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周大平
江文也(1910 —1983),作曲家、声乐家、教师,也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享誉国际的重要音乐家之一。江文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为素材;体裁形式多样,涉及管弦乐、钢琴音乐、室内乐、歌剧和舞剧音乐、声乐作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管弦乐、钢琴和声乐等领域,成就更为突出。①李岚清:《探索中国风格新音乐创作的先驱者——江文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 年第2 期,第3 ~7 页。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创作于1938 年,这也是江文也旅居海外多年定居北京后创作的第一部钢琴作品,意义非凡。江文也,以贫弱的身躯与沧桑的经历,游访于北京的街头巷尾,收纳中国民间小调,从光阴里掬一捧水,潺潺流过无数人的心头。透过《北京万华集》,能看到江文也一颗赤子之心,如同《小鼓儿,远远地响》那样童真无邪;也看到了一腔爱国热血,正如“镰刀舞曲”一样的澎湃沸腾。家国情怀交织在《北京万华集》的每一个音符之中。也正因如此,解读江文也的家国情怀,非《北京万华集》不可。《北京万华集》的魅力在于其音乐风骨是对江文也人生的总结,也是一种探寻,因此结合时代背景与音乐文化对江文也这部钢琴套曲进行深层次研究既是对音乐文化的尊重,也是还原江文也个人性格与音乐内涵的重要解读。
1.创作背景
1936 年6 月,江文也受俄裔音乐家齐尔品邀约共赴北京、上海,这次宝贵的寻根之旅让他最近距离接触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动万分的他曾写下《北京铭》等诗,还在同年9月刊的日本音乐杂志《月刊乐谱》撰文发表《从北平到上海》,文中写到“我好似与恋人相会般,因殷切的盼望而心焦,魂魄也炙热到极点……我清楚地感觉到心脏鼓动的鸣声,我的全身有如市街的喧扰般沸腾的要满溢出来。我竟能在憧憬许久的古都大地上毫无拘束地疾驶着。我实际地接触了过去庞大的文化遗产,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这些遗产所压垮,压得扁扁的。……虽然如此,但我直视遥远的地平线上的白云时,却在彼端发现了贫弱的自己。”①江文也:《北京fk(x)上海へ》,《月刊楽谱》,1936,25(9),9 月号,第30 ~43 页。文中的中文译文为笔者自行翻译。“彼端”是江文也魂牵梦绕的祖国,“贫弱的自己”是江文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饥似渴地追寻,正是由于这深沉的赤子之心,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最终在他坚定不移的选择定居祖国后(1938 年),在国土上“开花结果”。
2.作品简介
《北京万华集》包含了《天安门》《紫禁城之下》《子夜,在社稷坛上》《小丑》《龙碑》《柳絮》《小鼓儿,远远地响》《在喇嘛庙》《第一镰刀舞曲》《第二镰刀舞曲》十段小品。无论从音乐形象的塑造还是音乐风格的创新,《北京万华集》都集合了中国传统民间小调与外国优秀音乐元素,这部套曲不仅是江文也中国式音乐风格形成的关键,也是他人性中觉醒后强烈爱国情感的流露。
《北京万华集》的音乐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运用戏曲元素,使中国戏曲音乐的形态蕴含其中。如《小鼓儿,远远地响》《小丑》运用中国戏曲音乐节奏中的“一板三眼”和“荒腔走板”去表达音乐主体——小鼓儿的敲击声、小丑形象的幽默滑稽等。有的作品还融入了“京腔”韵味,如《柳絮》②高一闻:《江文也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Op.22 的音乐与演奏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第11 页。。第二,发掘民歌元素,通过民歌素材综合性地运用与结合创作出新的作品。如《第一镰刀舞曲》的曲调运用了江苏民歌,使其成为主题旋律,贯穿作品始终。第三,突出民族五声调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色彩之美。在《紫禁城之下》《龙碑》为代表的多首作品中运用我国民族五声音阶的特色,重点突出民族音乐元素,质朴纯情,引人入胜。第四,以景衬乐,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天安门》《子夜,在社稷坛上》《在喇嘛庙》等用音乐形象地展现了北京宏伟的古建筑,以宏大之势奏出来自东方古国大地深处的威严旋律。
