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代陶瓷鉴定浅说

时间:2024-05-20

王莉英

我初学古陶瓷鉴定时,从师孙赢洲,得老师之传授,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求做到“三多”即“多看、多问、多比”,“三勤”即“勤学、勤记、勤问”,“三心”即“细心、信心、恒心”。追忆老师教诲的“三多、三勤、三心”的学习诀窍,做起来时曾经是那么的艰苦,但学习收益匪浅。下面对古陶瓷鉴定采用的两种方法做简要的论述:

传统鉴别法

指从陶瓷器的胎质、釉色、造型、装饰、工艺技法与款识特征诸方面进行辨别、鉴定。

1.胎釉

胎釉是瓷器的骨肉。由于不同窑口选用的制瓷原料不一,从而使得各窑制品的胎釉呈色、质地有着明显的差异。即便是一个窑,也会因不同时代制瓷原料的变更或工艺技术的变革,使制品胎釉出现差别。所以鉴定古瓷时,细致观察胎体呈色与胎质粗细和釉面的色泽、光润与致密度,釉内气泡的分布状态,以自己掌握的各窑产品胎釉特征的正确概念进行分辨、印证,是判断被鉴定品的产地、时代的有效手段。

鉴别古瓷胎体,通常是从器足的无釉露胎处观察。如果所用原料的铁含量高或偏高,胎色土灰、灰、深灰、灰黑或黑色,原料中铁含量偏低或低,胎色灰白、米白或白色。不同产地制瓷原料中的铁含量各有高低,胎的呈色不一。如唐代越窑青瓷胎色灰,瓯窑青瓷胎色灰白或浅灰;北宋龙泉窑胎色灰或灰黑,南宋龙泉窑胎色灰白或白,明清景德镇仿宋龙泉青瓷胎色洁白;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器胎色土灰,南宋吉州窑白地黑花器胎色米白。北宋建阳窑黑釉兔毫盏胎料含铁量高达7?10%胎色墨黑。如果瓷土淘洗不净,足胎处露有黑、褐黄色杂质点,反之露胎处洁白无疵。如果制瓷原料淘洗纯净、烧结度好、胎面白且细腻、滑润,反之触摸胎面有粗涩感。从唐邢窑白釉碗的玉璧式底足与定窑白釉玉璧底碗相比为例:唐邢窑白釉碗的玉璧式底足洁白无疵,烧结瓷化程度高,胎面致密坚硬,手摩挲很滑润。唐定窑白釉玉璧底碗,胎色亦洁白但有稀疏的褐黄色杂质点,胎面不够细腻,滑润感不足。再如元代与明永乐、宣德的砂底(底不挂釉)器皿,底足都可见胎质火化呈现的火石红色,前者的砂底多见黑褐色杂质点,火石红色较重,永乐、宣德砂底器的杂质点少,火石红色略淡。用手摩挲元代砂底有凹凸不平感,永、宣砂底器底面平匀,细腻滑润。民国时的仿制品,器底不见火石红色和杂质点,手感欠光润,留下了膺品的破绽。

用光照看器皿胎色,是分辨胎质的又一方法。如:明成化白瓷胎体迎光显出牙白或粉白色,清雍正仿成化白瓷的胎体迎光则显纯白或青白色。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明宣德白釉划花鸡心碗,是见于文献的名贵器物,后世仿品甚多,以雍正御窑厂的仿品为最,与原器的造型、纹饰和白釉微闪青、釉面有棕眼的特点都一致,仿品已达乱真地步。但由于明宣德时的制瓷原料为浮梁县产的麻仓土,至清雍正时这种优质瓷土早已用竭,而换用另种瓷土,从而造成不同时代的同一种瓷器的胎质迎光显色的截然不同。明宣德白釉鸡心碗,迎光时胎质隐隐显粉红色,雍正仿品的胎质迎光则泛青色。

