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三公山碑

时间:2024-05-20

孟宪钧

大三公山碑又称《祀三公山碑》《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发现于河北元氏县。刻石年月残,翁方纲考订为东汉元初四年(117)立,石现存今河北省元氏县。碑文为篆书,全碑记10行,每行14至23字不等。大三公山碑,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沈涛《常山贞石志》等书著录。

此碑最早拓本即为乾隆拓本,除纸张、墨色等因素外,其考据字主要有最初拓本碑首“元”字尚可见下脚二笔。其次三行末“奠”字左上、五行“处幽”之“处”字左下无石花,六行末“熹”字不损,符合以上条件者当为乾隆拓本。稍晚拓三行之“奠”字之左上角损,“熹”字渐泐,初仅损右下二点,后渐渐上损以及口部,近拓则“熹”字不存矣。

可以说把握“熹”字,是鉴定大三公山碑年代早晚的关键,然同为“熹”字不损本,亦有多种不同情况。予尝获多件“熹”字未损本,也有时代早晚之不同,最早者“熹”字下完全无石花,稍后,石花渐大,然距“熹”字尚远。再后,石花迫近“熹”字右下两点,但仍未泐连“熹”字,仍称“熹”字完好本。总之,即使是同为“熹”字不损本,也有细微差异,故如有条件,当尽可能多搜集、多记录不同的标本类型,以资比较对照。

大三公山碑体兼篆隶,在中國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此碑为“缪篆”精品,杨守敬认为其书法“非篆非隶,盖兼两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邓完白篆书多从此出。”近代书法家多以此碑为“缪篆”的代表作,近代大书画家齐白石受大三公山碑影响至大。

寒斋所藏之大三公山碑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乾隆初拓本,卷轴装,拓本高195、宽71厘米。曾经棱伽山民(顾曾寿)、端方、张伯英、龙潜等人递藏,顾曾寿、张伯英、张延厚诸家皆有跋。顾跋全文如下:“祀三公山碑,此碑由篆入隶,尚有西京遗意,裴岑纪功、大开通之类也,棱伽山民记。”昔日从启功先生问碑帖鉴定之学,先生亲口对予言“棱伽山民所藏无不精善”,观此碑可见先生之言不虚也。

张伯英乃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碑帖鉴定家,兹节录其跋语如下:“此与开通褒斜道石刻皆体兼篆隶,汉人奇迹,旧拓尤觉元气浑沦,予得自匋斋,重付装池,嗜古者见之惊为希有,若新墨本无足观矣!”

张延厚跋文最长,内容丰富,叙及该碑出土经过,著录概况,兼考证文字,订正史实,兹不赘录。张延厚,其人事迹不详,待考。

值得一提的是此拓流传有绪,久为世重,早在80年代,吾友秦公在文物局举办的泰山碑帖培训班《讲义》中就盛赞此拓为传世最佳,2013年《嘉德二十年精品录—古籍善本卷》也收录了该拓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