为例,应对了几乎所有电影理论史上的公案。这给人们带来了思考电影本体、电影创作、电影意义的最新启发,也为人们提供了思考艺术以及与艺术相关诸问题的丰富启示。

一、有生命的影像

评述德勒兹的电影学思想,我们首先要指出的是:此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有生命的影像”的思想,而理解这个思想的关键在于“生命”这个概念。

对此,我们必须强调:有生命的影像之“生命”指的是影像本身的生命,而不是观影者的生命。万万不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电影影像中的生命,而必须站在影像自身的立场上来理解它的生命。进而言之,阅读此书,我们需要站在影像的立场上来理解“生命”。德勒兹毕竟是一位原创性思想家,关注电影是为了思考“生命”,即具体呈现于万象的“生命”本身。顺便指出,这里有一个将一切都视为“有生命的影像”的思想,就我们人来说,在德勒兹看来也是一个影像。相较于电影影像,作为人的影像在世生存要长久许多,电影影像相对而言则是短暂的。根本地说,将电影理解为一个拥有自己生命的活影像,一个有生命的影像,是理解德勒兹电影学思想的基本点。

我们曾经多次面对的、给予我们愉快和安慰的电影,竟然是一个拥有自身生命的活影像!应该说这一点极大地刷新了我们对电影的理解。而其它一切与之相关的启发,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出的。

二、生命的层面与影像

在领会了电影是一个有生命的影像基础上,理解“生命”的两个层面及其本然性的运作逻辑,是把握德勒兹电影学思想的核心。

按照德勒兹的看法,影像表达了生命本身的两个层面:日常层面和纯粹层面。前者即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生命,可称之为“日常生命”,它的运作逻辑遵循“感知—运动模式”。具体地说就是:感知到一个冲击,给出一个有效回应,进而感知到一个新的冲击,然后再给出一个新的有效回应,如此反复地延续。应该说,这个模式也是我们人作为一个影像的日常生活模式。表现在电影中,就是主流好莱坞大片的模式。那里面的英雄人物(人形影像),总是具有非凡的能力,无论什么样的冲击,他/她都能够有效地回应;其中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便是这位英雄-影像最终回应超凡冲击的表现时刻。深入地看,在从感知到回应(行动)的这个过程中,英雄人物经历了感知、情动、冲动、行动等环节,不时地还伴有回忆、梦幻、思考等环节呈现出来。所有这些环节,都是生命本身的机能。

就此而言,“感知—运动模式”表现为一个相对连续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生命本身的诸般机能,相继登场。一部按照如此链条装配的电影,也由此不断延展。按照这个模式延展的电影,在德勒兹那里就叫做运动—影像。运动—影像的电影便是古典电影(经典电影)。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具体包括平喘、祛痰、吸氧以及抗感染等,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2h后,将通气模式调整为控制加辅助,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后改成压力支持,将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作为呼吸参数。

与此有异,纯粹层面的生命则表达为另一种生命样貌,这就是所谓“纯粹生命”,它的运作逻辑遵循的是“纯视听模式(纯声光模式)”。所谓纯视听模式,意味着一种作为生命体的影像,遭遇到一种超越自身应对能力的冲击,自身无法回应、或者任何回应都无效的状况。就如同《偷自行车的人》中主人公(人形影像)所看到的情况那样,想尽一切办法来回应都归于无效,最后他只能看着、听着冲击的持续而无可奈何,就像一个纯粹的“观看者”“听闻者”那般(图3)。

图3: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海报及镜头

应该说,这是一种极限状况,日常形态的生命体被推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极限,由此暴露出了纯粹层面的生命运作逻辑。遭遇到如此超强冲击的生命体,仍然是一个活的影像,一个有生命的影像,它不会停止自己的回应行动,只不过这样的回应终归失败,不可能有效。内在地看,此刻的生命运作逻辑是反反复复地重新来过(差异性循环反复),而不是像在感知—运动模式下那样回应一个冲击、再回应一个新的冲击那般不断前行。如此反反复复地重新来过,在电影那里则表现为电影从前到后的持续延展。按照这个模式延展的电影,就叫做时间—影像。时间—影像的电影叫现代电影。

有必要强调: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都是表达生命本身,并且都表达了两个层面的生命的本然运作逻辑。不过,运动—影像表达的核心是日常生命的逻辑,根本层面的生命只能偶尔露峥嵘。例如,在好莱坞大片中英雄遇到超凡冲击的“愣神儿”时刻,便和时间—影像中主人公遭遇到超强冲击的时刻是一回事:感知—运动链条的断裂。只不过在前者,这个“愣神儿”时刻仅仅是被跨越的时刻,在后者这个时刻则表现为持续悬临、不可跨越。从另一方面看,在时间—影像中,主人公在不停地做出无效行动时,总也有细微的感知—运动模式在起作用。在《偷自行车的人》中,主人公找自己丢失的自行车无望之际,看到一辆无人看管的自行车,于是发起自己去偷的行动,就是如此。但影片要表现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于主人公的无奈。因此我们看到,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的行动失败了,归于无效。相应地,好莱坞大片所要表现的重点在于英雄的有效行动,而不在他愣神儿时刻的“无奈”。因此,我们总能从中看到英雄走出困境,获得了成功。

