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淄博文石,传统文化赏石的点睛之品

时间:2024-05-20

文/周惠忠

传统文化是反映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在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总体表征,而传统文化赏石,则是以儒家、道教、佛教思想文化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体表现形式。

淄博文石是传统赏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石经长期风化、地壳运动、风雨冲刷、地下溶蚀,形成了形态各异、纹理清晰、韵律流畅、造型典雅的独特文化艺术效果。

淄博文石,每一块都独一无二。它们或抽象,或具象,或形象,或意象,或山峰竞秀、气势磅礴;或云卷云舒,似梦幻仙境;或形象逼真,如飞禽走兽;或栩栩如生,像人物素写;或嵌空玲珑,存无限韵意;或斧劈刀痕,留古朴沧桑。可以说每一方淄博文石都留有传统艺术品味,文化内涵;每一方淄博文石都含情趣无限,新意无穷;每一方淄博文石都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

它天然形成的纹理、形态、层次、孔洞、沧桑感,使观赏者从视觉、知觉到想象、意象,从生理、心理到审美、品韵,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并升华为一种欣赏情感和鉴赏愉悦,给人的精神带来无限文化和物质的享受。

淄博文石,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至今已有近3000 年历史,从《后汉书·应劭传》,到唐人张读《宣室志》,再到宋人杜绾的《云林石谱·青州石》,都对淄博文石有明确记载。

明清时期,淄博几位著名文化名人孙廷铨、蒲松龄、赵执信等所作的咏石诗词,所留的实物佐证,更能说明淄博文石的历史文化地位。如孙廷铨(1613 ~1674 年),字枚先,明清两朝名宦。其所著《颜山杂记·灾祥物变》载:“崇祯间,有人于峨岭后凿煤井,攻山出石,其表理自然而解,文(纹)成鳞甲悉如鱼龙。一边突起一边凹。如相印俦。精研密丽,殆非雕绘所及。行家以为恐伤地脉,遂填平之。”这是《云林石谱》后对淄博产奇石的又一祥实记载。

图1

又如蒲松龄(1640 ~1715 年),字留仙,《聊斋志异》作者。一生不仅爱石、写石、咏石,赋有数十篇的颂石诗作,且留下了“蛙鸣石”“海岳石”“三星石”三方文石作为清代文石赏玩实物佐证。

图2

清代著名文化名人赵执信(1662 ~1744 年),字仲符,号秋谷,不仅将文石立于庭院,陈于室内,还用作笔架、镇纸等。

以上实事,足以说明,文石在淄博文化历史上同传统文化名人的不解之缘。

1996年10月,中国第四届赏石盆景展(天津),我国著名画家范曾以高价和赠与书法作品的形式收藏了淄博市房强的《探天纳云》、陈廷孝的《绝岩万壑钟灵秀》、白念水的《赏羽》三方文石,一时成为佳话,使得文石在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提升了淄博文石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

2005 年,中国观赏石协会原科学与艺术顾问、高级编辑、淄博赏石文化社原社长陈东升与我国著名书法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做过一次很有益的石文化交流,谈话从淄博文石开始。结束时,欧阳中石为《中华古今奇石大观》题名,还为其赠诗一首,诗云:

方圆大小不相同,黑白斑谰没草丛。

莫道生来无用处,娲皇授于补天工。

台湾著名藏石家、《中国赏石大典》主编黄忠胜参观淄博文石时曾感慨的说:“淄博文石纹理丰富,顶天立地,任何石种都无可比拟。”

我国著名赏石文化活动家、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侯康乙这样评价淄博文石,“淄博文石,自古就是文人雅士情有独钟的娇宠。”

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早年亦曾收藏淄博文石《圣地》。

著名画家霍春阳先生收藏淄博文石《山魂》。

以上事例说明,淄博文石不仅很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更受现代传统文化名人的青睐。

近年来,淄博文石也在全国文创会展中频频崭露头角,屡屡获得大奖。

1997 年11 月,在第四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展会上,山东共展示了15 方观赏石作品,其中淄博文石占了6 方,其中孙兆俊的《清虚玉宇》等4 方藏石获奖。

2017 年扬州展和2018 年8 月30 日临沂全国赏石日活动中,张启坤所藏《佛窟仙境》斩获金奖,并入围2018 年上海精品展。

2018 年9 月,淄博文石集体亮相中国淄博第十八届陶博会,为陶博会起到了点睛作用,受到了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2019 年3 月18 日,中国石家庄第十六届观赏石博览会精品展中,黄殿勇的淄博文石《岁月清供》获金奖。

2019 年4 月8 日,国家大剧院“石非石”中国文化艺术展,安金华的《灵透》、王伟强的《玉树临风》、习心雨的《青州石》三方文石入展。

以上几例说明,淄博文石赏玩,在国内传统赏石中影响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传统赏石爱好者的欢迎,也被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及传统赏石爱好者所收藏。

淄博赏石文化不但同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厅院文化、禅堂文化、书斋文化、茶室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同文创文化、展览文化、红木文化、陶琉文化相得益彰,淄博文石文化在以上传统文化中都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淄博文石是传统文化赏石中的点睛之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