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真诚记录上海农民30年心灵历程

时间:2024-05-20

李辰楚

记松江籍剧作家陆军

2009年元宵佳节,松江区政协举办了“田野上的歌:上海农民30年心灵档案——陆军农村题材剧作30年成果展”。自1979年以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松江籍剧作家陆军一直坚持农村题材的戏剧创作。由他创作的已被搬上舞台的28部大戏和一批短剧,大都直接反映上海农民的真实生活,不仅深受农民的欢迎,更为专家学者所推崇,被誉为“用戏剧形式记录上海农民30年心灵档案第一人”。

30年:一年一部新戏

从1979年第一部搬上舞台的大戏《追求》,到2008年上演的大戏《我们的村庄》,陆军以平均每年超过一部新戏的速度为农民朋友奉献精神食粮,剧种涉及话剧、沪剧、越剧、姚剧、婺剧、粤剧、京剧、采茶戏、南词戏、黄梅戏、滑稽戏等,质量高,影响大。

上世纪80年代初,陆军创作的《定心丸》、《瓜园曲》在上海第一、第三届戏剧节上获最高奖。其中《定心丸》被《解放日报》破例连续两天以整版登载,全国各省市剧团争相移植上演。接着,陆军又捧出了《竹园曲》、《桃园曲》等一批佳作。90年代,陆军创作了大戏《三朵花闹婚》、《情人河》、《神秘的电话》、《夏天的记忆》,短剧《乡村里的月亮》、《送子观音》等,其中《夏天的记忆》可称为他的扛鼎之作。该剧的创作缘起,来自上海郊区第一起“雇人杀妻案”,陆军闻知此案,深为震惊。他感悟到,中国农民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们可以经得住任何贫困,受得了任何磨难;中国农民最渺小的地方则在于他们不知道富起来以后该怎样生活。《夏天的记忆》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由于紧扣时代脉搏,深刻反映现实,情节别致,人物生动,先后获国家政府奖文华奖、曹禺戏剧奖、田汉戏剧奖等,成为天津人艺十大保留剧目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后,陆军又先后推出大戏《女儿大了,桃花开了》、《秋嫂》、《母亲》、《婺江歌谣》、《男人三十一枝花》、《我们的村庄》以及短剧《三条彩信》等。这些剧作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农村、农业、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快乐而又艰难的心理挣扎过程。其中《女儿大了,桃花开了》以独特的视觉、别致的风格样式而被专家赞为“新时期现代戏创作的重要收获”。《母亲》一剧则被专家和有关领导誉为“近几年浙江省内最好的一出现代戏”。

30年:一戏一个人物

在30年内,陆军不断为上海农民造影。在他的笔下,走出了一个个带有鲜明时代印记、又具有鲜活个性色彩的上海农民的艺术形象——《夏天的记忆》的秋子、《追求》中的花娘是对美好人性的深情咏叹,《定心丸》中的李玉桃、《种花人家》中的田老根是对时代皱折的忠实记录,《瓜园曲》中的赵大牛、《袜子的风采》中的张辛勤、《乡村夜话》中的陌生人是对历史交替时期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的冷峻思考,《女儿大了,桃花开了》中的桃花、《母亲》中的赵国英是对中国人生存环境忧患意识的深刻警示,《竹园曲》中的宋村长、《小城维纳斯》中的牛牯是对丑陋人性的尖锐鞭挞,《男人三十一枝花》中的张新民、《绣花牛仔》中的彩云是对创业精神的热情讴歌,《三朵花闹婚》中的芦花、《瓜熟时节》中的甜姑是对民间智慧的倾情礼赞……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浸润着岁月的风尘;他们的一笑一颦,都牵挂着时代的情绪。这些人物组合起来,就是一条演绎上海农民30年蜕变、挣扎、新生的人物长廊。有学者说,多少年后,如果有人要追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民的心路历程,陆军的农村题材剧作无疑是一份真切而又生动的历史档案。

30年:一步一个脚印

30年来,陆军的剧作受到上海市各级领导的鼓励支持,社会各界的欣赏喜爱,成绩斐然,获奖无数,声誉卓著。他始终执著“咬住”农村题材的戏剧创作,踏准时代的节拍,反映民众的呼声,呈现出质朴中显绚烂、寻常中见哲理的创作风景。有专家认为,陆军剧作在70年代的主调是“浪漫”,80年代的主调是“忧虑”,90年代的主调是“阵痛”,而进入新世纪的主调则是“裂变”。不管如何变化,陆军的创作视野一直没有离开脚下坚实的土地,因此,他的创造性劳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如火如荼。这位学者型剧作家,这位农民的儿子,正站在家乡的热土上,采集生活花粉,酿造精神蜜汁,构筑艺术新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陆军的笔下一定会走出更多、更生动的上海农民新形象,他的艺术创造一定会给广大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