比重量、听声音是辨别胎质的另一手段。一般来说,元代瓷器胎体厚重。明代永乐宣德同类器皿的胎质是宣德胎重于永乐胎。明成化器皿绝大部分胎体轻薄。明嘉靖琢器胎体厚重,官窑小件制品胎薄体轻。仿制品的胎体与原器相比,不是过重就是嫌轻,这是由于所用原料不同,淘洗精、粗,沉腐时间长短、胎体薄厚、烧成工艺上的差异所致。如: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故宫收藏3件,它们的重量分别为155克、160克、166克,后世仿品的胎骨或重或轻。万历仿永乐青花压手杯,胎型略大,胎体重达280克。上世纪80年代景德镇仿制的永乐青花压手杯仅重135克。瓷器胎体的声音有清亮、清脆、沙哑等不同。烧成温度高,烧结好,胎体致密坚硬的器物,敲击时声音清脆,浆胎瓷器声音沙哑。如北宋汝窑青瓷烧成温度偏低为1150℃?1200℃,南宋吉州窑玳瑁釉碗烧成温度为1270℃左右,敲击它们的胎体声音清亮但发闷,现今仿汝窑青釉器、仿吉州窑器烧成温度都高于原器,声音清脆。

掌握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瓷制品釉质的缜密或疏松,光润或干涩的特征,是辨别真伪的重要因素。釉质特点的形成与釉内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分布状态紧密相关。因而分辨釉质时,要用放大镜细致观察,记住釉内气泡特点。举例说明:北宋耀州窑系中的耀州窑青釉器釉色艾青,釉内气泡明显,釉面光泽度强,晚于耀州窑烧瓷的临汝窑青釉器,釉色青中闪绿,施釉稍厚,气泡较多。宜阳窑的青釉器,青釉色调多种,釉层略厚,釉内气泡少于临汝窑。北宋汝窑青釉器,釉内气泡状态特殊,在极细密的气泡层间显露着稀疏的明亮大气泡“寥若晨星”,而明清仿宋汝窑器的釉内气泡密集,因而釉质的莹润度逊于宋汝窑器。宋哥窑片纹青瓷,釉内气泡多而密集如“聚沫攒珠”,釉质油润有酥光,釉面多见缩釉点,清雍正仿哥釉器,釉色青灰,釉内气泡细小,釉面光泽微弱,釉质无肥润感和酥光。再如:北宋龙泉青釉色青绿深沉,釉质透明度强,釉层薄而光亮;南宋龙泉粉青釉,釉色青翠,釉层厚,釉内气泡小匀密布,釉质莹润有玉石质感,仿龙泉青釉器,釉内气泡大小不匀,釉质莹润度不足;明宣德白釉肥潤,釉面可见“桔皮棕眼”。这一特点为本朝独有,釉内气泡大小不匀,多而密集,如一层薄翳。清雍正仿品的釉内气泡大小一致不密集,釉质缺乏莹厚之美。又如:元、明、清三代青花器的白釉,元代的釉色白闪青,釉层厚薄不匀,釉质莹润光亮,明永乐、宣德时的釉色白泛青与元代相比青度略显浅淡,有“亮青釉”之称,清代时釉则较白,釉薄而匀。此外,观察釉质时还要留心釉层的薄厚,釉的流淌状态,积釉处的呈色与釉面上的纹路,如宋定窑白瓷外壁釉垂流有“泪痕”;清康熙郎窑红釉口沿脱釉泛白。明宣德器足内施釉不匀,白釉中隐显黄色少亮光,俗称“鱼肚白”,清康熙郎窑红器,足内釉有淡苹果青色和米汤色(白中微黄);永乐翠青釉,边沿多垂釉,集釉处色如湖水,气泡多明显可见,玻璃质感强;北宋钧窑釉面的蚯蚓走泥纹,北宋汝窑青瓷釉面上细如“蟹爪”的片纹,南宋哥窑青釉上美如“金丝铁线”的片纹等等釉质特征,都应切记在心。