就这两种影像的关系而言,我们需要将它们理解为折叠在一起的两个层面。前者突出的是日常的生命层面,后者突出的是纯粹的生命层面。所以德勒兹说: “运动—影像及其感知—运动符号……,仅仅关联于时间的间接影像,然而纯视听影像及其光符号与声符号征兆,则直接关联于让运动从属自身的时间—影像。”有必要说明的是,在德勒兹那里,时间和生命是一回事,即时间=生命。这就意味着运动—影像并非不是表达生命的影像,它当然是,只不过它是通过运动在间接地表现生命;相反,时间—影像则是直接表现生命,同时将运动置于从属的地位。也就是说,无论是运动—影像还是时间—影像都是一个复合体,前者突出的是运动,间接地表现生命;后者突出的则是时间,即直接表现生命本身。从影片的目的角度看,前者最想要的是“运动(行动)”,并通过运动间接表现生命,此刻的生命主要是日常生命,而纯粹生命只是偶尔现身; 后者最想要的则是“生命(时间)”,即为了纯粹生命而借用运动,运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日常生命仅仅处于从属地位。从凸显的生命形式上看,前者突出的是遵循感知—运动模式而延展的日常生命,后者突出的则是按照纯视听模式延展的纯粹生命,即运动—影像突出地表达日常生命的层面,时间—影像突出地表达纯粹生命的层面。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及其各自对应的古典电影和现代电影,并非毫无关系的两类影像或电影。相反,它们总是一个复合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究竟是运动突出并规范着生命,还是生命突出并让运动从属于自己。

三、生命的机能与影像

换一个角度说,生命本身有多样的机能,例如感知、情动、冲动、行动、回忆、梦幻、思考等等。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德勒兹这两本书中,也有相应的感知—影像、情动—影像、冲动—影像、行动—影像、回忆—影像、梦幻—影像、思考—影像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每一种影像,在德勒兹那里,都属于同一个生命的影像,即电影。之所以有如此多样的名称,同样是从某一种机能更为突出来说的。例如,当一个有生命的影像突出地表达它的思考之时,它就是思考—影像;当它突出地表达它的回忆之际,它就是回忆—影像,其它亦然。同时,也需要明确,当一个有生命的影像突出表达自己某个生命机能时,并不是其它的生命机能都消失了,而是它们同时在场,仅仅是蛰伏着不突出而已。这就意味着,无论是突出表达哪种生命机能的影像,实际上都是完整地表达着整个生命之奥秘的影像。被突出表达的某个生命机能,构成了一个入口,由此,整个生命的奥秘得以彰显。

同时,每一个生命机能,都可以按照上述日常和纯粹两个维度,区分出两个层面。例如感知,即包含了日常感知和纯粹感知。于是,感知—影像也有两类: 日常感知—影像和纯粹感知—影像。举例来说,当我们将一部影片视为一个有生命的影像时,总是能够从中看到一些交代环境的镜头,这种镜头就是感知—影像;作为这部影片中有生命的影像,此时此刻是在突出自己的感知,即突出它的“看”。进而言之,这样的“看”可以区分为盯着看和活动着看,前者是这部影片交代环境的固定镜头(“固态感知”),后者是交代环境的移动镜头(“液态感知”)。这便是日常层面上的“看”。

注意,移动镜头可以有快慢之分,但无论如何都还在日常范围内,属于正常。但是,一旦通过蒙太奇手段来交代环境,即用“切”的手法交代环境,将会出现一种非日常的情况。比方说,当通过“切”的手法,将北京的颐和园风光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风光前后相连时,则意味着一种超日常的“看”的呈现。站在我们平时生活的立场上,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 我们无论借助多么高速的交通工具,都不可能那么迅捷地从看颐和园的风光转到看埃菲尔铁塔的风光。这就意味着,当影片用蒙太奇之“切”的手法交代环境时,意味着一种超日常的看,即超日常感知的出场。此时的感知,便是纯粹感知(“气态感知”)。表达这种纯粹感知的影像,就是纯粹感知—影像;相应地表达日常感知的影像,便是日常感知—影像。例如,吉加·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便是纯粹感知—影像的经典例片(图 4)。至于日常感知—影像的例子,实在太多、不胜枚举,任何一部影片中交代环境的固定镜头和移动镜头都是。

图4:电影《持摄影机的人》海报

感知—影像如此,其它影像亦然。每一个充满生命机能的影像,都有日常和纯粹两个层面。由此,德勒兹具体而微地展开了它的影像分类学。据此,德勒兹带给了我们理解和评价电影的多重视野,并开创了电影理论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局面。

