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永不消失的温暖

时间:2024-05-20

史济华

谈起我和毕老师,不得不说几件至今记忆犹新的细琐之事。然则,细琐的点点滴滴于我个人和越剧却都存有着永不消失的温暖。

1958年,我刚从戏校毕业进入越剧院,参加越剧折子戏青年汇演,记得是在瑞金剧场,当时这里是静安越剧团戚雅仙和毕春芳老师常驻剧场。二位老师因为晚上自己要演出,因此特地提前来看戏。演出结束后,老师们来到后台,毕老师高兴地对我说:“小史,侬男演员扮相好,嗓子好,唱得好,基本功也扎实,是我们越剧难得的人才呀!”我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当时听了毕老师的话不知有多少激动,心里顿时闪烁着无尽的喜悦。90年代,静安越剧团借我去演一出歌颂当代英雄的现代戏。剧本赶创出来,日夜马不停蹄地排练,毕老师和戚老师经常来排练场探班,时刻关心排戏的情况和演员的状态。毕老师总对大家说:“小史聪明来赛,自己作唱腔,塑造人物有办法,出戏也快!”对我说:“辛苦你了,来帮阿拉静安团的忙!”这些温暖的话语和鼓励,我都一直铭记于心。毕老师始终抱持着对青年演员浓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对越剧男女合演的支持也为我们的发展增添了无尽的动力。而当时许多人对越剧男演员上台演出的态度依旧处在不习惯,甚至反感的阶段。观众不习惯,认同少,支持少,可以说当时越剧男女合演充满着难以言表的艰辛与沧桑。前路流溢着黑暗与光明,阳光终会来临,而就是有了像毕老师这样一批支持者温暖的关心与鼓励,我们的越剧男女合演才能更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步伐才能走得更加坚定。

1979年,文化广场举办尹派专场,我在去的路上正好巧遇了毕老师,和老师一路畅聊。当时我冒昧地问毕老师,我说:“毕老师,感觉您的流派中有很多尹派和范派的元素,是么?”毕老师笑了笑,坦率地回答:“是呀!我学习吸收了尹(桂芳)派和范(瑞娟)派,结合自介条件,瞎唱唱出来的!”当时心想:哇!老师那么谦逊、好学,已成大家依旧是如此谦虚,心中油生敬佩之情。是呀,所谓的戏曲“流派”艺术是演员个人学习继承中沉淀出的较为稳定且特有的表演风格。戏曲流派在戏曲艺术发展繁荣时必然会出现,这不是偶然。从戏曲艺术规律而言,唱腔、表演需要演员自己不断探索、刻苦实践,与此同时需集众家之长,融汇贯通,传承中不断地突破创新,这才能缔造出真正的有风格特色的流派艺术。毕老师懂得博采众长,去粗取精,学习尹派和范派时,不是盲目地依样模仿或炒杂烩,而是结合自己的条件注意吸收创新,提炼创造出了风格相异自己的流派。可以说老师的艺术实践点滴都印证着戏曲艺术创作的规律,这对我启发太大了,应一直铭记和学习。

艺术的创造是在生活里体悟与融合,在生命中点亮的。80年代,我给毕派高足阮建绒创作一段曲。我二人一同去老师家请教,毕老师看了看唱词,五分钟后便哼出了一段动人的曲子,唱腔感情抒发到位,既符合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同时风格上也是地道有味的毕派特色。我迅速将谱记下,当时冒失地问:“毕老师,侬识简谱么?”毕老师说“不识的。”我不禁大声称赞道:“天才!”经过不断地舞台实践,老师音乐组织能力极强,对音乐节奏和色彩的把握上,她从人物感情出发,结合剧情幻化出剧中人生命的唱腔。这是老艺术家们长期舞台锻练实践的结果,也是流派形成的必要条件。且在艺术创作中,老师使得自己的流派特征统一于整体,符合剧本的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与情感。这些点滴都是我们后辈所要学习的地方。

谈起毕老师,大家一定会想到她那招牌表情,舞台上神情幽默风趣,生活中声音笑貌那样的祥和温暖。我永远记得毕老师的招牌表情,那一抹祥和温暖的笑容!

时间流逝的何其之快,悄无声息。于今参加完毕老师追悼会路上追忆起过往岁月中我与毕老师的点滴,伤逝的悲情中蕴藏着无尽的温暖与感动。“人生一世,春芳百代。”祝毕老师一路走好,愿越剧毕派艺术常青! (执笔:上海大学 吴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