2.造型

陶瓷器造型是器物产生时代的制瓷技术、社会习俗、文化素养与美学风格的集中体现。熟悉并掌握不同时代陶瓷制品的造型特点与神韵,是鉴别古陶瓷年代、真伪的重要依据。首先要对各时代陶瓷制品的风格有总体的概念。如:汉晋陶瓷的古朴端庄,唐代陶瓷的丰腆雍容,宋代陶瓷的清丽秀雅,元代陶瓷的浑厚凝重,明永乐瓷器的古雅秀美,明宣德瓷器的厚重端庄,明成化瓷器的圆润秀致,清康熙瓷的敦厚挺劲,清雍正瓷纤柔秀丽,清乾隆瓷的精巧繁褥。此外,对各时代的各类器物的造型特点也要有明确的概念。如此方能识破粗制的仿品或判断出形似但神逊的仿品。同时还要掌握各时代典型器物的造型特征,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凡被后世仿制的陶瓷器,大多是各代的名品和典型品。如明朝仿宋官窑葵口洗、明嘉靖仿成化斗彩婴戏杯、明万历仿永乐青花压手杯、清康熙仿宣德红釉僧帽壶、成化斗彩鸡缸杯、清雍正仿钧窑鼓钉三足洗、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清乾隆仿宋妆窑椭圆水仙盆、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民国仿宋龙泉两式炉、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乾隆百鹿尊等。

举例来看: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远观器物造型,纹样构图与原器相像,若与原器对照比较,其造型的差别越发明显。就整体效果来说,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的碗腹与高足的比例谐调,构成型体的外轮廓线型收放适度,轮廓曲线由外敞的口边向内缓收至下腹壁曲线微外展后又向内缓收,曲廓线一收一展的微妙处理,赋予形体以舒展、秀丽、典雅的风韵;清雍正仿品的口径略小于原器,碗身的轮廓线未做收放适度的处理,从口部至下腹部的曲线一味地向内收敛。高足上部的径度略大,足端外撇度小,比例失当。造型整体效果,灵秀不足,朴拙有余。除此而外,还要掌握不同时代的同器类造型的演变规律。举例说明:陶制品中的陶,距今6000至4000多年的大汉口文化的制品与距今4000至3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的制品有明显的差异,前者的颈部细,三袋足扩张丰满,后者的颈部扩大变粗,有的颈腹直连,没有明显的界线,更具粗犷之点。再如:出现于北宋时的梅瓶、玉壶春瓶,元、明、清各代都有烧制,但造型各有特点,表现在瓶口的厚薄,颈部的粗细,下腹部的外展与收敛等各体位的明显或细微的变化上。因此在辨别器物造型时,一定要细致入微,不可冷眼一看就下断语。以梅瓶为例,一般来说北宋时瓶的口沿薄而板平,颈短直,体修长,丰肩,下胫部收敛,造型秀美挺健。元代梅瓶造型承袭宋式,口沿板平,颈部加长呈上窄下宽的梯形,肩部更加宽博。明早期梅瓶的形体较宋元制品丰腆,口沿圆润,颈短,肩丰且圆,下胫部微收,底足阔有稳重感。清康熙的造型丰满挺秀,廓曲线收放适度,小口、圆唇、短颈,肩博丰,下胫部渐内收至足部微外撇。雍正时的作品与康熙梅瓶相比,肩部略瘦,胫部略丰,端庄稳重。乾隆时梅瓶的肩部平展而丰满,肩以下至足部廓曲线渐收敛,线条无明显的曲度变化,给人以挺硬的视觉感;又如玉壶春瓶,宋代的造型是小敞口微撇,细长颈,椭圆腹,圈足。元代的瓶,口径加大外撇度也增大,如喇叭式,长颈,肩斜削,下腹丰满,胫部弧线内收,圈足外撇。明永乐时的瓶口外撇,颈部变短,下腹圆硕,圈足增大。清康熙时的瓶口略小,颈短变粗,垂腹圆润,圈足略小。清乾隆时的瓶颈部变长,长圆腹,秀雅端庄。再看葫芦式瓶,南宋龙泉窑创烧的瓶式特点为小撇口,上腹圆而小,下腹硕圆中间以高直腰连接,瓶高约26公分。明宣德葫芦瓶体变小接近自然形态。明嘉靖葫芦瓶不论哪种式样,总的来说是体高大在50公分以上,上腹略小于下腹,中间以极短的束腰连接,有一种瓶体上节为长圆形下节是长方形的,二者中间则以微曲的长腰连接。另如:元与明永、宣花口大盘,前者的盘腹壁弧度浅于永、宣大盘,明永、宣大盘的盘身略深于元代,盘底的径度亦大于元代。综上所述,掌握各代器物造型特征的要点有二:一要看造型整体上的比例与风韵,二是要抓准口、颈、腹、足的廓型变化特征。还要提及的是,器物圈足的特殊处理,如北宋汝窑盘、洗器外卷的圈足。南宋哥窑器上宽、下窄,难以捏拿的浅圈足。元代大盘花瓣式的圈足等特征,也应细加观察。