四、蒙太奇与创造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德勒兹这两本著作中有关蒙太奇(装配) 的思想。这里牵涉到的是他的影像创造论问题,或者说艺术创造论问题。将蒙太奇理解为装配,是德勒兹这方面思想的一个核心点。一方面,可以说这是对蒙太奇一词本义的恢复,因为它原本就是建筑学的一个术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对蒙太奇内涵的一种创造,因为这里包含着一个对何为装配的深刻理解。具体地说,电影史上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对蒙太奇的理解,和法国电影理论家以及美国人对它的理解不同,后者将之理解为“剪辑”;而德勒兹的理解则是,蒙太奇作为装配同样存在于取景与分镜——即画框和镜头中,一个画面、一个镜头就已经是装配—即蒙太奇的结果。应该说,这还只是一个一般性层面上的刷新。更为深刻的是,对应着古典电影和现代电影,有两种不同的影像装配方式,这便是德勒兹的古典蒙太奇和现代蒙太奇。这个思想对我们理解电影创作、乃至艺术创作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从电影出发,简单地说就是,古典蒙太奇是遵循着感知—运动模式来装配影像,而现代蒙太奇则是按照纯视听模式来装配影像。从生命角度说,古典蒙太奇是通过装配一个影像,将日常层面的生命感性地呈现出来;现代蒙太奇同样是装配一个影像,但它要呈现的则是纯粹层面的生命。按照两类不同的生命本然运作逻辑,装配出表达两类生命的影像,便是德勒兹理解的电影创造。

尤为重要的是,蒙太奇或者说装配作为一个创造方式,并不局限于电影,其它艺术种类的创造也是如此。画家绘画是在装配、音乐家也是在装配、设计艺术(包括各种具体的艺术设计)还是装配。换句话说,作为装配,蒙太奇是所有艺术的创造手段。进而,按照生命本然的运作逻辑,将纯粹的生命之奥秘感性地呈现出来,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根本之所在。

由此而言,阅读德勒兹的电影学著作,收获的将不仅是对电影及其创造的崭新理解,而且也是对艺术及其艺术创造的崭新理解。甚至可以说,还包含着对哲学及其创新的理解,因为按照德勒兹的说法,“哲学是一门形成、发明和制造概念的艺术”。这里的形成、发明以及制造同样是装配,且是作为“创造”的装配,因为“严格说来,哲学是一门创造概念的学科”。这就意味着,哲学就如同电影、艺术一般,是通过装配(创造)“概念”来表达纯粹生命——即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生成”之流,永恒绵延的“时间”本身之流,生生不息地“重复”的“差异”之流,永远规避钳制的“自由”之流。

这便是当代原创性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留给我们的电影学启示,也是通过讨论电影留给我们的艺术学启示,以及涵盖一切创造的思想启示。

所以,德勒兹这两本电影学论著,不但标志着电影学的理论前沿以及艺术学理论的前沿风采,同时也是作为哲学家的德勒兹之现代思想“试验场”。其中饱含着异常丰富的原创性启发。但也正是因为这是一个现代思想的“试验场”,所以普通读者阅读、理解这两本电影学论著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解读一位原创性哲学家的哲学著作,注定是很费脑筋的。或许这是他的一大“不足”。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这两本书不可阅读,只要我们坚信:他能写出来,我们就一定能读明白!

注释:

①“感知—运动模式”是我们为了行文的方便所取的说法,德勒兹是从情境角度看问题的,他的说法是“感知—运动情境”。此外,他也称为“感知—运动链条”。相应地,下面谈到的“纯视听模式(纯声光模式)”也是如此。德勒兹的说法是“纯视听情境(纯声光情境)”。从影像的角度,他也说“感知—运动影像”“纯视听(纯声光)影像”。

②(法)吉尔·德勒兹著,黄建宏译:《电影 II:时间—影像》,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3年,第396页。据大陆译本和日文译本有微调。

③ 我的同仁好友王玉辉先生在审阅时就这一部分给予了重要的提示,同时全文多处得益于他的指点,在此表示感谢!

④(法)吉尔·德勒兹著,谢强、马月译:《电影 1:运动—影像》,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129页。

⑤ 同注④。

⑥ 同注④,第136页。有必要说明:纯粹感知,作为德勒兹所说的“气态感知”是意味着全面感知。简单地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影像,作为有生命的影像,都同时感知着世界上的其它影像以及自己和世界本身,即哲学上所说的普遍联系。相应地,日常感知只不过是在这种全面感知基础上认为遴选的结果。例如,当我们说自己和南极的企鹅没关系,没有感知到它们时,其实不是没有感知,只是我们对之“感而不晓”,没有选择它、注意它而已。相反,我们只是选择了另一些我们认为与自己“有关”的来注意之,从而构成了我们的日常感知。

⑦(法)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迦塔利著,张祖建译:《什么是哲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年,第201页。

⑧ 同注⑦,第205页。着重号为原作者所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