总的来看,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无论是其通过西洋键盘乐器演绎出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还是经作曲家创新运用后自成一脉的创作技巧,都表明了江文也过人的音乐才华以及蕴藏的一颗民族赤子之心。
“小鼓儿”是老北京城里卖货郎的标志性“道具”,对于天真烂漫的孩童们来说,小鼓儿敲起来,意味着孩童们嬉戏玩乐和卖货郎卖零食的时间到来了,那种雀跃与活泼,被江文也还原在了他的作品里。以《小鼓儿,远远地响》为例,该作品为e 羽五声调式,2/2 拍快速跺板,且具备一板三眼、西皮流水的特点。该曲的引子共两小节,节奏型引子,用分解的八度大跳来模仿鼓声,e 小调的主音重复强调了调性。在不规整的三句里,左手伴奏均为有规律的八度重复(再次模仿鼓声),右手旋律起伏较小,小跳和级进进行与伴奏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出现两个不同的音乐形象。第二乐句、第三乐句均为第一乐句的材料展开,展现出集市的热闹。在13 小节,织体发生变化,分解八度的伴奏移位到右手,旋律下移,音响效果发生变化,加之变音的运用和乐曲短暂的离调,与前面主调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17 小节后拍中原本稳定的八度大跳变化为不稳定的七度大跳,音乐的动力性增强,集市上各类人物叫卖声不绝于耳。19 小节开始为第三乐句,是主题的变化再现,结构上减缩,织体变薄,音区变低,音响效果变得单薄,各种声音逐渐远去。最后6 小节的尾声中,右手旋律为调式主音持续,左手旋律为不稳定的七度大跳,节奏变得越来越疏,最后结束于主调主和弦上,收拢终止。
在《小鼓儿,远远地响》中,节奏音型的典型特征是对小鼓敲击声的模仿,这让音乐形象真实生动,再现了老北京孩子们的欢快与阳光活泼。《小鼓儿,远远地响》像是一个鲜活的音乐故事汇,透过音乐,我们看到的是卖货郎由于生意兴旺而由衷散发的笑容,孩子们远远听到小鼓儿的敲击声,合着节拍,成群结队地跑过去,一路欢歌笑语,围绕在卖货郎的身边。江文也通过对老北京旧时经典场景的描绘,用欢快的基调向人们诉说了生活里最真挚可爱的故事,同时利用轻快的节奏歌颂出人性中的温暖,如暖阳时时陪伴在人们的身旁。
中国传统器乐曲的旋律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重复使旋律在发展中获得贯穿统一,加强听众对旋律的感受和记忆,但过多地重复会给旋律发展带来惰性,缺乏动力,因此就需要不断更新音乐材料。在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总是交替地使用旋律的重复和联缀,使旋律既有丰富变化而又贯穿统一。”①李民雄:《传统民族器乐的旋律发展手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 年第1 期,第19 页。这样的特点也在《龙碑》中得到完美的诠释。从音乐形象上看,龙碑作为北京标志性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霜依旧无言地矗立在广场,诉说着万千中华儿女敦厚质朴、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个意象是江文也对中华儿女品格的音乐描绘。从音乐特征上看,该曲将套曲开篇之作《天安门》的材料变化再现,但在结构上有所扩充,在第二乐句上扩充一小节,节拍变化为5/4 拍,从音乐听觉上给人以厚重的力量之感。织体上减缩,音域变窄,力度对比由第一首5 个等级的力度对比变为3 个等级的力度对比。在第5 小节上伴奏织体发生变化,用调式主干音的重复以巩固调性。在第二乐句中,左手的伴奏音型采用节奏固定但音高不固定的写作方式,利用钢琴模仿出琵琶拨弦的音色。从音乐形象和作品旋律两方面来看,《龙碑》既是江文也对传统器乐的继承与发扬,又是新艺术形象的再创。在龙碑深沉无言的意象投射之下的敦厚质朴和坚韧不拔,都是对中华儿女优秀品质的肯定。
祖籍福建的江文也出生于台湾,求学于日本,落叶归根于祖国。他的一生虽坎坷多难,却造就了他不卑不亢、不遮不掩的坚韧品质。《小丑》这首作品是《北京万华集》中唯一一首滑稽且带有丑角音乐形象的作品。这首作品不但运用到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在其内涵中也有江文也独白般的自嘲和调侃。
