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臧丽娜 宋瑞祺
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艺术派系,也被称作最小艺术、最低限度艺术。极简主义的美学追求是极度简约,擅长将作品的组成部分、细节等元素减至最低限度,通过剔除所有不必要元素彰显艺术作品的真实内在。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社会的形成,艺术与商业的互动日益紧密,从相互抵触到相互依存,如今已然形成了共赢的局面。作为重要的艺术风格,极简主义自然免不了与商业结合、互动。随着无印良品、苹果等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极简主义以其简约、优雅、质朴、严谨等特征成为消费社会中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参与到品牌产品的设计之中,还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理念影响着时下品牌建构的路径及方式。极简主义与品牌的互动可谓是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典范,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极简主义的研究多集中在设计方面,探讨其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雷青通过探讨极简主义设计与版面设计间的逻辑关系,总结出极简主义风格对版面核心要素的影响,认为扁平化设计是极简主义设计实践的表现①;哈特穆特·奥本多夫从交互界面的功能、结构、架构及组织等方面出发,定义了人机交互中的四种极简主义理念,总结出超越单纯的简单的简化方式②。相较之下,极简主义与品牌方面的研究文章较少,已有文章多停留在品牌案例的研究之上,如奚路阳探讨了无印良品在品牌塑造方面对于极简主义的应用,认为风格运用使无印良品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③。对于极简主义的“简”在品牌中的核心体现以及极简主义参与品牌建构的路径,学界尚未有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极简主义从溯源流变到品牌建构转向作一总结梳理,探讨相关品牌中“简”的具象化呈现,进而探索极简主义在品牌建构中的应用策略。
极简主义从萌发到商业化运用,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由史溯源,可探究其艺术风格的品牌应用转向。
20世纪60年代,二战后的世界经济逐渐复兴并进入“丰裕社会”。工业化促使西方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进行反思,艺术界呈现出去权威、去中心、去结构的特点,使得这一时间的艺术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向极端化发展,此时极简主义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形式登上历史舞台。依据极简主义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后续的风格演变,可将极简主义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运动起源时期,极简主义风格初见雏形,以极简的形式和色彩探索非错觉的表现形式;第二阶段为运动兴盛时期,以科学的运算审视作品元素的组合排列,注重新材料的运用及风格的开拓;第三阶段为后极简主义时期,本时期立足于极简主义基本精神,强调功能主义,提倡富有人文关怀的简约设计;第四阶段为极简主义商业转向时期,极简主义的风格经由不同的设计途径融入品牌建构之中,引领极简主义品牌消费新时尚。
极简主义起源于美国,一方面受到俄国艺术家卡齐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至上主义绘画的影响,美国的艺术家开始尝试创作单色形态作品,追求艺术的纯粹性,抛弃绘画性;另一方面源于美国社会审美的变迁,同时期波普艺术过于商业化的性质使得艺术高雅与低俗的界限愈加模糊,极简主义表现出与波普艺术相对立的新观点—不以消费文化为基础④。
