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鉴定铜镜的一种方法

时间:2024-05-20

孙克让

前人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很好的鉴定铜镜的经验,如程长新先生等前辈凭着大量的实践经验从外观特征上看基本面和锈色诸特征总结出一套经验,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其属于眼学,这是需要鉴定者付出大量的实践,长时间的反复总结才能有所收获,速成是不可能的。20世纪以来的考古工作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大量的考古中出土了一些铜镜,为铜镜的鉴定树立了许多标准样品,而正因为这是科学考古的成果,在断代上有着巨大的作用。但这还是远远不足的,在真伪鉴定上还不充分。现在仿制手段不断提高,造假者常常依《考古》《文物》发表的资料以及真品仿制。有一些还采用高科技,使假铜镜在本色、锈色、声音、轻重手感、品相、纹饰等极难分辨(当然差者除外),很容易使人上当受骗。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从历史的角度和用科学的方法。历史文献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取向,表现在铜镜的设计、制作模具、铸造、加工各个方面,足可借鉴,但是采用科学手段更为必要。首先铜镜在各个历史时期其成分组成有很大的不同,不仅铜、锡、铅三大主要成分不同,而且其微量元素具有更大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历史特点和地方特色,为科学鉴定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在已经有一部分科学工作者作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但还远远不够,需要全系列逐个地详加测试,形成谱系。过去采用取样测试,只能用碎片,而今有了无损伤的能谱仪,这个问题便可以解决,可这项工作量很大,还需要一定时间。

笔者正是依靠已经测出的成分数据,在实践中总结了有关鉴定方面的经验,今择其一种以供参考。20世纪90年代,在摄影之余,看了许多有关铜镜的书籍和论文,看到一部分铜镜中有含铁现象,但都在1%上下,磁铁会不会检验出来呢?先头找了一些来试,因磁力小而不成功。后采用高磁能磁铁,其作用非常明显。首先发现的是唐代铜镜,其中有些可以吸住,有些则不能,是否因为唐代产镜地方不同呢?我们都知道唐代主要产镜地有两个,一个是山西太原,另一个是扬州。另外年代不同是否也会不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铜镜专家孔祥星先生,当时正赶上我馆修改陈列(1995年)。孔先生和我一起到陈列室去试验,测试范围是从隋代至五代上陈的所有铜镜,发现如下:一、隋代铜镜基本不吸;二、唐初铜镜不吸;三、二飞仙镜不吸;四、特种工艺镜中个别不吸。其余从唐中期至五代的铜镜,全部能吸上。这说明唐中宗建立扬州贡镜制度之后都含鐵。上述二飞仙镜不含铁,经分析此镜当属太原所铸,其风格不同于扬州贡镜,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采用细线条刻画形象,与扬州镜相比缺少了唐代雄风大气,当然也是另一种风格的好镜。在后来的实践中发现:海兽葡萄纹镜群中,一些较大而且精细的产品多不吸,而较小的、稍粗一些的均可吸上(含铁),另外外形是八菱类形铜镜中,其大而精者多不含铁吸不上,只有一小部分能吸上。由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出产的铜镜基本上不含铁,中宗以后延续生产的相类的铜镜均含铁。再后出现的八葵形的铜镜基本上都含铁,均能被磁铁所吸附,这其中包括八葵类的双鸾镜、千秋镜、五月五日午时镜、双犀、真子飞霜、道教类、单龙、卍字、八卦等类均有含铁现象。由此可以得出自唐中宗设立扬州贡镜制度之后,镜体中均含铁。

其他时段所产铜镜是否含铁呢?经过多次对历代铜镜的试验,发现有时有,有时无。但有一个大体规律。战国以前甚至汉初基本没有含铁,即使有亦是无规律的,可以认为是铜矿中有夹杂。汉代从道家兴起炼丹术,特别是东汉中后期道教的产生,铸镜开始有三五七九……三十炼之辞出现后,按说炼数的增加铜液被反复提纯不应含铁,因为夹杂一再被排除,但是测试恰恰相反,含铁现象反而多起来。到唐代还有百炼镜,居然也含铁。

我认为是道家在冶炼过程中有意加入铁,属于象征性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道教专家,中科院历史所的王育成先生,他也认为是加进去的。道教是讲求五金合炼的,而且铸镜总是选在五月五日午时,以火月火日火时来说明火克金,作为铸镜吉日,都是依道教之说而来的。关于“五金合炼”在汉镜铭之中可找到答案,如“山炼神石取其清,金银铜锡以相成……”在《古镜图录》(卷中21页)说的更清楚,“汉有善铜出丹阳,大师得同,合炼五金……”古时认为总称为金者,分为五色:黄为金,白为银,赤为铜,黑为铁、青为锡铅。五金合炼只取形式,镜中主要成分还是铜、锡、铅,而金、银、铁等只不过是象征性加入一点,是道教意义上的体现。唐中宗以后,特别是唐玄宗时期以道家老子为唐世李姓先祖,加之开元后期,玄宗更加笃信道教,求取仙术,追求长生,各路道士纷至踏来,道士司马承贞专为千秋节献上自己设计的道教法镜若干,还有叶法善为玄宗讲道,有夜游月宫的故事等等。东汉时铸镜吉日用“五月丙午日时加日中”来标定,但时有错误发生。唐朝则在扬州定为“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子江船上铸,成为端午江心镜。铜镜都是经过了百炼才铸成,所以唐代的铜镜,质地极细密,无砂眼,其中含铁不论,还含有少量的银,约在0.56%左右。充分表明百炼之后还有铁银,这其中有道教五金合炼之意。金在铜镜的内部尚未发现,可能冶炼时加入太少而无法测出,但是在表面涮金、镀金等是有的,这样加上主要的成分构成“五金合炼”。东汉时期银不在镜体之中,而往往在其表面,这在一些冶金科学工作者的著作中可以查到,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何堂坤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在书中206页表15中有所标示。唐代铸镜掺银现象见于该书58页,是铸于镜体之中的实例。

关于磁铁测试的技术问题,磁铁应是钕铁硼高能磁铁,其指标应是:一、矫顽力HCI大于12KOE;二、磁能级(BH)MGO大于33KOE;三、磁通BR大于11.9KGS。另外磁铁自重应在1克上下,这样便于能吸附上。2001年底笔者曾带着这样的磁铁到何堂坤先生处测试。选了不同时代的八个样块:1.汉未央镜,含铁0.43%;2.唐宝相花镜,含铁1.13%;3.唐八卦镜,含铁0.32%;4.五代匠人镜,含铁0.6%;5.宋素镜,含铁0.158%;6.金代带柄龟裂纹镜,含铁1.142%;7.另一件阿城金镜,含铁1.302%;8.清代镜,含铁0.64%。从测试中得出结论是:1.含铁0.3%以上有吸力;2.含铁0.4%以上吸力加强,5号宋镜含铁0.158%无任何吸附现象。

通过以上测试分析,采用磁铁来鉴定铜镜和其他铜器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对试品毫无损害。但在实践中要有大量试品才能发现各时期的特点。因此与科学仪器所测的结果相配合,才能更有效。像瓷器一样,用大量测试形成谱系就能起到鉴定作用,如果将古代铜镜和铜器测试构成《中国古代青铜成分谱系》,则可以用磁铁这种简单方式,轻而易举地鉴定出是真是假。铜器中含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中夹杂;一种是有意加入的。有意加入的又分是观念(道教)加入,还有是为改变铜器性能或加工过程中使用铁削等物造成。这样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地区、不同加工方法中的含有微量铁的样品可以通过磁铁而分辨出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