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花觚考辨

时间:2024-05-20

陈聪景 吕伟涛

关键词: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东坝娘娘庙 泰山娘娘 海神妈祖

一、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与东坝娘娘庙“五供”

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图1),高63.5 厘米,口径26.5 厘米, 足径23.1 厘米, 为1954 年保粹斋售出,原称“乾隆六年(1741)唐英制青花缠枝莲纹觚式瓶”,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口外侈,长颈呈喇叭状,罐形腹,下连覆钵形底座。器形宏伟,胎质细腻,釉汁晶莹。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自上而下分绘缠枝莲托寿字纹、蕉叶纹、回纹、仰莲瓣纹、如意云头纹和卷草朵花纹等,多达15层,非常精美。青花发色沉着,仿宣窑点染,笔意浓重,颇具雍正遗风。腹部桃形开光内有7 行楷书铭文:

养心殿总监造,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献东坝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乾隆六年春月谷旦。

此器有明确纪年铭款,是乾隆早期青花瓷器的标准器,与御用瓷器无异,为“唐窑”青花瓷中的珍品。

据铭文而知,此花觚为唐英于乾隆六年(1741)三月吉日监烧,并敬献“东坝天仙圣母案前”的“五供”之一。“五供”是佛像或神像前供奉用的五件器皿,其造型多仿制青铜器,包括香炉一只、烛台与花觚各一对,五件器皿成一套,合称“五供”,又名“五供养”“五具足”“五供一堂”等。目前所见最早成套的瓷质“五供”为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嘉靖霁蓝釉金彩凸云龙纹“五供”,明定陵亦曾出土过一套青花“五供”。清乾隆时期,瓷质“五供”尤为盛行,釉色品种有青花、粉彩、单色釉等。

“天仙圣母”,又称“碧霞元君”,民间通常称之为“泰山娘娘”“泰山奶奶”“泰山圣母”等,是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也是中国古代最知名的女神之一。不过,唐英所敬献的这位“天仙圣母”可能另有所指,后文有述。

现藏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一对青花唐英题记烛台(图2),1 其装饰风格、铭文等与本文所述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基本一致。此对烛台的原拥有者斯蒂芬· 布舍尔(Stephen Bushell,1844 ~ 1908)在其日记(Bushell,1899)中记载:

该烛台是成套祭器——“五供”的一部分,专供庙宇的主祭坛使用。我曾见过属于这套祭器的两只喇叭口花瓶,但瓶身上的题款已经被人为地抹去。在被损坏和丢失之前,三足香炉一直作为中心祭器设于祭坛。2

斯蒂芬· 布舍尔为英国人,1868 年起在英国驻北京使馆担任驻馆医生,此后数十年他应该都生活在中国。他对中国文物颇有研究,亦收藏有众多中国文物。斯蒂芬· 布舍尔提到的“两只喇叭口花瓶”便是花觚,但“瓶身上的题款已经被人为地抹去”,显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只保存有铭款的花觚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的这一对青花烛台不属于同一套“五供”。另外,通过比对两者花纹也会发现明显不同,如仰莲瓣纹、缠枝莲托团寿字纹、如意云头纹等都差别较大;即使同样的花纹,在画法和风格上也不尽相同。倒是2009 年北京保利秋拍上的拍品乾隆六年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香炉(残高39 厘米,三足缺失)和现藏香港徐氏艺术馆的乾隆六年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无论是器身铭款,还是缠枝莲托团寿字纹、如意云头纹等装饰纹样,都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的那对青花烛台较为接近。故推测,这4 件应属同一套青花“五供”。

目前所见唐英监烧的、带有“乾隆六年”铭款、供奉地点同为“东坝天仙圣母案前”的花觚共有3 件,其中两件分别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香港徐氏艺术馆收藏,另外一件在2007 年香港苏富比春拍、2010 年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和2016 年北京匡时十周年秋拍上曾出现过。但这三件纹饰没有完全相同的,局部还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当年唐英监烧供奉“东坝天仙圣母案前”的青花“五供”,至少有3 套。

二、督陶官唐英及其供奉东坝娘娘的由来

唐英(1682 ~ 1756),字俊公,自号蜗寄老人,关东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是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最著名的督陶官。唐英的一生,虽不传奇但颇可圈点,尤其是作为清朝历史上任期最长的督陶官,在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文化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陶瓷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雍正六年(1728),唐英是以内务府五品大员的身份来到景德镇御窑厂,对于这座距京城千里之遥的匠作小城而言,已是万人仰慕的身份。但是唐英却脱下官服,换上瓷工衣衫,成为御窑厂里的一名特殊学徒。仅仅3年时间,唐英便由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位精于瓷艺的行家。