弗兰克·斯泰拉(Frank Stella)于1959年创作的《黑色绘画》被认为是极简主义最早的作品⑤,简单精密的构思、规范化的图案奠定了极简主义严谨、客观的风格基调。如斯泰拉所言,“所见即所见”,这体现出极简主义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强烈反拨,摒弃了作品中隐喻手法的应用。本时期,极简主义应用于绘画、雕塑等纯艺术领域,艺术家致力于将作品的形式和色彩减少到最小从而净化作品,探索出非错觉的表现形式,其风格主要体现为:一是画面组织精确,采用简易几何图形,以对称构图取消形象与画面的区别,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⑥;二是材料表现,多使用工业涂料及铝、纤维板等材料实现画面及物体的光洁平整。
极简主义运动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术展览及艺术批评成为运动背后的两大推手。本时期“黑、白、灰”展览及“基本结构”展览的举办极大推动了运动的进程,正如格雷戈里·巴特科尔(Gregory Battcock)所言,美术馆“把艺术带走了”,把极简主义变成了一场历史运动⑦。与此同时,以芭芭拉·罗斯(Barbara Rose)为代表的诸多艺术批评家以《艺术杂志》《艺术国际》等刊物为阵地开展论战,艺术批评家对于极简主义风格的推崇或批判,使得这场艺术运动愈演愈烈。
随着艺术机构对极简主义的普遍接纳,使其从小众走向大众视野,并且不断吸纳新的作品。本阶段极简主义艺术的特点是一种共同的“风格紧缩”,兼具还原性及抽象性⑧。与早期不同的是,本时期的作品进一步追求极端冷酷而犀利的物体形状排列⑨,并且开始以科学的运算审视元素的排列,将几何图形与等距数字结合,探讨形式的构成与逻辑的运用。艺术家尝试将设计与树脂玻璃、电镀金属等新型工业材料结合,营造光与空间的审美。这对早期非错觉的表现形式提出了挑战,反应了新一代年轻创作者独到的“冷峻”审美。
由于鲜明的反主流文化特质,极简主义作为一场艺术运动的持续时间并不长,且极简主义者故意创作非商品性的艺术品⑩,在某种程度上极简主义仅仅作为艺术或者观念表达而存在。因此,1968年罗伯特·平卡斯-维滕(Robert Pincus-Witten)提出“后极简主义”(Postminimalism)这一概念,用来形容受极简主义,包括观念艺术与流程艺术启发而扩张出来的实践领域⑪。
极简主义存在于纯艺术领域中,强调构成元素及表现形式的简约,抛弃作者的主观表达,是激进、剥离的,甚至是一种对立人性的先锋艺术。后极简主义在继承其基本精神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表现形式,运用自由多变的线条及色彩,创造富有人文关怀的简约设计。此外,后极简主义强调功能的重要意义,重视设计的便捷性与科学性,取代了极简主义原本冰冷无情的面貌。随着极简主义风格的转变,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实践领域从纯艺术领域逐步扩张至建筑、装饰等领域。目前所讨论的极简主义,与纯艺术领域的“极简主义”存在意义上的断层,实际上为后极简主义风格的延续。
后极简主义风格的转变,使极简主义脱离纯艺术领域,在与商业的交流互动中呈现出品牌建构的转向。纵览近30年的商业品牌发展路径,各阶段艺术思潮表达出的风格特征及时代主张直接影响着消费社会的品牌建构方式。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大众审美需求的提升,品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建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一些品牌建构者开始试图将艺术风格融入品牌建构路径,期望实现艺术与品牌的深入交融,重塑品牌的内在价值。极简主义虽在极盛之时拒绝被商品化,但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终难逃跌落艺术“神坛”的宿命。品牌建构者们认为,商业品牌拥有的元素越少,越能够拓宽受众的品牌认知空间。因此,极简主义的艺术风格经由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品牌战略系统设计、产品设计等途径融入到品牌建构的方方面面,从而渗透到大众认知及消费领域,最终以消费产品形态进入大众视野。
艺术思潮的演变与商业领域的应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全新文化理念的冲击下,极简主义的艺术表现方式开始逐渐渗透到商业领域。为了对“简”之体现做全面分析,本文选取无印良品、苹果两个品牌作为典型案例。无印良品诞生于能源危机之时,舍弃一切花哨的商标、形象,还原商品简单自然的状态,“无印”二字包含着精而简的品牌理念内涵。苹果公司秉持“至繁归于至简”的设计准则,追求极致科技与人文关怀的最佳平衡点。由此可见,二者皆呈现出显著的极简主义风格特征,且以极简主义的准则作为品牌发展的方针。极简主义之于品牌建构的直观影响在于品牌的视觉形象方面,图形、色彩、材质、版面构成了极简主义品牌的四大视觉建构要素。
