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维视角下的视唱练耳 与乐理课程研究

时间:2024-05-20

摘 要: 将“视唱练耳”与“乐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課程,一线教师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为广大教育同仁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和广阔视野,使音乐基础课程更加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培养需求。总结与思考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的整合,以多维度的视角,对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提出了以音乐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多学科渗透教学理念,探索以音乐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并通过构建多维立体音乐能力评价体系来实现发展音乐创造力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视唱练耳;乐理;高等音乐教育;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J6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1 - 0135 - 04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1.019

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旧有体系中,视唱练耳与乐理沿袭着二者分科教学的惯例,但在实际教育中两者分科教学的弊端逐步显现,造成了音乐理论和实践的人为割裂,自2005年秋季开始,全阿国各高校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开始将“视唱练耳”与“乐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从而展开了各种积极的改革实践,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业界的各类研讨会为教学实操提供了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引领了视唱练耳与乐理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推动了该课程的科学化发展。教育岗位上的一线教师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优化了课程结构,也为广大教育同仁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和广阔视野,使音乐基础课程更加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培养需求。

一、课程整合的总结与思考

(一)积极作用

视唱练耳与乐理是音乐类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类课程,是支撑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架构的奠基之石,是音乐专业学生步入音乐殿堂的必经之路。视唱练耳从实践的感性出发,以听、唱为主要基本内容展开音乐技能训练,使学生将音乐听觉运用到其创作表演实践中;乐理则从知识的理性出发,在思维逻辑上加强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音乐才能的发展。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两门课程整合后,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音乐技能训练相互结合,理论与实践得以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极大的克服原有分科教学时存在的教学进度不一致、无法相互配合的尴尬,以视唱练耳的实践带动乐理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理解乐理,在感性的实践中掌握和巩固乐理,并具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了对读谱、视唱、听辨、音程、和弦、曲式结构、多声部进行等各类音乐要素准确把握能力,教学大纲各单元要求的各类知识点与听、唱、写等音乐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联系并相互促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音乐感知力。另外,将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整合,精简了原有雷同的内容,如音程、和弦、调式、节奏,也使教学的方法从枯燥的知识点灌输转变成“精讲多练”的方式,用简要的语言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概括,将教学重点通过听、唱、写、弹、律动等方式来表达和体现,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音乐体验,真正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体,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性和理性中多维度的对音乐基础知识进行掌握,如在调式、调性的知识点讲解中,以经典视唱作品为例进行分析讲解,学生一边听音乐片段,教师一边讲解对应知识点,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互动练习,学生对大调式、小调式、民族调式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对调性分析和曲式结构展开深入的学习与思考。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情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和其他音乐主干课程联系松散,不能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很多学生自持入学前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而对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处于被动,更愿意将学习的精力放在声乐和钢琴等主修课上,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不能为学生学习其他音乐技能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而另一方面,教师忽略其作为基础课的功能属性,不能正视其作为基础课对其他音乐主干课程的根基作用,单纯地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独立来讲授,一味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造成了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同专业课之间的脱节,教师会对学生视唱的音准、节奏、识谱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但仅停留在“技”的层次,忽略了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等深层次能力的培养,忽略对学生在音乐表演过程中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表现力等“艺”层面的培养。

第二,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较为保守和僵化。从目前教学实际来看,教学仍以钢琴的弹唱和听辨为主,音色过于单调,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同样的一段音乐用人声、钢琴或者其他乐器的演绎差别,加之在实际运用中,听辨钢琴的机会要低于其他音色种类,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数字多媒体技术等互联网音乐技术等手段完全可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音乐形式表现的多样化,另外,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多围绕经典著名的作品片段进行,而对于各种不同风格、体裁、种类的音乐很少涉及,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用于提高教学水平,运用互联网海量的学习资源,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提高他们对不同音乐体裁、形式、风格与流派的把握能力。

第三,考评体系的单一片面性,不能体现素质教育导向性。尽管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和探索,将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的考试方式变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分数评定由平时课堂表现、单元成绩、期末成绩来综合核定,虽然对学生的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了考评,但其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对音乐思维、审美修养、音乐创新力等都无从考评,不能体现音乐基础学科对音乐人才综合能力提升的导向性。

二、多学科渗透教学

(一)声乐渗透

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在乐理指导下的唱准音高、节奏和听辨能力,但对学生的发声方式缺乏科学引导,经常出现因呼吸换气不正确,在视唱过程中破坏了乐曲的自然分句,出现旋律的中断而无法完成乐曲,使乐曲的毫无美感可言。因此,教师不仅要从观念上和实际教学中做出调整,不应把视唱曲目视为机械训练,而看作是丰富学生音乐词汇、提高音乐修养的演唱机会,向他们传授呼吸换气、咬字吐字、发声位置、歌唱意识等专业的声乐知识。善于启发,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声原理及技巧运用方案,使他们能够拓宽音域,唱出原来难以发出的高、低音,帮助他们解决长音气息和弱音的演唱方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视唱兴趣。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从曲调中体会曲趣和情绪,用科学的发声方式将乐曲的内容情感用适当的音色、音量、演唱方法和情绪进行准确表达,进行有感情的视唱,来丰富学生的视唱表现力,培养学生乐感,实现音乐基础课程与声乐技巧的良性链接。