唐英重视实践,强调学以致用,富有传世意识,塑造了全新的督陶官形象。在管理景德镇御窑厂的前后20 多年中,唐英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獲得了巨大成就。《清史稿· 唐英传》载:“英所造者,世称‘唐窑。”4 自此,“唐窑”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永不落幕的传奇。唐英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书,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

唐英在景德镇督窑期间监督烧造的器物可分三类:大宗供御瓷器、自用或馈赠亲友的小件文房器皿、供奉庙宇神灵的青花“五供”。其中第三类无论胎釉、造型还是青花发色、纹饰画工,都代表了当时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便是明例。

目前所见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五供”器,有乾隆五年(1740)、乾隆六年和乾隆十四年(1749)的制品,共有15 件之多。其中,乾隆十四年所监烧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香炉所供奉庙宇和神灵暂不可考;而乾隆五年和乾隆六年监烧的青花“五供”,所供奉的寺庙和神灵主要在北京城的东郊,尤其是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一带的庙宇,如下表5 所示:

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一带,还曾出土过唐英小妾张可姬的瓷骨灰罐(图3)。据此推断,唐英家族当年在北京的居住地和祖茔可能就在这一地区,6 而且长店村的村名从清雍正、乾隆时期直到今天都没有变化。

结合《唐英全集》之记载可知,唐英的一生可谓屡遭不幸,29 岁时(康熙四十九年,1710),原配夫人赵淑人去世;749 岁时(雍正八年,1730),续妻马氏去世;853 岁时(雍正十二年,1734),小妾张可姬去世。尤其是张可姬,唐英用情最深,曾专作《可姬小传》以示怀念。9 此传有顾栋高、华西植、汪澎、徐栋梁、沙上鹤、白少康作序和跋,规格之高,前所未见,更显唐英情真意切。张可姬去世时,年仅23 岁,其子珠山也在不久后夭折。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乾隆五年八月十八日,唐英第四子万宝出生,因珠山系夭折,未添入子嗣序列,故万宝排为三子。《陶人心语》卷三《庚申中秋后三日,三子生于江州使署,赋以识之》曰:

难言育子即宁馨,牛斗悬弧感地灵。天上一年光满月,人间六十客添丁。啼声敢拟惊温峤,占孕浑同兆梦铃。梁任昉母梦天降彩旗,四角悬铃,偶一铃落怀中,觉而孕,生昉。笑我半生愚且鲁,聪明愿尔愧趋庭。10

《陶人心语续选》续卷三《三子万宝以八月十八日生于江州使署,友人贺以诗,因次其韵》亦载:

月桂飘香子落时,冰衙珠履接丰仪。山林城市知名久,尘吏清流此会奇。倾盖交情忘雅俗,朱门臭味拟兰芝。弄璋不作书成套,白雪红绫惠寄诗。11

此时唐英60 岁,真是“人间六十客添丁”。欣喜之余,唐英于乾隆五年十月朔日敬献多套青花“五供”,感念各位神灵保佑母子平安。到乾隆六年春月谷旦,唯恐前次贡献不足,唐英再度监烧多套青花“五供”,敬献给“东坝天仙圣母”。

三、东坝娘娘庙与海神妈祖

在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青花唐英题记烛台文物档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东坝是北京东北部丫髻山朝圣路上的一个小镇。这里有一座建于1696 年的庙宇,供奉天仙圣母。天仙圣母也被称为“碧霞”,是一位居于泰山的女神,也是清朝中国北方最受欢迎的神灵之一。12

斯蒂芬· 布舍尔在写于1899 年的日记中也提到,该建筑为东坝道教庙宇,“坐落在运河北岸连接通州与北京的一个小镇”,而且“像北京周边的许多庙宇一样,这座庙宇现在是一片废墟”。13

东坝的这座供奉“天仙圣母”的庙宇,通常被称为“东坝娘娘庙”,位于今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乡娘娘庙街72号。据1928 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天仙宫在娘娘庙街四十二号,明万历年间建,清乾隆、光绪、民国十七年(1928)重修”,“天仙宫”即“东坝娘娘庙”。14

又据隋少甫、王作楫所著《京都香会话春秋》载:

……东坝娘娘庙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庙宇坐北朝南,为三进殿,前殿为四大天王殿,殿前有一对汉白玉的石狮,还有一对夹杆的石座,杆座上立有旗杆。规模最大的是庙里的中殿,也是正殿,殿内供奉的是天仙娘娘,还有子孙娘娘和眼光娘娘。后殿供奉的是斗母娘娘、金衣娘娘,庙内也有东西配殿及一座木结构的大戏楼。整个建筑壮观雄伟,在京郊算是历史久远、规模较大的庙宇之一。

东坝娘娘庙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七开庙七天,称为“五月庙会”。特别是初一这一天,东坝北门的“金铃祖狮”必到大殿舞狮,称为“狮子扫殿”。15

时至今日,东坝娘娘庙的确切建造年代,已不可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坝娘娘庙被改为小学校,即今东坝中心小学。遗憾的是,此庙的主要建筑早已拆除,仅存后殿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以及学校操场旁的一对夹杆石、一个香炉座等。遗存石刻的石材和雕工均属上品,纹饰古朴苍劲,可以看出当时庙宇的规格不凡。据周边村民回忆,20 世纪90 年代他在这里上学时,操场主席台上还有很多楷体、小篆与满文的石碑,现已不知去向。传说还有一对石狮子,被埋在操场地下。幸运的是,现该庙遗址已被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既然东坝娘娘庙供奉的是“天仙圣母”,又处在北京城的东部,于是就有人认为此东坝娘娘庙就是明清时期供奉碧霞元君的“五顶”中的“东顶”。16

明清以来,北京地区主要的碧霞元君庙有30 余座,其中5 座又被称为“五顶”,分别是“东顶”“西顶”“南顶”“北顶”和“中顶”。比较主流的说法,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所载,这“五顶”分别位于“东直门外”“长春闸西”“永定门外”“安定门外”和“右安门外草桥”。17 至今,“西顶”“南顶”“北顶”“中顶”都有保存或修复,18 但唯独“东顶”不知去向。而且对于这“东顶”,历来说法不一,文献中也只有“在东直门外,曰东顶”数字。又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称:“环京城四周,共有碧霞元君祠五,分东、西、南、北、中,惟东顶无闻。”可知,“东顶”早在清末便已难觅其迹。

今人隋少甫、王作楫《京都香会话春秋》中有如此一段记述:

东顶碧霞元君庙在东直门外,亦称行宫庙,建于明代,东顶的具体位置在现在的东直门外小关村一带,今华都饭店处。这里的庙会集市较小,游人也不多,来此进香的会档和香客也多为市郊乡民。因庙宇年久失修,每况愈下,到了清末就已废圮。解放后东顶还有残存的庙宇,后被太阳宫公社生产队所用,今已无存。19

隋少甫、王作楫為北京地区知名民俗专家,其记述甚是详细,较为令人信服。

从史料上看,“五顶”均建于明代;从“五顶”的布局上看,它们环列京城四周,布局严谨对称,建制相当,由此可以看出当年谋划“五顶”的意图。实际上,“五顶”又有“五鼎”之意,指供奉碧霞元君的五大庙宇如“五足鼎立”。今日看“五顶”之分布,确有此意。至此,也可以肯定东坝娘娘庙并非“东顶”。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青花烛台文物档案中也记载该庙建于1696年,即康熙三十五年。而位于“东直门外”的“东顶”,虽然准确的修建年代不详,但已见载于《春明梦余录》,说明其在明代肯定已经存在。20 假若如此,那东坝娘娘庙很有可能供奉的就不是碧霞元君。

东坝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东起三岔河,西至北岗子,北起北马房,南至辛街村,面积24.6 平方公里,堪称北京东郊的“门槛”,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京东重镇。东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 多年前的东汉,那时曾是一座“安乐城”,晋时称“安德乡”,元延祐年间改称“郑村坝”。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当年十二月曾与李景隆在此激战,大破李部七营,解北平之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郑村坝”改名“东坝”,沿用至今。

东坝有一条人工运河――阜通河,即今之坝河,开挖于大元至元年间,在通惠河通航之前对北京城的漕运发挥过重要作用。该河西起今朝阳区香河园街道的光熙门,东至朝阳区楼梓庄乡的沙窝村,入温榆河,可以说是今朝阳区的一条“内河”。其名称的由来,则是因开挖河身的土堆于两侧成坝之故。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为航运安全、顺畅,河上建有土坝,西起依次为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郑村坝居中,是漕运线上的重要码头。