3.装饰

陶瓷器上的装饰表现出的时代特征尤为鲜明,是古陶瓷断代与辨伪的有力依据。“装饰”主要含画面构图、色彩、纹样、色釉诸方面的内容。

有的装饰仅见于某一朝代的器物画面上,如早期青瓷上常见的带状印纹贴铺首或佛像纹样,为西晋时独有。隋代青瓷上多用的以朵花、花草叶、条纹为母体的单独纹样的均衡式带状或圆形图案构图的模印装饰,亦不曾见于其他朝代。

有的纹饰则几个朝代延续使用,成为传统装饰,但又各具时代特点。如莲瓣纹,南朝青瓷上的莲瓣纹多以双划线表现,瓣身瘦长,有以刻划仰覆莲瓣间忍冬纹为饰的时代特点鲜明。唐五代时莲瓣肥硕头部圆润。宋代莲瓣修长,瓣头尖削。元代莲瓣宽博;再如,瓷器上最多见的龙纹,唐代龙,身躯健壮,兽腿鸡爪,张口卷舌,龙角细长尖部上挑,撩牙尖利,形态矫健。宋代龙身似蟒,自颈至后躯粗细相同,龙首细长,双目鼓凸,长角长发后背,舌短嘴尖,小腿无鳞。元代龙,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额尖、细颈、长躯、细长腿,三、四爪锋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角尖上钩。明、清两代的龙已规范化,龙首上目、眉、角、发、齿、须、髯、鼻齐全,爪有三、四趾不等,出现双翼龙和正面龙。永乐宣德时的龙,颈部略细,龙躯粗壮,腿健有力,爪呈轮盘式张伸,爪趾三、四、五不等,肘毛飘拂,龙首上颗唇高耸,张口伸舌,双目圆凸,疏發后背向上。双角圆钝,双眉上形神凝重威严。宣德时有闭嘴露一齿的龙,带双翼的飞龙和正面背发龙,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的龙,一般说来,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双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细花尾,形神舒展平和。嘉靖万历时期的龙,上颗长于下颗,如意头形鼻大而突出,张口伸舌,短舌似匕首,或闭嘴露一齿,鼻翼两侧有短髯,龙鳞作曲线三角形。清代康雍乾时期的龙,龙首大,下颗长于上颗,上、下颗边缘肉刺直立,长舌伸出龙口,舌尖小卷,鹰钩鼻、吊眼,双髯细长,鬃发分束后背,双角锋利,龙躯粗壮,尾细,肘毛短,鹰爪有力,形态苍健凶猛。此外,如元代瓷器上的变形莲花瓣,明宣德瓷器上的束莲纹,成化瓷上的子母鸡、三秋、婴戏纹,弘治瓷上的穿花龙串枝八宝纹,正德瓷上的双狮戏球纹、回文。嘉靖瓷上的云鹤、八仙、璎珞,树干组字纹。清康熙瓷上的双琦牡丹、月影梅花、耕织图,寒江独钓纹。雍正瓷上的过枝花、皮球花纹、乾隆瓷上的色地轧凤尾纹、万花堆、开光婴戏、百鹿纹等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纹饰。

掌握各代彩瓷彩料的特点,亦是辨别真伪的要点之一。由于各代使用的彩绘原料的不同,造成同一种彩绘纹饰的色彩特点各异。以青花为例:一般来说,明永乐、宣德青花色泽深蓝凝重,有晕散并显黑褐色下凹斑点,如中国画的墨晕一般,成化、正德青花发色淡蓝,清丽雅致。嘉、万青花色泽浓艳,蓝中泛紫红色。清康熙青花色调鲜蓝青翠,娇艳无比。这些不同时代彩料的特点,是仿品难以乱真的。如永、宣青花用的是进口青料,至明成化时这种青料已尽,使后世仿烧明永、宣青花器,难以逾越彩料设置的障碍,因而出现清雍正仿宣德青花时,采用复笔点染青花的画法,以达到宣德青花浓蓝色中显黑褐色凹斑的效果,但终因彩绘原料的不同至使青花色泽飘浮,斑点呆板密集露出伪相。再有成化斗彩彩料中的鲜红、蛾黄、差紫色亦是后世不曾仿效成功的。