(二)音乐审美

在视唱练耳与樂理课程中,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教师兼顾了基础理论和音准、节奏、调式等技能性训练的平衡,但对音乐的审美功能重视不够,将音乐作为了教育学科而非艺术培养,将学习变为了机械性的训练,学生失去了在学习中感受和理解音乐之美的乐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中涉及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片段,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学生通过背唱加强了对音乐的直观理解和认识,也为独立处理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依据。另外,教师在讲解这些曲目时,有所侧重的对曲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地域民俗、音乐曲风等特点进行介绍,对音乐作品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风格,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来演绎,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恰当的表现方法,提高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探索

(一)数字化教育手段

数字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提高音乐教学的课堂效率,数字技术对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实现可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想让学生领略到数百种的音色,且可以混合不同风格的打击乐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也为音色感、音乐情感和多元化的音乐节奏训练提供大量的音乐素材,让学生得以多方位的感知音乐的多元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体验,为学生日后从事音乐工作做好坚实的知识储备。在课外,专业的教学软件也为翻转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供了技术支撑,如在线软件Auraliao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的 Piano Ear Training,Solfeggio 等手机应用软件,都可以进行听辨音程、和弦、音阶、节奏、视唱曲目等的系统化乐理学习和听觉训练,使学生能够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在趣味的互动中,完成学习目标。在课后作业的完成上,学生通过网络系统来提交作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使用的熟练程度,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术素养,另一方面,普及了相关音乐软件的应用,为数字化音乐制作相关课程做好基础,帮助他们形成适应信息数字化时代的音乐能力。

(二)年度综合实践活动

举办年度音乐会、音乐比赛等音乐实践活动既是对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教学成果的展示,也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要举措,为学生提供发挥能力、表现自我的舞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以提高表演水平,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音乐创作,发挥音乐潜能。学生作为主体在节目的选定、创作编排、乐器选择、道具制作、服装舞美设计、表演风格确立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了音乐的综合能力。而在排练中,教师可以明显地洞察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地解决学生出现的音准、节奏、呼吸、音色、表演等诸多问题,一些在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如多声部视唱能力弱、和声感觉差、合唱音色不统一甚至肢体不协调等问题,都可以在活动准备中得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四、多维音乐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涵盖了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要素,涉及了广博而宽泛的音乐能力,因此,在评价体系上应抛弃原有的“唯分数论”的考评观念和方式,从而构建多维音乐能力评价体系。

(一)设立分层测试

从读谱、音乐记忆、音乐思维等音乐能力涉及的不同目标层面出发,根据音乐能力发展的每一个层面都呈现螺旋扩展上升的特点,采取螺旋式的学科组织教学方式,进行分层测试,通过螺旋上升的音乐基本概念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在音乐理论和技能内容学习的每一层面,都能以追求音乐综合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创造力全面发展的目标进行自我驱动,自觉能动的进行提升。

(二)设立综合题库

编创能够体现音乐文化素养与基本素质均衡发展导向的综合命题并形成题库,使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同各种音乐要素产生最大程度的关联,将音乐理论与技能题型相互渗透,将音乐理论与实践紧密关联,使乐理枯燥的概念真正成为指导和提升技术表现的理论支撑,视唱练耳成为理论掌握水平的客观反映。从考评系统上,引导学生建立多维立体的解题思路,加强理解音乐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在分值比例上,提高音乐综合思维能力、音乐运用实践能力、音乐创造力类试题的占比,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应试教育转变为提升音乐综合素质的主动探索和创新活动。

另外,评价体系不仅具备测试功能,还应具备在此基础上而建立的全面评价手段,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增加学生自我评价的评价角度,充分体系现代教育评价理念。

结 语

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应以审美的音乐基础教育为核心,以音乐综合素质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终极目标,这既是对该课程现有教学的挑战,也是激励广大教育同仁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借鉴先进教学经验的动力。教师在努力提高音乐专业水平、音乐教学能力的同时,应以多维度视角,注重多学科渗透教学,探索多样化教学手段,构建多维音乐能力评价体系,使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真正有益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

◎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参考文献:

[1]黄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与教学手段多样化探索——兼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 中国音乐, 2006(1):119-121.

[2]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分合科问题:实质、利弊、路向[J]. 中国音乐, 2012(2):139-143.

[3]史曼洁.漂移与重构——移动互联网语境下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究[J]. 当代音乐, 2018(9):26-30.

收稿日期:2018-08-02

作者简介:张乐(1982— ),男,硕士,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基础教育部讲师(四川成都  6100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