在极简主义品牌的平面设计中,为追求最直观、简洁的视觉表现,通常对视觉元素进行“量”与“形”的简化。在苹果的标志设计中,设计师将苹果这一具象造型抽象成简洁的“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图形,设计严格遵循“斐波那契螺旋线”与“黄金分割比例”,追求完美的视觉呈现(图1)。无印良品2003年发布“地平线”主题平面广告,一条清晰自然的地平线将画面切割成上下均匀对称的两段,一个背影孤独地伫立在空荡的天地间。通过点、线、面元素的提炼及排列,纯粹的设计语言更易于为消费者所接受及解读(图2)。
极简主义品牌尊崇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主张简洁,反对复杂装饰。以上案例作品皆秉承着“少即是多”的设计法则,强调对表达形式及元素进行精准的提炼,并通过严格的几何秩序进行元素的重组、排列,展现出严谨、理性的设计追求。此外,极简主义设计兼具直白性与隐喻性。直白性即由简单的点、线、面等元素构成形式的直白,消费者可以通过视觉符号获取直接信息。隐喻性即简单视觉元素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隐藏含义,既保证了画面的简明扼要,又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联想。正如苹果的“缺憾”标志引发消费者的冲动与好奇心,期望能够将其补充或恢复到“完整”状态⑫;而无印良品的平面广告,则引发消费者对于“空”这一文化内涵及理念的感知。
作为最容易被感知的视觉语言,色彩不仅是物质的重要属性,更承载着除色相以外更深层次的情感。苹果的产品包装除必要信息外,使用大片空白处理,使得外包装干净又不失质感(图3)。无印良品平面广告的画面往往摒弃对视觉冲击力的追求,用色数量精简并保持颜色的单纯统一,对于“白”的使用是无印良品极为突出的特点(图4)。
色彩能够触发消费者情感、激发消费者想象,研究表明黑白色彩的运用会使消费者将目光聚焦于产品的主要功能及本质属性⑬,这与极简主义倡导的回归本质、功能至上的理念不谋而合,其中白色对于极简主义品牌视觉的呈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以白色为元素的修辞手法“白色空间”(White Space)具备强烈的象征意义。色彩的明亮度与轻重感呈显著相关性,作为明亮度最高的白色,其轻重感最轻⑭。因此,白色更容易激发人们对于包容力、现代感的想象,用来表达优雅、权力、诚实、值得信任、现代自然和上流社会的品味⑮,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购买态度;另一方面,原研哉提出“无,亦所有”的美学理念,他认为“白”不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设计理念,“白”中蕴含着“无”和“绝对零”的抽象概念,更蕴含着“空”与“寂”的美学思想,这与中国画中“留白”手法所追求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不谋而合⑯。在极简主义品牌中,白色的运用包含了精简的设计及复杂的情感体验,在“无”与“有”的二元对立中拓展品牌的极简美学,带给消费者形而上的审美体验。
图1:苹果标志设计图(来源:花瓣网)
图2:无印良品 “地平线”平面广告(来源:花瓣网)
图3:苹果产品包装(来源:苹果官网)
图4:无印良品平面广告(来源:花瓣网)
图5:苹果纽约第五大道店直营店玻璃建筑(来源:苹果官网)
图6:无印良品米兰Gae Aulenti 广场店外观(来源:花瓣网)
图7:苹果网站截图(来源:苹果官网)
在极简主义运动中,艺术家热衷于使用工业材料进行先锋式的探索。当下,极简主义品牌将新型材料运用于品牌空间,以追求全新的空间视觉呈现。苹果公司追求极致的工业设计,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直营店,方块形建筑采用全透明玻璃结构,圆形楼梯及悬臂式脚踏板均由镜面不锈钢制成,打造出开放、交流、互动的空间(图5)。坐落于米兰Gae Aulenti 广场的无印良品直营店,店面外侧采用全透明玻璃,店内乳白色铁质空中走廊吊装在天花板上,打造出半透质感及呼吸感(图6)。
简洁不仅是视觉表象的呈现,也不仅是摒弃杂乱无序的内容,而是要挖掘复杂性的深度⑰。可以说,极简实质上是复杂的升华。在极简主义的品牌中,常利用新型材料对设计空间进行深入挖掘,赋予空间全新的视觉体验及文化内涵。玻璃、镜面不锈钢等材质,因其透明性及折射性,能够打破视觉壁垒,呈现出极致开放、通透的空间。苹果全透明的设计彰显出品牌对于高科技美学的追求,无印良品的半透明开放设计则体现出对“空容器”的理念传达。这不仅契合了极简主义简洁明朗的风格特征,更实现了对品牌理念及品牌哲学的阐发。
版面设计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方式,也是平面设计中的核心部分。在苹果公司的网页设计中,版面分割有序,大篇幅为产品介绍,采用图片去底的方式突出产品本身(图7)。在无印良品的网页设计中,布局清晰明了,将设计聚焦于信息传达。在字体选择上,两个品牌均采取无衬线字体(图8)。