《小丑》是由两句并列关系构成的单一部曲式,A 羽调式,速度为有节制的、谐谑的快板,结构规整,中间带一小节的过渡。全曲节拍复杂多变(3/4 拍 、4/4 拍、2/4 拍),左手的二度音程与无规律的同音反复带给人听觉上的不协和音响效果,右手旋律大跳且重音转移,与左手伴奏形成交错,产生一种诙谐的音响效果。节奏上的由疏变密,加之相差5 个等级的力度对比,将第一乐句推向了高潮,而后在第4 小节突然弱下来,给人以好奇之感。紧接着节拍转为三拍子和二拍子,节奏变密(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双手旋律呈反向进行,力度不断增强。在第7 小节达到f后,旋律呈现出碎片化,右手小跳下行,由带辅助音的三连音节奏与左手的级进上行八分音符形成鲜明的节奏对比,随着力度越来越弱、速度越来越慢,结束于调式主音。经过一个小节的过渡(连接了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回到原速,其中两个八分音符的调式主音强调了调性。第二乐句材料为第一乐句的变化再现,由于变化音的运用使得第二乐句在和声上与第一乐句产生了对比。这样独特的创作手法,无疑将小丑滑稽、有趣、可爱、笨拙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合江文也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少年即赴日求学,虽才华横溢、技惊四座,却因其旅居日本的中国人身份而怀才不遇。在日时期,他曾5 次荣获日本音乐大赛作曲奖,所创作的管弦乐《台湾舞曲》于1936 年在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艺术竞赛中获奖。①王次炤:《江文也的内心世界——〈江文也全集〉代序》,《人民音乐》2016 年第8 期,第44 页。但在日本乐坛,江文也一向被认为是“非学院派”②龚鹏程:《祭孔礼乐具有音乐理论无法解释的“法悦境”》,《艺术文化生活》,2022-07-3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871740019345956&wfr=spider&for=pc。,并且对其成就的评价有失公允。《小丑》隐喻着作曲家有过的璀璨成就与低谷时的没落沧桑,或许,他就像这首努力表演的《小丑》,用自己的生命历程向每一位聆听他作品的观众带来一丝慰藉和欢乐。《小丑》是江文也豁达人生观的真实写照——曾在阳光下听《小鼓儿,远远地响》,耳旁是孩童的欢声笑语;在《子夜,在社稷坛上》有过深夜感怀,黯然惆怅,但终不悔落叶归根回到祖国怀抱。在《北京万华集》中,江文也用音符描绘过阳光灿烂的日子,也用情感诉说过哀婉凄凉,直面自己的人生,如小丑在台上默默奉献,这是江文也“本我”修行的圆满,是其经历的缩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真挚的情感表达。
重归故里,江文也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江夫人曾在回忆录里说道:“当他抚摸着北海的九龙壁时,他简直震惊了。”③雷美琴:《江文也创作风格的延续和中国化风格的探索与发展——江文也钢琴小品〈北京万华集〉与前后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2,第5 页。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一直持续到江文也逝世,随着他所创作的作品一直延续下去。以套曲中的《天安门》为例,该曲由两句对比关系的单乐段组成,C 宫调式,4/4 拍,速度为非常雄伟豪壮的广板。全曲力度为ff,织体上非常宽厚,从低音区到高音区,横跨5 个八度,音域之宽广使整个曲子具有气势恢宏的音响效果。旋律声部是由纯五度和纯四度叠置的八度和弦,与左手弱拍上的重音持续形成“重音异步对置”,这使得音乐的音响效果更加丰满,仿佛从首都传来的一声声震撼人心的钟声。全曲最后一小节旋律落在了属音上,具有很强的倾向性,这是为紧接下一首所做的属准备,作曲家借此手法带领我们来到《紫禁城之下》。《紫禁城之下》的速度为富有幻想的寂静的小行板,G 徵调式,为两部分构成的对比而统一的单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的5 个乐句结构规整,调性稳定,音乐明快,体现了作者初游紫禁城愉悦的心情,眼前恢宏壮观之景让人深深着迷。第二部分的第一乐句横跨5 个八度的音域,在力度上不断增强,将情绪推向高潮,仿佛在抒发作曲家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珍贵历史文物的由衷赞叹之情。紧接着情绪发生转化,力度变弱且温柔婉转,在结构上有所减缩,增加了大量变化音的运用,调性上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第二部分在结构上以不规整呈现,内部材料上,句与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乐句将第一部分的材料进行展开,旋律部分重复,伴奏织体发生变化,结构上扩充2 小节。第三乐句旋律音区移低两个八度,左手伴奏由第一乐句不稳定的A转为调式主音G,调性逐渐稳定,最后一句力度逐渐减弱,左手旋律以第一部分的第四乐句材料进行展开,加强了前后两部分的联系。右手旋律在高低音区重复徵音以强调调性,随着音区不断降低,最后结束于调式主音徵音上,使整首乐曲具有收束感。这里所表现出的哀婉,是一种遗憾,遗憾那些已逝光阴里对祖国连绵无尽的思念,而现在,终于回到那曾经日思夜想的家园。江文也的思乡之情此刻也转化为魂牵梦萦、刻在骨子里的深深眷恋。