既然是运河漕运码头上的一座庙宇,东坝娘娘庙很有可能供奉的是海神妈祖,因为妈祖亦常被称为“天仙圣母”。21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出使琉球使臣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称其无意中在杭州孩儿巷天后宫得睹一卷《天妃经》,其后详书妈祖历朝封号,其中便有“天仙圣母”称号。22 另,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中,也说“天仙圣母”就是海神妈祖。23

不光是“天仙圣母”之称,海神妈祖和泰山娘娘还共享“天妃”和“碧霞元君”的神号。如明清人泰山诗中“天妃端拱五铢衣”24“翘首天妃始幸逢”25“天妃咫尺有行宫”26 等,咏的都是泰山娘娘;北京城“五顶”中的“西顶”,在其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修碑记中也写到“元君(泰山娘娘)初号天妃,宋宣和间始著灵异”,并将海神妈祖褒封神号全部转于泰山娘娘;27 国史馆纂修毛奇龄甚至明确宣称,“天妃”本是泰山娘娘的名号,但有人将妈祖附会为“天妃”。28 而明朝中后期著名道士陆西星所著《道缘汇录》,以及清初徐道、程毓奇所编《历代神仙通鉴》(又名《三教同原录》)、道光朝道士李西月编撰成书的《吕祖全书》中,有妈祖“证位碧霞元君”的一说;29 书写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的《丫髻山天仙庙碑记》,也列举了“碧霞元君”来历的两种说法,其一即称“乃湄州林都检之女,渡海云游,于宋宣和间以护佑路人功……历元明,累功封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徽号”;30 乾隆《大清一统志》和《清河县志》在解说淮安惠济祠的条目中,都曾提到雍正帝敕封妈祖为“碧霞元君”。31

泰山娘娘和海神媽祖二神之神号的混淆,缘于明清之际南北两大女神神格的逐渐融合。在世人最初的信仰中,泰山娘娘司掌人间生育,保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海神妈祖主管海运,庇护海上行旅安康,各司其职。但随着明代运河运输繁盛,河道借泰山之泉,泰山娘娘也因之被祈望能保护漕运。而清代册封琉球的使臣途经泰山时,也会拜谒泰山娘娘,以祈海路平安,显然已将泰山娘娘视同海神妈祖。32 与此同时,妈祖信仰更是随着运河的一路北上,在华北地区生根发芽,与泰山娘娘信仰多有重合。

唐英所处的清乾隆时期,华北地区的许多民众常常将泰山娘娘与海神妈祖都看成是观世音的化身,二者并无太大区别,均称作“天仙圣母”或“碧霞元君”。33 即使在今天,华北地区的某些天妃庙仍祀泰山女神,并不区分泰山娘娘与海神妈祖。34 或者,如同淮安惠济祠(也称天妃祠)、天津天后宫等运河上主供妈祖的庙宇一样,东坝娘娘庙也同时供奉海神妈祖和泰山娘娘。

如前文所述,唐英在乾隆五年十月朔日监烧过一批青花“五供”,敬献给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一带的各路神灵,时间是在唐英三子万宝出生后的一个多月。到了乾隆六年春月谷旦,唐英再次监烧数套青花“五供”敬献给东坝娘娘庙的“天仙圣母”,而海神妈祖的诞辰也恰好在农历三月。35 这或许是巧合,但更可能是唐英有意为之――在妈祖诞辰时间敬献“五供”,以感谢神灵的佑护。因为唐英家族所居住的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一带,距离朝阳门外东坝娘娘庙并不远,唐英原本可以也有能力多监烧一批青花“五供”于乾隆五年十月朔日敬献给东坝娘娘庙。而唐英于乾隆六年春月谷旦监烧的青花“五供”,除了敬献给东坝天仙圣母外,还敬献给东岳庙东岳大帝,恰好东岳大帝的诞辰为农历三月廿八,也是在农历三月。

综上,东坝娘娘庙供奉的“天仙圣母”极有可能就是海神妈祖,唐英监烧的这件花觚也便是敬献给海神妈祖的“五供”之一。

四、结语

督陶官唐英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但人生经历却复杂而坎坷。世人对唐英的认知大都停留在其“厂窑至此,集大成矣”36 和“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37 的赞誉之中,而去掉光环的唐英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人生经历也跟普通人一样尽尝人间酸甜苦辣。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便是清代督陶官唐英的人生经历的一段见证。由于东坝娘娘庙处在北京东郊的运河漕运码头上,清代华北地区又普遍将海神妈祖和泰山娘娘均称作“天仙圣母”,并且唐英特意选在妈祖诞辰的“春月”敬献青花“五供”,因此推测他要敬献的这位“天仙圣母”极有可能就是海神妈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