极简主义品牌在版面设计中均采取扁平化设计的手法,扁平化设计源自极简主义,指摒弃了阴影、渐变等复杂设计元素,推崇简约、平面化的表现形式⑱。其中,信息层次为扁平化设计的核心,强调主要高于次要,以强烈的视觉层次突出主体信息,方便用户快速找到目标信息。此外,无衬线字体作为扁平化设计的典型代表,能够快速有效地降低噪音的传达。无衬线字体拥有统一的线条、曲率及转角,能够规避衬线造成的识别噪音干扰⑲。无衬线字体将设计的焦点汇聚在文字结构本身,视觉呈现上更为清晰、理性,是极简主义风格及理念的直观呈现。
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加速与升级,品牌建构及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1993年,凯文·莱恩·凯勒(Kevin Lane Keller) 提 出 CBBE模 型(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即“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模型”,认为品牌建设需关注品牌标识、品牌内涵、品牌反应及消费者与品牌的深层关系四个层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奥美国际(O&M)提出“360度品牌管理”策略,认为品牌资产的积累需要从产品、声誉、顾客、卖场通路、视觉识别以及形象六个维度入手。基于以上理论模型,结合前文剖析的极简主义品牌案例,可将品牌建构要素分为四类:一为视觉识别要素,包括标志、包装、平面广告等;二为品牌空间要素,包括线下商业空间、线上网站等;三为品牌内涵要素,包括品牌文化、品牌个性等;四为品牌与消费者的深层关联要素,如情感共鸣等。
视觉识别要素是品牌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的表现性符号,是品牌形象塑造的核心,主要由品牌标志、包装及平面广告等要素构成。标志是企业及产品形象的符号化体现,具备高识别度及象征意义。包装不仅承担着保护运输产品的功能,更是消费者对品牌形成初步感受力最直接的渠道。平面广告设计是商业品牌宣传中最普遍的形式,能够使消费者迅速了解品牌传达的视觉信息。贡布里希提出,人类知觉偏爱简单结构、直线、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秩序⑳。因此“极简”设计原则能够抵抗信息泛滥,其应用于视觉识别要素的建构,能够高度凝练品牌视觉符号,提高品牌的辨识度。
运用“极简”设计原则提炼品牌视觉符号,需要把握极简主义的精髓,即追求最简洁的艺术效果,剔除不必要元素,这就要求遵循几项基本建构原则。首先,在视觉元素设计上应该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图形、色彩、文字使用克制,遵循扁平化设计的法则,追求客观、理性的结构呈现,带给消费者一种精巧的平衡感,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接受视觉信息。其次,通过极简的表现手法对视觉符号中的熟悉元素进行创造性地变形,从而打破消费者的思维定式,吸引消费者关注。这种“陌生化”的原则强调给予消费者新鲜感、陌生感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感知。正如设计心理学中著名的“莱斯托福效应”主张的观点,特殊事物才会被人牢记。再次,充分利用隐喻及白色空间的表现手法,在视觉符号的提炼、编码过程中预留出消费者的“想象空间”,表达方式的精简及寓意传达的模糊性能够引发消费者对于视觉符号意义的多元解读,从而领会品牌传达的深层次理念。
品牌空间主要由线下商业空间及线上虚拟空间组成,两者从不同的渠道出发搭建起消费行为的生产场域。线下商业空间作为品牌与消费者接触、交流的实体场所,其三维空间的属性能够全面化、立体化地展示品牌形象。线上虚拟空间因其开放性及便利性,亦成为品牌开拓市场、产生消费的重要虚拟场所。“极简”设计深入品牌空间的建构,能够细化空间布局,奠定空间氛围,提高用户体验。
随着不同的消费理念及消费方式的崛起,品牌空间提供给消费者的已不仅是商品或者服务,更提供给消费者最终的消费体验。极简主义应用于品牌空间的建构,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打造沉浸式的“极简”品牌空间:一是空间布局的极致设计,注重整体空间的秩序性以及几何学的严谨性,合理有序地规划空间布局,以人为本,将店面空间的功能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二是空间装饰的质感营造,除了必要的视觉形象符号以外,尽量避免多余装饰。善用黑白色的对比分隔功能空间,营造具有高级感的空间展示氛围;三是空间材料的创新使用,玻璃、钢材等质感光滑、具备反光性的工业材料在呈现极简效果的同时,能够增加空间的流动性及层次感,让消费者置身其中产生情感与空间的碰撞交流。