江文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重视甚至走在了与他同时代中国音乐家的前列,这在以西方音乐为主要话语体系的20 世纪30 年代是难能可贵的。他曾写到“我深爱中国音乐的‘传统’,每当人们把它当作一种‘遗物’,我觉得很伤心……”①胡锡敏:《中国杰出音乐家江文也》,香港上海书局,1985,第109 页。因此,我们会发现《北京万华集》中的每一首作品都糅合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有些作品还直接用他所喜爱的民歌旋律进行改编。比如《第一镰刀舞曲》就是根据江苏民间小调《镰刀舞曲》的旋律改变发展而来。②董晨阳:《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音乐探索》2022 年第2 期,第84 页。《第一镰刀舞曲》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了劳动人民欢歌起舞、热闹喜庆的场景。这种热闹与欢庆之情有两种内涵,其一是作曲家身体里流淌着的华夏血液融入这片故土后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亲和力,其二是对民族音乐的自豪与喜爱。
江文也的音乐创作数量丰富,风格呈现多元化。因少年求学日本的经历,他早期的创作思维受日本作曲家的影响较多。由于江文也早期的音乐活动主要在“日本现代作曲家联盟”的环境中开展,而该联盟主张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进行音乐创作,他自然成为西方现代技法的实践者。③王次炤:《江文也的内心世界——〈江文也全集〉代序》,《人民音乐》2017 年第3 期,第44 ~48 页。但是幼年的台湾生活经历和中年定居北京的选择,更让中国的自然、风土、文化、民俗等镌刻在他内心深处,并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和音乐风格的奠基。套曲中的《在喇嘛庙》是一首带有晨钟暮鼓意境的无调性复调小曲,有勋伯格音乐风格的特征,无明显的曲式结构。三行谱音域宽广横跨6 个八度,低声部为无规律的固定低音伴奏,从第4 小节出现装饰音群并且固定低音音区移高一个八度,与前面低八度的单音伴奏形成鲜明的音响对比,装饰音群仿佛是用不完全的十二音手法预示不同场景由远及近的变化。中高声部均为不协和的和弦,大小二度集中尖锐的音响效果与低声部形成了高中低3 个声部的对抗,同时利用和弦的“声画”特质,模仿了多种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调,这与巴托克常采用的手法不谋而合。低中高3 个声部依次出现,模仿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音响(如锣、铃、鼓、木鱼等)。两个外声部始终保持在调试中心音A 和C 上,削弱了两个中声部的不协和和弦的自由无调性倾向,使整个乐曲听起来仍然是有调性的。除此之外,《在喇嘛庙》充满了空灵玄虚的色彩,象征了佛教文化的庄严、隐秘。
在《北京万华集》的整体构思与创作中,江文也将民族元素予以发掘并且放大,利用西方的器乐技巧与具体调式来衬托出或欢快、或庄严、或委婉、或神秘的中国文化元素。同时他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与构思心得融入其中,使《北京万华集》既呈现出多元文化交流与协作的特殊性,又表达出“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文化概念。
江文也曾在一次公众演出上说道:“以近代科学的方法来复兴而永久保存中国各种的‘乐’;又根据此中国古乐的精神而创造一种新音乐以贡献于世界乐坛,这是此八年来敝人在沉默中潜心所研究的根本思想。”①江文也:《独唱音乐会谨白》,原载于《独唱音乐会》节目单,1945 年 6 月 21 日晚。他还说过:“在孔孟时代,我发见中国已经有了它固定的对位法和大管弦乐法的原理时,我觉得心中有所依据,认为这是值得一个音乐家去埋头苦干的大事业。”②江文也:《圣咏作曲集》(第一卷),原载于北平方济堂圣经学会《圣咏作曲集》,1947。这些不仅是江文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是在受到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下所积淀而成的艺术修养。不难看出,江文也赤诚的本心和爱国的情怀是其音乐创作的源泉,他一面致力于音乐艺术追求,一面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界颂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而《北京万华集》所展现的家国情怀正是他对艺术的最高追求,同时也是他对家国天下的崇尚与信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