由于绘瓷彩料的不断丰富,彩绘技法于之相应做了改进,从而使得同一品种不同时代的作品,形成各具特点的装饰效果。如:元末明初的青花,使用进口青料,虽色泽浓艳,但易阴晕,采用是单一青料的线描涂染技法,画笔拓出的花纹层次少,故多在花朵、山石的边缘留空白,以增添物象的层次感、立体感。明成化时改用国产料,配制出深、浅、浓、淡不一的青料,绘瓷技法一改以往单一的画笔描染,为细笔浓料描线,大笔分水涂染的画法。由于分水时,料水以笔梢导引经由笔锋流至坯面,色料自然沉淀,从而使得青花色泽平匀青亮。清康熙时,“分水”技巧纯熟,青料配制丰富,在刚劲细致的勾线内,以多种深、浅色料浑染,增加了纹饰的分色层次和深浅、浓淡不一的笔韵,色彩效果清丽明快。如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瓶,画面上的群山叠翠的笔墨效果,就得自于色度丰富的彩料加娴熟的“分水”技法。由于清康熙晚期粉彩烧制成功,雍正、乾隆的斗彩中就出现了在青花轮廓线内以粉彩料填染,花纹自然有立体感,不同于明成化斗彩的平涂彩料而形成的“花无阴面,叶无反侧”,人物衣纹表里不分,有“成化人物一件衣”的绘瓷特点。因此,掌握彩绘纹饰的用彩与笔墨技法的变化特点也是鉴别古瓷真伪时不可忽视的要点。

另外,观察纹饰色彩的粗、细也是古瓷辨识的要点。如果彩料研磨欠细,彩绘纹样上留有细小的彩料颗粒。明嘉靖、万历的黄、绿色彩料上多见料渣点,清康熙彩料上都有极细小的彩料颗粒,特征突出。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虽说仿品的彩绘已极尽精细之能事,但在彩料欠匀细,色彩上有小颗粒料点上露出了马脚。

4.工艺特征

陶瓷器从成型到装饰至烧成,都是借助一定的工艺方法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成型、装饰和烧成的工艺方法都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不同的时代,采用了特定的成型、装烧等工艺方法,在器物上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今日识别古陶瓷的重要依据。举例说明:新石器时代制陶,用泥条盘筑法和圈筑法成型,陶器内壁留有凸凹不平的特点。从东汉时期始,陶瓷器的成型,改用陶车拉坯方法,器皿的内壁留有一层层的旋纹,有粗有细,如果器外壁修坯欠细,坯面上的旋削纹在釉层下仍清晰可见。明、清景德镇瓷器的修坯工艺精细,器壁上难以见到细旋纹,一些大件器皿和造型曲廓线收放度变化大的器皿的成型,通常是采用上、下分截拉坯、粘接成器的工艺方法,致使器物上留有横线粘接痕,大都出现于琢器上。一般来说,元代器皿的接痕明显度大于明永乐、宣德器,明中晚期琢器上的接痕更为明显,以嘉靖琢器腹部上的接痕显露最为突出。再有因器物造型设计的需要,旋削挖足时下刀的深浅与角度大小的不一,形成器皿底心有凸有平,圈足有高、有低,足墙有直、有斜或外直里斜,足底边有宽,有窄,有斜尖、有滚圆、还有在足底上挖沟槽等不一的特征。有一些特殊形状的底足,如元代盘、碗器底心乳突,明宣德琢器中的台阶式底,清康熙盘的双圈足底,琢器的二层台式底,笔筒的玉璧式底等。往往仿品的破绽出现在容易忽视的足部,如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宣德青花象耳方瓶,仿品与原器很相像,但圈足内里未做“台阶”式的处理,仍然露出了伪品的破绽。还有由于不同时代装烧工艺上的差异,在器皿底足上留有截然不同的痕迹,是鉴别时可能忽视之处,此点对辨认元以上的器皿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早期瓷器多以泥钉垫烧,器底心可见不同色的泥钉痕,盘、碗类大都是叠烧,器皿里心也留有泥钉痕,唐晚期至北宋,多采用匣钵单体装烧,只在器皿底心或足底边留有支烧痕,金代又用叠烧法,于是器皿里心出现了涩圈叠烧痕。如越窑青釉碗,唐早中期制品的里心与足底都有白色泥钉痕,唐晚期制品的玉璧足上有指印状泥钉痕,五代北宋制品,在底心外围有长条状白色支烧痕,再如北宋汝窑洗,底心上的细小芝麻形支钉痕;北宋钧窑鼓钉洗底心上粗圆的支钉痕。另有一些用覆烧法装烧的器物,底心圈足都施满釉,口沿无釉露胎而形成“芒口”的特征,如定窑白釉器。此外,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碗、碟的底心有糊米色圆形垫饼痕,俗称“糊米底”等等都是辨别器物年代、产地与真伪的依据。