在极简主义品牌的线上商业空间建构中,应遵循扁平化设计原则,降低噪音传播。尤其应注意交互设计的极简化,这样不但可实现使用功能上的易操作性,更可让线上消费成为一次流畅舒适的体验。
图8:衬线与无衬线字体对比(来源:作者绘制)
品牌内涵要素由品牌文化、品牌个性等组成,是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极简主义之于品牌建构,视觉要素、商业空间等为其外在表现,唯有将“极简”理念根植于品牌内涵的建构中,才能让消费者透过视觉表象感知品牌传递的文化价值取向及个性美学表达,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加强忠诚度、拓展品牌联想,达到提升品牌附加价值的目的。“极简”理念深入品牌内涵要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总结其建构策略。
一是挖掘极简内涵,塑造品牌文化内核。品牌极简内涵的挖掘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塑造品牌文化内核,深化品牌哲学,从而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思想或者观念,以彰显品牌自身与众不同的价值主张。在“极简”理念的引领下,塑造追求极致的品牌价值理念,打造独特的品牌文化及审美品位;二是根植极简美学,塑造品牌鲜明个性。品牌个性决定了品牌的市场地位,能够赋予品牌强大、独特的生命力。极简主义品牌的个性塑造需根植于品牌文化背景,用差异化思维塑造出一个个品牌因子,最终汇聚成鲜明的品牌个性特征。如无印良品深挖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侘寂美学与极简主义的内在共鸣,塑造出“反品牌”的鲜明个性,给消费者带来生活情调、生活品质等产品之外的感受,建立“这样就好”的极简美学认同感,从而有效提升了品牌的附加价值。
作为品牌与消费者的深层关联要素,情感共鸣不仅能为品牌赋能,更能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认同,从精神层面建立起消费者与品牌的强关联度。近年来,技术的升级使得艺术与商业的互动更加紧密。极简主义品牌风潮日盛,究其根本是身处喧嚣的人们潜意识中萌生的“逃离感”,牵引出对诗意生活、品质生活的希冀。在某种程度上,极简主义的流行与现代人内心对于“诗与远方”的美好向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重新站在品牌的视角反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价值成为生存需求满足后的新目标。新一代的消费者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空前满足的大环境下,产品于他们而言不仅需要满足物质方面的基本需求,还需要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甚至产生了精神大于物质的感性消费趋向。为了迎合这一群体的诉求,仅将极简主义应用于品牌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将“极简”艺术与品牌交融,实现品牌由内而外的升级赋能,才能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及“极简”情感认同。
尽管对树脂面做粗糙处理可以增加托槽的抗剪切强度,但也使树脂表面产生了大小不均的裂隙及空洞样改变。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表面处理方法。
实现极简主义与品牌的深度融合互动,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为品牌寻找艺术化的“极简”表达,可通过创办艺术展、塑造艺术空间或是与艺术家联名等方式,架构起品牌与极简艺术之间的桥梁,消费者可以在参展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到品牌的艺术情怀;二是将艺术生活化,通过极简艺术的表达手法赋予产品独特的意义,使产品成为连接极简艺术与消费者的纽带,进而成为极简艺术的象征,让消费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生活化的极简艺术;三是将品牌符号化,紧密围绕“生活方式”,将品牌传播置于“极简主义”消费文化之下,进而贴合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力争将品牌演化成一种现象级的文化符号。