5.款识

在瓷器上以印、刻、划、书写形成,标明年代、窑名、姓名或堂名的文字,称为“款识”。分有纪年款、堂名款、窑业款(陶人款)、吉言款等等。

通常以款識的字体、格式、色泽特点做为辨别瓷器真伪的依据之一。在多种类的款识中以纪年款最多见,凡标明瓷器烧制年代的题字,统称为纪年款。瓷器上的纪年款最早见于三国时期,1955南京出土的吴青釉虎子,腹一侧横刻“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的青釉熊形灯,其灯的承盘底部刻有“甘露元年五月造”的款铭。故宫博物院藏吴青釉谷仓,在仓的正面塑贴一伏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24字铭。纪年款盛行于明、清两代,书以当时的帝王年号,又称“年款”。如“大明宣德年制”“隆庆年造”“康熙御制”“雍正年制”等。明、清两代各朝瓷器的年款不仅字体有别且款形题写的部位亦各有特点。绝大多数年款都题在器足内,然宣德朝的年款题在器物口边、耳、颈、盖里、盒底、流部、腹部几乎全身皆有款。

款识的形式有圆形、方形、长形、花形,有竖式、横式,有双行写或单行写。由此可见,掌握各朝年款的特征,必须要对款识的字体结构、形式,题写部位,字体风格有正确的认识。辨别款识时,先从字体的笔法着眼。如:明永乐款的笔线“浑厚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折角处呈圆角,字体结构严谨。仿永乐款的篆书笔道为生硬的弯折,缺少柔和圆润感。“宣德款识满器身”,写、刻、印款都有。青花款识形式规整,楷书字体遒劲有力,“德”字“心”上无一横。成化款识笔法古拙有力,笔道圆润藏锋。古陶瓷专家孙瀛洲曾依据成化款的字体特点概括出鉴别款识六字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月尖年肥胖,成字一点头、肩、腰”。“天”字的歌诀:“天字无横确为官,字沉云蒙浅褐边。康、雍仿造虽技巧,一长二短里俱干”;关于款色,明以前瓷器大多在胎上刻、印款铭,款色为胎釉的气本色。明、清时期款识以书写为主,绝大部分是青花楷体款,清康、雍、乾珐琅彩器,大多以蓝、红料书写宋体四字款,也有少量青花楷体六字款。乾隆以后又多见抹红款。雍正以后篆体款增多。就青花款来说,各代青花色都不一样,有时一朝款色也不尽一致,如宣德款色,青花或蓝或灰或黑。如果用放大镜看,明代至清初的青花款色深沉,清中期以后青花色散而浮。有关鉴别明清瓷器款识的要领,在耿宝昌编撰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有详尽的论述。在此不多赘述。

总之,鉴定古陶瓷,要以器物的胎、釉、造型、装饰、款识、工艺特征等多方面,做综合性辨别判断,不可以只就一点不及其余地做结论下断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