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迁,极简主义以其优雅、简约、质朴等特点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成为当下重要的艺术风格。极简主义与商业的互动缔造了一系列极简主义品牌的诞生,其“简”的具象呈现集中于视觉设计领域,并由此辐射到品牌的理念传达、情感认同等方面,引导、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现象级的文化符号。当前消费者身处的信息时代,经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洗礼,品牌理念与文化思潮在此交织碰撞,极简主义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未来的商业实践中,极简主义艺术风格也将在多维度持续深入品牌建构,并继续探索引领社会文化消费风尚的新路径。
注释:
① 雷青:《极简主义风格在版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出版广角》,2017年第1期,第50页。
② (德)哈特穆特·奥本多夫著,王玥然译:《极简主义在人机交互设计应用中的四大理念》,《装饰》,2014年第10期,第42页。
③ 奚路阳:《“无牌”成就“大牌”—论极简主义在无印良品品牌与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新闻界》,2015年第12期,第47页。
④ Okten A I,Minimalism in Art, Medical Science and Neurosurgery, Turkish neurosurgery,Vol.28, No.2(2018), pp.307-312.
⑤ (美)詹姆斯·迈耶著,李云译:《极简主义运动的兴起》,《装饰》,2014年第10期,第14页。
⑥ 费菁:《极少主义绘画与雕塑》,《世界建筑》,1998年第1期,第80页。
⑦ 同注⑤第18页。
⑧ Myers D,In search of a minimalist game,DiGRA Conference(2009).
⑨ 金影村:《现代主义理论视野下的雕塑范例—安东尼·卡罗与英国新雕塑》,《艺术设计研究》,2019年第2期,第114页。
⑩ (美)戴安娜·克兰著,常培杰等译:《先锋派的转型:1940-1985年的纽约艺术界》,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123页。
⑪ 同注⑤第19页。
⑫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⑬ Lee H, Deng X, Unnava H R, et al, Monochrome forests and colorful trees: The effect of blackand-white versus color imagery on construal level,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41,No.4(2014), pp.1015-1032.
⑭ Walker P, Francis B J, Walker L,The brightnessweight illusion: Darker objects look heavier but feel lighter, Experimental Psychology,Vol.57,No.6(2010), pp.462-469.
⑮ Pracejus J W, Olsen G D, O’Guinn T C, How nothing became something: white space, rhetoric,history, and mean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Vol.33, No.1(2006), pp.82-90.
⑯ 焦朦:《黄海电影海报设计的诗意叙事》,《艺术设计研究》,2020年第4期,第80页。
⑰ (美)艾萨克森著,管延圻等译:《史蒂夫·乔布斯传》,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第314页。
⑱ 陆原:《浅谈界面设计中的“扁平化”现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第6期,第213页。
⑲ 陶卫丽:《从品牌标志再设计看扁平化风格在标志中的运用》,《包装工程》,2017年第38卷第24期,第284页。
⑳ (英)E.H.贡布里希著,杨思梁等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第8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